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山楂及其有效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
作者 谢梅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756-758,共3页
丹参、山楂及其有效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谢梅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从中草药中寻找防治AS的有效药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实验证明,若干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山楂及其有效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谢梅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从中草药中寻找防治AS的有效药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实验证明,若干活血化瘀中药有程度不等地减轻实验性动物AS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丹参 山楂
下载PDF
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在新疆两县的应用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壮志 石保新 +13 位作者 王进成 吐尔洪·依米提 哈斯也提 哈江 胡端铭 李伯樵 肉孜艾山 吴平 王文明 彭政 康强 艾尔肯 俞进 张文宝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通过新疆呼图壁县和温宿县区域试验,验证以家犬(包括牧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方法1987-1990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和1990-1994年在新疆温宿县分别建立棘球蚴病控制试验区,采用消灭病原以阻断循环链的控制... 目的通过新疆呼图壁县和温宿县区域试验,验证以家犬(包括牧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方法1987-1990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和1990-1994年在新疆温宿县分别建立棘球蚴病控制试验区,采用消灭病原以阻断循环链的控制策略,即"犬犬驱虫、月月投药"的措施,对试验区所有家犬用吡喹酮药饵剂型进行预防性驱虫。实施控制措施后,每年在试验区检测犬的细粒棘球绦虫和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以评价驱虫效果。结果经过连续3 ̄4年实施"犬犬驱虫、月月投药"措施,呼图壁县和温宿县的家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从实施前的18.5%和14.7%降为0;两县新生绵羊的棘球蚴平均感染率比控制模式实施前降低了85%以上。结论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策略,即"犬犬驱虫,月月投药"的措施对控制家犬的棘球绦虫病和绵羊的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细粒棘球绦虫 控制策略 家犬 驱虫 吡喹酮
下载PDF
吡喹酮化疗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27
3
作者 朱蓉 郭家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57,共4页
本文阐述了吡喹酮化疗在控制传染源和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吡喹酮 血吸虫病 化学治疗
原文传递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ⅩⅢ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的实验诱导 被引量:27
4
作者 梁幼生 李洪军 +7 位作者 戴建荣 汪伟 曲国立 陶永辉 邢云天 李幼子 钱科 魏剑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5-610,共6页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抗药性诱导
原文传递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现场调查 被引量:24
5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12 位作者 朱荫昌 杭盘宇 李洪军 赵松 茹炜炜 徐明 司进 宁安 余冬保 徐兴建 李远林 宋鸿焘 神学慧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28-332,共5页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480人转阴,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化疗 抗药性 吡喹酮 血吸虫病
下载PDF
不同阶段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杭盘宇 梁幼生 +4 位作者 戴建荣 朱荫昌 宁安 余冬保 徐兴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43-346,共4页
目的 探索成虫、尾蚴、毛蚴、虫卵等不同阶段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于血吸虫病非流行季节 ,在江西、湖北、湖南 6个村 ,采用吡喹酮 40 m g/ kg顿服治疗粪检阳性者 36 3例 ,以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采集阳... 目的 探索成虫、尾蚴、毛蚴、虫卵等不同阶段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于血吸虫病非流行季节 ,在江西、湖北、湖南 6个村 ,采用吡喹酮 40 m g/ kg顿服治疗粪检阳性者 36 3例 ,以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采集阳性粪便收集虫卵 ,孵化毛蚴 ,感染钉螺收集尾蚴。观察尾蚴在 10 - 5、6× 10 - 7、4× 10 - 7、10 - 7mol/ L 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中断尾率。毛蚴在 5× 10 - 6、10 - 6、5× 10 - 7、10 - 7m ol/ L 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中的形态改变。以及虫卵在 5× 10 - 6、10 - 6、5× 10 - 7、10 - 7mol/ L 4种浓度吡喹酮溶液浸泡 2 4h后的孵出率。结果 治疗 6~ 7周后复查 334例 ,319例阴性 ,阴转率 95 .5 % ,2次治疗阴转率达 10 0 %。尾蚴在 10 - 5mol/ L 吡喹酮溶液中出现强烈挛缩、断尾 ,40 m in断尾率为 96 .6 %~ 10 0 %。毛蚴在 5× 10 - 7mol/ L 吡喹酮溶液中发生形态改变 ,5 min形态改变率 92 .3%~ 10 0 %。虫卵在 5× 10 - 6m ol/ L 吡喹酮溶液中浸泡 2 4h后孵出率为 0。结论 与曼氏血吸虫相比较 ,日本血吸虫成虫、尾蚴、毛蚴和虫卵对吡喹酮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乌文琳 周学章 +3 位作者 黄育英 邵平阳 杨易平 徐晓菲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8-241,共4页
