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4
1
作者 严宏 陈曦 陈颖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近年来,由于手术方式、仪器设备和人工晶状体的改进,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机制学说和人工晶状体材料及设计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为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术毕前房注射... 近年来,由于手术方式、仪器设备和人工晶状体的改进,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晶状体上皮细胞间质转化机制学说和人工晶状体材料及设计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为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术毕前房注射抗生素(头孢呋辛或莫西沙星)可显著降低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包括术中合并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患者,未来有望在临床广泛推广。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细胞和促角膜内皮细胞增生药物的研发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曙光。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能在早期准确诊断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且非甾体抗炎药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对此疗效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进一步认识到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人工晶状体植入否与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相关性。高度近视眼患者晶状体屈光性手术的提前,增加了这类患者晚期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体脱位的发生率,并让相应治疗面临新的挑战。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因其精准性和安全性已在临床逐渐应用,但仍需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干眼、瞳孔缩小、视网膜光损伤等并发症。另外,由于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对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手术应全面、综合、系统地治疗,以防止术后各种眼表、眼底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上述各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相应对策进行综述,以期帮助眼科医生进行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术后并发症 后发性白内障 眼内炎 角膜损伤 黄斑囊样水肿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
下载PDF
不同方式YAG激光治疗后囊膜混浊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志博 陈鼎 +2 位作者 冯晓芬 黄芳 王勤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评估比较YAG激光不同方式切开后囊膜术后主观、客观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15—2016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患者28例38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 目的评估比较YAG激光不同方式切开后囊膜术后主观、客观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15—2016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患者28例38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圆形切开组20例23眼和十字形切开组12例15眼,分别采用圆形切开后囊膜法和十字形切开后囊膜推瓣法切开后囊膜。术前、术后2周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术后1h、术后2周测眼压,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术后1h、术后2周斯特尔比率(SR)、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OQAS对比度视力(OVs)(包括OV100%、OV20%和OV9%),比较并分析不同后囊膜切开方式术后1h、术后2周眼内散射和视觉质量变化。结果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2周,圆形切开组和十字形切开组患眼的UCVA分别为0.18±0.15和0.16±0.14,BCVA分别为0.10±0.10和0.10±0.11,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2个组间UCVA及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h、2周,2个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h、术后2周圆形切开组患者眼前黑影飘动的发生率分别为39.1%和30.4%,均高于同时间点十字形切开组的6.7%和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5、0.177)。2个组OSI、MTF、SR、OV100%、OV20%、OV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圆形切开后囊膜推瓣法相比,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十字形切开术后患者眼前黑影飘动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2种切开方式对术后患者视力、眼压、眼内散射及视觉质量参数的影响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 视觉质量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 切开方式 后发性白内障
下载PDF
TGF-β_2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和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叶盼盼 姚克 +1 位作者 谭健 汤霞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09-813,共5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和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LECs株HLE-B3,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TGF-β2进行处理,分别采用MTT法测定其对细胞增生的影响;采用PI细胞周期染色分析检测细胞周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和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LECs株HLE-B3,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TGF-β2进行处理,分别采用MTT法测定其对细胞增生的影响;采用PI细胞周期染色分析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分别检测connexin43、fibronectin及integrinβ1等转分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经TGF-β2处理后的细胞增生受到抑制,呈TGF-β2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connexin43表达随TGF-β2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fibronectin及integrinβ1的表达则随TGF-β2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结论TGF-β2抑制了LECs的增生,显著下调LECs connexin43的表达,促进了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 上皮间质转分化 后发性白内障
下载PDF
