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体论的思想传统与现代启示 被引量:26
1
作者 任锋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1,127,128,共12页
现代学人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概括判定受到了西方民主政体论的支配性影响,而治体论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相应提供了一个切实厚重的反思性理论视野。这个传统经历发端、成长、成熟与中落,从汉初贾谊到晚清《皇清经世文编》,深刻影... 现代学人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概括判定受到了西方民主政体论的支配性影响,而治体论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相应提供了一个切实厚重的反思性理论视野。这个传统经历发端、成长、成熟与中落,从汉初贾谊到晚清《皇清经世文编》,深刻影响了大一统郡县制国家的思想和政制实践。治道、治法和治人是其理论三要素,并衍生出多样形态,显示出实践者本位的思考视角,在治理体系上形成了任人、任法、任礼等类型划分。治体论在“内圣外王”等流行论说之外指出理解传统秩序思维的体系性理路,同时为反思现代政体论的缺陷开启了丰富且更为完备的宪制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体 经世 纪纲法度 政体
原文传递
论宪法与政治文明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龙 豆星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共4页
在政治文明史上 ,宪法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法是权利的保障书 ,人权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 ;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保障 ;宪法是治国之法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是政治文... 在政治文明史上 ,宪法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宪法是权利的保障书 ,人权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 ;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保障 ;宪法是治国之法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宪法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 人权 公民权利
下载PDF
政治文明、现代国家与宪政建设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雪冬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5-37,共13页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密切相关。文明化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内在属性;现代宪政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制度性保障。现代宪政建设不仅是制订宪法,更是实践宪法。各国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宪法实践程度...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密切相关。文明化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内在属性;现代宪政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制度性保障。现代宪政建设不仅是制订宪法,更是实践宪法。各国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宪法实践程度的差别。因此,宪政文明建设除了要考虑到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原则外,还要照顾到各国的国情。就中国来说,宪政文明建设包括国家宪政化、政党宪政化以及社会宪政化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权力 政治文明 宪法 宪政建设 中国
下载PDF
宪法工程:一种宪法学方法论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少文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5,共10页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始终面临着创建民主体制、维护民主制度、确保民主效果的任务。释义学无力回应民主制度的建构性功能与宪法发挥效力的全部过程。宪法设计民主制度,并控制民主过程。宪法工程将宪法视作一台机器,可以进行设计。何... 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始终面临着创建民主体制、维护民主制度、确保民主效果的任务。释义学无力回应民主制度的建构性功能与宪法发挥效力的全部过程。宪法设计民主制度,并控制民主过程。宪法工程将宪法视作一台机器,可以进行设计。何种民主?如何实现?这是宪法工程的任务。它不强调宪法作为需要进行演绎推理的规范体系,而是分析其作为规则和程序的引导功能,以及作为动力机制的激励功能。宪法工程阐明宪法与民主的关系,沟通规范与现实。它凸显了实证宪法的存在空间和积极功能,推动了政治宪法学的领域扩张。运用宪法工程会带来民主宪法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宪法 宪法工程 法治逻辑 实证宪法学 政治宪法学
原文传递
多元一统的政治宪法结构——政治宪法学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建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龑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37,共15页
