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 被引量:128
1
作者 窦之林 曾流芳 +4 位作者 张志海 熊伟 田根林 刘学伟 黄立信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7,共3页
孤东油田七区西油藏埋藏浅 ,储集层胶结疏松、渗透率高 ,粒度多为正韵律分布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砂严重 ,特别是实施强注强采方案后出砂程度加剧 ,一些井间形成了特高渗透带 (即大孔道 )。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大孔道形成的机理和影... 孤东油田七区西油藏埋藏浅 ,储集层胶结疏松、渗透率高 ,粒度多为正韵律分布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砂严重 ,特别是实施强注强采方案后出砂程度加剧 ,一些井间形成了特高渗透带 (即大孔道 )。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大孔道形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油层渗透率、岩石胶结程度、流体黏度、开采速率 )。由于用示踪剂诊断大孔道不经济 ,所以提出了利用生产数据诊断、描述大孔道的方法。用灰色理论计算各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 ,以诊断大孔道的存在 ;并利用简化的数学模型 ,计算大孔道参数(方向、厚度、渗透率、孔喉尺寸等 )。编制了具有以上功能的软件 ,利用该软件解释孤东油田七区西油藏 42井组单元的油、水井 2 90井次 ,诊断出 1 2 4口井存在大孔道 ,与实验区块示踪剂实验结果吻合。图 1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油井 大孔道形成 胶结程度 渗透率 诊断 描述
下载PDF
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与煤层气产出性能研究 被引量:136
2
作者 姚艳斌 刘大锰 +2 位作者 黄文辉 汤达祯 唐书恒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显微裂隙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及低温氮吸附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显微裂隙非常发育,且多以宽度小于5μm且长度小于300 μm的裂隙为主体... 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显微裂隙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及低温氮吸附试验等手段,研究了两淮煤田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情况.研究发现该区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如下特征:①显微裂隙非常发育,且多以宽度小于5μm且长度小于300 μm的裂隙为主体;②孔隙度较小,且孔隙类型中吸附孔(0~100 nm)远比渗流孔(大于100nm)发育;③吸附孔多为连通性较差的一端封闭的平行板毛细孔.这种两极、双峰分布的孔裂隙系统结构,有利于煤层气的聚集,但对煤层气的开采不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淮煤田 煤储层 孔隙结构 裂隙系统 煤层气
下载PDF
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4
3
作者 赵兴龙 汤达祯 +2 位作者 许浩 陶树 陈贞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06-1511,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的影响,通过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压汞实验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手段,探讨了BET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的关系,分析了煤变质程度对孔隙度、微孔体积及BET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孔隙度随... 为了深入研究煤变质作用对煤储层孔隙系统发育特征的影响,通过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压汞实验和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等手段,探讨了BET比表面积与微孔体积的关系,分析了煤变质程度对孔隙度、微孔体积及BET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孔隙度随煤级的增高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在Ro值为2.3%左右时达到极小值;微孔体积随煤级的升高亦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BET比表面积随微孔体积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并且随煤级的升高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在Ro值为2.5%时达到最小值。另外,利用扫描电镜对部分沁水盆地高煤级样品进行观察,发现热成因孔普遍分布,这成为高煤级煤孔隙度和BET比表面积增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孔隙系统 孔隙度 微孔体积 比表面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储集与产出条件 被引量:47
4
作者 张松航 汤达祯 +3 位作者 唐书恒 许浩 张彪 陈贞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97-1304,共8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58件煤岩样品进行块煤光片法显微裂隙测试、低温氮比表面测试和压汞孔隙结构测试.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显微裂隙密度大多数在20~100条/(9cm2)之间,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微裂隙发育增...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58件煤岩样品进行块煤光片法显微裂隙测试、低温氮比表面测试和压汞孔隙结构测试.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显微裂隙密度大多数在20~100条/(9cm2)之间,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微裂隙发育增多;煤储层孔隙度相对较小,孔隙结构以小孔和微孔为主,大孔次之,中孔发育最差;BET比表面积总体较高,介于0.092~20.480m2/g,煤储层吸附能力强.运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出4类具有不同孔隙系统的储层,结合显微裂隙发育情况得出:Ⅰ类储层显微裂隙较发育,孔隙度大,孔隙结构合理,比表面积较高,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储层;Ⅲ类储层构造微裂隙发育,但渗透性差,孔隙度、比表面积较小,中孔不发育,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不利储层;Ⅱ类储层介于Ⅰ,Ⅲ类储层之间,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较有利储层;Ⅳ类储层微裂隙发育,孔隙度中等,大、中孔发育,渗透性能较好,但储层比表面积较低,限制了储层的吸附能力,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较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储层 显微裂隙 孔隙系统
