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仪式的权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50
1
作者 王海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43,共6页
政治仪式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对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各种权力关系所引发的合法性的构建或颠覆,都产生着巨大而隐蔽的影响。在各种政治仪式之权力策略的施行中,象征既是被激烈争夺的权威性资源,也是塑造和呈现政治文化及其价值... 政治仪式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对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由各种权力关系所引发的合法性的构建或颠覆,都产生着巨大而隐蔽的影响。在各种政治仪式之权力策略的施行中,象征既是被激烈争夺的权威性资源,也是塑造和呈现政治文化及其价值理念的重要力量。更为关键的是,"仪式化"扩展了政治仪式的作用范畴、深化了政治仪式的影响程度,赋予各种实践活动以政治仪式的内涵和属性,通过对象征之多义性的控制,使整个政治生活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权力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象征 权力 仪式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大家庭:一种国民整合的政治符号 被引量:18
2
作者 孙保全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9,共9页
国家决策文件、学术研究和社会舆论的频繁使用,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凸显为一个颇具热度的词汇。"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的流行,同其自身具有的使用价值直接有关。从历史长时段来看,将国家共同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 国家决策文件、学术研究和社会舆论的频繁使用,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凸显为一个颇具热度的词汇。"中华民族大家庭"话语的流行,同其自身具有的使用价值直接有关。从历史长时段来看,将国家共同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冠以"大家庭"之名,体现出浓重的"家国"文化底色。近代以后,在王朝共同体解构之际、国家危亡时刻,以及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大家庭"的泛血缘隐喻都被用于国民动员,使其集聚于中华民族的组织形式之下,进而作为整体性力量投入到国家发展之中。"大家庭"与"中华民族"由此不断熔接,逐渐成为一个推进国民整合的政治符号。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涵越来越清晰,使用越来越广泛,表述越来越丰富,正在成为一套汇聚民族复兴伟大力量的符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大家庭 国民整合 民族国家 家国一体 政治符号
下载PDF
陕北腰鼓运动的历史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安塞、横山腰鼓为个案 被引量:17
3
作者 高鹏飞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2,共5页
基于发生学理论,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陕北腰鼓运动变迁及其传承进行研究。认为:陕北腰鼓的起源与先民们对鼓的多符号通神崇拜和鼓在历史代际中的工具理性功能密不可分;陕北腰鼓由祭祀、娱神和祈祷等... 基于发生学理论,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陕北腰鼓运动变迁及其传承进行研究。认为:陕北腰鼓的起源与先民们对鼓的多符号通神崇拜和鼓在历史代际中的工具理性功能密不可分;陕北腰鼓由祭祀、娱神和祈祷等神圣化角色扮演向政治符号、娱人、表演等世俗化变迁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宽泛的适应性功能;陕北腰鼓运动传承载体主要依附于陕北秧歌、社火、搬水船与抬楼子等陕北民族节庆仪式;陕北腰鼓在传承中存在角色神圣与世俗化断裂、战争符号记忆的武鼓与表演化的文鼓断裂;与断裂伴随的弥合主要藉以权力救赎、机构制度符号记忆和传统乡土社会的仪式而得以维系;鼓文化崇拜和传统乡土社会的秧歌仪式是陕北腰鼓生存与传承的文化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腰鼓 传承变迁 断裂 弥合 政治符号 战争符号 世俗化 商业化
下载PDF
权力表征、符号策略与传统公共空间存续 被引量:12
4
作者 靳永广 项继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8,174,175,共12页
农村公共空间不仅是农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是村庄社区和国家权力互动和展演的场所。以浙西北S村朱氏祠堂为观察对象,探讨作为农村传统公共空间的祠堂的现代转型及其存续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活主体并非传统公共空间遭遇现代中国革命和... 农村公共空间不仅是农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也是村庄社区和国家权力互动和展演的场所。以浙西北S村朱氏祠堂为观察对象,探讨作为农村传统公共空间的祠堂的现代转型及其存续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活主体并非传统公共空间遭遇现代中国革命和政治冲击场景中的消极受动者,而是善于因时采纳并巧妙借用政治话语策略性装饰传统公共空间,从而在意义编织中持续重构空间的存续正当性。经由政治符号填充的公共空间,成为表意政治和聚合认同的统合性承载场,强化了空间的意识形态工具属性,再生产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个案经验表明,传统社会符号与现代政治符号能够相安共生且良性互动,应赋予传统事物以现代意义而非全然抛弃。空间生产的三维构件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机嵌合。空间的物理形态和价值意义都被改造着但后者远远超过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符号 公共空间 空间政治 符号权力 祠堂
下载PDF
政治仪式的符号学解读——以阅兵式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金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2-1016,共5页