目的 对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2 4 7例进行 2 4年后第 8次追踪调查 ,以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和吡喹酮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2 4 7例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丙型肝炎抗... 目的 对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2 4 7例进行 2 4年后第 8次追踪调查 ,以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和吡喹酮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2 4 7例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丙型肝炎抗体、血吸虫免疫及肝纤维化指标 ,同时作B超检查。结果  2 4 7例中脾脏较前增大者 4 3例 (17.4 1% ) ;丙型肝炎抗体均为阴性 ,而HBsAg、HBeAg、抗 HBc均为阳性 1例 ,HBsAg、抗 HBe、抗 HBc均为阳性 8例 ;血吸虫免疫测定中 ,环卵沉淀试验复查均为阴性 ,而间接血凝阳性 12例 (4.85 % ) ,酶联免疫吸咐试验阳性 38例 (15 .38% ) ,2项均为阳性 12例 (4.86 % ) ;对 16 2例患者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测定 ,其中 12 1例 (74 .6 9% )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 ,而体力恢复尚可。但治后仍可见部分病例有脾肿大、肝纤维化指标不同程度增高 ,血吸虫免疫测定也有一定数量的阳性。结论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远期观察安全有效 ,但血吸虫性肝病 ,虽经杀虫治疗后其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 ,抗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阳性 日本血吸虫病 吡喹酮 肝纤维化指标 患者 HB 程度 阴性 间接
原文传递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22
8
作者 姚甲凯 戴建荣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70,共7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的流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流行状况 阿苯达唑 吡喹酮 综述
原文传递
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探讨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富荣 蒋次鹏 +1 位作者 曹和洵 王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用脂质体包裹抗泡球蚴病药物吡喹酮,经逆相蒸发法制备包裹率为 60%。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RP-HPLC)测定吡喹酮及其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动态变化,表明吡喹酮脂质体(PZQ-Lip)腹腔注射后 1/2—16 h 的血浓度和肝、脾组织内药物含量均... 用脂质体包裹抗泡球蚴病药物吡喹酮,经逆相蒸发法制备包裹率为 60%。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RP-HPLC)测定吡喹酮及其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动态变化,表明吡喹酮脂质体(PZQ-Lip)腹腔注射后 1/2—16 h 的血浓度和肝、脾组织内药物含量均明显较普通剂型吡喹酮(PZQ)组为高,半衰期显著延长。口服 LD_(50) 为3 372 mg/kg,较PZQ 毒性 2454 mg/kg 下降约1/4。以 500 mg/kg·d×12 d 灌胃连续 4疗程治疗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PZQ-Lip 的囊肿抑制率达68.72%,较 PZQ组 14.25%疗效明显提高(P<O.01)。对化疗后小鼠内泡球蚴组织学观察,发现PZQ-Lip 对泡球蚴生发层损伤较 PZQ明显。超微结构显示,两者均对小鼠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本实验表明,PZQ-Lip 的抗泡球蚴作用明显优于 PZ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病 脂质体 吡喹酮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国外吡喹酮防治血吸虫病的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陈名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0-28,共9页
吡喹酮是一种对人体5种主要血吸虫病(曼氏、埃及、湄公、间插与日本血吸虫病)都非常有效的药物。全球已对1亿多例血吸虫感染者及有疫水接触史的可能感染者用吡喹酮进行了治疗,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该文概述自吡喹酮问世以来国外用吡... 吡喹酮是一种对人体5种主要血吸虫病(曼氏、埃及、湄公、间插与日本血吸虫病)都非常有效的药物。全球已对1亿多例血吸虫感染者及有疫水接触史的可能感染者用吡喹酮进行了治疗,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该文概述自吡喹酮问世以来国外用吡喹酮治疗几种血吸虫病的效果、副反应及吡喹酮在几个主要流行国家(埃及、巴西、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防治规划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吡喹酮
下载PDF
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邹洋 齐志群 +5 位作者 冯曼玲 王非 李威 栗绍刚 许炽熛 谷俊朝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250-252,共3页
