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1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被引量:41
1
作者 张全新 吴霞 李家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6-1148,共3页
目的观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42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为对照组,42例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 目的观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42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为对照组,42例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为治疗组,治疗4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及脑微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显效率为57.14%比35.71%,P<0.05;总有效率为85.71%比54.76%,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血小板计数、脑微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TIA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后循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施国文 熊昕丽 +2 位作者 林岩 耿介立 李焰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炎强 孙绍洋 +5 位作者 张炳俊 李海燕 杨瑜 鲍健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22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前循环 后循环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的关系 被引量:16
4
作者 龚涛 陈海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303-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POCI)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关系。方法对117例经MRI证实的PO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单病灶临床表现、多病灶临床表现和不能定位临床表现;根据MRI的检查结果,将POCI病灶分...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POCI)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关系。方法对117例经MRI证实的PO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单病灶临床表现、多病灶临床表现和不能定位临床表现;根据MRI的检查结果,将POCI病灶分为单病灶病变、多病灶病变。结合MRI检查,分析POCI患者的临床表现,了解POCI的临床特点。结果117例患者中,有27例临床明确诊断为单一病灶。其中临床诊断为枕叶病变者8例,MRI结果显示枕叶病变者6例;小脑6例,MRI证实者4例;中脑1例,延髓7例,脑桥5例,病灶在后3个部位的临床诊断与MRI的结果完全相符。117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多病灶病变者38例,其中36例MRI显示为多病灶。117例患者中,24例伴有嗜睡或昏迷等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MRI显示其中22例为多病灶。结论POCI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诊断POCI的帮助较大。与枕叶、丘脑及小脑相比,中脑、脑桥及延髓局部损伤的临床表现与MRI的检查结果相符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表现 磁共振成像 后循环梗死 临床诊断 检查结果 枕叶病变 回顾性研究 多病灶 MRI检查 临床资料 临床特点 意识障碍 局部损伤 患者 显示 特征性 相符性 小脑 中脑 延髓 脑桥
下载PDF
后循环脑缺血及脑梗死超急性期的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田超 杨天昊 +1 位作者 付乐君 靳松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39-1046,共8页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CTP)对后循环脑缺血及脑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的184例怀疑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TP检查,并在发病后24-72 h行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根据各项...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CTP)对后循环脑缺血及脑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就诊的184例怀疑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TP检查,并在发病后24-72 h行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根据各项灌注参数改变特征将CTP中灌注缺损区分为Ⅰ组(脑循环储备力代偿期)、Ⅱ组(脑代谢储备力代偿期)、Ⅲ组(脑梗死超急性期).在各灌注缺损区及对侧镜像灌注正常区划定感兴趣区,记录感兴趣区内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最大峰值时间(TTP)的平均值,并将正常脑组织的各灌注参数纳入Ⅳ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区域各组的各项CTP参数测量的总体差异,通过两两比较以评估后循环各部位各项灌注参数在各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以DWI为标准,计算CTP参数图以评价后循环各部位脑梗死超急性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精确度.结果184例患者经CTP共检出脑缺血或脑梗死病灶271个,Ⅰ组107个、Ⅱ组75个、Ⅲ组89个.各组各部位的各项灌注参数间的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部位rCBF值和MTT值在Ⅰ组和Ⅱ组间的变化均不显著,但是Ⅰ组和Ⅱ组的rCBF值下降和MTT值升高均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中各部位的rCBF值显著下降,与Ⅰ组、Ⅱ组和Ⅳ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Ⅲ组的MTT值显著升高,除了在大脑后动脉P2段供血区与Ⅱ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部位Ⅲ组的MTT值与Ⅰ组、Ⅱ组和Ⅳ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脑、脑桥、大脑后动脉P1和P2段供血区的rCBV值在Ⅰ组、Ⅱ组和Ⅳ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组的rCBV值显著下降,与Ⅰ组、Ⅱ组和Ⅳ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中的中脑和丘脑的rCBV值下降和TTP值升高均较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卒中 后循环
原文传递
急性后循环缺血机械取栓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雷毅 管文婷 +2 位作者 冷硕 王志 邓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最常见致残性疾病,其中约85%为缺血性脑卒中。开通闭塞血管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MT)。随着溶取栓技术和器械不断发展,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桥... 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最常见致残性疾病,其中约85%为缺血性脑卒中。开通闭塞血管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MT)。随着溶取栓技术和器械不断发展,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桥接治疗逐渐成为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首选治疗方法。MT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MT也纳入相关指南。然而,目前尚缺乏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以确定统一标准指导。该文就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MT器械发展、影像学评估、预后、并发症及补救措施等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 后循环 机械取栓
下载PDF
