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课堂成为诗意栖居地 被引量:27
1
作者 殷世东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5,共7页
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生活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等。检视当下课堂,课堂强调惟理性、惟科学,认知过程变成一种"离身"认知过程。固守惟学科的逻辑传递学科知识,学生按照学科... 课堂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生活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等。检视当下课堂,课堂强调惟理性、惟科学,认知过程变成一种"离身"认知过程。固守惟学科的逻辑传递学科知识,学生按照学科逻辑接受、复制,被动地掌握既定的学科知识,导致课堂缺失生命的灵动与人的丰富性。课堂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及网络资源,导致人的反思能力的下降等,进而影响学生创造能力提升。通过关注学生生命个体,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通过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技术辅助教学,营造开放的教育情境,自由的教育空间,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营造"诗"的意境,让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 理性 科学 诗意
原文传递
景观意象下的诗化符号--基于符号学背景下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郑嫣然 刘雷 斯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4-77,共4页
"从观物取象"到"境生于象外"正是景观符号的创造演变过程。一元素,一符号,一场革命,景观有了符号的叠加仿佛有了意境的环绕,就像清代叶燮说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通过景观... "从观物取象"到"境生于象外"正是景观符号的创造演变过程。一元素,一符号,一场革命,景观有了符号的叠加仿佛有了意境的环绕,就像清代叶燮说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通过景观意象下对符号进行诗化的解读,运用"错词造句""倒装造句""复合从句"这3种符号语言模式对景观符号的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并整理出其表征模式,继而探讨诗化的符号在景观意象的创作中与传统文脉记忆的关系,以及如何用景观符号去传承地域性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意象 符号 诗化 文脉 地域文化
下载PDF
诗意栖居的本真性——论海德格尔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返乡之途"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静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对西方现代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和对"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通过对黑格尔、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的剖析及超越,海德格尔提出以"诗意的栖居"来克服现代技术的危险并回归人类本真存在...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对西方现代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和对"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通过对黑格尔、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的剖析及超越,海德格尔提出以"诗意的栖居"来克服现代技术的危险并回归人类本真存在的"反现代性"思路。在整个现代性发展和现代性批判的历史中,海德格尔的"返乡之途"具有彻底性、悖论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现代性 返乡 诗意
下载PDF
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 被引量:16
4
作者 于师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1-45,共5页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二者有着诸多的共性。二者都爱花成癖,亲和自然,诗意地栖居;一为狐妖所幻,一为仙姝降凡,自具"返魅"的神秘性和灵性;一个爱笑,一个爱哭...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二者有着诸多的共性。二者都爱花成癖,亲和自然,诗意地栖居;一为狐妖所幻,一为仙姝降凡,自具"返魅"的神秘性和灵性;一个爱笑,一个爱哭,共同散发着生命本真的自由美。二者皆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内外共性特质都对当今的生态美学范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闪耀着作者超前、原朴的生态审美智慧。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聊斋志异》《红楼梦》的文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灵性 林黛玉 婴宁 生态美学
下载PDF
诗性与意义的景观: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视角 被引量:13
5
作者 边思敏 王向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5,共6页
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 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的"事件"(event),而非单纯的"事物"(object)。以上述关键词为依据,将作为"事件"的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细分为短时段的(瞬时的)、长时段的(行走中的)、混合的(蒙太奇式的),借助于案例所营造情境的现象学分析,认为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敏锐把握,对行走过程的关注与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以及将场地的空间形式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信息相照应,有助于形成富有诗性和意义的、精神性的景观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体验 空间营造 场所精神 诗性 意义 现象学