目的提高对曼氏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2例曼氏血吸虫感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曼氏血吸虫病是一种输入性血吸虫病,其可引起发热,胃肠道症状等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据粪... 目的提高对曼氏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报道2例曼氏血吸虫感染,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曼氏血吸虫病是一种输入性血吸虫病,其可引起发热,胃肠道症状等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据粪检或直肠黏膜活检找到曼氏血吸虫卵,吡喹酮等药驱虫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结论对不明原因的发热,胃肠道综合征等的患者,在治疗效果不佳,且以常见病难以解释时,要注意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减少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曼氏血吸虫 发热 胃肠道症状 流行病学 吡喹酮
原文传递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忠磊 寇景轩 +3 位作者 胡颖新 刘玉磊 毛德华 陈红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873-1876,共4页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 539例脑囊虫病...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 349/1 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 I,有82.95%(2 106/2 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 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 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03%(251/1 253);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 106/2 539),显效率17.05%(433/2 539),总有效率100%。结论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吡喹酮 阿苯达唑 临床 影像学 免疫学 脑电图
下载PDF
吡喹酮与γ-干扰素对肝纤维化胶原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峰 蔡卫民 +3 位作者 陈智 杨艳宏 翁红雷 刘荣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5-358,共4页
目的 探讨吡喹酮杀虫治疗和IFN γ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制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感染后第 16周随机分成 3组 :感染组 ,吡喹酮治疗组和吡喹酮联合IFN γ治疗组 ,另以 10只正常兔为阴性对照组。感染... 目的 探讨吡喹酮杀虫治疗和IFN γ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兔制成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感染后第 16周随机分成 3组 :感染组 ,吡喹酮治疗组和吡喹酮联合IFN γ治疗组 ,另以 10只正常兔为阴性对照组。感染后 2 8周处死 ,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及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Ⅳ型胶原、MMP 1、MMP 9、TGFβ1和IFN γmRNA水平检测。结果 吡喹酮治疗后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 ,但仍显著高于正常组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mRNA水平显著下降 ,尤其Ⅲ型胶原已接近正常水平 ,而MMP 1和MMP 9mRNA水平变化不大 ;TGFβ1mRNA水平下降不明显 ,而IFN γmRNA水平显著增高 ,TGFβ1/IFN γmRNA比值明显减小 ,但仍高于正常。杀虫治疗后加IFN γ可进一步降低Ⅰ型胶原、Ⅳ型胶原mRNA水平 ,并使MMP 1和MMP 9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 ,TGFβ1mRN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杀虫治疗后抗肝纤维化仍属必要 ,IFN γ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胶原合成 ,促进胶原降解 ,抑制TGFβ1起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肝纤维化 吡喹酮 Γ-干扰素
原文传递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实验治疗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4 位作者 焦佩英 郭惠芳 黄立信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11-16,共6页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大l~2倍的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与阿苯达唑合并治疗未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此2种药物并用吡喹酮治疗则疗效明显提高。实验证明阿苯达 唑亚砜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而阿苯达唑用则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包虫病 甲苯达唑
下载PDF
洞庭湖区采用吡喹酮化疗降低血吸虫病患病率和传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吴昭武 卜开明 +11 位作者 刘启立 李维藻 彭喜松 卓尚炯 袁里平 杨瑞青 欧阳桂芬 敖虹 赵雅琴 何永康 谢木生 喻鑫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6期325-329,共5页
