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遗址调查报告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延祥 先怡衡 +4 位作者 陈坤龙 杨岐黄 邵安定 张登毅 谭宇辰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17,55,共8页
河口矿业遗址位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沿岸。2010~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河口遗址周边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了10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洞穴规模较大,采集到的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石器和陶片。遗址中采集的石... 河口矿业遗址位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河沿岸。2010~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河口遗址周边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了10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洞穴规模较大,采集到的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石器和陶片。遗址中采集的石锤为一种古代的采矿工具,洞穴内发现的蓝色矿石经过定性分析,确认为绿松石,因此判断这批洞穴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从发现的陶片、开采工具的年代以及碳十四测年等资料判断,其开采年代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延续到春秋时期。唐宋时期仍有使用,但不能确定是否与矿石开采有关。河口古代绿松石矿业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早期绿松石的开采、使用、流通及来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遗址 绿松石矿 石锤 先秦时期
下载PDF
成都平原先秦聚落变迁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江章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78,共12页
根据对成都平原先秦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密度与规模以及聚落的结构的分析,并结合考古学、环境、生业等对聚落变迁动因所作的初步推测与解释,可以认为成都平原史前人群最初是从岷江上游迁徙下来的,并随着对成都平原环境的适应逐步向平原... 根据对成都平原先秦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密度与规模以及聚落的结构的分析,并结合考古学、环境、生业等对聚落变迁动因所作的初步推测与解释,可以认为成都平原史前人群最初是从岷江上游迁徙下来的,并随着对成都平原环境的适应逐步向平原腹心地区移动。岷江冲积扇未发现三星堆文化聚落可能与洪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先秦时期 环境 生业 聚落变迁
原文传递
祖槷考 被引量:20
3
作者 冯时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96,2,共16页
文中通过对河南淅川和尚岭春秋墓葬所出青铜祖槷铭文的释读,考证此类器物的性质实为古人致日测影之槷表,并正其名曰"祖槷",纠正了学术界以往普遍将之视为镇墓兽座的错误观点。同时,在研究先秦时期的致日制度及相关器物的基础... 文中通过对河南淅川和尚岭春秋墓葬所出青铜祖槷铭文的释读,考证此类器物的性质实为古人致日测影之槷表,并正其名曰"祖槷",纠正了学术界以往普遍将之视为镇墓兽座的错误观点。同时,在研究先秦时期的致日制度及相关器物的基础上,阐述了以器喻德的独特观念,建立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圭表测影的固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祖槷 致日制度
原文传递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遗址出土家犬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武庄 袁靖 +1 位作者 赵欣 陈相龙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5-161,共7页
中国最早的家犬出现于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0000年)、家犬的出现是人类驯化动物的开始,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北方地区在推广驯化家犬方面明显快于南方地区,但... 中国最早的家犬出现于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0000年)、家犬的出现是人类驯化动物的开始,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北方地区在推广驯化家犬方面明显快于南方地区,但是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南北方地区在驯化家犬进程上的差并基本消失,饲养家犬成为各个地区人群的日常行为,家犬的体形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有变小的趋势,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先秦时期,天部分家犬的体形特征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也有部分家犬的体形出现小型化和大型化的趋势。家犬在遗址出土的全部哺乳动物中的数量基本上稳定在5~10%之间,家犬可能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在狩猎、守护家园及作为宠物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石器时代 先秦时期 家犬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先秦时期生业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辉 莫多闻 袁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4-243,共10页
探寻环境和文化的一些要素在时间序列上的耦合,已经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环境影响文化的方式上,一些解释模型也被构建起来,但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人地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生业模式作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来源... 探寻环境和文化的一些要素在时间序列上的耦合,已经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环境影响文化的方式上,一些解释模型也被构建起来,但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人地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生业模式作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来源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生产技术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陕北长城沿线先秦时期考古资料的梳理,总结出生业模式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农业活动的开始、农牧混合经济的出现、农牧混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游牧业的出现。