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性叙事的汉语转化——以吴琪拉达、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毛燕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3期13-17,共5页
四川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创作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时期,有人数众多的作家队伍,他们的汉语诗歌创作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个创作时期的特点,选择了吴琪拉达、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诗... 四川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创作经历了从建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时期,有人数众多的作家队伍,他们的汉语诗歌创作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个创作时期的特点,选择了吴琪拉达、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来作为个案分析,力求展现诗人们所代表的那一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汉语诗歌 “普化的宗教” “万物有灵”观
下载PDF
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 被引量:19
2
作者 龙开义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民俗医疗 巫术与祝由疗法
下载PDF
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 被引量:5
3
作者 金尚理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7-62,共6页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所表达的是变革现...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所表达的是变革现实社会状况的潜在要求。民间宗教是中国民间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其存在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这种组织方式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 民间信仰 宗教结社 宗法 "社会" 社会 中国 源流
下载PDF
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 被引量:10
4
作者 岳永逸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21-34,共14页
目前,关于传统社会祖师爷信仰各种形式的记述不少,但大多都失之于简略。半个世纪前,刘佳崇璋的成果给我们提供了祖师爷调查及描述应该有的意识、方法与策略。新中国成立以前,众多说唱行当的祖师爷周庄王的信仰说明:除了群体性的敬拜之外... 目前,关于传统社会祖师爷信仰各种形式的记述不少,但大多都失之于简略。半个世纪前,刘佳崇璋的成果给我们提供了祖师爷调查及描述应该有的意识、方法与策略。新中国成立以前,众多说唱行当的祖师爷周庄王的信仰说明:除了群体性的敬拜之外,以磕头为基本动作的身体实践的祖师爷信仰还弥散于拜师、婚姻、表演、盘道、师徒关系等一个群体的日常生活体系之中。换言之,祖师爷信仰不仅是外显的仪式,它还是内化的,是整体社会、特殊群体及其个体的思维符号,是群体之间交流时用来表述自我及世界的方式;祖师爷不但是一个群体的"心态"或者说"心性",它还隐喻了平等的观念、渴求以及相关的行为。由此观之,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也就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信仰 祖师爷 传说 身体实践 平等 民俗学
下载PDF
乡村社会的宗教、实践及其变迁——对赣中S村宗教状况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处辉 郭云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8-95,共8页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乡村社会 宗教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水上社会的道德与秩序——太湖大船渔民民间宗教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4,共10页
江南地区的宗教复兴(或创新)和多样性的研究令人瞩目,而处于江南水上社会的渔民民间信仰同样值得关注。通过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传统时代里太湖渔民的民间宗教信仰集庙宇和神灵为中心的信仰空间、共同的祭祀、娱乐活... 江南地区的宗教复兴(或创新)和多样性的研究令人瞩目,而处于江南水上社会的渔民民间信仰同样值得关注。通过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和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传统时代里太湖渔民的民间宗教信仰集庙宇和神灵为中心的信仰空间、共同的祭祀、娱乐活动等于一体。这种传承不仅能够把人们凝聚在一起,造就强有力的社区凝聚力,使人们获得归宿感,而且还从道德和秩序的层面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人们从中又能够利用超自然的因素来解释和启迪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渔民 民间宗教 水上人 民间信仰 疍民
下载PDF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华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50,共8页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信仰 文化整合 解构
原文传递
客家民间信仰的地域分野:以许真君与三山国王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周建新 《韶关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6-82,共7页
通过考察许真君与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与神明原型、分布、表征等 ,认识、掌握这两种客家民间信仰产生地域分化的原因 ,试图揭示客家这个大文化圈的内在差异性。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民间信仰 地域分野 许真君 三山国王 神明 文化发生学 自然崇拜 俗神崇拜
下载PDF
三教通体:士大夫的宗教态度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天纲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8-126,共19页
本文综合近代中外学者对于中国(民间)宗教的论述,在现代宗教学的理论框架下观察儒家对于儒、道、佛三教的信仰态度,揭示中国文化确实存在着"儒表佛里""儒表道里"的特征。考察宋明以降直到清代民国江南士大夫在乡镇... 本文综合近代中外学者对于中国(民间)宗教的论述,在现代宗教学的理论框架下观察儒家对于儒、道、佛三教的信仰态度,揭示中国文化确实存在着"儒表佛里""儒表道里"的特征。考察宋明以降直到清代民国江南士大夫在乡镇之间的信仰生活,不难看到儒家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性既反映在儒家的"经学"中间,更是根植于从古至今的民间信仰实践。明清时期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三教合一",还不足以说明儒家的宗教性,"三教通体"的说法,更能说明儒学与民众信仰生活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合一 民间宗教 士大夫 经学 宗教性
原文传递
民间信仰的社会学研究论纲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81,117,共9页