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和预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邹昕颖 龚浠平 +1 位作者 潘岳松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9期773-777,共5页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1年期预后的差异。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方法将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对比分析前、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探讨其1年期全因死亡、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3分]和卒中复发的差异。结果共8099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前循环(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ACI)梗死6415例,后循环(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PCI)梗死1684例。ACI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发生率、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于PCI组(均P〈0.001)。PCI组男性居多,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组在出院时[优势比(odds ratio,OR)0.5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96~0.718,P〈0.001]、3个月(OR 0.592,95%CI 0.472~0.744,P〈0.001)、6个月(OR 0.636,95%CI 0.516~0.785,P〈0.001)、1年(OR 0.719,95%CI 0.591~0.876,P=0.001)的死亡风险均低于PCI组。ACI组在出院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高于PCI组(OR 1.272,95%CI 1.075~1.505,P=0.005),但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的预后不良的风险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卒中复发风险无显著差异。结论在1年内,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高于前循环梗死,而在出院后卒中所致预后不良和卒中复发方面,两者风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前循环 后循环 预后
下载PDF
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菁晶 鞠奕 +1 位作者 王春雪 王拥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责任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收集2004-01-2004-12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9例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按不同责任病变血管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患...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责任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收集2004-01-2004-12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9例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及危险因素,按不同责任病变血管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共82例(92.1%)。危险因素包括吸烟43例、饮酒31例、高血压67例、糖尿病3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0例、脂代谢异常69例、冠心病38例、既往脑卒中史27例、出现梗死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7例。临床表现以眩晕最常见共74例(83.1%),其次为构音障碍47例、感觉障碍35例及运动障碍23例。按不同责任病变血管分类,以颅内段椎动脉病变出现眩晕所占比例最高(92.9%)。梗死前出现TIA可能与预后良好相关(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后循环脑梗死的最常见病因。眩晕、构音障碍、感觉运动障碍是其常见临床表现。梗死前TIA可能提示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下载PDF
Solitaire AB支架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预后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齐宝柱 呼铁民 +4 位作者 王广 孟杰 田甜 张继伟 王维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10-1115,共6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后循环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患者8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者31例(0≤mRS≤2)和预后不良...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后循环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患者83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者31例(0≤mRS≤2)和预后不良者52例(3≤mRS≤6),对基线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术后再通73例(87.9%),90 d预后良好31例(37.3%),预后不良者52例(62.7%)。两组年龄、性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Alberta卒中早期卒中CT评分(ASPECTS)、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侧支代偿良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两组成功再通率[90%(28/31)vs. 87%(45/52)]和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406(330~430)min vs. 540(437~6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高NIHSS(OR=1.370,95%CI:1.044~1.797)、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OR=1.016,95%CI:1.001~1.032)、合并糖尿病(OR=10.207,95%CI:1.051~95.664)为危险因素(P <0.05);侧支代偿良好(OR=0.008,95%CI:0.001~0.861),高ASPECTS(OR=0.203,95%CI:0.061~0.671)是保护因素(P <0.05)。结论高NIHSS、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合并糖尿病是Soli-taire AB支架治疗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危险因素;高ASPECTS、侧支代偿良好是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SOLITAIRE AB支架 后循环 机械取栓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倩 黄丽玉 +1 位作者 唐伯儒 郭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E(VAI-I)与前/后循环脑梗死,尤其是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因新发急性脑梗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9例连续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E(VAI-I)与前/后循环脑梗死,尤其是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PCCI)的关系。方法收集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因新发急性脑梗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89例连续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前循环脑梗死(ACI)与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一般临床特征;采用单纯头部MRA,单纯VA超声检查及头部MRA+VA超声3种方式判断VAH发生情况:对APCCI伴VAH病例进行梗死部位分类并研究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fNIHSS)关系。结果(1)189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VAH32例(16.93%1,排除8例前后循环均梗死患者,将余下181例分为PCI组90例(49.72%),ACI组(对照组)91例(50.28%)。统计结果提示甘油三酯(TG)及VAH在2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氏0.05)。(2)在23例APCCI伴VAH患者中,脑干梗死9例(5例VAH在梗死同侧、3例对侧、1例双侧VAH),小脑梗死1例(同侧),丘脑梗死10例(4例同侧、6例对侧),枕叶梗死2例(1例同侧、1例对侧),小脑伴丘脑梗死1例(VAH在小脑梗死同侧、在丘脑梗死对侧)。(3)排除1例双侧VAH,在余下22例伴VAH的APCCI中,两侧VA直径差与Nm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60,P=0.000)。结论(1)头部MRA与VA超声联合测量VA直径为VAH的最佳评估标准;(2)TG及VAH为APCCI的危险因素;(3)APCCI伴VAH患者中,脑干、小脑梗死多在VAH同侧,丘脑梗死多在VAH对侧;(4)两侧VA直径差越大,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发育不良 脑梗死 后循环
原文传递
Effect of medical care linkage-continuous management mode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被引量:13
11
作者 Fen-Xia Zhu Qian Y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9期10478-10486,共9页