通过对多个全新世剖面的总结和对比,区域气候变化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11.0~8.5cal.kaB.P.不稳定的升温期、8.5~3.8cal.kaB.P.较为稳定的高温期以及3.8~2.2cal.kaB.P.的干冷期。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生业模式的文化和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生业模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并进而展现了研究区生业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以此说明生业变化并非只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不是所有的环境变化都必然引起生业的变化。由于动植物考古和古环境变化研究在时空分辨率上还有待提高,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目前还不能揭示生业与环境关联的细节及其复杂的环境一文化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长城沿线 先秦时期 生业 古环境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媛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7,共7页
从先秦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基本理论入手,探索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在不同的思想背景和治学传统下,形成了儒家社会化身体观、道家自然化身体观、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各有... 从先秦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基本理论入手,探索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在不同的思想背景和治学传统下,形成了儒家社会化身体观、道家自然化身体观、医家实体化身体观;儒、道、医三家身体观各有千秋,共同筑造了中国古代先秦身体观的理论大厦,这三者分别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施加了社会化、自然化、和实体化的影响;诞生在这一片身体观土壤中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在社会伦理层面、万物自然层面及人体自身生命结构层面对当代体育文化有所补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观 先秦 古代体育 文化 中国
下载PDF
先秦青铜合金技术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7
7
作者 何堂坤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7年第3期273-286,共14页
我国是古代世界青铜合金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其中工作开展得较早的,日本学者有近重真澄[1]、道野鹤松等人,我国学者有梁津[2]等人;其中批量分析数较大的,... 我国是古代世界青铜合金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其中工作开展得较早的,日本学者有近重真澄[1]、道野鹤松等人,我国学者有梁津[2]等人;其中批量分析数较大的,我国学者先后有梁树权[3]、李敏生等人;李敏生等于1982、1984年两次,曾先后分析了殷墟妇好墓和小屯村西殷代墓葬出土的138件青铜器[4]。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分析过的我国古代青铜数应以千计。这些分析都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我国古代青铜合金技术的了解。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1)是过去的分析研究局限于某一较小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很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的历史时期分析试样较多,有的则分析较少。(2)对青铜合金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很少涉及。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大量实物分析资料的综合考察,来探讨我国古代青铜合金技术发明、发展的一般情况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并对我国某些考古文化的分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青铜 合金技术 铜合金
下载PDF
论先秦工匠的文化形象 被引量:15
8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9,共7页
上古时代,工匠是除巫职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专业阶层,它们在某些职事上与巫相同,都以规矩为符号,因此被认为有神秘性特点,有权谏诫君王。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的"艺事"又被视为"道"的体现。先秦史书中记载的工匠有垂、... 上古时代,工匠是除巫职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专业阶层,它们在某些职事上与巫相同,都以规矩为符号,因此被认为有神秘性特点,有权谏诫君王。春秋战国时期,工匠的"艺事"又被视为"道"的体现。先秦史书中记载的工匠有垂、奚仲、傅说、匠庆等,他们艺事精湛,地位崇高,行谏诫之责。《墨子》指责公输班"重技轻义",显示了墨家对工匠超越性传统的坚持;《庄子》中的工匠多为得道者或谏诫者形象。这些工匠在谏诫时则往往以自己的技艺设喻,体现了"执艺事以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工匠 “艺事” 谏诫
下载PDF
大同理想与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卫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2-57,共6页
《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矢志追求的理想。大同社会历来被人们视作无法实现的空想 ,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可实践的部分 ,因为大同理想是在吸取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关于社会保障主张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先秦诸子百家的社... 《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矢志追求的理想。大同社会历来被人们视作无法实现的空想 ,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可实践的部分 ,因为大同理想是在吸取了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关于社会保障主张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先秦诸子百家的社会保障学说又与商、周以来政府的社会保障实践紧密相关。先秦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 ,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理想 先秦时期 社会保障思想 空想性 实践性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下载PDF
