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抒情传统与诗性正义: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叙事伦理 被引量:22
1
作者 饶曙光 刘晓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6-121,共6页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诗性正义”的立场。她对叙事和诗性的信任与期待与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叙事“抒情传统”颇为相似。同样,作为一种叙事的电影,更是不乏“抒情传统”所饱含的对“诗性正义”的向往。通过对... 美国学者玛莎·努斯鲍姆曾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诗性正义”的立场。她对叙事和诗性的信任与期待与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叙事“抒情传统”颇为相似。同样,作为一种叙事的电影,更是不乏“抒情传统”所饱含的对“诗性正义”的向往。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无论西方的诗电影,还是中国的抒情电影,都有着类似的诗性和诗情,并且有着可以横向比较的抒情策略。在实践层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电影的叙事和审美等领域存在着沟通的可能性;在理论方面,中国电影也已然探索出既属于自己的传统美学又和西方电影语言相交错的路径。相关学者近年来就上述问题勾勒出了“共同体美学”的展望,并将之上升为一种当前语境下中国电影的美学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正义 抒情传统 电影叙事伦理 共同体美学
下载PDF
诗性电影的意象生成 被引量:20
2
作者 顾春芳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1,共9页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诗性电影的“意象生成”始终是贯穿于中国电影史的核心命题,它关乎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品格。百年中国电影史的目标是确立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和美学品格,从而确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意义...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诗性电影的“意象生成”始终是贯穿于中国电影史的核心命题,它关乎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和文化品格。百年中国电影史的目标是确立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和美学品格,从而确证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意象生成”对于中国电影的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求把中国美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意义引入电影美学的研究,考察中国电影的美学内涵,从而发现中国电影的独特意义,构建有中国色彩的电影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意象生成 中国美学 诗性电影 电影美学
原文传递
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 被引量:16
3
作者 于师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1-45,共5页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二者有着诸多的共性。二者都爱花成癖,亲和自然,诗意地栖居;一为狐妖所幻,一为仙姝降凡,自具"返魅"的神秘性和灵性;一个爱笑,一个爱哭...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二者有着诸多的共性。二者都爱花成癖,亲和自然,诗意地栖居;一为狐妖所幻,一为仙姝降凡,自具"返魅"的神秘性和灵性;一个爱笑,一个爱哭,共同散发着生命本真的自由美。二者皆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内外共性特质都对当今的生态美学范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闪耀着作者超前、原朴的生态审美智慧。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聊斋志异》《红楼梦》的文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灵性 林黛玉 婴宁 生态美学
下载PDF
翻译美学思想与译作的审美重构——简评刘士聪文学翻译美学思想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建成 温秀颖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48,共4页
本文以南开大学刘士聪教授发表在《中国翻译》上的三篇译文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其翻译美学思想与其翻译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翻译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性评介。
关键词 韵味 散文翻译 翻译美学 审美重构
原文传递
《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国庆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8-133,共6页
《诗品》的艺术风格论在中国古代美学对文学艺术风格研究的领域中,堪称独步。《诗品》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如雄浑、冲淡、豪放、劲健、纤秾、绮丽、典雅、清奇、沉著、旷达、悲慨、自然、疏野、实境、飘逸、... 《诗品》的艺术风格论在中国古代美学对文学艺术风格研究的领域中,堪称独步。《诗品》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范畴如雄浑、冲淡、豪放、劲健、纤秾、绮丽、典雅、清奇、沉著、旷达、悲慨、自然、疏野、实境、飘逸、高古、含蓄、委曲,等等,或作出精要的理论概括,或作出精彩的理论阐释,或作出严整的理论建构,所论都立定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实践深厚而牢固的根基上,具有巨大的理论创造力、开创性和建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诗歌美学
下载PDF
当代华语MV的诗意美学建构——以黄中平作品为例
6
作者 蔡晓芳 刘璀灿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黄中平是华语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创作几乎经历了整个华语MV史。在其长达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600余部作品以具有强烈现代性的诗意风格将其打造成了一位MV界的“抒情诗人”。黄中平的作品在非线性叙事、表现主体与审美意境三... 黄中平是华语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创作几乎经历了整个华语MV史。在其长达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600余部作品以具有强烈现代性的诗意风格将其打造成了一位MV界的“抒情诗人”。黄中平的作品在非线性叙事、表现主体与审美意境三个方向上形成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形态,同时也一以贯之地承袭着我国诗性电影的美学底色。以黄中平的作品为代表的华语MV既实现了对艺术“舶来品”在现代创作观念上的在地性超越,也展现了对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回归与守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MV 黄中平 诗意美学 诗性电影 传统美学 极简主义