BACKGROU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 severe type of ischemic stroke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PCCI affects the structure... BACKGROU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 severe type of ischemic stroke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an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PCCI affects the structure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brain,because posterior part of the brain,which has more complex anatomical structures and more prone to posterior circulation vascular variation.Therefore,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CCI patients is necessary.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dical care linkage-continuous management mode(MCLMM)on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EIT)for PCCI.METHODS Sixty-nine patients with PCCI who received EIT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78 patients with PCCI who received EIT and MCLMM interven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compliance and diseas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after six months of interventio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and Barthel index(BI)scores in the acute phase and after one year of intervention,and recurrence within one yea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7.69%)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8.84%)(P<0.05).The scores for medical compliance behavior(regular medication,appropriate diet,and rehabilitation cooperation rates)and diseas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self-will,disease knowledge,and self-care ability)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fter one year of intervention,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mR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and the BI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recurrence rate within one yea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3.85%)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3.04%)(P<0.05).CONCLUSION MCLMM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EIT for PCCI,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disease self-management ability,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cal care linkage-continuous management mode 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Medical car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下载PDF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谦学 吴立权 +4 位作者 刘仁忠 陈治标 徐海涛 简志宏 田道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年第10期577-579,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此19例中,6例手术经颞下入路,7例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枕下旁正中入...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此19例中,6例手术经颞下入路,7例经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3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枕下旁正中入路,1例经扩大颞瓣入路。结果9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5例患者动脉瘤成功夹闭后行瘤体切除,5例患者动脉瘤被成功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3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1例死亡。3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同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月~6年,3例行瘤颈夹闭者见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包裹者动脉瘤瘤体增大,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突发破裂导致死亡。结论对于后循环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注意对神经及穿支血管的保护,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椎-基底动脉 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傅懋林 肖雪玲 +3 位作者 王双虎 鲁秋香 何文钦 谢惠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3月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神经内科采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或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CCE)患者共24例,并...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3月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神经内科采用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或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CCE)患者共24例,并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CCE患者作为对照组(共21例)。对比2组患者近期疗效、远期临床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情况,同时进一步对比2组中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病至rt—PA用药中位时间为3.17h,低于对照组的4.00h,差异有统计学意SL(P〈0.05)。研究组使用rt-PA剂量与对照组均为50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NIHSS评分、GCS评分改善情况及3个月、6个月后mR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脑疝的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后循环梗死患者3月后mRS评分为2.0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可以显著改善急性CCE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及远期临床预后,且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安全有效:后循环梗死患者亦可以从动脉取栓术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脑栓塞 动脉取栓术 临床预后 安全性 后循环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32例临床报道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辰浩 刘祖发 +2 位作者 王珺 仝朝桢 李依洁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35-837,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望京医院收治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依达拉奉静脉输注联合自拟方...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望京医院收治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予依达拉奉静脉输注联合自拟方益肾定眩汤(天麻、钩藤、川芎、鸡血藤、白术、泽泻、半夏、山萸肉、黄芪、枸杞、何首乌等组成)口服,对照组予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静脉输注。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4d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mSS)评分,并以评分改善(NmSS评分减少)程度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NmSS评分(4.564±1.350)与对照组(7.976±1.8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7,p=-0.021)。秩和检验发现疗效等级分布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8,P=0.019),进一步经平均秩次(治疗组26.89,对照组37.27)判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依达拉奉联合益肾定眩汤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益肾定眩汤 脑梗死 后循环
原文传递
