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新明 左宪宏 +3 位作者 贾永利 程跃飞 章鹏 任义行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41-1247,共7页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48例胸腰椎布鲁...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48例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A组78例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70例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累及椎体节段及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脊柱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临床疗效指标(VAS评分、ASIA分级、Cobb角及ESR),影像学检查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物有无松动、断裂。结果 A组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3例再次出现较大椎旁和/或腰大肌脓肿;B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术后出现气胸。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亦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ESR、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同一时间点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A组ASIA分级C级1例、D级14例、E级63例,B组C级1例、D级11例、E级5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68,P=0.682)。术后两组患者植骨均融合;A组融合时间(8.7±0.3)个月,B组(8.6±0.4)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1,P=0.601);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在正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 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疗效比较
原文传递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闫崇超 曹硕 +2 位作者 金浩 张娜 郝建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8期1526-1528,1512,共4页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和观察组(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参数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而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血清ACTH、Cor水平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NF-α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较术前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的血清ACTH、Cor、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参数与创伤应激状态的影响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体参数 创伤应激状态
原文传递
3D打印个体化矢状曲度模棒及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在胸腰椎骨折脱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超 谭伦 +1 位作者 林旭 胡海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1-1388,共8页
目的评价在胸腰椎骨折脱位后路手术中应用3D打印个体化矢状曲度模棒和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1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透视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试验... 目的评价在胸腰椎骨折脱位后路手术中应用3D打印个体化矢状曲度模棒和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11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透视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试验组18例采用3D打印个体化矢状曲度模棒和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辅助内固定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损伤节段、椎体滑移程度、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前后椎体滑脱率和固定节段矢状曲度恢复率,术后螺钉植钉准确数和矢状面螺钉植入角、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同一椎体两侧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等。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滑脱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体滑脱率及固定节段矢状曲度恢复率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螺钉一次性植钉准确数、最终植钉准确数及矢状面螺钉植入角均优于对照组(χ2=9.38,P=0.00;χ2=10.95,P=0.00;t=13.43,P=0.00)。试验组螺钉矢状面夹角、螺钉进钉点水平位置差值、螺钉内倾角差值均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1.99,P=0.04)。结论在胸腰椎骨折脱位手术中,应用3D打印个体化矢状曲度模棒及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辅助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和脱位恢复更好、Frankel分级更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脱位 后路内固定 3D打印技术
原文传递
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被引量:19
4
作者 文益民 葛宝丰 +4 位作者 张军华 蓝旭 王世勇 张巧娥 李慎松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369-1371,共3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脱位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2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施行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有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者采用枕颈内固定(Aixs)植骨融合术,对无椎体后弓和椎板骨折且无需行椎管减压的寰枢椎骨折采用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结果]随访5~60个月,平均16.8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X线片复查提示椎体侧块关节突和枕骨髁部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钉现象,植骨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Aixs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Apofix内固定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后路内固定 骨折脱位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胜忠 侯铁胜 +1 位作者 赵杰 张晶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9-251,共3页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选择内固定手术.方法:依据作者收集的14例内固定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症状,脊柱后凸Cobb&...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如何选择内固定手术.方法:依据作者收集的14例内固定失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典型病例的症状体征及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13例仍留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症状,脊柱后凸Cobb's角度为12.5~34.2°.结论:常见原因为:(1)内固定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2)内固定选择错误;(3)内固定节段的选择错误;(4)内固定撑开过度;(5)植骨与否对内固定手术存在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 失败
下载PDF
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莹璐 徐月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180-3181,共2页
目的探讨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与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Ⅱ、Ⅲ期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行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治疗,对照组33例行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两组... 目的探讨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与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Ⅱ、Ⅲ期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行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治疗,对照组33例行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24h并发症、手术疗效、术后复发率、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手术治愈率为90.32%,对照组治愈率为9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复发病例;两组患者术后24h并发症、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肛裂 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与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斌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871-873,共3页