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后囊切开尺寸对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曹薇 崔红平 +1 位作者 倪双 郭海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47-1850,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切口尺寸的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对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等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6/2017-12于上海市东方医院眼科行Nd∶YAG... 目的:评估不同切口尺寸的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对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等眼部生物学参数及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6/2017-12于上海市东方医院眼科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的PCO患者41例4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后囊切开尺寸将患者分成2组,囊膜切口≤3. 5mm为组1(20例20眼),囊膜切口>3. 5mm为组2(21例21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mo行BCVA、屈光度、IOP、ACD、黄斑厚度(MT)等检查。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01),但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屈光度(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wk,组2患者IOP高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609,P=0. 013)。术后1wk,两组患者ACD均较术前明显变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但术后1、3mo两组患者A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wk,两组患者MT均较术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且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后囊切开尺寸对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IOP影响显著,对BCVA、ACD、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 眼部生物学参数
下载PDF
5-Fu纳米毫微粒的制备及体外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新玲 李筱荣 +1 位作者 常津 刘晓燕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并观察其表征及体外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观察毫微粒的大小、表面形态和结构,毫微粒载药率和体外药物释放曲线。取传3代晶状体... 目的制备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并观察其表征及体外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观察毫微粒的大小、表面形态和结构,毫微粒载药率和体外药物释放曲线。取传3代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对比试验,设5Fu纳米毫微粒、5Fu原药、空载纳米毫微粒组、空白对照组。设0.5~62.5mg·L-14个剂量组,作用24h、72h、120h、168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性状,MTT法检测抑制作用。结果(1)制备的5Fu纳米毫微粒平均粒径(191.000±0.202)nm;载药率为8.1%;首日药物突释率为38.3%,缓释时间20d;(2)5Fu纳米毫微粒和5Fu原药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并随时间和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空载聚乳酸纳米毫微粒对细胞无抑制作用;(3)作用初期各剂量组5Fu纳米毫微粒的抑制作用低于或等于原药,随时间延长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超过原药,差异有显著性。结论5Fu聚乳酸纳米毫微粒性状稳定,可长期释放药物,有效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随时间延长作用明显高于原药,可以作为靶向缓释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纳米毫微粒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囊膜混浊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抑制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被引量:9
6
作者 郭琳洁 张效房 张胜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对白内障摘除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 4 8只实验兔行单眼囊外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随机分为A组对照、B组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C组术后结膜下注射汉防己甲素和D组...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对白内障摘除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 4 8只实验兔行单眼囊外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随机分为A组对照、B组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C组术后结膜下注射汉防己甲素和D组术中植入汉防己甲素镀膜人工晶状体。术后不同时间检测各组术眼的房水细胞数、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 ,记录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和湿重。结果 除术后 14d房水丙二醛含量外 ,囊外晶状体摘除术后不同时间 4个组的房水细胞数、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 ,以及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程度和湿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其中B和C组术后不同时间房水细胞数、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 ;B、C和D组术后不同时间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程度和湿重均低于A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 5 )。 结论 汉防己甲素可有效抑制兔眼晶状体摘除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 动物实验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炎性反应 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术式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崔哲 刘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0例69眼,按不同手术方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及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0例69眼,按不同手术方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及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分为Ⅰ、Ⅱ、Ⅲ3组,术后随访3~48个月,对各组术眼进行眼底镜、裂隙灯、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3组术眼晶状体后囊膜周边部均可见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向梭形成纤维细胞转化,并可见残留的LECs形成半透明的球形Elschnig珍珠小体;晶状体前囊膜亦可见少量残留的LECs及Elschnig珍珠小体。Ⅰ组后囊膜中央部可见多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LECs;Ⅱ组后囊膜撕囊孔缘处可见成纤维细胞及排列紊乱的LECs,术眼视区中央部的增生膜内可见多量的羽毛状胶原原纤维;Ⅲ组视区中央无增生膜形成,后囊膜撕囊孔缘仅见少量残留LECs。3组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是:Ⅰ组43.48%,Ⅱ组17.39%,Ⅲ组0,Ⅲ组多数术眼中央视区清亮,后囊孔缘处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预防儿童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先天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
下载PDF
重视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汤欣 李华 苑晓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的再次下降,影响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PCO的发生机制研究是提供其防治靶点的主要环节。PCO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细胞的自噬和凋... 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的再次下降,影响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PCO的发生机制研究是提供其防治靶点的主要环节。PCO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机制与PCO形成有关,此外研究也证实与PCO有关的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在PCO的发生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白内障术后多种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可激活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并活化细胞核内基因转录,促进残留LECs的增生、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最终导致PCO。充分了解PCO的发病机制,寻求安全且高效的PCO防治方法是摆在眼科学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根据PCO发病机制而开展的药物研发工作和基因治疗方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望对PCO进行靶向防治,其中基因疗法主要是基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我国的眼科科研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和前沿,跟踪最新的方法学研究进展,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过程带来的新信息和新成果,挖掘PCO研究的新热点,积极开展针对PCO的靶向防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囊膜混浊 晶状体上皮细胞/病理过程 发病机制 信号转导 基础研究 预防和治疗