中国古代体育竞赛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先秦射礼竞赛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波 姚颂平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81,共6页
通过对先秦两汉88部原典著作的全文检索以及部分甲骨文、金文资料,考察先秦时期的射礼竞赛,并从体育竞赛构成条件———参赛者、裁判员、竞赛场地、竞赛规则、竞赛结果的角度,对射礼竞赛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意义解读。研究认为,中国商代已... 通过对先秦两汉88部原典著作的全文检索以及部分甲骨文、金文资料,考察先秦时期的射礼竞赛,并从体育竞赛构成条件———参赛者、裁判员、竞赛场地、竞赛规则、竞赛结果的角度,对射礼竞赛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意义解读。研究认为,中国商代已出现射礼竞赛的雏形,至两周时期发展为与当代体育竞赛性质相同的射礼赛会,其兴盛程度不亚于古希腊竞技会,甚至不输当今体育赛事;其人员、场地、器具、规则完备,竞赛组织化程度高,文化教育价值丰富。从儒家哲学思想中提炼出的"以德引争"竞赛观,可以展现中国古代体育竞赛的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先秦时期 体育竞赛 射礼赛会
下载PDF
先秦时期海岱地区的麦作农业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荣臻 靳桂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海岱地区先秦时期麦作农业的发展状况不甚明晰。得益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使用浮选、植硅体分析等植物考古方法收获了一批小麦、大麦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的量化分析,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期皆有小麦存在;以... 长期以来,学界对海岱地区先秦时期麦作农业的发展状况不甚明晰。得益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使用浮选、植硅体分析等植物考古方法收获了一批小麦、大麦遗存。通过对这些遗存的量化分析,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时期皆有小麦存在;以龙山文化、周代所出小麦、大麦的遗址最多;龙山文化、商、周时期的小麦存在得到测年数据支持。进而得出结论: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小麦作物进入海岱地区;岳石文化时期,先民对小麦的利用程度可能有小幅提高,但仍处在低水平利用阶段;商时期的植物考古工作尚少,麦类作物利用水平可能有所提高;两周时期麦作农业发展迅速,脱离了小麦种植的初级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商时期麦作的存在。大麦在周代的个别遗址的量化数值上升,并得到了测年数据支持,但大麦种植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麦作的发展,既与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相关,也是文化交流、技术发展、工具改良、政策支持的产物。小麦、大麦、马、牛和羊入华,促成了"史前食物全球化"的格局,海岱地区融入到"青铜时代全球化"的浪潮中,对本地农业、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先秦时期 麦遗存 麦作农业 文明化进程
原文传递
先秦军事思想发展的概况及其特色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朴民 《济南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认为 ,先秦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 ,频繁的战争实践活动和各种思潮的勃兴 ,为军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先秦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时期 ,初步成型于西周时期 ,渐趋成熟和繁荣于春秋战国 ,并呈现出阶段性特色 ;先秦军事思想大致可分为 4... 本文认为 ,先秦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 ,频繁的战争实践活动和各种思潮的勃兴 ,为军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先秦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时期 ,初步成型于西周时期 ,渐趋成熟和繁荣于春秋战国 ,并呈现出阶段性特色 ;先秦军事思想大致可分为 4个流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军事思想 阶段性特色 思想流派 地域类型
下载PDF
先秦蚕丝文化论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发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由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织锦刺绣等集聚形成的蚕丝业成为中国5 000年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丝绸是中国向世界文明宝库贡献的杰出文化遗产之一。缫丝刺绣的制作工艺,蚕桑起源的神话传说,"先蚕礼"、"十二章"等祭祀礼仪,... 由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织锦刺绣等集聚形成的蚕丝业成为中国5 000年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丝绸是中国向世界文明宝库贡献的杰出文化遗产之一。缫丝刺绣的制作工艺,蚕桑起源的神话传说,"先蚕礼"、"十二章"等祭祀礼仪,"锦衣绣口"、"锦绣文章"等独特的审美语言模子,其影响遍及中国经济、政治、外交、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蚕丝文化。本文从先秦时期丝织物遗存的发展、蚕的模拟形态演变出发,唤起对先秦蚕丝文化的物质文化记忆;从文字遗存考察、文献史料梳理,发现先秦蚕丝文化的话语符号系统;从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与礼仪的钩稽,感受先秦蚕丝文化的隐性传承,进而探讨蚕丝文化对社会的价值扩散。通过考察先秦蚕丝文化的起源与存在形式,揭示了蚕丝文化以物质文化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积淀的隐性传承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蚕丝文化 物质遗存 话语符号 隐性传承 价值扩散
下载PDF
陕西省旬邑县西头遗址调查简报 被引量:11
14
作者 韦星星 豆海锋 +2 位作者 王振 赵有义 杨磊 《草原文物》 2020年第1期16-27,共12页
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旬邑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初步勘探,明确该遗址是一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初步分析,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 201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旬邑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古豳地考古队对陕西旬邑县西头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初步勘探,明确该遗址是一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初步分析,该遗址包含有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及明清时期遗存,其中以西周时期遗存为主。该遗址的调查为泾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及K域社会结构等问题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先秦时期 考古调查 古豳地
