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性能聚酰亚胺的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生柱 吴建华 +1 位作者 朱小华 张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9-24,共6页
本篇综述主要介绍聚酰亚胺的市场动态及其薄膜、模塑料和复合材料的进展。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复合材料 模塑料 产品开发 市场
下载PDF
电晕老化前后100HN和100CR聚酰亚胺薄膜的电导电流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雷清泉 石林爽 +3 位作者 田付强 杨春 何丽娟 王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09-114,共6页
为研究无机纳米掺杂对聚酰亚胺电荷输运特性的影响,测量了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原始聚酰亚胺薄膜(100HN型)和纳米Al2O3掺杂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100CR型)电晕老化前后的电导电流特性。实验发现,电晕老化前100CR的欧姆区电流明显大于100HN的... 为研究无机纳米掺杂对聚酰亚胺电荷输运特性的影响,测量了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原始聚酰亚胺薄膜(100HN型)和纳米Al2O3掺杂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100CR型)电晕老化前后的电导电流特性。实验发现,电晕老化前100CR的欧姆区电流明显大于100HN的,而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区的电流则明显小于100HN的;电晕老化后,100HN陷阱载流子密度和电老化阈值都减小,而100CR的对应值均增大。分析实验结果后得知,纳米掺杂既可能增加导带热激发自由电子浓度,又可能增大聚合物中电荷陷阱的深度和密度,这2种因素对电导电流的影响效果是相反的,分别主导着低场强和高场强电导电流大小的变化。此外,电晕老化对100CR和100HN电导电流影响不同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纳米掺杂 电晕老化 电导电流 电介质
下载PDF
国外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6
3
作者 任小龙 董占林 +1 位作者 张俊丽 张俊杰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32,共5页
概述了美国、日本及韩国等地区聚酰亚胺薄膜的发展现状和一些主要公司的产品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外聚酰亚胺薄膜主要制造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未来市场趋势、新型功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以及在应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产品 应用
下载PDF
聚酰亚胺薄膜中电荷输运机理和空间电荷特性 被引量:29
4
作者 周力任 吴广宁 +1 位作者 高波 曹开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11,共6页
通过测量比较耐电晕型和普通聚酰亚胺薄膜空间电荷积聚的阈值电场,分析温度对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以此来研究聚酰亚胺薄膜中电荷输运机理和空间电荷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耐电晕型聚酰亚胺薄膜空间电荷积聚的阈值场强高于普通聚酰亚胺薄... 通过测量比较耐电晕型和普通聚酰亚胺薄膜空间电荷积聚的阈值电场,分析温度对空间电荷分布的影响,以此来研究聚酰亚胺薄膜中电荷输运机理和空间电荷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耐电晕型聚酰亚胺薄膜空间电荷积聚的阈值场强高于普通聚酰亚胺薄膜,纳米粒子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耐电晕型薄膜的介电性能。此外,温度的升高促进电极发射电荷,增大电荷的能量和电导率,使得空间电荷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入陷的位置逐渐向介质体内移动,这与聚酰亚胺薄膜绝缘老化、击穿关系密切,是空间电荷的重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电荷输运 空间电荷 老化
下载PDF
变频电机用聚酰亚胺薄膜电老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汪佛池 律方成 +1 位作者 徐志钮 张沛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2,37,共4页
为研究变频电机用耐电晕型聚酰亚胺材料耐局部放电老化机理,采用电导电流法分别测量了普通聚酰亚胺薄膜(100HN)和耐电晕型聚酰亚胺薄膜(100CR)电晕老化前、经10kV/mm、20kV/mm电晕强度8h老化后的电老化阈值。结果表明,2种薄膜的电老化... 为研究变频电机用耐电晕型聚酰亚胺材料耐局部放电老化机理,采用电导电流法分别测量了普通聚酰亚胺薄膜(100HN)和耐电晕型聚酰亚胺薄膜(100CR)电晕老化前、经10kV/mm、20kV/mm电晕强度8h老化后的电老化阈值。结果表明,2种薄膜的电老化阈值随电老化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耐电晕型薄膜的电老化阈值始终高于普通膜的阈值;在2种薄膜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区内,耐电晕型薄膜的电流增长率较大,说明其中含有更多的浅陷阱,测试结果与其170°C下退极化电流测试结果一致。这些浅陷阱有效调节了聚酰亚胺薄膜中电场的分布,改善其耐电晕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电导电流 电老化阈值 空间电荷 陷阱 退极化电流
下载PDF
聚酰亚胺/纳米氧化钛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鸿岩 郭磊 +2 位作者 刘斌 陈维 陈寿田 《绝缘材料》 CAS 2005年第6期30-33,共4页