下载PDF
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及远期视力下降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亚琳 张宁 +2 位作者 邹燕红 汤欣 刘熙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发生及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7例(47眼),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眼部检查...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发生及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7例(47眼),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眼部检查情况及是否行后囊膜抛光处理等术中情况,于术后2a对PCO进行分级评价。结果 47眼中,有25眼在术后2a发生了PCO,其中18眼混浊已累及中心3mm区,4眼已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囊膜切开率8.5%。统计分析显示,PCO和混浊累及中心3mm区的发生率在是否行后囊膜抛光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各因素中,行后囊膜抛光是发生PCO以及混浊累及中心3mm区仅有的保护性因素。累及中心3mm区的PCO、眼底疾病和黄斑病变与术后2a视力变化之间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发生累及中心3mm区的PCO可导致术后远期视力下降;术中行后囊膜抛光处理可显著降低PCO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后囊膜抛光 后囊膜混浊 视功能障碍
下载PDF
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梁燕华 罗莉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659-1662,共4页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治疗PCO常用的方法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但此治疗仍存在较多并发症。过去几十年,如何预防PCO一直是眼科研究热点之一,...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导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治疗PCO常用的方法是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但此治疗仍存在较多并发症。过去几十年,如何预防PCO一直是眼科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从白内障手术方式与操作、人工晶状体类型对PCO的预防及PCO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人工晶状体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俊恩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者99例105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术后81例8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13例13只眼,并发性白内障术后5例5只眼。105只眼中103只眼植入...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者99例105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术后81例8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13例13只眼,并发性白内障术后5例5只眼。105只眼中103只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采用Nd∶YAG激光行后囊膜切开,依据后囊膜混浊的程度选择激光能量参数。结果治疗后105只眼视力指数提高至0.06以上或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者103只眼,增视率98.1%。结论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白内障手术后后囊膜混浊安全性高、患者无痛苦、费用低、简便易行、增视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白内障手术 后囊膜混浊
原文传递
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3种不同术式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瑾 谢莉娜 +1 位作者 王林农 邵庆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术中 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4 2例 (5 1眼 )白内障儿童 ,年龄 2~ 14岁 ,在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 ,分别采用 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 :Ⅰ组行大面积后囊抛光 ,保留完整后囊 ;...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术中 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4 2例 (5 1眼 )白内障儿童 ,年龄 2~ 14岁 ,在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 ,分别采用 3种不同后囊处理方法 :Ⅰ组行大面积后囊抛光 ,保留完整后囊 ;Ⅱ组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Ⅲ组行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随访 2个月~ 3a,对术后视力、后囊混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3级以上后囊混浊Ⅰ组为71% ,Ⅱ组为 2 4 % ,Ⅲ组为 0 % .各组均无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I期后囊环形撕囊 ,一定程度上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后囊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地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其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儿童 后囊混浊 环形撕囊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Effect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 an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on induction of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synthesis in 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 被引量:7
13