有政治宪法学者以卢梭的政治体平衡公式作为理论基石,但其理论建构并未能充分涵盖国家治理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同样以卢梭的政治体公式为基础,可以提炼出政党执政权和政府执政权两种模式,进而将市民社会纳为结构要素。然而,一旦纳入多元... 有政治宪法学者以卢梭的政治体平衡公式作为理论基石,但其理论建构并未能充分涵盖国家治理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同样以卢梭的政治体公式为基础,可以提炼出政党执政权和政府执政权两种模式,进而将市民社会纳为结构要素。然而,一旦纳入多元社会,政治体就有了分化与解构的趋势,若要做到多元一统,还需要全面思考政治体成员的主权地位和法律地位。对应公民的四种主权地位,在代议制度外,政治体还应在主权者和公民之间,建立其他可以直接沟通二者的制度。据此,多元一统、收放自如的政治宪法结构才是政治宪法学的基本任务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宪法学 政治体公式执政权 市民社会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中国宪法惯例问题辨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永红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中国是具有宪法典的国家,而没有所谓的不成文宪法。中国的宪法惯例必须紧紧围绕和依赖宪法规范才能存在和发展,如果主要的宪法规范都无法实施,宪法惯例一说就大为可疑,因为惯例是规范的"润滑剂"而非"溶化剂"。在这... 中国是具有宪法典的国家,而没有所谓的不成文宪法。中国的宪法惯例必须紧紧围绕和依赖宪法规范才能存在和发展,如果主要的宪法规范都无法实施,宪法惯例一说就大为可疑,因为惯例是规范的"润滑剂"而非"溶化剂"。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惯例和政治惯例不可混为一谈。至于中国宪法的实施途径,首要在于宪法的法律化和违宪审查机制的建立,那些零星、有争议的宪法惯例是无法独当宪政建设之重任的。宪法惯例的不恰当泛化,已构成对宪法规范性的直接挑战,因而有必要重申宪法的规范性。总之,寻求对中国宪法实施问题的解释,最紧要的不是去寻找和确认业已存在哪些宪法惯例,而是要去追问和探求是否存在宪法惯例发展的土壤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惯例 宪法性法律 宪法实施 政治惯例 宪法规范性
下载PDF
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 被引量:10
7
作者 冯克利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8期5-20,共16页
本文首先介绍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时间意识的差异,进而提出这种差异对人的行为方式会发生不同的影响。然后着眼于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分析三种不同的时间意识——只顾当下;着眼未来;兼顾过去、现在与未来——与制度形成的关系。最后... 本文首先介绍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时间意识的差异,进而提出这种差异对人的行为方式会发生不同的影响。然后着眼于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分析三种不同的时间意识——只顾当下;着眼未来;兼顾过去、现在与未来——与制度形成的关系。最后一部分结合当前中国的政治现实,从时间窗口的角度提出在推动宪政建设和制度演进时应有的健全时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政治行为 制度建设 宪政
原文传递
政治宪法与宪法政治考辨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义清 《学术探索》 2005年第6期11-14,共4页
宪法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属于前宪法现象的范畴,而政治宪法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宪法,属于宪法现象的范畴;宪法政治表达了政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政治,解决了一个重要的价值问题,而政治宪法则描述了宪法是什么样的宪法,属于一个地道的事... 宪法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属于前宪法现象的范畴,而政治宪法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宪法,属于宪法现象的范畴;宪法政治表达了政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政治,解决了一个重要的价值问题,而政治宪法则描述了宪法是什么样的宪法,属于一个地道的事实问题;政治宪法范畴侧重于制度的宪法,具有静态性,宪法政治范畴关注于运行的政治,具有动态性;政治宪法注重政治之于宪法的影响力,以权力为本位,而宪法政治立足于宪法之于政治的正当性,以权利为本位;宪法政治强调政治的运行以宪法为体,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政治宪法则表明宪法的设计以政治为用,宪法之于政治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宪法 宪法政治 概念辨析 现象学
下载PDF
政治宪法、法律宪法、社会/公民宪法——民族国家政治能力增强的复合宪法模式 被引量:5
9
作者 欧阳景根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2-89,共8页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能力 政治宪法 法律宪法 社会/公民宪法复合宪法模式 宪法模式 民族国家 复合 第三世界国家 可持续发展 法律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农民与政治权利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作翰 张英洪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8-14,共7页
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经历了政治公民、半政治半社会公民和社会公民三个阶段。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自由权、人身权、参政权、自治权等政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旧体制的制约。农民的维权活动从日常抵抗上升到以法抗争,给农... 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经历了政治公民、半政治半社会公民和社会公民三个阶段。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自由权、人身权、参政权、自治权等政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旧体制的制约。农民的维权活动从日常抵抗上升到以法抗争,给农民以宪法关怀是解决农民问题、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问题 政治权利 农民抗争 宪法关怀
下载PDF
民进党当局“修宪”新动向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兴智 张文生 《台湾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3,共10页