当前,民间信仰已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相比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社会学较少涉入民间信仰研究。本文提出有关民间信仰的一套比较系统的"社会学研究论纲",即从社会学的现实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理论... 当前,民间信仰已成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相比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社会学较少涉入民间信仰研究。本文提出有关民间信仰的一套比较系统的"社会学研究论纲",即从社会学的现实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理论运用和道德责任五个不同层面来分别阐释对民间信仰开展的五个方面研究:现状研究、实证研究、关系论研究、理论解释和批判研究。本论纲乃希望达到三个目的:其一是呼吁社会学学者能更多地关注民间信仰现象、参与到民间信仰现象的研究队伍中来;其二是提供一套民间信仰的社会学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解释路径和研究立场,供其他学科批判或借鉴;其三是希望能摆脱以基督教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而成的宗教社会学理论在解释中国经验时的尴尬处境,推动中国本土宗教的社会学理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社会学研究 关系论研究 实证研究 批判研究
下载PDF
宋代以来江西康王考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品优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14-120,共7页
康王为江西较为普遍的神明之一,江西境内有多个康王,如周康王,楚康王,宋将康保裔,宋康王(宋高宗赵构)等等,康王的身份也一直存在争议。通过考证江西主要的几个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变,分析了其流变的原因。江西康王的例子表明了中国民间... 康王为江西较为普遍的神明之一,江西境内有多个康王,如周康王,楚康王,宋将康保裔,宋康王(宋高宗赵构)等等,康王的身份也一直存在争议。通过考证江西主要的几个康王原型故事及其衍变,分析了其流变的原因。江西康王的例子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复杂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王 原型故事 民间信仰
下载PDF
近代拉萨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川 杨永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中国藏族地区的民间信仰繁多,由来复杂,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西藏拉萨地区虽然号称“法区”,但仍然拥有多种藏传佛教之外的民间信仰,在众多的中国藏区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可忽... 中国藏族地区的民间信仰繁多,由来复杂,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是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西藏拉萨地区虽然号称“法区”,但仍然拥有多种藏传佛教之外的民间信仰,在众多的中国藏区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其他藏区并无重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时期 西藏拉萨地区 民间信仰 民间宗教
下载PDF
集体记忆与民间信仰 被引量:6
13
作者 侯亚伟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2年第4期54-59,共6页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基本信仰形式,它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一种习惯-记忆。它通过仪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一代代地传承。每一代民众都通过集体记忆对民间信仰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继承传统,但又因具体时代环境而有自己的特点。对仪... 民间信仰是民众的基本信仰形式,它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是一种习惯-记忆。它通过仪式、家庭教育和文本一代代地传承。每一代民众都通过集体记忆对民间信仰重新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继承传统,但又因具体时代环境而有自己的特点。对仪式的象征研究,是利用集体记忆理论研究民间信仰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找象征物、确定象征符号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及其含义以研究仪式如何表征和阐释民间信仰,是集体记忆研究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民间信仰 习惯-记忆 重新建构 象征
下载PDF
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下)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尚理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69-76,共8页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 ,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 ,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 ,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 ,所表达的是变革现... 民间宗教以巫术及民间信仰为依托 ,往往借助于社会关系发生变迁的历史机缘形成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由于它们的结社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 ,所宣传的思想也因此常与官方意识形态相抵触 ,尤其是对“末劫”的信仰 ,所表达的是变革现实社会状况的潜在要求。民间宗教是中国民间的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 ,其存在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这种组织方式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 民间信仰 宗教结社 宗法 社会 中国 成因 区域共同体
下载PDF
敦煌写本中的人神禁忌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方晗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作为中国医学的最具代表性的疗法,针灸和艾灸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重要传承,也与各个时期及地域独特的文化、信仰与习俗息息相关。在存世的敦煌写本中就保留了大量与针灸、艾灸相关的文献,其中涉及到大量"人神"禁忌的内... 作为中国医学的最具代表性的疗法,针灸和艾灸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重要传承,也与各个时期及地域独特的文化、信仰与习俗息息相关。在存世的敦煌写本中就保留了大量与针灸、艾灸相关的文献,其中涉及到大量"人神"禁忌的内容。人神这一概念与整个人神禁忌系统虽然都可溯及早期的医学典籍,但除此之外,敦煌写本中的人神还加入了隶属于民俗范畴的禁忌方式,在禁忌体系、文本载体两个层面带有阴阳术数等浓重的民间色彩,这也与唐宋之际民间信仰蓬勃发展及敦煌本地阴阳家的推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神禁忌 敦煌写本 民间信仰 中医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的能动性与非均质性——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互动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安德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82,共9页