下载PDF
构筑诗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龚莉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99,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认为"美"和"善"可以统一。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话语搭建出了中西方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德育—诗性语言—美育"形成了以诗意话语表述为中心,以潜移默化的生活视角为方式,以德育提升为目的互为辅助的形成途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诗意 话语表达
下载PDF
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及其思考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0-78,2,共9页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语意义,也不可能认识到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所造成的文本差异性。1990年代之后,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学研究在语言的层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文学问题关键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思想层面研究、翻译文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文学语言问题的史实清理与理论问题、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关键词问题、翻译文学与文化和文学交流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诗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话语 关键词 诗性 文学翻译
下载PDF
解读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被引量:7
8
作者 石华 曹洁 《建筑师》 2005年第1期55-62,共8页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个性化与分离性的世界里,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作世界性的设计师。他以其独有的设计天赋,超越了艺术,科学和技术间的彼此差异,创造出了一系列融合了结构学与运动学的...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个性化与分离性的世界里,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作世界性的设计师。他以其独有的设计天赋,超越了艺术,科学和技术间的彼此差异,创造出了一系列融合了结构学与运动学的诗意的建筑形态。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思想与设计作品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其作品背后所蕴涵的理论根源,从而以较为全面的视角展现出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创作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设计师 建筑结构 建筑作品
下载PDF
高校校园意象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宁 胡慧峰 劳燕青 《新建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3-24,共2页
高校校园应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整体系统,以其空间与氛围熏陶学生的道德品质、研究潜力。以浙江大学软件与网络学院宁波分院规划为例,对在山水环境中营造富有诗意的高校校园进行讨论。
关键词 山水环境 高校规划 校园空间 空间序列
下载PDF
言志与缘情:当代中国电影的诗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之若 杨歆迪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3,共6页
当代中国众多电影具有诗性结构再阐释的潜质。言志与缘情以扭结性共生关系隐含于当代中国电影本体理念中。中国电影的"诗言志"结构则近似于文学母题,即通过刻意的去叙事化手法强调叙事内容;据此,一些被笼统归类到"剧情电... 当代中国众多电影具有诗性结构再阐释的潜质。言志与缘情以扭结性共生关系隐含于当代中国电影本体理念中。中国电影的"诗言志"结构则近似于文学母题,即通过刻意的去叙事化手法强调叙事内容;据此,一些被笼统归类到"剧情电影"的作品应被移置于拒斥剧情纠葛与鲜明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电影"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电影 诗言志 诗缘情 诗性
原文传递
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 被引量:9
11
作者 彭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居易 《长恨歌》 感伤 诗化表达
下载PDF
迟子建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评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晓芬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2-44,共3页
著名作家迟子建执著于困境的发现与出路的寻找。在《世界上所有夜晚》中,关于出路的思考与探寻更显深刻而多向度。文章从人性的温情、诗意的自然、神奇的艺术和精神世界四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
关键词 迟子建 走出困境 温情 诗意
下载PDF
诗性智慧的重溯与回归——儿童诗性智慧及其教育涵养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康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3,共10页
诗性智慧是人良善本性的自然涌现,其中富含积极而崇高的精神意境。诗性智慧既是原初智慧,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不遗余力描摹和追随的理想智慧样态。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诗性智慧的正名和加持。缺乏诗性智慧的滋养,人的生存与发展会格外... 诗性智慧是人良善本性的自然涌现,其中富含积极而崇高的精神意境。诗性智慧既是原初智慧,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不遗余力描摹和追随的理想智慧样态。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诗性智慧的正名和加持。缺乏诗性智慧的滋养,人的生存与发展会格外死寂沉闷;离开诗性智慧的润泽,人失却作为万物之灵的根底和源泉。理性有余而诗性不足的现代人既是诗性智慧消逝的推动力,又不断承受着自身行为导致的残酷后果。儿童作为最具诗性智慧的人,是人们自我关照的镜子,可为人们重塑和回归诗性智慧提供参照与镜鉴。在注重产出和收益的理性时代倡导诗性智慧并非站在理性的对立面,而是旨在以诗性智慧查补理性智慧的缺漏,为人们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诗性智慧 儿童 教育