下载PDF
从古代阴阳五行宇宙观看先秦至汉初五音与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根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谷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8-147,共10页
先秦至汉初关于五音与十二律的记载,有《管子》、《国语》、《吕氏春秋》、《放马滩秦简》、《礼记月令》、《淮南子》、《汉书》等文献,而其中有关三分损益法的最为典型的材料要数《管子》记载的五音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律。从上... 先秦至汉初关于五音与十二律的记载,有《管子》、《国语》、《吕氏春秋》、《放马滩秦简》、《礼记月令》、《淮南子》、《汉书》等文献,而其中有关三分损益法的最为典型的材料要数《管子》记载的五音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律。从上述系列文献中可见先秦至汉初五声、十二律的生律法与古代先民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相联系,并有其系统、深厚的思想基础。本文将本着以"古人的思想研究古代"的宗旨,依据已有的古代哲学研究成果,探寻五声、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依据,为古代乐律文献的解读提供一个可以尝试的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汉初 阴阳 五行 分畛 合流 五音 十二律 生律法 思想根源
下载PDF
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 被引量:8
16
作者 尚学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3,共6页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预时政 ,释《关雎》为刺诗 ,他们对《关雎》的阐释是对《诗论》的不断引申发挥 ,逐渐将其意义确定在帝王后妃上 ,同时还显露出历史化的阐释倾向。毛诗学派不采用刺诗说而用历史化的方式解诗。《毛诗序》理论和资料来源广泛 ,但其阐释观点与学术精神却与先秦儒家越来越远。《毛诗序》应是东汉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阐释史 先秦 两汉 诗学
下载PDF
先秦情欲论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永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87,共6页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初步的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欲 理论 先秦
下载PDF
先秦时期青铜钺的再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静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79,共28页
青铜钺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礼制意义。鉴于考古材料的日益丰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总结出青铜钺发生发展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古文字和历史典籍资料,探讨了商周时期... 青铜钺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礼制意义。鉴于考古材料的日益丰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总结出青铜钺发生发展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古文字和历史典籍资料,探讨了商周时期的用钺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钺 先秦
原文传递
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国际政治思想主干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9
19
作者 余丽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18,共18页
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行为体和体系的双重视角考察先秦国际政治实践,挖掘出孕育于中原文化区域内的五点国际政治思想:"大一统"秩序观、以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以富国强兵为追求的国家权力观、以民心为导向的国... 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从行为体和体系的双重视角考察先秦国际政治实践,挖掘出孕育于中原文化区域内的五点国际政治思想:"大一统"秩序观、以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以富国强兵为追求的国家权力观、以民心为导向的国家道义观及"和而不同"的理想观。同时,对比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国际政治问题,提出其当代价值:作为"世界政府"的联合国如何寻觅建立起一套以天下为公的、和谐的世界制度的路径与方法,以实现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相融共生、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大一统"秩序。国家安全已突破以全面结盟为核心的军事范畴,而是以有限度结盟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国家安全,表现为双边及多边间签署经济合作协定或条约。以经济为主的非暴力手段成为国际互动主流形态,在强化以军队为主的国家力量外,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建立和扶持跨国企业集团等是实现中国国家权力最大化的优化途径和方法。国家道义关乎中国国际政治实践中的国内外民心所向问题,建立国家形象评估机制,以把握国内民情及国际对中国的舆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中原文化 国际政治思想 当代价值
原文传递
从先秦人文思想论“脾为谏议之官”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熙婷 王佰庆 王彩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27-2430,共4页
《黄帝内经》的补遗篇中将脾比作"谏议之官"蕴含了一定的人文思想因素,为了全面理解前人对"脾为谏议之官"的诠释,文章将回归至先秦时期,通过认识先秦时期"脾为谏议之官"的文字内涵、社会官制等级制度以... 《黄帝内经》的补遗篇中将脾比作"谏议之官"蕴含了一定的人文思想因素,为了全面理解前人对"脾为谏议之官"的诠释,文章将回归至先秦时期,通过认识先秦时期"脾为谏议之官"的文字内涵、社会官制等级制度以及儒家和道家思想,研习"脾为谏议之官"相关的著作与文献,来分析先秦人文思想与"脾为谏议之官"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先秦人文思想是"脾为谏议之官"产生的思想基础,脾主运化为脾行"谏议"之职提供物质来源;脾位中央,以灌四旁是脾行"谏议"的作用机制;脾主思藏意与智是"脾为谏议之官"的功能基础;脾主统血、主四时、脾为之卫等是"脾为谏议之官"的作用表现,但是"脾为谏议之官"是否能代表脾的其他生理功能特点,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议之官 人文思想 生理功能 先秦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