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采用选择性群体化疗、选择性群体化疗加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和单纯治疗粪检阳性对象3种对策,3年后居民患病率分别下降为62.9%、59.2%和14.1%。水上流动渔船民采用群体化疗,血吸虫病患病率仅下降41.5%。... 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采用选择性群体化疗、选择性群体化疗加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和单纯治疗粪检阳性对象3种对策,3年后居民患病率分别下降为62.9%、59.2%和14.1%。水上流动渔船民采用群体化疗,血吸虫病患病率仅下降41.5%。家畜群体化疗组,感染率下降77.6%,只治粪检阳性组化疗前后感染率无变化。3种对策实际污染指数下降分别为74.7%、84.6%和36.2%。前2种对策虽下降幅度比较大,但都未达到阻断传播的阈值,感染螺密度和哨鼠感染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血吸虫病 吡喹酮 化疗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吡喹酮抗药性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汪伟 李洪军 +5 位作者 李幼子 邢云天 曲国立 魏剑英 戴建荣 梁幼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8期585-589,600,共6页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2000~2009年吡喹酮抗药性研究状况。方法以美国ISI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2000~2009年间SCIE收录的有关吡喹酮抗药性的文献,分别对不同国家、机...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2000~2009年吡喹酮抗药性研究状况。方法以美国ISI 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检索2000~2009年间SCIE收录的有关吡喹酮抗药性的文献,分别对不同国家、机构、著者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文献来源期刊及论文学科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09年间共有吡喹酮抗药性文献212篇,分布于79种期刊,主要学科分布为寄生虫学(50.47%)、热带医学(32.08%)及公共、环境和职业卫生学(16.98%)。发文数量居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32.08%)、英国(19.81%)和瑞士(14.62%),总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1189次)、瑞士(1032次)和英国(645次)。发文量居前3位的作者分别为来自瑞士热带病研究所的Utzinger J(20篇)、Tanner M(18篇)和意大利国家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Cioli D(14篇),文献总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作者依次为Utzinger J、Tanner M和Cioli D,总被引频次分别达到565次、493次和358次。10年间,中国共发文30篇,总被引频次为622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肖树华10年间共发文13篇,总被引频次为329次,篇均被引频次达到25.31次。结论发达国家在吡喹酮抗药性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为推动吡喹酮抗药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进一步加大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研究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吡喹酮 抗药性 Web of SCIENCE 文献计量学
原文传递
吡喹酮联合IL-18基因治疗血吸虫感染小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立煌 姚航平 +3 位作者 曹雪涛 何龙 冷建杭 李敏伟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8(IL 18)对吡喹酮治疗后的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 ,分析吡喹酮治疗后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IL 18、γ 干扰素 (IFN γ)、IL 4、转化生长因子 β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8(IL 18)对吡喹酮治疗后的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 ,分析吡喹酮治疗后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IL 18、γ 干扰素 (IFN γ)、IL 4、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水平以及虫卵肉芽肿面积和羟脯氨酸水平 ,在感染后 6周 ,将小鼠IL 18重组腺病毒转染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到吡喹酮治疗后的感染小鼠 ,探讨IL 18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结果 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血清IL 18、IFN γ水平明显下降 ,IL 4、TGF β1水平虽有所降低 ,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同时可见 ,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无明显降低 ,与同期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IL 18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后能稳定表达IL 18,显著升高IFN γ水平 ,明显降低IL 4、TGF β1水平 ,减轻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结论 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吡喹酮 虫卵肉芽肿 白细胞介素18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黄牛静注、肌注和内服吡喹酮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 被引量:13
18
作者 操继跃 刘恩勇 +2 位作者 赵俊龙 李克斌 窦树龙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2-614,共3页