下载PDF
论儿童叙事及其绘画载体 被引量:7
14
作者 钱慧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2-15,45,共5页
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叙事,叙事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叙事表现出诗性、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特有性质。当儿童的语言、文字、逻辑尚待发展的时候,绘画成为他们叙事的重要方式。对儿童叙事的研究和梳理能帮助我... 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叙事,叙事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叙事表现出诗性、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特有性质。当儿童的语言、文字、逻辑尚待发展的时候,绘画成为他们叙事的重要方式。对儿童叙事的研究和梳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诗性 绘画
下载PDF
情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暴力美学 被引量:7
15
作者 盖琪 林贵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42,共11页
电影是典型的“情动”艺术。从情动理论的视角来看,电影暴力美学起源于后工业化的“电影身体”对于情动的强烈诉求——它旨在通过创造形式化的暴力影像,来激发观众瞬时性的情动反应,以此弥补后工业时代传统宏大叙事和个体化主人公在情... 电影是典型的“情动”艺术。从情动理论的视角来看,电影暴力美学起源于后工业化的“电影身体”对于情动的强烈诉求——它旨在通过创造形式化的暴力影像,来激发观众瞬时性的情动反应,以此弥补后工业时代传统宏大叙事和个体化主人公在情动能力上的显著衰落。电影暴力美学的范式框架下主要包含了两种修辞路径:诗意路径与残暴路径。近年来,中国内地的电影暴力美学显示出路径转向的趋势:本土化的“残暴叙事”开始浮现,本土化的“情动政治”机制也开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理论 电影暴力美学 电影身体 诗意路径 残暴路径 情动政治
下载PDF
现代小说的碎片化叙事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小东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11-20,共10页
人本身是破碎的。建立在破碎的这种精神结构上,是我们对人、对生活的本质性的理解。人的心灵以缺失作为自己的表征,而不是以完整作为自己的表征。文学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文学对于人心的进入,对于人心的表达,一定需要一个碎片化的过程。... 人本身是破碎的。建立在破碎的这种精神结构上,是我们对人、对生活的本质性的理解。人的心灵以缺失作为自己的表征,而不是以完整作为自己的表征。文学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文学对于人心的进入,对于人心的表达,一定需要一个碎片化的过程。文学所导向的,或文学想进入的是一个朦胧的、未知的、混沌的世界,它充满精神性和形而上的追问。经验和已知当然有可能变成一种共识,但更多的还是以孤立的、个体的状况出现。这个经验未必适合另外一些人。所以说,凡是精神性的东西都是碎片化的,凡是碎片化的东西都是有欠缺的,而碎片化的状态一定是以这种精神性的方式出现。我们所讲的碎片化实际是精神性的碎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缺 碎片化 叙事 精神性 诗性
下载PDF
论鲁迅杂文的诗性品格 被引量:3
17
作者 迟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8-91,共4页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诗性 诗性精神 诗性思维
下载PDF
20世纪诗化小说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靳新来 《洛阳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40-43,共4页
现代诗化小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而产生,不断发展成熟,贯穿整个20世纪。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除了保持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还具有一般小说所没有的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 现代诗化小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而产生,不断发展成熟,贯穿整个20世纪。它代表了抒情小说的实绩,与写实类小说互补互促,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诗化小说除了保持小说最基本的规范之外,还具有一般小说所没有的诗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叙事内容的诗化;二是结构的非情节化;三是语言的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诗化小说 审美特征 叙事内容 叙事结构 叙事语言 抒情小说 写实小说
下载PDF
从康德的浪漫主义到早期浪漫派的康德主义——再思康德与德国浪漫主义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久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哥白尼式的革命 实践理性 浪漫主义 诺瓦利斯 诗意
原文传递
安徒生童话的悲剧美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萍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19-21,共3页
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作品,倾注着创作主体温暖、诗情和爱的感情激流,这使安徒生的作品在悲剧的叙事中显出特殊的韵味和美学风范。文章从作者对悲剧的温情叙述和对死亡的诗化描述两方面对安徒生童话的悲剧之美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悲剧 死亡 诗意 悲剧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