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94
1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3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30-1136,共7页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院前急救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6±1.10)min,(14.01±6.82)min,(12.12±5.96)min,(14.08±6.85)min,(42.34±20.21)min和(8.50±4.18)km,院前非死亡组分别为(2.19±1.13)min,(14.15±7.14)min,(11.60±6.72)min,(14.92±6.89)min,(41.86±19.53)min和(8.63±4.31)km,院前死亡组分别为(2.10±1.08)min,(13.68±7.14)min,(25.25±12.34)min,(13.75±6.48)min,(54.74±25.47)min和(7.86±3.91)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min,(13.58±6.78)min,(25.53±12.34)min,(13.60±6.54)min,(53.79±23.77)min和(7.67±3.86)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和(7.90±3.92)km.院前死亡组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小于院前非死亡组,前组的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均明显大于后者(P<0.05或P<0.01).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调度时间、返回时间与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的到达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均明显大于后组,而现场时间明显小于后组(P<0.05或P<0.01).(2)院前急救组、院前非死亡组、院前死亡组、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其最少时间段分别是4:00-6:00、4:00-6:00、4:00-6:00、22:00-24:00、2:00-4:00,其最多时间段分别是20:00-22:00、20:00-22:00、8:00-10:00、2:00-4:00、8:00-10:00.(3)在241 876例院前急救病例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大中城市 创伤 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中毒
原文传递
广州市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在其 陈文标 +8 位作者 陈玮莹 郭彦池 符岳 杨正飞 方向韶 蒋龙元 黄子通 赖欣 黄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969 410次呼叫量中,日时间分布以16:00-18:00为最高(114 224次、占11.78%),...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969 410次呼叫量中,日时间分布以16:00-18:00为最高(114 224次、占11.78%),以04:00-06:00为最低(23 237次、占2.40%).②在109 682次出车中,白云区出车量最多(29 364次、占26.77%),其次是海珠区(20 069次、占18.30%)、天河区(19 962次、占18.20%).③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的比例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57.65%(56 394)比38.48%(37 641),死亡率:59.17%(3 269)比33.95%(1 876)].④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类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34.57%(33 820),尤其是交通意外,占11.56%(11 307);且以21~50岁青壮年者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⑤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5 525例,占5.65%.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居首位(1 827例、占33.07%),其次分别为其他系统急症死亡(1 646例、占29.79%)、创伤类死亡(866例、占15.67%)、呼吸系统急症死亡(413例、占7.48%)、神经系统急症死亡(329例、占5.95%);其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其他系统急症死亡以61岁以上的老年者最多,创伤类死亡以21~40岁中青年者最多.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院前急救 调查
原文传递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55
3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4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张在其1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9期5-7,共3页
目的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 目的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心脏性猝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2±1.02)min、(14.10±7.05)min、(24.79±12.08)min、(13.79±6.61)min、(54.80±25.36)min、7.90±3.92(km);②院前心脏性猝死的病例数以第一季度为最多,且最多时间段是8:00~10:00,最少时间段是2:00~4:00;③男性院前心脏性猝死明显多于女性,但年龄明显小于女性;④院前心脏性猝死目击者CPR为4.48%,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6%。结论①心脏性猝死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血管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附12568例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张在其 骆福添 +23 位作者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新医学》 2010年第11期708-711,770,F0003,共6页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0±1.08) min、(13.68±7.14) min、(25.25±12.34) min、(13.75±6.48) min、(54.74±25.47) min、(7.86±3.91)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 min、(13.58±6.78) min、(25.53±12.34) min、(13.60±6.54) min、(53.79±23.77) min、(7.67±3.86) 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24.79±12.08) min、(13.79±6.61) min、(54.80±25.36) min、(7.90±3.92)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②院前死亡总体、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月份及季节分布以2月份、第一季度为最多,日时间段分布以8:00~10:00为最多.③院前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数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八,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循环系统类中心脏性猝死死亡最多;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六,均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④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⑤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绝大部分(67.33%),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CPR)为4.46%,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1%.结论:①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广西南宁市2008~2012年院前急救疾病谱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冯基花 张剑锋 +3 位作者 阳世雄 李超乾 覃华杰 何丹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系统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从南宁市急救医疗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获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5年间共受理呼叫次数199 767次,调...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系统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从南宁市急救医疗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获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5年间共受理呼叫次数199 767次,调度出车数160 236次,空车次数15 416次,救治人数151 036人次,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出车率、空车率以及现场救治率保持稳定。②179 71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前五位病种发生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创伤位居第一(36.69%);第二至第五位依次为其他疾病(27.69%)、中毒(14.51%)、循环系统疾病(6.18%)、妇产科疾病(3.89%)。③死亡7 217例,总体死亡率4.02%,部分病例转运途中死亡。结论加强创伤、中毒等现场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加强安全教育与生产,以降低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尽快统一院前急救疾病分类方法,以保障院前急救质量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疾病谱 分析