采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酰亚胺/纳米TiO2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研究了纳米TiO2粒子在聚酰亚胺基体中的分散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纳米TiO2填加量对该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TiO2含量的增加,聚酰亚胺/纳米TiO... 采用原位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酰亚胺/纳米TiO2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镜研究了纳米TiO2粒子在聚酰亚胺基体中的分散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纳米TiO2填加量对该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TiO2含量的增加,聚酰亚胺/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电气强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并造成了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的增加,但是材料的耐电晕性能显著增强,在12MV/m的电场强度下,纳米TiO2含量15%的PI薄膜的耐电晕寿命为纯PI薄膜的40多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纳米二氧化钛 复合材料 介电性能 耐电晕
下载PDF
1.5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绝缘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强军 姜其斌 +2 位作者 陈红生 邢国华 薛长志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3,共4页
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环境对绝缘系统及其材料的特殊要求,开展了1.5 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绝缘系统及其材料的研究,研制了适合1.5 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定子绝缘系统要求的聚酯亚胺无溶剂浸渍树脂。对不同浸渍树脂和电磁线组成的风力发电... 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环境对绝缘系统及其材料的特殊要求,开展了1.5 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绝缘系统及其材料的研究,研制了适合1.5 MW直驱式风力发电机定子绝缘系统要求的聚酯亚胺无溶剂浸渍树脂。对不同浸渍树脂和电磁线组成的风力发电机绝缘系统进行了模拟线棒性能试验,探讨了绝缘系统的耐盐雾性、耐高低温湿热交替性能、介质损耗因数及击穿电压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由聚酯亚胺无溶剂浸渍树脂、聚酯薄膜粉云母带与聚酰亚胺薄膜熔融绕包电磁线组成的风力发电机绝缘系统具有较低的介质损耗因数、良好的耐盐雾性和高低温绝缘性能,是目前风力发电机绝缘系统性能最优异的绝缘系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机 绝缘系统 聚酯亚胺 浸渍树脂 聚酰亚胺薄膜
下载PDF
国外聚酰亚胺薄膜工业发展概况 被引量:24
8
作者 任小龙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4-37,42,共5页
从制造规模、产品类型、市场分布、产业发展、制造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美国杜邦(Kapton)、日本UBE(Upilex)、日本钟渊Kaneka(Apical)以及韩国SKC KOLON PI聚酰亚胺薄膜主要制造商的工业发展历程,并总结说明了聚酰亚胺薄膜品种的发展技术动向。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制造规模 产业发展 制造技术
下载PDF
大气压微等离子体射流对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郑培超 王金梅 +2 位作者 胡章芳 郝宏刚 王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42-1546,共5页
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和耐低温性能,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提高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表面性能,利用自行设计的大气压Ar微等离子体射流对聚酰亚胺薄膜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实验。实验研究了Ar微等离子体射流对聚酰亚胺薄膜... 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和耐低温性能,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提高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表面性能,利用自行设计的大气压Ar微等离子体射流对聚酰亚胺薄膜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实验。实验研究了Ar微等离子体射流对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亲水性和表面能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测量了处理后的聚酰亚胺薄膜材料在空气中放置时的处理效果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聚酰亚胺薄膜的水接触角逐渐降低,而表面能逐渐增加,并且处理后的材料在空气中放置时会出现老化效应。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发现处理后的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更加粗糙,同时质量也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等离子体射流 表面改性 聚酰亚胺薄膜 亲水性 表面能 老化效应
下载PDF
新型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徐永芬 虞鑫海 +1 位作者 费斐 赵炯心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共4页
