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后循环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曹飞虎 柴震 +3 位作者 刘波 宋晓灵 张弟文 张中念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8期1520-1523,共4页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46例作为TI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干梗死患者44例作为脑干梗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健康组,TIA组和脑干...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干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46例作为TI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脑干梗死患者44例作为脑干梗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健康组,TIA组和脑干梗死组均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BAEP检查,健康体检者在体检时进行BAEP检查,比较3组的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Ⅰ-Ⅴ波峰间的潜伏期(IPL)。结果:TIA组BAEP异常率71.74%,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56.82%,健康组BAEP异常率24.49%,TIA组患者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BAEP异常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PL的Ⅰ、Ⅲ、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的Ⅰ-Ⅲ、Ⅲ-Ⅴ、Ⅰ-Ⅴ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梗死组患者IPL与PL均明显高于TIA组(P<0.05)。结论:BAEP与后循环TIA及脑干梗死存在相关性,并且较为敏感,是优秀的诊断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后循环tia 脑干梗死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各证型后循环TIA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俞璐 刘会芳 夏明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分析后循环TIA各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参照2006年发布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分析后循环TIA各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参照2006年发布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选择200例后循环TIA患者,根据《中医内科学》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等)、相关疾病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高脂血症等)。结果:所纳入的200例后循环TIA患者中,痰湿中阻组和瘀血阻窍组在性别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组在年龄、烟酒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TIA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42例,其次为高脂血症8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症59例;既往卒中史45例,冠心病45例,糖尿病42例,各证型组在疾病史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后循环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痰湿中阻证和瘀血阻窍证是值得关注的证型,积极改善后循环TIA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危险因素 治未病 中医证型
下载PDF
基于血浊理论探讨化浊通络定眩汤对后循环TIA眩晕症的中医诊治 被引量:6
3
作者 倪婕 侯王君 +1 位作者 庄慧魁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1554-1558,共5页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针对现代医学疾病谱的变化,在检测手段提示的实验室指标异常而患者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创造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临床辨证体系。运用血浊理论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症进行早期干预,可更有效地降低脑卒... 血浊理论是王新陆教授针对现代医学疾病谱的变化,在检测手段提示的实验室指标异常而患者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创造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临床辨证体系。运用血浊理论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症进行早期干预,可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庄慧魁教授基于导师王新陆教授的血浊理论,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创制出对眩晕症有明显疗效的化浊通络定眩汤,本文就该方对后循环TIA眩晕症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浊理论 后循环tia眩晕症 化浊通络法 化浊通络定眩汤
下载PDF
椎动脉形态异常状况与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振凤 刘南海 +2 位作者 田克瑶 胡成 王励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8期38-40,15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形态异常状况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TIA)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20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84例,根据TIA症状持续时间进行分组,分为甲组(<10 mi... 目的探讨椎动脉形态异常状况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TIA)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20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后循环TIA患者84例,根据TIA症状持续时间进行分组,分为甲组(<10 min,n=34)、乙组(10~59 min,n=29)和丙组(≥60 min,n=21),所有患者开展头颈部血管检查(CTA)或头颈部血管影像学检查(DSA)。收集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椎动脉形态与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在男性、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率≥5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占比上,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基底动脉狭窄率≥50%、椎动脉狭窄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底动脉狭窄率≥50%、椎动脉狭窄是影响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疾病时需引起重视,尽可能缩短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形态异常状况 后循环tia症状持续时间 相关性 头颈部血管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