下载PDF
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袁庆密 李夫民 史先启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12期1961-1962,共2页
目的探讨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的376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结果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 目的探讨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的376名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前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结果抢救半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年龄、心搏停止时间、现场电击除颤早晚及基础原发病均直接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否有基础原发病对CPR抢救成功率影响不大。结论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必须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采用改良胸外按压术,尽早除颤并及时、有效、合理地使用复合药物,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复苏过程中,应用冰袋冰帽可有效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脑氧气消耗量,在有效地辅助心肺复苏的同时可有效促进脑复苏。另外,加大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也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呼吸骤停 心肺复苏(CPR) 院前急救
原文传递
海口市9729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在其 孟庆华 +7 位作者 孙文会 陈培正 欧阳文伟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2-1045,1058,1059,共6页
目的 调查海口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海口市120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院前急救组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23±1.18)、... 目的 调查海口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海口市120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院前急救组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23±1.18)、(16.41±7.13)、(12.97±6.28)min和(7.26±3.75)km,院前非死亡组患者分别为(2.27±1.12)、(16.85±7.39)、(24.58±12.26)min和(7.21±3.98 )km,院前死亡组患者分别为(2.19±1.06)、(15.97±8.26)、(23.65±11.72)min和(7.32±3.64)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患者分别为(2.21±1.08)、(16.15±8.12)、(23.52±11.66)min和(7.48±3.71)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患者分别为(2.16±1.09)、(15.63±7.94)、(24.39±12.14)min和(6.96±3.83)km,各组在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院前非死亡组患者的现场时间明显少于院前死亡组患者(P〈0.001).②各组患者均以第一季度为最多.③在9729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类患者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主要为21~50岁青壮年,其次分别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患者,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④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患者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四,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其中心脏性猝死又是循环系统的主要死亡原因 创伤类的死亡位居第三,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患者居多.⑤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总死亡量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常见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广州市2008年度院前急救调查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在其 陈文标 +8 位作者 陈玮莹 郭彦池 符岳 杨正飞 方向韶 蒋龙元 黄子通 赖欣 黄力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年第2期67-72,共6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109682次出车中,各区、街道、医院出车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白云区、石井街... 目的: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109682次出车中,各区、街道、医院出车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白云区、石井街、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在97823次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尤其是交通意外),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3)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它类的死亡位居第二,以61岁以上的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三,以21~40岁中青年阶段最多。(4)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2)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2011年上海市嘉定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调查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卢加发 徐耀伟 +2 位作者 林全洪 刘拴文 徐长远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7-370,共4页
目的调查上海市嘉定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情况,探讨其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为提高院前急救的心肺复苏(CPR)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死亡病例,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011... 目的调查上海市嘉定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情况,探讨其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为提高院前急救的心肺复苏(CPR)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嘉定区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死亡病例,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011年本区院前急救总病例为16185例,其中死亡病例451例(2.8%),男性院前死亡数明显多于女性。②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233例(51.66%),损伤和中毒138例(30.60%),肿瘤32例(7.10%);造成死亡病因构成比方面男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死亡病例的高发年龄段为≥65岁;男女病例在〈65岁各年龄段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该组病例的24h发病高峰在18:00—20:00,月份发病高峰为1月份,在每次季节交替前1个月份均出现1次发病的相对高峰,发病的季节高峰为冬季。⑤从症状发现到呼叫120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9.96±26.10)min;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9.89±5.93)min。⑥435例(96.45%)在急救医生到达现场时心搏、呼吸已停止,只有22例(4.88%)在院前急救医务人员赶到现场之前给予了CPR,其中现场CPR成功5例(1.11%)。结论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全民CPR知识和技能,尽早发现、预防和干预危及生命的疾病或症状,提高院前急救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对于提高院前CPR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死亡病例 心肺复苏
下载PDF