将3,3'-二氨基-4,4'-二羟基联苯(DADHBP)、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OPP)、3,3',4,4'-四羧酸二苯醚二酐(ODPA)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前驱体,通过热环化制得聚酰亚胺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将3,3'-二氨基-4,4'-二羟基联苯(DADHBP)、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OPP)、3,3',4,4'-四羧酸二苯醚二酐(ODPA)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前驱体,通过热环化制得聚酰亚胺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聚酰亚胺薄膜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和良好的疏水性,且骨架结构中刚性结构摩尔比越大,玻璃化转变温度越高,耐热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二氨基-4 4'-二羟基联苯 2 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 3 3' 4 4'-四羧酸二苯醚二酐 聚酰亚胺薄膜
下载PDF
国内聚酰亚胺薄膜发展概况 被引量:20
11
作者 冯俊杰 任小龙 姬亚宁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9,共8页
从聚酰亚胺(PI)薄膜制造技术、产业发展概况、产品质量标准制订等方面介绍了国内PI薄膜发展历程,汇集了主要制造厂商的产能、特点及规划,指出了国内PI薄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PI薄膜品种的发展技术动向。
关键词 聚酰亚胺 薄膜 制造技术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国内聚酰亚胺薄膜产品概况及市场趋势 被引量:19
12
作者 冯俊杰 任小龙 韩艳霞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共4页
概述了国内聚酰亚胺薄膜的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和一些主要公司的产品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介绍了近年来国内聚酰亚胺薄膜主要制造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未来市场趋势、新型功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以及在应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对国内聚酰亚胺薄... 概述了国内聚酰亚胺薄膜的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和一些主要公司的产品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介绍了近年来国内聚酰亚胺薄膜主要制造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未来市场趋势、新型功能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以及在应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对国内聚酰亚胺薄膜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产品 应用 发展
下载PDF
聚酰亚胺/二氧化钛纳米复合薄膜制备与耐电晕性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孔宇楠 殷景华 +3 位作者 铁雯鹭 刘晓旭 宋明歆 雷清泉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2,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不同TiO2组分聚酰亚胺(PI)/纳米TiO2复合薄膜,薄膜厚度50μm。测试结果表明,TiO2呈球状颗粒,直径约为100 nm,聚酰亚胺呈片状,尺寸约为2μm×1μm。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增大,击穿场强...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不同TiO2组分聚酰亚胺(PI)/纳米TiO2复合薄膜,薄膜厚度50μm。测试结果表明,TiO2呈球状颗粒,直径约为100 nm,聚酰亚胺呈片状,尺寸约为2μm×1μm。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增大,击穿场强先增加后降低;在40 kV/mm电场强度下,复合薄膜耐电晕老化寿命增加,纯PI薄膜寿命为3 h,20wt%TiO2含量薄膜寿命达到25 h;TiO2颗粒耐电晕能力强,与聚合物形成界面相,改变材料陷阱能级,有利于空间电荷的扩散和热量的传输,在薄膜表面形成放电阻挡层,降低局部放电对薄膜内部的侵蚀,显著提高薄膜耐电晕老化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TIO2 复合薄膜 制备 耐电晕
下载PDF
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4
作者 任小龙 张俊杰 +2 位作者 李立严 姬亚宁 杨晓林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3,共9页
介绍了国内外无色透明聚酰亚胺(PI)薄膜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含氟芳香族和脂环族两大类PI薄膜的研究进展,包括引入含氟取代基、主链引入脂环结构、非平面共轭结构、引入砜基等方法制备无色透明材料。同时,概述了国内外无色透明PI... 介绍了国内外无色透明聚酰亚胺(PI)薄膜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含氟芳香族和脂环族两大类PI薄膜的研究进展,包括引入含氟取代基、主链引入脂环结构、非平面共轭结构、引入砜基等方法制备无色透明材料。同时,概述了国内外无色透明PI薄膜的产业化现状,并对无色透明PI薄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薄膜 透明 性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聚酰亚胺及其薄膜的制造与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吴国光 《信息记录材料》 2010年第5期47-53,共7页
本文介绍了特殊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及其薄膜的性能、用途、合成方法与制膜工艺条件以及在信息记录和影像材料中的应用。阐述了提高中国的聚酰亚胺和相关制造设备的技术水平,只有走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之路的观点。简述了我国感光材料公... 本文介绍了特殊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及其薄膜的性能、用途、合成方法与制膜工艺条件以及在信息记录和影像材料中的应用。阐述了提高中国的聚酰亚胺和相关制造设备的技术水平,只有走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之路的观点。简述了我国感光材料公司进行聚酰亚胺及其薄膜开发的优势资源条件及引领中国的聚酰亚胺技术与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薄膜 信息记录 影像材料 柔性印刷电路板