下载PDF
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气储层孔隙系统与可采性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贞龙 汤达祯 +4 位作者 许浩 陶树 张彪 蔡佳丽 孟昌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8-163,共6页
通过对黔西滇东地区采集煤样的孔渗测试、压汞孔隙结构和低温氮比表面及孔隙结构的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典型区域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系统的发育特征。研究表明: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孔渗发育受控于煤岩变质程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研... 通过对黔西滇东地区采集煤样的孔渗测试、压汞孔隙结构和低温氮比表面及孔隙结构的测试分析,系统研究了典型区域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系统的发育特征。研究表明: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孔渗发育受控于煤岩变质程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研究区煤储层孔隙系统以微、小孔为主,其中又以微孔发育占优势,大孔和中孔相对不发育,BET比表面积及BJH总孔体积相对较大,煤储层吸附能力强;划分了研究区煤储层4类压汞孔隙类型和3类液氮孔隙类型,结果表明,盘关向斜煤储层的储集性能与渗流能力最好,其次为织纳煤田,格目底向斜和滇东地区储集性较好,渗流能力差;而织纳煤田的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最好,其余地区因不利孔隙结构或者孔隙类型形成的"瓶颈"影响了煤层气的吸附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滇东 煤层气 煤储层 孔隙系统 可采性
下载PDF
渝西地区海相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2
6
作者 蒋裕强 刘雄伟 +5 位作者 付永红 陈虎 张海杰 燕军 陈超 谷一凡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33-1243,共11页
基于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黏土结合水和干酪根核磁共振响应特征,开展了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研究。选取渝西地区Z202井、Z201井3 500 m以深页岩样品开展渐变离心与渐变干燥处理后的核磁共振实验,确定了页岩储层中毛... 基于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黏土结合水和干酪根核磁共振响应特征,开展了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研究。选取渝西地区Z202井、Z201井3 500 m以深页岩样品开展渐变离心与渐变干燥处理后的核磁共振实验,确定了页岩储层中毛细管束缚水、黏土束缚水和基底信号的T2截止值(T2cutoff),分别为0.98~1.08 ms,0.25~0.55 ms,0.12~0.20 ms。3个不同的T2cutoff逐渐减小,对应的可动水饱和度、毛细管束缚水饱和度和黏土束缚水饱和度分别在29.72%~48.12%、10.25%~20.19%和12.97%~15.68%;200℃干燥后的岩心核磁共振T1-T2图谱揭示页岩中存在不连通孔隙;通过定量划分页岩储层孔隙系统,确定了有效孔隙下限的核磁共振T2cutoff(平均值为0.4 ms),对应的孔径下限为4.25nm。据此,建立了识别页岩储层孔隙流体类型、划分页岩储层孔隙系统、评价页岩储层孔隙有效性、确定储层有效孔径下限等系列页岩储层的有效性评价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孔隙系统 不连通孔隙 有效孔径下限 流体类型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颗粒形状对粗粒土孔隙特征和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彭家奕 张家发 +1 位作者 沈振中 叶加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2-600,共9页
粗粒土的颗粒级配、形状和密实度都是影响其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其渗透特性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对颗粒形状影响的关注度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容易定量描述颗粒形状及其影响的孔隙结构特征。选取已获取长宽比和圆形度的不规则形状碎... 粗粒土的颗粒级配、形状和密实度都是影响其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其渗透特性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对颗粒形状影响的关注度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容易定量描述颗粒形状及其影响的孔隙结构特征。选取已获取长宽比和圆形度的不规则形状碎石、规则形状的球和八面体颗粒分别装填试样,针对颗粒级配和颗粒形状的差异,开展孔隙结构特征和渗透性的对比研究。通过CT扫描试样内部结构图像,重构试样的三维孔隙结构并计算孔隙比表面积。通过渗透试验测得试样的渗透系数。