武汉市江汉区2198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在其 陆家韬 +5 位作者 熊悦安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6期892-894,共3页
目的:调查武汉市江汉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的特点。方法:对从武汉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的2008年度武汉市江汉区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院前急救患者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 目的:调查武汉市江汉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的特点。方法:对从武汉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的2008年度武汉市江汉区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院前急救患者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24±1.05(min)、16.41±7.82(min)、12.39±6.17(min),急救半径为9.17±4.36(km)。其中院前死亡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17±1.13(min)、15.86±8.17(min)和23.26±11.39(min);急救半径为8.96±4.28(km),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分别为2.26±1.08(min)、16.23±7.94(min)和22.97±10.48(min);急救半径为9.25±4.13(km)。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到达现场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院前死亡的患者(P〈0.01)。(2)院前急救,包括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均以第1季度为最多。(3)在2 198次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居首位,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段最多;其次分别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4)创伤类的死亡位居首位;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2~5位,其中循环系统类的死亡中居首位的是心脏性猝死。(5)男性的院前急救例数、总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的主要原因;(2)应重视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院前急救中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症状特点与转归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少岩 姜利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550-552,555,共4页
目的总结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相关症状呼叫院前急救患者的症状特点及转归。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垡头急救站以可疑ACS主诉呼叫救护车的患者,分析接诊时的症状特点与转... 目的总结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相关症状呼叫院前急救患者的症状特点及转归。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5月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垡头急救站以可疑ACS主诉呼叫救护车的患者,分析接诊时的症状特点与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计接到呼叫2 012人次,满足可疑ACS纳入标准者共304例,占同期呼叫总量的15.1%;共入组276例患者,104例住院治疗,确诊为ACS 41例(39.4%),非ACS 63例。其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21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者10例,与非ACS组比较,ACS组胸痛、胸闷、大汗、肩背痛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而呼吸困难、心悸发生率及心率明显较低(P<0.05)。ACS组未发现合并腹痛者。结论可疑ACS的呼叫主诉占同期呼叫总量的比例较高。除胸痛、胸闷等主要症状外,大汗、肩背痛对预测ACS有重要价值,而心悸、呼吸困难更多见于非ACS患者。ACS合并腹痛的发生率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1013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姚丽虹 俞宁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4期22-23,26,共3页
目的调查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013例创伤患者年龄、出诊时间、致伤原因、创伤部位等分布及死亡病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集中于21~50岁年龄段,出诊时间主要是17:01~20:00时段,高峰季... 目的调查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013例创伤患者年龄、出诊时间、致伤原因、创伤部位等分布及死亡病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集中于21~50岁年龄段,出诊时间主要是17:01~20:00时段,高峰季节为7-9月,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颅脑为主要创伤部位(P〈0.05);大部分死亡病例为现场死亡,男性、〉50岁患者死亡率较高,致伤原因中颅脑、胸部、腹部患者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交通事故是院前急救的主要致伤原因,对上下班高峰期及晚间等交通事故高发期应加强防范,并应增加急救人力及物资准备.做好各类创伤的急救工作,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创伤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用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振兴 吴太虎 +3 位作者 孟兴菊 卢恒志 郑捷文 王海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3-326,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方法分析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特点和勤务救治要求,结合内嵌设备结构及急救器材与药品的配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系统的框架整体结构、设备安放位置、固定方...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方法分析院前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特点和勤务救治要求,结合内嵌设备结构及急救器材与药品的配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系统的框架整体结构、设备安放位置、固定方法、干涉情况、操作性能等进行仿真设计。结果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包括机械通气、输液、吸引、监护、供氧、供电等模块,可与通用担架进行快速卡锁形成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ICU),可以搭载于多种交通工具上,并能利用车载电源,在运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间断的治疗和救护,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研制的便携式生命支持装置外型小巧,质量轻,便携性强,非常适于极端地域和狭小空间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支持 重症特别护理 转运 院前急救
原文传递
院外医疗监护下心脏骤停318例病例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志 张雁 +2 位作者 蒋小燕 罗怡 吴贺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分析在院外医疗监护条件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影响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2010年间北京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出诊过程中医疗监护下发生心脏骤停的31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203例,女... 目的分析在院外医疗监护条件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影响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2010年间北京急救中心直属急救站出诊过程中医疗监护下发生心脏骤停的31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203例,女105例,男女比值为1.97。其中心脏骤停发生在现场的占80.82%,发生在转运途中的占19.19%。出院存活者为41例,占12.9%;仅脑复苏成功者35例,占11.01%;持续植物生存状态者3例,占0.95%;现场自主循环恢复者67例,占38.96%;无效172例,占54.09%。去除无效患者,总有效率为45.92%,其中脑复苏总体成功率为23.9%。心脏骤停四种即刻心律中,以室颤、无脉性室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组(P〈O.01)。结论院外急救人员应将各种复苏措施综合成一个整体系统,针对不同情况优化团队复苏策略,多路径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心脏骤停 医疗监护
下载PDF
南宁市院外急救救护车辆管理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伟 张剑锋 +3 位作者 阳世雄 李建民 丁伟 唐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年第1期24-25,32,共3页