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者家乡街亭村民间神灵信仰复兴与重建过程的民族志考察,展示和分析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之间的协商与互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为保证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延续而表现出的能动性,... 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者家乡街亭村民间神灵信仰复兴与重建过程的民族志考察,展示和分析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之间的协商与互动,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为保证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延续而表现出的能动性,以及社区内部的非均质性等问题。本文认为,任何社会中都不会有一个现成的本真传统,供人们随时启用或传承,从历史上看,那些今天被我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称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因素持续传承的同时,总是处在不断调整、变化或重建的状态,充满了动态性和创新性。在非遗传统动态传承的过程中,既存在官方与民间之间的冲突与协商,积极主动维护相关非遗项目的社区内部也并非均质同一,而是充满了多种立场、动机和诉求等之间的碰撞、交流与互动。经过互有进退的协商与妥协,人们才能最终达成一个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并为整个非遗项目内部成员共同接受的折中的新传统,从而保证相关非遗项目的持续存在和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区 街亭村 民间信仰 重建
下载PDF
探索民间信仰的深层意蕴 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根本 被引量:4
17
作者 叶春生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53-55,共3页
岭南民俗中有许多神秘事象,以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证手段还无法解释。其实在人类还未能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抵御灾异,趋吉避凶是一种普遍的民俗心理,所演绎的相关仪式,是一种心意文化,是民间思想的一种潜在意识... 岭南民俗中有许多神秘事象,以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证手段还无法解释。其实在人类还未能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人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来抵御灾异,趋吉避凶是一种普遍的民俗心理,所演绎的相关仪式,是一种心意文化,是民间思想的一种潜在意识,也是这些另类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的原因。不如顺应民意,因势利导,让信众的精神得以释放,从中寻求突破,于构建和谐社会更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心意文化 非物质文化
下载PDF
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中的娘娘纸马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明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134,180,共9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纸神专藏”,内有同一历史时段相对齐整的“娘娘纸马”一整套。以这套纸质祭祀仪式用品为纲,参照该时期相关文献,可以复原1930年代北京地区生育风俗的概貌。这些纸马作为民国初期民众生育仪式的标记物,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纸神专藏”,内有同一历史时段相对齐整的“娘娘纸马”一整套。以这套纸质祭祀仪式用品为纲,参照该时期相关文献,可以复原1930年代北京地区生育风俗的概貌。这些纸马作为民国初期民众生育仪式的标记物,为检视当年日常生活中依然繁盛的相关民间信仰活动提供了可依凭的证据链;凭借阐释分工明确、等级井然的娘娘纸马系统,生育知识、家族观念、邻里社区等等旧有的地方性知识被揭示出来,有力地证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的互嵌和同构关系。纸马的价值,宜在作为与风俗紧密相关的文化传统之“辅助记忆物”的维度上,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大学纸神专藏 富平安 娘娘纸马 民间信仰 生育风俗
下载PDF
“迷信”与非遗之间:关于江南的民间信仰与农村妇女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3
19
作者 佐藤仁史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50,共9页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农村随之出现了民俗文化的"复兴"现象,给基层的老百姓带来了相关的活动空间。在江南农村,以庙会为首的各种宗教仪式及其密不可分的各种曲艺也陆续复兴。对民俗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成为极大...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农村随之出现了民俗文化的"复兴"现象,给基层的老百姓带来了相关的活动空间。在江南农村,以庙会为首的各种宗教仪式及其密不可分的各种曲艺也陆续复兴。对民俗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成为极大的转折点,结果促使许多民俗活动获得了合法地位。然而,不得不加以注目的是:政府和专业人员所认定的民俗文化——换言之在"大叙事"框架里所出现的內容,实际上与基层民众心目中的民俗之间有很大距离。这里着眼于民俗文化"复兴"的主要群体——农村中老年妇女的网络,透过她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和她们所讲述自己经验时的叙述方式展开探讨,借此透视民俗文化"复兴"的各种面貌及其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迷信 民间信仰 非遗 农村妇女
原文传递
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英刚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27,共7页
"民间宗教"是近代西方学术发展的产物,有其本来的学术语境和脉络。这一概念并不被它所描述的对象所使用,仅仅是一种学术语言的"建构"(construct)。它在东西方学术脉络中的演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信仰世界的研究范式... "民间宗教"是近代西方学术发展的产物,有其本来的学术语境和脉络。这一概念并不被它所描述的对象所使用,仅仅是一种学术语言的"建构"(construct)。它在东西方学术脉络中的演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信仰世界的研究范式。在跨越不同文化体系之后,"民间宗教"已经成为中国学术语言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它的基本内涵已经被改造的面目全非。它给中国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迷惘。无论是偏向政治功能,还是偏向社会或文化功能,它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界定人群的功能,被理解为一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或者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但实际上,"民间信仰"并不是单纯的"庶民信仰",它是宗教教义的民间实践,是文本传统的草根体现,是精英解读在民间的倒影。在中国,所有宗教都在"民间","民间"之外别无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宗教 文化 思想史 海外中国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