结果表明:试样孔隙比表面积是表达孔隙结构特征的有效参数,在相同级配和孔隙率的条件下,试样孔隙比表面积随颗粒圆形度和趋近球形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级配和孔隙率的条件下,渗透系数随孔隙比表面积的减小而增大,随颗粒圆形度增大而增大;球形颗粒试样的渗透性最强,试样颗粒越偏离球形,孔隙系统中水流阻力越大,试样渗透性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状 CT扫描技术 孔隙结构 比表面积 渗透系数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孔隙体系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曹涛涛 宋之光 +2 位作者 罗厚勇 周圆圆 王思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32-1345,共14页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针对其微观孔隙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的现状,对皖南地区野外露头和岩心样品开展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二叠...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针对其微观孔隙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的现状,对皖南地区野外露头和岩心样品开展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及氮气吸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二叠系页岩主要组分为有机质、石英、伊利石、方解石和黄铁矿,其中黄铁矿多呈草莓体形态与有机质共存,有机质则呈填隙状、薄膜状、条带状和壳体状分布在页岩中。二叠系页岩基本孔隙类型为无机矿物孔(晶间孔、粒间边缘孔、粒内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孔和微裂缝,其中有机孔和微裂缝是优势孔隙类型。不同有机质颗粒中孔隙发育情况差异很大,可能与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成有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充分混合产生縻棱化而形成与有机质相关的晶间孔和微裂缝。压汞法测试结果显示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好、退汞效率高;而以大孔为主的页岩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差、退汞效率低。中大孔的体积百分比随着石英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微孔和过渡孔的体积百分比随可溶有机质增加(S1)呈现降低的趋势;縻棱化有机质是页岩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可能会抑制页岩微孔隙的发育和比表面积的大小,与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孔隙体系 孔隙度 比表面积 二叠系 下扬子地区
原文传递
页岩气储层孔隙连通性及其对页岩气开发的启示——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海杰 蒋裕强 +6 位作者 周克明 付永红 钟铮 张雪梅 漆麟 王占磊 蒋增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31,共10页
大型水力压裂后,页岩气储层中的不连通含气孔隙有可能转变成"潜在可采孔隙",而目前的主流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方法没有考虑上述不连通孔隙,对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的准确性有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 大型水力压裂后,页岩气储层中的不连通含气孔隙有可能转变成"潜在可采孔隙",而目前的主流页岩气储层孔隙分类方法没有考虑上述不连通孔隙,对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的准确性有影响。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柱塞样和碎样岩心孔隙度、饱和盐水后离心+渐变干燥核磁共振和核磁冻融实验,分析页岩气储层不连通孔隙体积、主要发育位置、主要孔径分布范围,划分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确定页岩含气连通孔隙有效孔径的下限,开展页岩气储层全孔隙有效性评价,并探讨页岩中不连通孔隙对于页岩气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页岩气储层存在着大量的不连通孔隙,占比高达30.23%,孔径分布介于5~30 nm,主要发育于有机质和少量的黏土矿物中;②该区页岩气储层黏土束缚水核磁T2截止值为0.26 ms,对应孔径为5.35 nm,此为该区页岩气储层有效孔径的下限;③大型水力压裂可改善页岩气储层中孔径超过5.35 nm的不连通孔隙,实现页岩气有效开发;④水力压裂改造后的不连通孔隙可增加压裂液在基质中的储存空间,吸收裂缝中的压裂液,置换孔隙中的页岩气,促使页岩气储层自动缓解水锁,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结论认为,采用"离心+渐变温度干燥"法,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可实现页岩孔隙中流体赋存状态和孔隙系统的定量划分,高速离心+核磁共振实验可以确定可动水和毛细管束缚水,渐变干燥+核磁共振实验可以确定毛细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通孔隙 孔隙系统 孔隙有效性 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 自动缓解水锁 页岩气储层 四川盆地南部
下载PDF
山东昌乐-临朐火山岩孔隙系统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田海芹 马玉新 +2 位作者 于文芹 赵勇生 刘克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4-182,共9页
昌乐 -临朐地处山东省中部 ,位于郯庐断裂带的沂沐断裂段。该地区分布着两百余座大大小小的火山 ,形成于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通过对该区的地质背景、火山岩的分布、火山岩相及其裂缝和孔隙发育特征的详细研究 ,识别出四种(四个 )... 昌乐 -临朐地处山东省中部 ,位于郯庐断裂带的沂沐断裂段。该地区分布着两百余座大大小小的火山 ,形成于中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通过对该区的地质背景、火山岩的分布、火山岩相及其裂缝和孔隙发育特征的详细研究 ,识别出四种(四个 )主要的孔隙系统 :(1)火山通道相 (火山颈相 ) ,连通宏观半充填柱状层状孔隙系统 ;(2 )火山熔岩相或溢流相 ,复合型(连通 -半连通及宏观 -微观、全充填 -半充填 -未充填 )网状孔隙系统 ;(3)火山爆发相 ,复合型孔缝孔隙系统 ;(4 )火山喷发沉积相 ,沉积孔隙型孔隙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孔隙系统 山东 昌乐-临朐地区
下载PDF
济阳拗陷砂岩次生孔隙的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1