下载PDF
聚酰亚胺/纳米氧化铝复合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斌 饶保林 《绝缘材料》 CAS 2005年第6期23-25,29,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酰亚胺/Al2O3纳米复合薄膜,通过测定胶液在贮存过程中粘度的变化研究了纳米复合胶液的贮存稳定性,采用热失重分析、拉伸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纳米复合薄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当Al2O3含量不大于14%时...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酰亚胺/Al2O3纳米复合薄膜,通过测定胶液在贮存过程中粘度的变化研究了纳米复合胶液的贮存稳定性,采用热失重分析、拉伸强度和体积电阻率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纳米复合薄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当Al2O3含量不大于14%时,纳米Al2O3前驱体的存在对纳米复合胶液的贮存稳定性影响不大或基本上没有影响;与纯PI薄膜相比,Al2O3含量不大于5%时,纳米复合薄膜的表观分解温度、拉伸强度以及常态下的体积电阻率均有明显提高;纳米Al2O3的存在有利于改善高温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氧化铝 纳米复合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纳米Al_2O_3/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7
17
作者 崔晓萍 朱光明 刘文元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19-2425,共7页
采用原位聚合与热亚胺化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纳米Al_2O_3粒子质量分数的纳米Al_2O_3/聚酰亚胺(PI)复合薄膜。通过SEM、TEM、XRD、FTIR、LCR数字电桥、高压电源及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纳米Al_2O_3/PI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介电性... 采用原位聚合与热亚胺化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纳米Al_2O_3粒子质量分数的纳米Al_2O_3/聚酰亚胺(PI)复合薄膜。通过SEM、TEM、XRD、FTIR、LCR数字电桥、高压电源及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对纳米Al_2O_3/PI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介电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纳米Al_2O_3粒子在均匀地分散在PI基体中;当纳米Al_2O_3粒子质量分数为8%时,纳米Al_2O_3/PI复合薄膜的击穿强度和拉伸强度均达到了最大值;纳米Al_2O_3/PI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随纳米Al_2O_3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纳米AL2O3 复合薄膜 微观结构 介电性能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聚酰亚胺薄膜在热解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根祥 钱树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6-30,共5页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聚酰亚胺薄膜试样在氮气气氛中自室温至800℃热解过程中固体残留物的内部结构的转变。根据谱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试样在热解炭化时首先发生亚酰胺环沿C-N键断裂,形成具有共轭腈基及异氰基的苯环化...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聚酰亚胺薄膜试样在氮气气氛中自室温至800℃热解过程中固体残留物的内部结构的转变。根据谱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试样在热解炭化时首先发生亚酰胺环沿C-N键断裂,形成具有共轭腈基及异氰基的苯环化合物。异氰基化合物进一步二聚成二苯基碳化二亚胺,后者又聚合生成含氮杂环的多环芳烃。继续热解炭化会导致芳杂环的合并和脱除HCN等气态小分子,生成连续巨大的含氮杂芳环多环化合物。再经稠环芳构化最终得到了具有芳环层面结构的大分子固态残留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薄膜 热解 化学结构 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膜的制备 被引量:12
19
作者 秦传香 秦志忠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05年第2期8-10,共3页
先在四氢呋喃/甲醇(质量比为4:1)混合溶剂体系中合成聚酰胺酸(PAA),后在真空烘箱中(200℃/h)形成聚酰亚胺(PI)膜,并通过IR和TG/DTG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能得到耐高温的Pl膜。
关键词 聚酰胺酸 聚酰亚胺 耐高温性
下载PDF
脂环族聚酰亚胺及其液晶取向膜材料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金刚 何民辉 +1 位作者 王佛松 杨士勇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共8页
综述了近年来在脂环族聚酰亚胺领域内的研究进展。从单体的合成方法和分类以及脂环族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几方面系统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聚酰亚胺 脂环族单体 液晶显示器 聚向膜材料 薄膜绝缘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