6头成年健康黄牛按 10 mg/ kg剂量单次快速静注吡喹酮 ,另 6头成年健康黄牛根据交叉试验设计法按 10 mg/kg剂量单次肌注、30 mg/ kg剂量内服吡喹酮进行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吡喹酮原药的质量浓度 ,其... 6头成年健康黄牛按 10 mg/ kg剂量单次快速静注吡喹酮 ,另 6头成年健康黄牛根据交叉试验设计法按 10 mg/kg剂量单次肌注、30 mg/ kg剂量内服吡喹酮进行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吡喹酮原药的质量浓度 ,其检测限为 2 5μg/ L。房室模型分析表明 ,静注给药后的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 ,其分布半衰期 (t1 / 2α)、消除半衰期 (t1 / 2β)、表观分布容积 (Vd)、总体清除率 (Cl B)、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 (0 .2 5± 0 .0 3)h、(1.2 8± 0 .2 0 ) h、(2 .11± 0 .38) L/ kg、(1.14± 0 .10 ) L/ (kg·h)和 (8.79± 0 .74) m g/ (L· h)。肌注的药时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 ,主要药动学参数吸收半衰期 (t1 / 2 ka)、消除半衰期 (t1 / 2 ke)、药时曲线下面积 (AU C)、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 (Cmax)和生物利用度 (F)分别为 (0 .40± 0 .17) h、(4 .6 5± 0 .91) h、(6 .85± 1.0 2 ) mg/ (L· h)、(1.33±0 .5 2 ) h、(0 .83± 0 .0 8) mg/ L 和 77.93%。内服给药后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 ,吸收不规则 ,其药动学参数 t1 / 2 ka、t1 / 2 ke、AU C、tmax、Cmax和 F分别为 (1.0 8± 0 .13) h、(6 .81± 1.2 6 ) h、(8.5 1± 1.78) mg/ (L· h)、(4 .33± 1.36 )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 吡哇酮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 内服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Ⅳ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对吡喹酮的体外反应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6 位作者 朱荫昌 李洪军 徐明 许永良 杭盘宇 GC.Coles M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75 min后 ,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 当孵育于含吡喹酮 3.2× 10 - 4m ol/ L的 MEM中 75 m 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 ;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 11.5 % - 16 .0 %和 32 .7% - 36 .5 %。孵育于含吡喹酮 8× 10 - 4m ol/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 4 8.3% - 5 0 .0 %和 5 7.9% - 6 3.6 %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2 2 .4 % - 2 5 .9%和 38.5 % - 4 8.3% ;75 min后 ,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 13.3%- 17.3% ,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 0。孵育于含吡喹酮 1.6× 10 - 3m ol/ 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11.1% - 19.6 %和 2 7.5 % - 2 9.9%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 0。结论 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 MEM中不同时间后 ,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氏血吸虫 成虫 吡喹酮 抗药性 体外反应
下载PDF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Ⅲ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梁幼生 戴建荣 +6 位作者 朱荫昌 李洪军 徐明 许永良 杭盘宇 G. CColes M. JDoenhoff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 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 - 4、10 - 5、6× 10 - 7、4× 10 - 7m ol/ L... 目的 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 ,旨在运用敏感株与抗性株反应性间的差异 ,建立现场监测吡喹酮抗性的方法。方法 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 - 4、10 - 5、6× 10 - 7、4× 10 - 7m ol/ L吡喹酮溶液中 ,0、2 0、4 0、6 0、80、10 0 min后 ,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结果 尾蚴暴露于 10 - 4m ol/ L吡喹酮中即刻停止泳动、沉底并伴有强直性收缩 ;5 min后开始出现体与尾部不协调的快速蠕动 ,尾蚴体区的后端与尾部的前端发生分离即断尾 ,敏感株断尾尾蚴明显多于抗性株 ;暴露于 10 - 5mol/ L吡喹酮中 4 0、6 0、80 m 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 2 8.2 %、5 2 .7%、6 7.5 %和 78.0 % ;抗性株分别为 11.3%、2 8.6 %、39.3%和 4 5 .5 %。暴露于 4× 10 - 7m ol/ L中 80 min和 10 0 min后 ,敏感株尾蚴的断尾率为 10 .3%和 17.0 % ;抗性株为 0 .5 %和 1.1%。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阶段对吡喹酮反应性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提示 ,将尾蚴移入 4× 10 - 7mol/ L吡喹酮溶液中 80 - 10 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 ,作为曼氏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检测方法 ,可用于螺体内吡喹酮抗性虫株的现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吡喹酮 抗药性 Ⅲ曼氏血吸虫 敏感株 尾蚴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