在民进党全面执政的背景下,近期民进党当局成立"修宪委员会",准备进行新的"修宪",其目的一方面是获取选票,另一方面是继续推动"去中国化"政策,从而建构"台独"基础,解构"中华民国",... 在民进党全面执政的背景下,近期民进党当局成立"修宪委员会",准备进行新的"修宪",其目的一方面是获取选票,另一方面是继续推动"去中国化"政策,从而建构"台独"基础,解构"中华民国",伺机谋求"法理台独",图谋"台独"借壳上市,将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与危害。本文把现阶段岛内众多的"修宪"案归纳为五类,并进行分析。其中,18岁投票权、废除"考试院""监察院"、下调民众复决门槛等"修宪"议题最受到台湾社会关注,这需要警惕并加以研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政治 民进党 “修宪” “台独” 两岸关系
原文传递
全球的社会宪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陆宇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民族国家的政治宪法只是一种特殊的宪法,难以面向政治以外的其他社会领域执行构成性和限制性的双重功能,平衡诸社会系统的自治与扩张。在全球层面上,由于政治宪法始终无法运转,各种全球社会体制的离心倾向和相互侵犯更加严重,已经造成... 民族国家的政治宪法只是一种特殊的宪法,难以面向政治以外的其他社会领域执行构成性和限制性的双重功能,平衡诸社会系统的自治与扩张。在全球层面上,由于政治宪法始终无法运转,各种全球社会体制的离心倾向和相互侵犯更加严重,已经造成了新的宪法问题。全球社会宪法应运而生,旨在支撑和驯服不同的全球社会力量,因此呈现随体制而异的"片段化"形态。全球社会宪法片段之间必然发生的碰撞,应当依靠一种"新冲突法"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宪法 社会宪法 全球化 新冲突法
下载PDF
古典还是现代——汉娜·阿伦特的共和主义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涂文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41,共6页
作为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是日渐式微的共和主义阵营的忠实捍卫者。共和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最悠久的观念之一,相继经历了古典共和主义和现代共和主义两个发展阶段。阿伦特既承袭古典共和主义理论,主张不受支配、积... 作为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是日渐式微的共和主义阵营的忠实捍卫者。共和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最悠久的观念之一,相继经历了古典共和主义和现代共和主义两个发展阶段。阿伦特既承袭古典共和主义理论,主张不受支配、积极行动的政治自由观,又和现代共和主义理论一样,强调分权制衡、法律帝国、商谈等宪政原则。阿伦特的思想体现了古典和现代的某种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共和主义 政治自由 宪政
下载PDF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 被引量:7
14
作者 翟志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121,共13页
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会议各有各的历史传统,它们是在1948-1949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过程中逐步被认知并结合起来的,从而使得统一战线获得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组织形式,而政治协商会议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基础与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会议各有各的历史传统,它们是在1948-1949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过程中逐步被认知并结合起来的,从而使得统一战线获得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组织形式,而政治协商会议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基础与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双重属性,既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又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临时代行机关,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三大文件"不同的性质与功能。《政协组织法》和《共同纲领》本质上是党派间的政治合意,是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自我立法,《政府组织法》建构了中央人民政府,在内容上更接近于现代成文宪法,是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代行机关的政治决断。"三大文件"虽然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但共同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法权基础,成为1949-1954年间中国的"不成文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战线 政治协商 共同纲领 不成文宪法
原文传递
埃及宪法的创设、沿革及其修订 被引量:5
15
作者 孔令涛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47-52,共6页
1971年,埃及颁布永久宪法,该体制在3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然而,自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并大力推行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改造"以来,埃及国内政治改革进程发生了复杂而微妙的改变;加之埃及近年... 1971年,埃及颁布永久宪法,该体制在3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然而,自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并大力推行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民主改造"以来,埃及国内政治改革进程发生了复杂而微妙的改变;加之埃及近年来经济发展遭遇困难,贫困现象激增,社会动荡加剧,宗教势力崛起,民众要求进行政治和民主改革的呼声与日俱增。2005年5月和2007年3月,穆巴拉克总统直接主持两次重大的宪法修订活动,允许全民通过直接选举从多个候选人中选出总统,禁止以宗教名义建立政党和从事政治活动,将反对恐怖主义写入宪法,有力地推动了埃及政治改革的进程,加速了埃及社会改革的步伐,对埃及国内和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 政治改革 宪法修订 宗教势力