政治仪式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政治传播渠道,古往今来,时间的累积和历史的演进将政治仪式推向神圣化,历时性的使用使政治仪式从传统中获得理据性,强化了政治仪式的神圣性。现代社会中,各国通过政治仪式符合文本聚合轴的选择与使用传播... 政治仪式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政治传播渠道,古往今来,时间的累积和历史的演进将政治仪式推向神圣化,历时性的使用使政治仪式从传统中获得理据性,强化了政治仪式的神圣性。现代社会中,各国通过政治仪式符合文本聚合轴的选择与使用传播政治意图、完善政治体系、推进政治文明,共时性的使用使政治仪式具有普适性并获得普遍理据性。历时和共时交汇的政治仪式符号文本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规则,是有效的政治传播手段和权力维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仪式 符号 历时 共时
下载PDF
辫子:政治象征与认同 被引量:9
6
作者 谈火生 《鄂州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12-17,共6页
该文主要从政治象征的角度,考察"辫子"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在明末到民初这一特殊时段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构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中的作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考察"辫子"被"政治化"及其... 该文主要从政治象征的角度,考察"辫子"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在明末到民初这一特殊时段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构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中的作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考察"辫子"被"政治化"及其"去政治化"的过程;二、"辫子"在不同的政治思想脉络中所呈现出的不同意义;三、"辫子"作为个人权利的象征在清末民初是如何被运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子 政治象征 认同
下载PDF
政治象征:作为意义和价值阐释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马敏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1-35,共5页
作为意义和价值表述的政治象征具有提供社会记忆、寻求政治认同整合意识形态和实施政治社会化四种文化功能,中心目标在于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论证和辩护。政治象征须在不断的重复运用中达成其文化功能。它们既是政治过程的一种持久动力因... 作为意义和价值表述的政治象征具有提供社会记忆、寻求政治认同整合意识形态和实施政治社会化四种文化功能,中心目标在于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论证和辩护。政治象征须在不断的重复运用中达成其文化功能。它们既是政治过程的一种持久动力因素,也是观察不同社会政治特性的重要文化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象征 政治文化 合法性 功能主义 象征政治学
下载PDF
行政公开: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被引量:3
8
作者 朱立言 陈宏彩 《公共管理学报》 2004年第1期15-21,共7页
政治文明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权力能够得到有效行使;二是公民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公民权利的维护和实现,始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发展程度,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 政治文明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权力能够得到有效行使;二是公民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公民权利的维护和实现,始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发展程度,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行政公开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人格权、参政权、生存与发展权的尊重与保障,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与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建立和发展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行政公开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公开 政治文明 知情权 人格权 参政权 生存权 发展权 民主政治
下载PDF
政治象征理论的钩沉与反思——兼论象征政治学理路的铺设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海洲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4,125,共10页
政治象征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其复兴在近30年中可谓缓滞。在当前政治理论和实践皆已巨变的背景下铺设一条象征政治学的新理路,需要对政治象征的学术史作重新梳理和反思。人类学通过分析象征在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中的具... 政治象征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其复兴在近30年中可谓缓滞。在当前政治理论和实践皆已巨变的背景下铺设一条象征政治学的新理路,需要对政治象征的学术史作重新梳理和反思。人类学通过分析象征在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逐渐将权力当作政治象征研究的主要方向;早期政治科学的奠基者基于对政治象征与性情和情境这两类因素之间关系的界定,为政治象征研究筑造了相对独立的心理学基础;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的研究者则以行政系统中的象征作用和象征意义的生成模式为重点,初步构建起体系性的政治象征分析框架。基于这些文献梳理工作,本文构建了一条象征政治学理路,以为拓展和深化政治实践范畴中的国家建设、政府治理和政治文化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象征 符号 象征政治学 行为主义 新制度主义
原文传递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恭忠 《中国研究》 2006年第1期97-120,共24页