下载PDF
论诗歌的句法结构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范守义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8-107,共10页
本篇论文是《论诗的音乐美》(1990年)之后的又一篇关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试图从汉英诗歌的结构方面进行比较,探索诗歌结构的美学特征。论文提出句法单位、组合和序列的概念,指出汉语词组在汉语诗行中的语法功能性分布。论文亦描... 本篇论文是《论诗的音乐美》(1990年)之后的又一篇关于汉英诗歌比较研究的论文,试图从汉英诗歌的结构方面进行比较,探索诗歌结构的美学特征。论文提出句法单位、组合和序列的概念,指出汉语词组在汉语诗行中的语法功能性分布。论文亦描述了英语诗歌的平行、对称和非对称结构,汉语诗歌的对仗和排比结构。论文对汉语诗歌进行平仄模式、节奏模式、词类、语法功能、语义的5个层次的分析。论文描述了英汉诗歌中的词语重复的模式。对诗歌做句法、修辞、主题层次的分析。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的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把握诗歌翻译的文字运用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歌 英语诗歌 诗学 诗歌结构 诗美学
下载PDF
杨晓洁散文集《小城故事》的乡土书写及美学特征
8
作者 李艳萍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90-94,共5页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土”也相应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不同于以往将乡土视为乡愁,通过想象建构乡土的创作倾向,当代文学界涌现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他们以非虚构的写实笔触书写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生...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土”也相应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不同于以往将乡土视为乡愁,通过想象建构乡土的创作倾向,当代文学界涌现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他们以非虚构的写实笔触书写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生活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作家杨晓洁出生于云南西部的小村庄“丰和村”,生活于当地县城“漾濞县”,城乡结合的生活经验使其作品具有典型的乡土书写的美学特质和独特的乡土作家的身份体认,是研究乡土作家非虚构创作美学风格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故事》 乡土书写 诗性美 纪实美
下载PDF
苏轼诗中的“人”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9
作者 王素美 王献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通览苏诗,可以发现“人”意象成为苏诗一个蔚为大观、具有独特艺术品质的意象集群。这些“人”意象根据组群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有人”和“无人”意象,仙人、道人、佛人意象,以及古人与今人、舟人与游人等其他意象,苏诗中的大量“人”意... 通览苏诗,可以发现“人”意象成为苏诗一个蔚为大观、具有独特艺术品质的意象集群。这些“人”意象根据组群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有人”和“无人”意象,仙人、道人、佛人意象,以及古人与今人、舟人与游人等其他意象,苏诗中的大量“人”意象集群的出现既有对前人意象的承继,也与其儒释道交融的思想密切相关,是其哲学思辨下美学意蕴的生动体现,融哲思与诗意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意象 诗学审美 儒释道思想
下载PDF
诗性修辞诗意空间诗化语境——文人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的叙事脉络与人文底蕴
10
作者 刘国强 马紫毓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掬水月在手》作为陈传兴导演执导的文人传记电影“诗词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以诗词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媒介为载体,以精神为核心,将著名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与诗词紧紧交织的一生搬上银屏,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文章从诗... 《掬水月在手》作为陈传兴导演执导的文人传记电影“诗词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以诗词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媒介为载体,以精神为核心,将著名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与诗词紧紧交织的一生搬上银屏,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命史诗。文章从诗性修辞、诗意空间和诗化语境三个角度阐释影片从叙事脉络到人文底蕴的多维透视,解读其在影像诗意美学、文学精神传扬以及类型化叙事方面的全新思路,为新时期中国影视作品的叙事创新和主题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手法 诗意表达 影像美学 口述历史 价值内涵
下载PDF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庆卫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8,共6页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诗性思维 中国美学
下载PDF
李浔江南诗境美学论
12
作者 周建军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9-75,共7页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行诗性建构,实现诗歌语言运思方式的陌生化,获得陌生化效果;其江南诗的风格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感、联觉、变形等传统江南诗词文人所擅长的歌咏手法,形成了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兼具的风格,体现了李浔江南诗的美学价值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诗 诗境 美学
下载PDF
诗性叙事及其审美功能——读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国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 诗歌与小说同为语言艺术,却在形式特征和审美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诗人作诗重在抒情,诗歌话语遵循的是其本身所特有的情感逻辑法则;小说家写作意在叙事,叙事话语表现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方式。诗性叙事意指小说叙事的诗化倾向,它表现出了对传统叙事语法的背离。《唯物之神》正是因为其叙事的诗化特征,成为了诗性叙事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物之神》 诗性叙事 叙事话语 审美功能
下载PDF
古代河西走廊西行文学刍议
14