目的调查南宁市救护车车辆管理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方法采取查看台账及现场检查等方式于2013年7月份对南宁市内所有执行日常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进行调查。结果南宁市急救车辆96辆,检查完全合格36辆,占37.5%;不合... 目的调查南宁市救护车车辆管理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方法采取查看台账及现场检查等方式于2013年7月份对南宁市内所有执行日常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进行调查。结果南宁市急救车辆96辆,检查完全合格36辆,占37.5%;不合格60辆,达62.5%;不合格车辆中,未安装行车记录仪42辆(43.75%);车辆使用年限超过8年33辆(34.38%),车载急救设备不完整14辆(14.58%)。车辆地区分布不均衡,青秀区25辆(26.04%);西乡塘区28辆(29.17%);江南区11辆(11.46%);良庆区8辆(8.33%);邕宁区11辆(11.46%);兴宁区13辆(13.54%)。结论南宁市院外急救救护车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且急救车辆地区分布不均衡,有必要加强救护车管理与规范,科学合理布局急救站点,以保障民众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救护车状况 车辆分布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在院前急救的护理路径与对策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风云 林文霞 +2 位作者 符鸿飞 龙家玲 谭建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分别39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按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分别39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按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护理措施
下载PDF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体会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红侠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35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要点。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月抢救并转送的8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出车速度,主要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下简称GCS)、...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要点。方法:对本中心2009年1月~2011年1月抢救并转送的8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出车速度,主要症状、生命体征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下简称GCS)、合并伤、院前急救措施、救治效果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为小于44岁的年轻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院前通过气道维护、降颅压、控制出血、骨折固定,妥善搬运和抗休克等,将患者转送至有条件的医院接受治疗,病情平稳31.5%、病情好转50.6%、病情恶化15.7%、途中死亡2.2%。结论: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早期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GCS评分 院前急救 稳定病情
下载PDF
重庆市渝中区345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在其 赵兴吉 +5 位作者 陈培正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1581-1584,共4页
目的调查重庆市渝中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渝中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急救患者平均调度时间、路上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是(1.42... 目的调查重庆市渝中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渝中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院前急救患者平均调度时间、路上时间、现场时间、急救半径分别是(1.42±1.01)、(16.58±7.33)、(16.40±7.54)min、(11.06±5.12)km,死亡患者分别是(1.35±0.93)、(12.16±7.06)、(38.72±19.69)min、(6.99±4.03)km;②院前急救患者及死亡主要分布在下半年度;③在3453例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④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心脏性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二,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他类的死亡位居第三;⑤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院前死亡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应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现场急救54例病案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志 张元春 +9 位作者 何小军 张文中 曹昱 张华 王小刚 韩鹏达 刘扬 王坤 向珍君 马岳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08-614,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在社会环境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进行现场急救的5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国内公共场所应用AE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5年间国内公共场所使用AED现场急... 目的通过分析在社会环境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进行现场急救的5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国内公共场所应用AE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5年间国内公共场所使用AED现场急救54例临床病案从患者和AED使用者属性、AED临床性能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现场应用AED分析后,54例患者未发生院外发生心博骤停患者9例;发生心博骤停患者45例,脑复苏出院40例(88.9%),死亡5例(11.1%),其中1例为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在院内死亡。AED对可除颤节律识别及除颤建议的正确率为100%。对室颤电击成功率为97.22%,无脉性室速成功率为100%。数据显示不同品牌的AED在工作核心指标上均表现出临床有效性。施救者的操作水平影响着AED的电击关键时间,这些关键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P<0.05)。结论AED的电击决策和电击性能可靠、有效。加强人群培训,缩短电击关键时间,优化社会配置,加强运维管理可提高AED应用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院外心搏骤停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公共场所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中心城区医院2016年1-6月份院前急救情况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朝涛 郑光辉 +2 位作者 周天恩 余涛 蒋龙元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6年第5期431-432,454,共3页
目的:统计广州市中心城区医院2016年1-6月份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该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方法:将2016年1-6月份院前急救记录本中数据导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73次出车中以8:00-12:00最多(256次,占26.32%),最少为2:00-4:... 目的:统计广州市中心城区医院2016年1-6月份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该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方法:将2016年1-6月份院前急救记录本中数据导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73次出车中以8:00-12:00最多(256次,占26.32%),最少为2:00-4:00(31次,占3.19%),到达现场时间最长为16:00-18:00之间,为(12.37±5.43)分钟,最短为00:00-02:00之间,为(7.280-02:)分钟。该院出车区域以越秀区最多为466次,其次为海珠区、荔湾区,到达现场用时最短为越秀区8.86为海珠区、分钟,最长为海珠区12.62为海珠区荔分钟。院前急救的973例患者,神经系统病人最多。除酒精中毒及妇产科以15-50岁年龄段最多外,其他系统疾病均以>70岁老年人为主。死亡62例,死因前3位的是其他(死因不详)24人(38.71%),循环系统急症16人(25.81%),神经系统急症8人(12.91%)。结论 :根据交通情况而不是单纯的直线距离调度车辆,能更好的缩短出车时间。加强心肺复苏普及推广AED使用对降低心源性猝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院前急救 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