中山陵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现代政治文化内涵的公共符号,集中体现了国民党借助伟人墓葬来塑造主流历史记忆、营造新式象征权威、增进民族国家认同的努力.其建造主体以党国合一的政治力量为主,而以专业技术领域的社会力量为辅,他们决定将现... 中山陵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现代政治文化内涵的公共符号,集中体现了国民党借助伟人墓葬来塑造主流历史记忆、营造新式象征权威、增进民族国家认同的努力.其建造主体以党国合一的政治力量为主,而以专业技术领域的社会力量为辅,他们决定将现代国家的意义在纪念性建筑中“象征之出来”.陵墓选址南京,表达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承续和超越传统族裔认同、建构新式国家形态的抱负,同时意在为后来人留下一个关于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焦点.陵墓修建的整个过程,则反映了国民党人再造国家的理想与地方社会、民间利益之间的折冲,体现了政治领域普泛的“革命”诉求与社会领域职业关怀的互动和协作.在国民党人的主导和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下,通过空间布局和细部构件的精心设计,中山陵表达出一种“开放的纪念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的“中国”的象征.孙中山正式入葬后,国民党人持续展开了一系列仪式行为,使中山陵的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陵 政治符号 纪念性 历史记忆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仪式和象征: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的“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戴长征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93,共7页
仪式和象征是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实现着动员、沟通、约束和奖惩等各种功能。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重要的仪式化活动是集会和会议,无论是"肯定性"还是"否定性"的集会和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某种"... 仪式和象征是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实现着动员、沟通、约束和奖惩等各种功能。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重要的仪式化活动是集会和会议,无论是"肯定性"还是"否定性"的集会和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某种"剧场"效应,基层的政治控制和权力运行因此得以实现。基层权威通过对仪式和象征这种"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的运用,推动着基层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治 政治机制 仪式和象征
下载PDF
政治象征:概念、过程与功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洪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30-34,共5页
政治象征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从象征创作到象征修正再到象征替代 ,乃至象征传播 ,政治象征无不表达为一种权力关系。围绕着这种权力关系 ,政治象征的表达性和工具性功能也就显现出来了。
关键词 象征 权力关系 心理权力 政治学
下载PDF
正一教权象征“天师剑”的兴起与传说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6,161,共9页
道士一直是掌握铸剑技术的特殊集团,晋唐时期的道士随身佩戴驱鬼辟邪的法剑。中唐以前,镇护国家的道教象征符号主要是上清道派铸造的明镜与神剑。晚唐时期,"道士与宝剑"类型故事的主角从道士群体逐步落实到汉天师张道陵身上... 道士一直是掌握铸剑技术的特殊集团,晋唐时期的道士随身佩戴驱鬼辟邪的法剑。中唐以前,镇护国家的道教象征符号主要是上清道派铸造的明镜与神剑。晚唐时期,"道士与宝剑"类型故事的主角从道士群体逐步落实到汉天师张道陵身上。张天师的雌雄剑、都功印箓成为龙虎山张天师子孙掌握正一教权的凭证与象征。随着龙虎山天师府势力的扩张,江南地区各地出现了"天师剑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山天师府 张道陵 宝物崇拜 道教文学 政治符号
下载PDF
为什么马克思提出“商品是一种符号”?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文斌 《符号与传媒》 2016年第2期5-12,共8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符号学之间能够对话,马克思主义的符号学能把商品、货币、市场、意识形态等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不仅能够建构其中的符号表意机制,还能揭开其背后的解释元语言。同样作为批判性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符号学之间能够对话,马克思主义的符号学能把商品、货币、市场、意识形态等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不仅能够建构其中的符号表意机制,还能揭开其背后的解释元语言。同样作为批判性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符号学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强调并论证了符号在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中的重要性。本文尝试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符号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探寻一些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 政治经济学 商品 货币 符号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进路——基于政治符号的视角 被引量:4
15
作者 夏文贵 秦国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08-118,共11页
政治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拟人化和象征化,蕴涵重要的资源性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政治符号的资源性功能发挥,按其功能侧重不同,可分为认知符号、规范符号和信仰符号。政治认知符号通过塑造共同体成员的中华民族认知,引... 政治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拟人化和象征化,蕴涵重要的资源性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政治符号的资源性功能发挥,按其功能侧重不同,可分为认知符号、规范符号和信仰符号。政治认知符号通过塑造共同体成员的中华民族认知,引发共同体想象,反复刺激其政治心理,进而促使归属意识生成,完成共同体身份建构;政治规范符号隐喻着符号—指示对象与受众—规范行为的统一,有利于培育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体行为;政治信仰符号承载的信仰性政治文化和合法性信念,可以催生共同体成员的情感共情,建构成员间的情感联结,进而营造情感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治符号 政治认同