下载PDF
宪法:从政治法到治政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联繁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53,共7页
将宪法称为政治法,虽然由来久、流传广,但弊病多、危害深,不宜继续提倡。政治事务虽然由宪法集中规范,但宪法不只是规范政治事务。单纯从宪法与政治的关系上讲,宪法不是政治统治法、被政治控制之法,而是控制政治之法、治理政权之法。人... 将宪法称为政治法,虽然由来久、流传广,但弊病多、危害深,不宜继续提倡。政治事务虽然由宪法集中规范,但宪法不只是规范政治事务。单纯从宪法与政治的关系上讲,宪法不是政治统治法、被政治控制之法,而是控制政治之法、治理政权之法。人民是政治与治政的主体,宪法是人民治政的依据与准则。将宪法作为治政法,体现了民主与民治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宪法的法律属性与价值理性,有利于实现宪治、实现民主、实现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政治法 治政法 宪治 民治
下载PDF
政治宪法与宪法政治的逻辑反思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义清 向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政治"与"宪法"在逻辑上相结合可能生成两种价值形态:即"政治宪法"和"宪法政治"。百年中国立宪的逻辑怪圈可归结为"政治立宪",由此造成当前中国通往宪政的种种路障。"宪法政治&... "政治"与"宪法"在逻辑上相结合可能生成两种价值形态:即"政治宪法"和"宪法政治"。百年中国立宪的逻辑怪圈可归结为"政治立宪",由此造成当前中国通往宪政的种种路障。"宪法政治"内涵了现代政治文明应然的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宪法 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 国家权力
下载PDF
论现行宪法与政治文明的亲和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龙 刘连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4-120,共7页
政治文明与宪法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人权问题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宪法是这种关怀的最佳表达;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保障,民主制度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宪法至上是法治之本。1982年宪法满足了立宪主义的... 政治文明与宪法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人权问题是政治文明的终极关怀,宪法是这种关怀的最佳表达;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保障,民主制度是宪法的重要内容;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运作方式,宪法至上是法治之本。1982年宪法满足了立宪主义的普适性价值要求,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中国政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宪法 里程碑 人权 民主 宪法至上
下载PDF
2014年缅甸政治发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子昌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38-44,共7页
2015年的缅甸总统选举、2014年的缅甸人口普查和2014年缅甸首任东盟轮值主席为2014年缅甸政治发展的三个主题——修改宪法以削弱军人对权力的控制、赋予少数民族更多的权利、修改国籍法让更多多年居住缅甸的人享有基本的公民权——的展... 2015年的缅甸总统选举、2014年的缅甸人口普查和2014年缅甸首任东盟轮值主席为2014年缅甸政治发展的三个主题——修改宪法以削弱军人对权力的控制、赋予少数民族更多的权利、修改国籍法让更多多年居住缅甸的人享有基本的公民权——的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从目前的进展看,缅甸政治发展的前景并不让人乐观,甚至让人有些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政治发展 修宪 东盟轮值主席
下载PDF
追求幸福: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国鹏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4,共5页
宪法作为固化革命成果的重要载体应延续革命期间培养的精神,确保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追求公共幸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和《代表法》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须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宪政体制和权利保障体系,消除公民参... 宪法作为固化革命成果的重要载体应延续革命期间培养的精神,确保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追求公共幸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和《代表法》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须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宪政体制和权利保障体系,消除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障碍,真正实现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幸福 宪法 公共事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