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精结合米氮平治疗老年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莺 徐维平 +2 位作者 张许来 余锋 徐俊柳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1702-1705,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黄精结合米氮平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64例老年PCID患者按照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32例患者;A组用中药黄精联合米氮平治疗;B组用米氮平单纯治疗。该研究对... 目的观察中药黄精结合米氮平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64例老年PCID患者按照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32例患者;A组用中药黄精联合米氮平治疗;B组用米氮平单纯治疗。该研究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的第1、2、4、6周末时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过程中每周末A组HAMD评分下降值较B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治疗点两组之间相比:A组HAMD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3.33%,B组总有效率8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与B组73.33%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黄精结合米氮平治疗老年PCID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米氮平,并能够减轻并消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症 黄精 米氮平
下载PDF
调神解郁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脑梗死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段希栋 李守艳 万浩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调神解郁针法与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肝气郁结型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调神解郁针法组(观察组)46例和盐酸帕罗西汀片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调神解郁针法,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目的:比较调神解郁针法与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肝气郁结型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随机分为调神解郁针法组(观察组)46例和盐酸帕罗西汀片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调神解郁针法,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43例完成治疗,对照组41例完成治疗;观察组HAMD评分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抗抑郁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郁针法治疗肝气郁结型PCID,在抗抑郁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均显著优于盐酸帕罗西汀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症 肝气郁结 调神解郁针法 盐酸帕罗西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的预防效果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梦迪 田文艳 +1 位作者 王海燕 李江同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7年第4期655-657,共3页
目的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12~2016.6之间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在此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患... 目的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5.12~2016.6之间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在此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表现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可减少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梗死后抑郁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神经功能缺损
原文传递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郭元明 牛广义 孔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2年第2期291-294,共4页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10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治疗以及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10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治疗以及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中文版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治疗后两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升高,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多巴胺(DA)、5-羟色胺(5-HT)水平、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上升,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显著降低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活动功能,并能促进保护性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 脑梗死后抑郁 神经递质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盐酸度洛西汀与顺风匀气汤合越鞠丸联用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亚楠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度洛西汀与顺风匀气汤合越鞠丸联用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采取盐酸度洛西汀治疗的40例患者... 目的探讨盐酸度洛西汀与顺风匀气汤合越鞠丸联用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纳入8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采取盐酸度洛西汀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加用顺风匀气汤合越鞠丸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递质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周后,2组HAMD评分、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HAMD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5-羟色胺(5-HT)、内皮素(E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5-HT、E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盐酸度洛西汀与顺风匀气汤合越鞠丸联用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更佳,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神经递质相关指标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度洛西汀 顺风匀气汤 越鞠丸 脑梗死后抑郁 神经递质 抑郁
下载PDF
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米香 朱景平 +1 位作者 王俊霞 周建华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年第4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10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并给予舍曲林进行抗抑郁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10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并给予舍曲林进行抗抑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HAMA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IL-8以及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后抑郁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帮助患者提升神经及运动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脑梗死后抑郁 血清炎性因子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脑梗死后抑郁相关 被引量:4
7
作者 杜明艳 丁文军 +1 位作者 封靖 杜会山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40-1043,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脑梗死后抑郁(PCID)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664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脑梗死后抑...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脑梗死后抑郁(PCID)发病的关系。方法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664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状态,用PCR方法检测患者ACE基因I/D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组ACE基因I/I基因型频率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88和0.549)显著高于脑梗死后非抑郁患者对照组(C)(分别为0.286和0.481,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相关,ACE I/I基因型可能是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后抑郁