作者 苗建宇 祝总祺 +1 位作者 刘文荣 卢焕勇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4-158,共5页
针对济阳拗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具有储集岩体类型多、分布层位广和次生孔隙种类丰富的特点 ,利用铸体薄片及地球化学方法 ,分析了次生孔隙发育的基本条件。结果表明 ,控制砂岩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 :1处于不同沉积相带的砂岩... 针对济阳拗陷下第三系砂岩次生孔隙具有储集岩体类型多、分布层位广和次生孔隙种类丰富的特点 ,利用铸体薄片及地球化学方法 ,分析了次生孔隙发育的基本条件。结果表明 ,控制砂岩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 :1处于不同沉积相带的砂岩体 ,次生孔隙发育程度不同 ;2成岩作用强度不同 ,次生孔隙发育程度不同 ;3断裂作用起到输送酸性介质通道的特殊作用 ,并使次生孔隙的形成得到改善 ;4高地温能加快有机质的成熟 ,从而有利于次生孔隙在较浅的深度形成。认为砂岩中的各类易溶物质以及成熟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为次生孔隙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次生孔隙 济阳拗陷 成熟烃源岩 发育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的多尺度联合表征及评价——以焦石坝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金武军 李军 +2 位作者 王亮 路菁 武清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5-41,共7页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的研究是页岩气表征与评价的核心工作之一。鉴于页岩矿物成分复杂、孔隙组分多样,多种测试手段的联合分析已成为页岩孔隙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发展趋势。综合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CO2吸附、特高压压汞等...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的研究是页岩气表征与评价的核心工作之一。鉴于页岩矿物成分复杂、孔隙组分多样,多种测试手段的联合分析已成为页岩孔隙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发展趋势。综合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低温液氮吸附、CO2吸附、特高压压汞等对川东南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孔径分布及连通性等进行了配套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储层孔隙以100 nm以下的中孔和微孔占主导,其中孔径为10 nm左右的孔隙所占体积最大;2有机质发育及含量决定了页岩气储层孔隙发育情况及孔径大小分布,表现为随着TOC含量的增大,孔径大的孔隙部分逐渐增多,有效孔隙度逐渐增大;3多种实验手段联合测试才能获得页岩的多尺度孔隙全貌特征,而液氮-高压汞联合测试能反映其孔隙系统的基本特征。总体上,优质页岩气储层具有更大的微孔孔容、比表面积、孔径大小及有效孔隙体积,研究成果和结论对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的综合表征和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孔隙系统 多尺度 联合表征
下载PDF
基于低温液氮吸附法的煤岩孔隙分形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小彦 邵玉宝 +2 位作者 朱裕振 邹明俊 徐晓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研究沁水盆地中高煤级煤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测定了不同煤样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数据,依据吸附-解吸曲线和分形维数对煤岩孔隙系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煤层微小孔较发育,具有比表面积适中(0.418~0.902 m^(2)/g)、平均... 为研究沁水盆地中高煤级煤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测定了不同煤样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数据,依据吸附-解吸曲线和分形维数对煤岩孔隙系统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煤层微小孔较发育,具有比表面积适中(0.418~0.902 m^(2)/g)、平均孔径小(14.6~21.0 nm)、孔容小(0.00186~0.00453 cm^(3)/g)和低温氮吸量适中(1.5~3.0 mL/g)等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为1.51%~2.19%,利于煤层气赋存;基于低温液氮等温吸附曲线,识别出半封闭状态狭缝型孔和平行板状孔、开放状态的平行板状孔和墨水瓶型孔,其中开放孔比封闭孔吸附量要大,墨水瓶型孔最利于煤层气解吸开发;结合孔隙分形特征可知过渡孔与微小孔划分标准为60 nm,煤级越高,孔隙表面形态越复杂,但对孔隙直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液氮吸附实验 孔隙系统 分形理论 孔径分布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Pore Water and Associated Diagenetic Reactions in the Diapiric Area of Yinggehai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6
14