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东旭 赵娜 +1 位作者 温杰 赵娟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8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行头颅MRI平扫、颈部磁共振...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行头颅MRI平扫、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观察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影像学改变及测定VA、BA收缩压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压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用以评估椎基底动脉的走行及结构的变异;并对影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Vs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Vd、Vm、P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8例患者发生VA、BA血管异常改变的有112例(87.50%);对照组120例VA、BA血管异常改变者48例(4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管径异常[比值比(odd ratio,OR)=5.118,95%CI(2.356,7.315)]与走行异常[OR=7.398,95%CI(3.168,9.511)]是影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尤其与走行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梗死 后循环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形态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的关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卢万俊 仇圣刚 彭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635-639,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PCI)的关系。方法纳入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排除椎一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3例,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PCI组88例和非PCI组8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椎动脉迂曲与后循环脑缺血(PCI)的关系。方法纳入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排除椎一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3例,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PCI组88例和非PCI组8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椎动脉迂曲、椎动脉优势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情况。分析影响PC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两组患者除颈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年龄、性别、各类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73例患者中,椎动脉迂曲者79例,椎动脉优势70例。椎动脉迂曲者中,PCI组占63.6%(56/88),非PCI组占27.1%(23/85);椎动脉优势中,PCI组所占比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58.0%(51/88)和22.4%(19/85)]。上述两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CI组中椎动脉迂曲合并椎动脉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分别为73.2%(41/56)和47.8%(11/23),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迂曲(OR=5.24,95%CI:2.461~20.877,P=0.000)、椎动脉优势(OR=3.68,95%CI:3.31~12.75,P=0.025)及颈椎病(OR=3.45,95%CI:3.79~16.55,P=0.003)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动脉迂曲与PCI的发生相关,椎动脉迂曲常常与椎动脉优势现象同时存在。颈椎病、椎动脉优势和椎动脉迂曲可能均为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后循环 椎动脉迂曲 椎动脉优势
下载PDF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蒋娟 赵树琴 封爱婷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3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严格按中医临床路径表实施治疗和护理。结果:观察组入院1...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严格按中医临床路径表实施治疗和护理。结果:观察组入院1周时眩晕障碍量表(DIH)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临床路径能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促进疾病康复,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病 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 中医临床路径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及结构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1
18
作者 罗世松 李禄卿 +2 位作者 丁欣 王洪涛 宋文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7期681-682,共2页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与结构的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12日至2016年4月31日前来我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患者2341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椎动脉优势情况分组。整理三组观察对象的资料与...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与结构的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12日至2016年4月31日前来我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患者2341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椎动脉优势情况分组。整理三组观察对象的资料与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左侧椎动脉优势组发生脑梗死445例(44.2%),右侧椎动脉优势组241例(49.5%),双侧等粗组326例(38.3%),左侧椎动脉优势组与右侧椎动脉优势组均高于双侧等粗组。结论:存在优势动脉的患者更易造成血管走向与结构的改变,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与结构改变会引发后循环脑缺血不足,增加梗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磁共振 后循环 脑梗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被引量:11
19
作者 熊昕丽 李焰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1期858-861,共4页
后循环缺血系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预后不如前循环缺血,其治疗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但由于基底动脉闭塞病死率更高,因此通常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如溶栓治疗(尤其是动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而且治疗时间窗更长。文章对... 后循环缺血系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预后不如前循环缺血,其治疗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但由于基底动脉闭塞病死率更高,因此通常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如溶栓治疗(尤其是动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而且治疗时间窗更长。文章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做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 脑缺血 溶栓疗法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安 赵卫 +3 位作者 胡继红 潘文秋 王滔 倪慧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63-667,共5页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8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8个行支架辅助栓塞,1个行Onyx胶栓塞,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同时闭塞。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0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6个。术后6个月随访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6个,近全栓塞4个,部分栓塞1个。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5例,1分3例,2分1例,1例死亡为6分;出院后3~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38例,1分1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具有特殊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且复杂动脉瘤较为常见,对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后循环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