作者 Cheng Pei Bo Ma +2 位作者 Qian-Yan Kang Li Qin Li-Jun C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3年第6期752-757,共6页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an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on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cultured in vitro and synthesis of extracel...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an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on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cultured in vitro and synthesis of extracellular matrix(ECM).METHODS:HLECs were treated with TGF-β2(0,0.5,1.0,5,10μg/L)and CTGF(0,15,30,60,100μg/L)for different times(0,24,48,72h)in vitro and the expression of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typeⅠcollagen(Col-1)and fibronectin(Fn)were measured by us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and western-blot.RESULTS:TGF-β2 and CTGF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xpression ofα-SMA mRNA and protein(P【0.05,P【0.001),Fn mRNA and protein(P【0.001),Col-1 mRNA and protein(P【0.001).TGF-β2 could induce HLECs expression of CTGF mRNA and protein in dosedependent manner(P【0.05,P【0.001).TGF-β2 and CTGF could induce HLECs to expressα-SMA,Fn and Col-1 in time-dependent manner.Each time of TGF-β2and CTGF induced HELCs expression ofα-SMA,Fn,Col-1 mRNA and protein was significant increase compared with control(P【0.05,P【0.001).CONCLUSION:TGF-β2 and CTGF could induce HLECs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ECM syn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2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 extracellular matrix α -smooth muscle actin type I collagen fibronectin
下载PDF
兔眼IOL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虹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4
14
作者 戴南平 姚克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TIMPs)在虹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和TIMPs对后囊膜混浊的形成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取 2 5只健康成年家兔 ,均一只眼行晶状体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TIMPs)在虹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和TIMPs对后囊膜混浊的形成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取 2 5只健康成年家兔 ,均一只眼行晶状体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另一眼作为对照组。每 5只兔眼为一组 ,分别于术后 1、3、7、14、3 0d取出虹膜和晶状体上皮细胞 ,用RT PCR和反向酶谱分析法检测各标本中的TIMPs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并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晶状体囊膜羟脯氨酸量的变化。结果 在正常虹膜、晶状体上皮细胞组织均有TIMP 1、 2、 3和 4mRNA的表达 ,而无相对蛋白质活性的表达 ;术后第 1d ,TIMP 1、 2、 3和 4mRNA即出现明显升高 ,其中术后第 7d ,TIMP 1和 2mRNA的表达量为最大 ,此后逐渐下降 ,术后第 3 0d的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TIMP 3mRNA轻度升高 ,TIMP 4mRNA则轻度下降 ;羟脯氨酸的含量于术后 1、3、7d和 14d明显低于术后 3 0d(P <0 0 5 )。结论 TIMPs可能是抑制白内障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细胞外基质降解的主要因素 ,还可能是后囊膜混浊的形成和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后囊膜混浊
下载PDF
除风益损汤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晓芸 洪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0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除风益损汤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应用。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72例(7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患者在... 目的探讨除风益损汤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应用。方法选择白内障患者72例(7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白内障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除风益损汤加减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7 d后前房纤维蛋白渗出情况,并随访观察治疗6个月后后囊浑浊的发生率。结果术后5 d,观察组患者术后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2.22,P<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18,P<0.05)。结论除风益损汤应用于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具有较好疗效,对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具有明显减轻作用,能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除风益损汤 后囊浑浊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ustained delivery microsphere of cyclosporine A for preventing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in rabbits 被引量:6
16
作者 Cheng Pei Yi Xu +3 位作者 Jean Xin.Jiang Li-Jun Cui Li Li Li Q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AIM:To expl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 sustained cyclosporin A (CsA) delivery microsphere (CsA-MS) on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 in rabbit eyes after cataract extraction. ·METHODS:Twenty New Zealan... AIM:To expl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 sustained cyclosporin A (CsA) delivery microsphere (CsA-MS) on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 in rabbit eyes after cataract extraction. ·METHODS:Twenty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ccepted cataract extraction plus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and their left eyes were intraoperatively injected CsA-MS prepared using polymer polylactioglycolic acid (PLGA) as a carrier and their right eyes were injected with empty MS. The changes in cornea, anterior chamber reaction, intraocular pressure, PCO and CsA concentration in aqueous humor were examined postoperatively and all the eyes were enucleated 3 months after surgery for histopath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with light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 RESULTS:Conjunctival hyperemia, corneal edem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anterior chamber response of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eyes were similar, while PCO in CsA MS injected eyes was grea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eyes. Posterior capsules in CsA-MS injected eyes were smooth and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 did not proliferate significantly (P 】0.05), while LEC in posterior capsule of control eye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proliferation and cortical regeneration. LEC in CsA-MS injected eyes were not functionally active and underwent apoptosis, whereas LEC in control eyes were functionally active (F-test, P =0.025). In addition, the cornealultrastructure showed no differences between CsA-MS and MS injected eyes. CONCLUSION:CsA-MS has high bioavailability in rabbit eyes and could inhibit postoperative PCO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suggesting that CsA-MS may be a promising, effective and safe administration route to prevent PCO in cli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tained cyclosporine A delivery microsphere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rabbit eyes