作者 Tao Jiang Xinong Xie +2 位作者 Hui Chen Zhenfeng Wang Xushen L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06-316,共11页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pore water in the diapiric area of the Yinggehai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lluminat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asin fluids. Pore water with low sali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pore water in the diapiric area of the Yinggehai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lluminat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basin fluids. Pore water with low salinity occurs in marine sediments in the diapiric area even without meteoric water infiltration. The presence of low-salinity water within deep, overpressured compartments is assumed to be due to smectite-illite transformation. Howerver, in shallow portions(less than 2 000 m) of diapiric areas with normal pressure, pore water has a much wider variation and much lower salinity than that in the overpressured intervals. Its total dissolved solid(TDS) content is ~5 336 to 35 939 mg/L. Moreover, smectite and chlorite content sharply decreases as kaolinite and illite content increase in shallower intervals. The geochemical variation of pore water in diapiric structures indicates the expulsion of low-salinity, overpressured fluids along vertical faults. Strong injection of hot fluids from deep overpressured sediments results in rapid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in shallow reservoirs. Consequently, fluid mixing due to fluid expulsion from deeper overpressured deposits leads to variation in salinity and ionic composition as well as some diagenetic reactions. This includes transformation of clay minerals caused by the higher temperatur of deeper hot fluids, e.g., the transfromation of smectite to illite and chlorite to kaolinite. Therefore, variations in salinity and ionic compositions in various pressured systems provide a clue to flow pathways and associated diagenetic re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water diagenetic reaction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overpressured system Yinggehai Basin
原文传递
脆性孔隙介质内的结晶应力 被引量:7
15
作者 琚晓冬 冯文娟 +1 位作者 张玉军 赵洪波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46-1253,共8页
盐、水在岩石类脆性介质孔隙内结晶并对壁面产生的结晶压力作用是宏观上介质风化、冻融破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将真实介质内的孔隙系统简化为各自相互贯通的理想球体、圆柱体、椭圆柱体及椭球体,并结合孔隙数量(体积)与孔径间的数学... 盐、水在岩石类脆性介质孔隙内结晶并对壁面产生的结晶压力作用是宏观上介质风化、冻融破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将真实介质内的孔隙系统简化为各自相互贯通的理想球体、圆柱体、椭圆柱体及椭球体,并结合孔隙数量(体积)与孔径间的数学统计分布关系,提出了4种非均匀孔隙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准平衡状态下非均匀孔隙系统的结晶规律、理想形态孔隙结晶压力理论及孔隙结晶应力的均化算法,推导了结晶过程中这四类模型的宏观"均化应力"计算方法和公式。以非均匀球状孔隙系统内NaCl结晶为例,探讨了宏观三向"均化应力"随结晶入侵半径(对应于孔隙溶液浓度)变化的发展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孔隙介质 孔隙系统 结晶压力 均化应力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CT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孔隙系统分形与多重分形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天付 谢淑云 +2 位作者 鲍征宇 王莹 潘丽银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2,共8页
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由于孔隙类型的多样性、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需要运用新手段对其孔隙系统进行刻画和表征。综合利用高分辨率微纳米CT技术和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通过不同孔隙类型、不同样品尺度的CT图像二维系列切片和三维数字... 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由于孔隙类型的多样性、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需要运用新手段对其孔隙系统进行刻画和表征。综合利用高分辨率微纳米CT技术和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通过不同孔隙类型、不同样品尺度的CT图像二维系列切片和三维数字岩心数据体研究,讨论了粒间孔、晶间孔、铸模孔等不同孔隙系统的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晶间孔、粒间孔、铸模孔和混合孔等孔隙在分形盒子维数上有明确的响应,二维系列切片盒子维数值的相对大小为:铸模孔>粒间孔>晶间孔>混合孔。盒子维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的数据对比表明,孔隙度可能也对盒子维数产生影响。通过对粒间孔和铸模孔样品孔隙系统在三维空间上的多重分形分析,揭示其孔隙结构标度-频率图是一条直线,为典型的幂律分布,即在不同尺度上具有标度不变性;在多重分形频谱图上是连续频谱分布,为明显的多重分形分布特征,反映了三维空间上孔隙分布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白云岩 孔隙系统 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多重分形谱函数