目的比较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与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崇礼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A组),30例行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B... 目的比较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与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崇礼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A组),30例行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B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A、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和8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67%和36.67%,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3个月A、B组患者肛裂复发率分别为10.00%和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与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切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肛裂 后位内括约肌节段式部分切开术 后位内括约肌切开术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锦忠 肖智青 +2 位作者 王爱明 王凤龙 陈焕文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8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对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56例为实验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对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56例为实验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前路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楔变指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提高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不全瘫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毅雷 杨惠林 +2 位作者 王根林 史金辉 毛海青 《实用骨科杂志》 2010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全瘫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06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全瘫病例共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10例,C级12...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全瘫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06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全瘫病例共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神经损伤按照ASIA分级,B级10例,C级12例,D级8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减压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有效随访,平均28.3个月,脊柱后凸角度(Cobb′s角)由术前的(24.3±4.6)°平均恢复到(3.6±1.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由术前(35.8±5.3)%平均恢复到(90.2±3.8)%;椎管占有率由手术前平均(58.3±10.7)%恢复至术后平均(8.4±1.7)%。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后随访部分有明显改善。Dennis工作评分:11例患者可以再次获得稳定工作。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确实,且手术后对于神经恢复有良好改善,能使部分患者恢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不全瘫痪 后路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何钢 黄建荣 +3 位作者 高粱斌 欧阳振华 向绪金 郑沛中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1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或不联合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根据术前脊髓神...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或不联合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根据术前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评定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8例,术前Cobb角为23.40±1.64°,椎体平均高度前缘32.02±2.99%和后缘78.27±1.65%。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9h(3~5h),平均出血量为495mL(200~800mL),术后发生未伤口感染、血肿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经术后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材料断裂、松动以及胸腰椎骨折、移位。随访6~24个月,术后Cobb角为3.15±1.64°,椎体平均高度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0.15±1.72)%和后缘(98.09±1.14)%。神经功能恢复:A级1例,B级0例,C级1例,D级2例,E级29例。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手术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腰椎骨折 后路内固定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下载PDF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余雨 王群波 +1 位作者 卢旻鹏 李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2-446,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8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8~49岁,平均37.6岁。患者分为2组,A组伤后24h内手术(39例),骨折脱位...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8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8~49岁,平均37.6岁。患者分为2组,A组伤后24h内手术(39例),骨折脱位按Meyerding分类:Ⅰ~Ⅱ度23例(A1组),Ⅲ~Ⅴ度16例(A2组);Frankel分级:A级17例,B级7例,C级9例,D级6例。B组伤后3~7d手术(41例),骨折脱位Ⅰ~Ⅱ度21例(B1组),Ⅲ~Ⅴ度20例(B2组);Frankel分级:A级20例,B级7例,C级11例,D级3例。对80例患者经后路行椎管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结果 A1组患者失血量(407.4±24.3)mL,B1组(397.4±8.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4,P=0.078);A2组失血量(1046.9±128.6)mL,B2组(494.4±97.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0,P=0.000)。8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年6个月,平均2年3个月;所有患者椎管减压、复位内固定满意,术后12个月椎间植骨均达骨性融合。A、B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椎管容积、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椎弓根螺钉无松动、脱落或断裂,后凸畸形无明显加重。A1组术后12个月脊髓损伤好转率为47.83%(11/23),B1组为19.05%(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6,P=0.044);A2组脊髓损伤好转率为12.50%(2/16),B2组为10.00%(2/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P=0.813)。A组术前Frankel分级为A、B级者术后脊髓损伤好转率为12.50%(3/24),B组为11.11%(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4,P=0.878);A组术前Frankel分级为C、D级者术后脊髓损伤好转率为66.67%(10/15),B组为21.43%(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2,P=0.014)。结论伤后24h内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固、融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对患者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后路内固定 椎弓根钉棒系统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2
作者 林建新 林建民 肖胜捷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段骨折患者90例,研究组(5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手术效果以及不良情况。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胸腰椎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段骨折患者90例,研究组(5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手术效果以及不良情况。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改善均更显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2.5%;研究组不良情况率为2.0%,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手术效果明显更优(P<0.05)。结论胸腰椎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胸腰段骨折 脊柱
下载PDF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分析与治疗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会明 田融 +3 位作者 孙振辉 陈曦 夏刚 杜文君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与诊治对策。方法:对21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急性感染4例,迟发性感染17例),按感染发生的时间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然后对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与诊治对策。方法:对21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急性感染4例,迟发性感染17例),按感染发生的时间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然后对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未再出现红肿、渗出、窦道及其他不适。21例平均随访2~3年,疗效优良率为90.5%。结论:病灶切开引流、病灶清创缝合、病灶灌洗引流术、内固定取出术辅以敏感的抗生素静脉输入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后路内固定 感染 治疗
下载PDF
观察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4