作者 朱瑜章 朱希帆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古代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几千年来东往西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陇右—河西—西域”西行之路。有路就有诗,以路串诗,以诗显路,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行文学。历史上五凉时期、唐代、明清时期曾出现了西行文学... 古代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几千年来东往西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陇右—河西—西域”西行之路。有路就有诗,以路串诗,以诗显路,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行文学。历史上五凉时期、唐代、明清时期曾出现了西行文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期,其文化品性的基本特点是:寻根文学一脉相承,英雄主义、尚武精神的赞歌,士人家国情怀的升华,贬谪文学翻出新声,“误读”与“矫正”的矛盾统一,文学的自觉。其诗性审美特征是:“江山之助”雄浑豪壮之美,“诗史”性价值,走廊文学的属性,士人的心路历程。“文学之路”的研究已渐成一个学术增长点,在重绘的中国文学路线图上,应该给予河西走廊西行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河西走廊 西行文学 文化品性 诗性审美
下载PDF
中国巫性美学何以可能——兼谈中国美学的“本土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9-150,180,共13页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本土化 巫性美学 诗性审美
原文传递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爱华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9-81,共3页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本文结合贾樟柯的影片,分析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情节淡化与诗意美学、微观叙事与真实美学、边缘叙事与人文关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影...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作品有着独特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内涵。本文结合贾樟柯的影片,分析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策略,其中包括情节淡化与诗意美学、微观叙事与真实美学、边缘叙事与人文关怀,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影片中所蕴含的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美学 真实美学 人文关怀
下载PDF
试论唐传奇的诗意结构与诗意美
17
作者 孙超 杨世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2-26,共5页
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它为何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呢?本文试图通过“诗意结构”理论的提出和阐释来回答。唐传奇的诗意结构主要体现在其“幻设的诗性”、“存在的诗根”和“人性的诗魂”这三个意蕴层面上。三者和谐统一在作... 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它为何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呢?本文试图通过“诗意结构”理论的提出和阐释来回答。唐传奇的诗意结构主要体现在其“幻设的诗性”、“存在的诗根”和“人性的诗魂”这三个意蕴层面上。三者和谐统一在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诗意美”是唐传奇艺术魅力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诗意结构 诗意美 幻设的诗性 存在的诗根 人性的诗魂
下载PDF
《诗经》中植物感知意象与审美文化的研究——以植物与女性的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薇 袁琳 《服装设计师》 2022年第10期61-68,共8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是反映远古先民们农耕文化的思想产物。文章以《诗经》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感知意象与审美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植物的感知意象、象征与隐喻、审美文化的含义,归纳出植物与女性的天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是反映远古先民们农耕文化的思想产物。文章以《诗经》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感知意象与审美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植物的感知意象、象征与隐喻、审美文化的含义,归纳出植物与女性的天然联系,并结合诗意美学进行探讨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植物 感知意象 象征与隐喻 诗意美学
下载PDF
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与意境营造
19
作者 郑炜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3年第11期72-75,共4页
南宋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园林与诗文的融合迎来了历史的高峰。南宋文人化的写意山水园趋向成熟,园林意境营造也呈现出了诗情画意的面貌,园林建筑与山石林泉同构,体现了独特的诗性审美和营造意匠。文章立足于南宋深厚的文化基底和诗学传统... 南宋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园林与诗文的融合迎来了历史的高峰。南宋文人化的写意山水园趋向成熟,园林意境营造也呈现出了诗情画意的面貌,园林建筑与山石林泉同构,体现了独特的诗性审美和营造意匠。文章立足于南宋深厚的文化基底和诗学传统,在梳理诗歌与园林建筑之间互文关系的基础上,提炼南宋园林建筑的诗性审美特征,分析南宋园林建筑诗化的影响因素,总结南宋园林建筑的意境营造方法,探索了一种基于诗性特征的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园林建筑 诗性审美 意境营造
原文传递
诗性·巫性·神性与审美根性——中国易学与美学发微
20
作者 谢金良 《中国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0-35,共16页
本文主要从新的宇宙观视角出发来探讨与中国美学相关的一系列审美根性问题,认为审美根性的问题研究是关乎人天之际的,不能仅仅局限在短暂和狭隘的时空中;人类的审美之根在于天性和神性,而审美的开端则是因为神性赋予巫性,即神人的降生... 本文主要从新的宇宙观视角出发来探讨与中国美学相关的一系列审美根性问题,认为审美根性的问题研究是关乎人天之际的,不能仅仅局限在短暂和狭隘的时空中;人类的审美之根在于天性和神性,而审美的开端则是因为神性赋予巫性,即神人的降生改变了自发审美的时代,使易学时代逐渐孕育出人类的文明,并使人类在诗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中不断选择趋向于诗性思维的中和之美。在理清中华审美文化的主流是易学加审美的基本模式不断演进之后,本文还试图阐明中国易学与美学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在当下时代大变局中应该开始重视易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研究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巫性 神性 根性 中国 易学 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