下载PDF
轧钢线材提速增效工艺研究与应用
17
作者 王保和 王俊辉 +2 位作者 付正恩 彭建斌 王浩宇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5期128-130,共3页
六钢轧钢技术创新团队在充分利用现有工艺装备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及生产工艺路线优化,突破原始设备与产能不匹配的约束,利用技术手段进一步对设备进行综合性能开发,使轧制速度平均提高5 m/s,产能得到更大地释放,实现“提速增产... 六钢轧钢技术创新团队在充分利用现有工艺装备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及生产工艺路线优化,突破原始设备与产能不匹配的约束,利用技术手段进一步对设备进行综合性能开发,使轧制速度平均提高5 m/s,产能得到更大地释放,实现“提速增产,降本增效”的目的。本项目的实施与应用,是对线材前沿生产技术的实践,还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很大的裨益,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为国家节能减排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型系统 工艺路线 温度控制 工艺参数 导卫配置 风冷线参数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孔隙体系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焦伟伟 岳锋 +2 位作者 程礼军 马勇 刘光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87-1595,共9页
页岩孔隙类型与结构对其含气性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二次电子成像、氩离子抛光技术和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对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中的孔隙体系进行分类描述,并初步探讨了孔隙特征与含气性的关系。渝东南地区下寒... 页岩孔隙类型与结构对其含气性具有决定性的控制作用。通过扫描电镜二次电子成像、氩离子抛光技术和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对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中的孔隙体系进行分类描述,并初步探讨了孔隙特征与含气性的关系。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主要发育了4个大类9个亚类的基质孔隙和3个大类4个亚类的天然裂缝。其中粒内孔、溶蚀孔、高角度剪切裂缝和低角度滑脱缝4类优势孔隙类型共同构成了牛蹄塘组的孔隙体系,具有孔隙类型多样、孔径规模小、连通性差、渗透率低等特点。孔隙体积主要由纳米级的微孔和中孔提供。有机质孔隙相对不发育、孔隙连通性差及滑脱裂缝呈区域性发育等是牛蹄塘组含气性不理想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体系 基质孔隙 天然裂缝 溶蚀孔 有机质孔 滑脱缝
原文传递
Some key issues on the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s explora­ 被引量:5
19
作者 Chengzao Jia Min Zheng Yongfeng Zhang 《Petroleum Research》 2016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Oil and gas currently still hold a leading role in the global energy mix.The recent drastic increase in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productio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global demand and... Oil and gas currently still hold a leading role in the global energy mix.The recent drastic increase in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productio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global demand and supply of oil and gas.However,a range of important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answered.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s,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The current status of glob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was reviewed and four key theoretical issues regarding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geology were identified:(1)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petroleum system”needs to be revisited.The concept of a“holistic-process accumulation”model of a“total petroleum system”in petroliferous basins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from four key aspects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expulsion-migration-accumulation processes.(2)The second issue is related to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system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tight reservoirs.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e-grained sediments and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ree research integration areas were put forward.