下载PDF
百会穴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范玉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百会穴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8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观察组使用百... [目的]探讨百会穴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8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脑梗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观察组使用百会穴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抑郁各量表评分变化、神经递质水平变化、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观察组治疗后SDS、HAMD、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MSE、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hs-CRP、IL-6、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5-HT、E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5-HT、E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百会穴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效果显著,提高脑部神经低脂水平,有效降低抑郁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体内炎症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症 百会穴针刺 穴位注射 可行性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32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宏敏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28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比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8月期间因脑梗塞后抑郁症入院的患者64例,按计划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予以黄芪注射液(观察组)和脑蛋白水解物(对照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比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8月期间因脑梗塞后抑郁症入院的患者64例,按计划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予以黄芪注射液(观察组)和脑蛋白水解物(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HAMD评分、SD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率78.1%明显高于对照组43.8%,治疗后HAMD评分(16.1±4.3)明显低于对照组(25.2±4.0),SDS评分(51.7±3.6)明显低于对照组(59.9±4.1),总不良反应15.7%明显低于对照组31.3%。结论:黄芪注射液对于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临床疗效明显,HAMD评分和SDS评分下降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脑蛋白水解物 脑梗塞后抑郁症
下载PDF
心理应激对脑梗死患者梗死后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晓华 杨小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年第6期881-884,共4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梗死后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各种心理应激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为梗死后抑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1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调...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梗死后因个体差异造成的各种心理应激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为梗死后抑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1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调查表(HAMD)将所有患者分为抑郁组(SDS≥53,HAMD≥8)与非抑郁组(SDS31.00的人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50分人数显著低于非抑郁组,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16,P〈0.001);抑郁组家庭支持、其他支持、朋友支持评分均显著低于非抑郁组,有统计学意义(t=-10.247,-11.352,-6.136;P〈0.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梗死后抑郁与其心理应激有着密切的联系,抑郁患者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抑郁患者,对个体差异造成的各种心理应激差别的研究在梗死后抑郁的诊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应激 脑梗死 梗死后抑郁 抑郁自评量表
下载PDF
脑梗死后抑郁患者42例甲状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房崇村 孙红 +2 位作者 王春 王力刚 刘存强 《中国民康医学》 2012年第15期1803-1806,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PCID)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11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伴抑郁组(42例)和无抑郁组(77例),同时选择5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及脑梗死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游...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PCID)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11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伴抑郁组(42例)和无抑郁组(77例),同时选择5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及脑梗死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伴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在发病第2、7、14天FT3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FT4和TSH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伴抑郁组病人FT3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无抑郁组水平(P<0.05),伴抑郁组患者FT4和TSH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无抑郁组水平(P<0.05);血清FT3,FT4和TSH与HAMD评分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变化有关,血清FT3、FT4和TSH可作为观察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抑郁 脑梗死后抑郁 甲状腺功能
下载PDF
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柏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2期409-411,共3页
目的:探寻脑梗死后抑郁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40例)采用头、体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西药组(40例))口服盐酸氟西汀每天20mg,两组均治疗6周,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 目的:探寻脑梗死后抑郁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40例)采用头、体针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西药组(40例))口服盐酸氟西汀每天20mg,两组均治疗6周,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两组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基本无不良反应,西药组表现为恶心、厌食、腹泻等。结论:头、体针相结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与服用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体针 脑梗死后抑郁
下载PDF
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邱洪兵 张松林 +2 位作者 潘癸彬 袁学进 吕胜来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了解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我院2013年6月~2016年2月22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测定,使用调查表收集患者情况,统计分析抑郁症的发生... 目的 了解脑梗死后抑郁症(PCI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我院2013年6月~2016年2月220名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测定,使用调查表收集患者情况,统计分析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220例脑梗死患者发生PCID 109例(49.55)%,其中轻度抑郁92例(84.40%),中度抑郁15例(13.76%),重度抑郁2例(1.83%)。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为女性(OR=1.80,95%CI:1.25~2.64)、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OR=2.41,95%CI:1.60~5.96)、非首次脑梗死(OR=3.72,95%CI:1.31~8.59)及NIHSS中重度(OR=2.83,95%CI:1.32~4.74)为PCI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率较高,可通过调控危险因素予以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抑郁 危险因素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