作者 项强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观察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 目的:观察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前缘高度比值大小及后缘高度比值大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1.92±0.2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可促进患者的伤椎高度恢复,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亚东 白宇 +1 位作者 陆生林 庄小强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3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12例患者,应用敏感抗生素,保留内固定、彻...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12例患者,应用敏感抗生素,保留内固定、彻底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二期缝合。结果12例病人经过1-3次负压引流后感染得到控制,均顺利行二期创面缝合。随访9~36个月,患者感染均未再复发。结论对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的深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彻底清创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但是否保留内固定物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脊柱后路内固定 深部感染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崇阳 尹锐 周文来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脊柱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后路组(采用后路手术,53例)和联合入路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53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 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脊柱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后路组(采用后路手术,53例)和联合入路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53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Cobb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联合入路组长(多)于后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SIA分级两组均较术前改善(P<0.05),联合入路组优于后路组(P<0.05)。两组ESR及Cobb角术后1周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路相比,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但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手术入路 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下载PDF
前、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兴 阿尔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4期551-554,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通过脊髓神经功能及手术成功率判定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比对照组(80.00%)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0.0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2月、3月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降低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建议临床广泛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
下载PDF
改良法经病椎植钉复位椎弓根植骨后路钉棒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同相 肖睿 +2 位作者 官清 王淼 董长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6-54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2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6例;... 目的探讨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9月,对2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38.4岁。累及节段:T125例,L17例,L25例,T12~L14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5例,E级4例。按Denis分型均为爆裂性骨折,其中A型7例,B型11例,C型3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X线片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周及1年时后凸Cobb角分别为(3.4±2.4)°和(5.2±3.2)°,两时间点间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22.1±1.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36.0±2.0)mm,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相邻上下位椎体高度比值为95.3%±1.3%,术后1年分别为(35.0±2.4)mm和94.4%±2.5%,两时间点间高度丢失不明显(P>0.05),但均较术前(14.6±2.1)mm和40.2%±1.5%显著提高(P<0.05)。术后1年患者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0,P=0.025)。结论改良法经病椎椎弓根植钉、复位、植骨以及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植骨 后路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enis不同分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伟 曾文 +1 位作者 汪琳休 钟喜红 《西部医学》 2017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enis不同分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Denis不同分型分为A、B、C、D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前术后行胸腰椎X片检查。于术前、术后1d、术后...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Denis不同分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Denis不同分型分为A、B、C、D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前术后行胸腰椎X片检查。于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于术前和术后1天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另对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评价手术疗效,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四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胸腰部功能快速恢复;12个月以后,胸腰部功能基本保持稳定。组间比较,A组术后12个月评分明显高于B、C、D三组(P<0.05),B、C、D三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显著下降。组间比较,A组术后1d评分明显高于B、C、D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C、D三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低于B、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压缩性骨折B、C、D三种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临床应考虑根据骨折各亚型选择合适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Denis分型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翻修策略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海平 王彪 +4 位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何思敏 惠华 郭华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5期389-393,413,共6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35.4±3.6)岁。分析患者初次手术时影像学资料,根据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3型4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7例,C型13例。均行单纯后路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断裂26例,椎弓根螺钉或连接棒断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1例;取内固定后出现侧凸畸形1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2例,内固定断裂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2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长节段固定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 AO分型中A型占翻修率的12.9%,B型45.16%,C型41.93%。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未见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10~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上升0~2级,平均上升(1.3±0.79)级。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9分降至2.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46.3%降至12.4%。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58°,平均(40.5±15.3)°;术后矫正至-3°~7°,平均(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平均(0.6±0.2)°;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1.8%。结论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基层医院未重视骨折损伤分型,B型、C型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最高,翻修以重建脊柱前中柱、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为关键,并对初次手术失败所引发的疼痛及畸形予以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损伤 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失败 翻修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