(3)The third issue is on the micro-nano pore system and fluid phase behavior in shales and tight reservoirs.Five aspects of micro-nano pore system were identified to focus on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earch,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nano pore development and fluid phase behavior in micro-nanopores were elucidated.(4)The fourth issue is related to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tterns and resource evaluation.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resources w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consumption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s exploration status petroleum system tight reservoirs micro-nano pore system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ore system in an over-mature marine shale reservoir:A case study of a successful shale gas well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5
20
作者 Yang Yang Kunyu Wu +1 位作者 Tingshan Zhang Mei Xue 《Petroleum》 2015年第3期173-186,共14页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the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received some exciting achievements.Data of a new appraisal well showed that the gas producrtions of vertical well and horizontal well are^...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 the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Southern Sichuan basin received some exciting achievements.Data of a new appraisal well showed that the gas producrtions of vertical well and horizontal well are^1.5×104 m3/day/well(with maximum^3.5×104 m3/day/well)and^12.5×104 m3/day/well(with maximum^40×104 m3/day/well),respectively,indicating a good gas potential in this area.Eight core samples from the reservoir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carbon sulfur analyzer,microphotometry,x-ray diffractometry,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mercury injection porosimetry(MIP),and low-pressure nitrogen adsorption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OrdovicianeLower Silurian organic-rich shale.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content ranges from 0.5%to 5.9%,whereas the equivalent vitrinite reflectance(VRr)is between 2.8%and 3.0%.Pores in the studied samples were observed in three modes of occurrence,namely,interparticle pores,intraparticle pores,and intraparticle organic pores.The total porosity(P)ranges from 1.6%to 5.3%,and MIP data sets suggest that pores with throats larger than 20 nm contribute little to the pore volume.Low-pressure N2 adsorption isotherms indicate that the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SBET)ranges from 9.6 m2/g to 18.9 m2/g,and the pore volume(V)ranges from 0.011 cm3/g to 0.020 cm3/g.The plot of dV/dW versus W shows that the fine mesopores(pore size(BJH)<4 nm)mainly contribute to the pore volume.The P,SBET,and V show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C and a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clay mineral content,thus indicating that the nanopores are mainly generated by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OrdovicianeLower Silurian organic-rich shale are comparable with commercial shale gas plays in North America.The sample gas contents with TOC>2%are more than 3.0 m3/ton.The observation can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in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system SEM imaging Mercury injection porosimetry Low-pressure nitrogen adsorption WufengeLongmaxi gas sha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