下载PDF
后发性白内障与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杜文文 张凤妍 《国际眼科纵览》 2016年第3期170-178,共9页
后发性白内障(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 )是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晶状体上皮细胞(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的增生、迁移、上皮一间质转化 ( epi-thelial-to-mesenehymal transi... 后发性白内障(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PCO )是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晶状体上皮细胞(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的增生、迁移、上皮一间质转化 ( epi-thelial-to-mesenehymal transition, EMT)、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沉积等。多种信号通路如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P1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整合素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Rho/Roek信号通路等在维持LEC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参与了PCO的发生与发展,是现今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各种信号通路与PCO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PCO的相关发病机制,为PCO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通路 后发性白内障
原文传递
姜黄素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胶原蛋白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艳红 黄秀榕 +1 位作者 祁明信 侯补元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03-210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姜黄素(Cur)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增殖及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20mg/L的Cur作用于HLE-B3 24h后MTT法检测吸光度值(OD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ELISA...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姜黄素(Cur)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增殖及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20mg/L的Cur作用于HLE-B3 24h后MTT法检测吸光度值(OD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ELISA法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rhbFGF组OD值较正常组升高,Cur组OD值较rhbFGF组降低,抑制率达53.70%;Cur组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胞浆减少,轮廓不清,交织的网状结构减少,甚至有的细胞变圆,细胞核凝集,见核固缩现象,胞浆嗜酸性染色;G1期的细胞Cur组较rhbFGF组明显增加,S期的细胞Cur组较rhbFGF组明显减少,G2期的细胞Cur组较rhbFGF组无明显变化;Ⅰ型胶原蛋白浓度为Cur组较rhbFGF组明显下降,Ⅲ型胶原蛋白浓度Cur组较rhbFGF组也明显下降。结论:Cur抑制rhbFGF诱导的HLE-B3增殖的同时也能抑制HLE-B3内Ⅰ、Ⅲ型胶原蛋白合成,干扰HLE-B3纤维化,可望成为防治后囊膜混浊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囊膜混浊 细胞增殖 Ⅰ型胶原蛋白 Ⅲ型胶原蛋白
原文传递
苦参碱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智 何湘珍 +1 位作者 彭辉灿 肖启国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RLEC)的影响。方法MTT测定0.5g·L-1、1.0g·L-1、1.5g·L-1的Mat分别作用RLEC12h、24h、36h、48h、72h后细胞增生的情况,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RLEC)的影响。方法MTT测定0.5g·L-1、1.0g·L-1、1.5g·L-1的Mat分别作用RLEC12h、24h、36h、48h、72h后细胞增生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Mat分别作用RLEC6h、12h、24h、48h、72h后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MTT法结果表明,经0.5g·L-1Mat处理RLEC12h、24h、36h、48h、72h后,细胞增生抑制率分别为11.64%、20.47%、35.42%、45.82%、52.04%;经1.0g·L-1Mat处理后分别为27.37%、41.01%、49.99%、63.26%、70.80%;而经1.5g·L-1Mat处理后分别为46.98%、64.36%、73.09%、81.64%、89.32%.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Mat对rhEGF诱导的RLEC增生的抑制率逐渐增大,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Mat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内PCNA蛋白表达,也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结论Mat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增生和RLEC内PC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增生 后囊膜混浊
下载PDF
阿霉素防治兔后囊混浊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立 汤永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 研究阿霉素 (adriam ycine,ADR)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 在 12只兔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分别注入 0 .2 m L ADR(0 .4mg·L- 1 ) ,然后观察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及晶状体后囊混浊变化 ,并结合观察术... 目的 研究阿霉素 (adriam ycine,ADR)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 在 12只兔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中分别注入 0 .2 m L ADR(0 .4mg·L- 1 ) ,然后观察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及晶状体后囊混浊变化 ,并结合观察术后病理学和电镜结构变化。结果  12只兔眼注入 ADR后 1周炎性反应比对照组稍重 ,术后 3~ 8周后囊膜明显比对照组清晰。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 ,对照组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 ,而用药组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 ,且对角膜无明显毒性。 ADR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核固缩等 ,电镜观察发现用药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染色质靠边聚集、包膜完整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结论  ADR能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且对兔眼毒性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后发性白内障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