下载PDF
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指南车复原及其政治象征意义
16
作者 尚永琪 洪寅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159,共10页
作为传说中的帝王仪仗,指南车对于华夏王朝而言,不仅意味着精妙的制造技术,更意味着彰显正统和帝王权威的政治象征意义。指南车的传说可上溯至上古时期,而最早的指南车实物则为三国马钧所作。魏晋时期,指南车作为帝王出行仪仗,进入大驾... 作为传说中的帝王仪仗,指南车对于华夏王朝而言,不仅意味着精妙的制造技术,更意味着彰显正统和帝王权威的政治象征意义。指南车的传说可上溯至上古时期,而最早的指南车实物则为三国马钧所作。魏晋时期,指南车作为帝王出行仪仗,进入大驾卤簿之列,并为后世因循。指南车制造技术在东晋一度中断,而同时期的十六国胡族政权中,后赵、前燕、后秦、南燕等先后制造出指南车,不仅使这一技术得到继承和延续,更进一步强化了指南车的政治象征意义。十六国胡族政权对指南车的复原,反映了胡族政权对华夏传统政治观念和礼仪制度的继承,是十六国胡族政权华夏化过程的一个侧面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车 十六国时期 帝王仪仗 华夏化 政治象征
原文传递
民初国歌的多重符号价值——以《五旗共和歌》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飞飞 殷昭鲁 《唐都学刊》 201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现代国家除了各种相应的政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国旗、国徽和国歌这些代表国家的符号,而这些符号背后都蕴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国歌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就其功用和意义上考虑,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在某些方面,国歌是一... 现代国家除了各种相应的政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国旗、国徽和国歌这些代表国家的符号,而这些符号背后都蕴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国歌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就其功用和意义上考虑,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在某些方面,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众共同心声的表达和共同意愿的体现,能起到统一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民初的《五旗共和歌》学术界很少论及,但是其表现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却不容忽视。它体现了在辛亥社会转型期革命党人思想由激进到和缓,由排他到整合,由革命到建国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符号 价值 五旗共和歌
下载PDF
权力实践与政治象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淼 金林南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3期39-45,共7页
政治生活中权力的争夺不局限于取得物质利益的支配权,在更深的层面是追求精神领域的支配权。精神上的联系使大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共同体,成员间共享相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中的政治象征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社会和精神需要... 政治生活中权力的争夺不局限于取得物质利益的支配权,在更深的层面是追求精神领域的支配权。精神上的联系使大家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共同体,成员间共享相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中的政治象征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社会和精神需要。从权力的角度,透过其多样的表现形式揭示出政治象征的实质是政治在精神领域的权力实践,其研究向度是政治权力本身。权力精英们通过政治象征的运用塑造了政治领袖、掌握着政治话语的解释权、操纵着各类政治仪式。通过意义的阐述和价值的构建,实现了为权力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辩护的核心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象征 精神领域 权力实践
下载PDF
“大一统”视野下的袁世凯祀孔及其困局
19
作者 李俊领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4,共11页
以往学界讨论袁世凯祀孔多从其个人称帝与信仰危机的角度出发,若从“大一统”的视角进行观察,可呈现其新的历史面相。袁氏当国伊始,在争议声中将北京孔庙祀孔典礼纳入国家礼制,使之成为新“大一统”体制的重要一环。1914年9月28日,袁氏... 以往学界讨论袁世凯祀孔多从其个人称帝与信仰危机的角度出发,若从“大一统”的视角进行观察,可呈现其新的历史面相。袁氏当国伊始,在争议声中将北京孔庙祀孔典礼纳入国家礼制,使之成为新“大一统”体制的重要一环。1914年9月28日,袁氏亲临孔庙,行礼如仪,场景肃然有序。袁氏祀孔虽有维系传统礼俗之名,但重在彰显其独掌国家治理大权的正统性、权威性与“治教合一”方略。由于袁氏在祀孔问题上始终回避民主共和理念,因而受到宗教界、国民党与新知识人的质疑与批判。其祀孔典礼虽连年举行,但终究无助于政治文明的进步。如何建设过渡时代的“大一统”体制,成为需要解决的国家治理制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祀孔典礼 大一统 政治象征 礼仪制度
原文传递
民元袁世凯最高权力获得的合法性探究
20
作者 崔荣宝 张少鹏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辛亥民元之际,袁世凯的身份从清廷权臣转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该转变是在各方“拥袁”的背景下进行的,各方对袁世凯的拥护构成了他在民元获得最高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清政府对袁世凯的授权以及北洋集团对他的认同,构成了他在民元获得最高... 辛亥民元之际,袁世凯的身份从清廷权臣转变为民国临时大总统,该转变是在各方“拥袁”的背景下进行的,各方对袁世凯的拥护构成了他在民元获得最高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清政府对袁世凯的授权以及北洋集团对他的认同,构成了他在民元获得最高权力的政治基础;革命党对袁世凯权力的认同和承认,为其提供了革命象征;立宪派对袁世凯的投诚与认同,为其提供了精英基础;列强对袁世凯的帮助与支持,为其提供了国际认同;社会大众对袁世凯的认同与服从,为其提供了民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权力 政治基础 革命象征 精英基础 国际认同 民意基础 袁世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