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及室内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15
1
作者 任璐 赵彬彬 +2 位作者 韩巨才 刘慧芹 刘慧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6-181,共6页
为明确山西省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现状,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不同地区119株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用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方式诱导获得了甲基硫菌灵抗性突变体,并比较了亲本菌株与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119株... 为明确山西省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药性现状,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不同地区119株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用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方式诱导获得了甲基硫菌灵抗性突变体,并比较了亲本菌株与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119株菌株的EC50在0.48~14.37μg/m L之间,平均EC50为2.89±2.69μg/m L。不同地区菌株敏感性差异较大,采自未使用过任何杀菌剂的忻州市菌株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为1.03±0.27μg/m L,可作为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基线;运城市菌株敏感性最低,平均EC50为7.02±3.12μg/m L,其中菌株YC01的EC50是敏感基线的13.98倍。3株室内诱导突变体均为高抗,突变体XZ11-2的抗性倍数达到94.96倍,抗性突变频率为1.5×10-3。无药剂处理条件下,突变体的侵染频率、病情指数、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低于亲本敏感菌株;抗∶感菌株分生孢子以80∶20混合培养7代后,抗性菌株频率变化不明显;以20∶80混合培养7代后,抗性频率降低甚至消失。表明黄瓜白粉病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抗性在选择压力低的情况下有可能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白粉病菌 甲基硫菌灵 抗药性 突变体 适合度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葫芦科白粉病菌RAPD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魏尊苗 高鹏 +2 位作者 王学征 栾非时 张晓博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7-597,共11页
2010年采集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不同设施内的甜瓜、黄瓜、南瓜、西瓜等瓜类白粉病菌菌株17份,采用国际通用的瓜类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17份白粉病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根据13个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初步确定黑龙江省葫芦科作物白... 2010年采集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不同设施内的甜瓜、黄瓜、南瓜、西瓜等瓜类白粉病菌菌株17份,采用国际通用的瓜类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17份白粉病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根据13个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初步确定黑龙江省葫芦科作物白粉病菌存在3个生理小种,即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的生理小种1和生理小种N1号及一个新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为优势小种。通过对13份白粉病菌的RAPD分析,从11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条带清晰而且重复性好的引物,扩增得到15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38个,多态性位点频率为97.89%,表明黑龙江省葫芦科作物白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C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3个菌株之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幅度为0.52-0.75。根据遗传相似系数用类平均法(UPGMA)对其聚类,以遗传相似系数0.60为阈值,供试菌株可区分为4个类群。同是生理小种1的菌株部分聚到了同一类,新生理小种与部分生理小种1菌株聚到同一类,同是生理小种N1的两个菌株未聚到同一类;相同地理来源或相同寄主来源的白粉菌也未聚到一类。初步确定葫芦科白粉病菌致病性与DNA多态性不形成对应关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寄主来源及设施类型亦无明显的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囊壳白粉菌 生理小种鉴定 NTSYS-PC分析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中国长春瓜类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淑艳 王丽兰 +2 位作者 姜文涛 李玉 刘炎炎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2-712,共11页
2009年长春农博园瓜类白粉病大发生,而且大量闭囊产生在葫芦科的四个属(葫芦属、黄瓜属、栝楼属、南瓜属)植物上。对病害发生的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园中栽培的所有品种均为感病品种。形态学观察显示分子孢子串生,具纤维... 2009年长春农博园瓜类白粉病大发生,而且大量闭囊产生在葫芦科的四个属(葫芦属、黄瓜属、栝楼属、南瓜属)植物上。对病害发生的严重度和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园中栽培的所有品种均为感病品种。形态学观察显示分子孢子串生,具纤维体,闭囊壳只含有一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顶端孔较宽(15.6-28.8μm)。有性和无性形态学特征表明该菌应属于Podosphaera xanthii。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菌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该种在其他地区瓜类上的序列以及在其他寄主上的序列聚在一个分枝。第一次报道了在栝楼属上发现白粉菌的闭囊壳,第一次在吉林省发现西葫芦上产生闭囊壳。此外西瓜上的白粉菌虽然未产生闭囊壳,但为吉林省新记录。有关瓜类白粉菌的寄主范围、流行学、抗病品种筛选和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囊壳 形态学 分子系统 podosphaera xanthii 白粉菌目 葫芦科
原文传递
CO_2和温度升高情况下白粉菌侵染对西葫芦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俊稚 葛亚明 +3 位作者 Pugliese Massimo Garibaldi Angelo Gullino Maria Lodovica 田光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1-497,共7页
植物病害是降低植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但对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如何影响植物的研究鲜见报道。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环境处理,探讨了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情况下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侵染对西葫芦(Cucurbita ... 植物病害是降低植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但对其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如何影响植物的研究鲜见报道。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模拟不同环境处理,探讨了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情况下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侵染对西葫芦(Cucurbita pepo)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CO2加富(EC)增强了西葫芦光合作用(P<0.05),促进了植株生长和果实生产;CO2浓度和温度同时升高(ECT)也促进了光合作用(P<0.05),加速了植株器官发育,但限制了叶片叶绿素合成和叶片面积生长,最终明显降低了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果实产量(P<0.05)。和对照相比,EC处理下白粉菌的生长繁殖没有明显变化,但由于西葫芦植株的抗病性有所改善,植株病情指数略有下降;而ECT处理下白粉菌的发育繁殖明显改善,P.xanthii菌落规模和产孢能力极大提高(P<0.01),植物病情指数显著加重(P<0.01),作物严重减产(P<0.01)。可见,在未来以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为特征的气候变化条件下,白粉菌倾向于加重对西葫芦的侵染。这个结论对其他葫芦科白粉病的防治管理也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西葫芦 白粉菌 植物病害 生长特性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邹凯茜 田丽波 +4 位作者 商桑 陈虹容 郭雪松 李婉豫 曾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1-578,共8页
【目的】探索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条件及光质对其萌发的影响,为苦瓜白粉病菌培养、保存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纯化后活体保存的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为材料,采用水琼脂玻片法,进行不同光质及光照时间、温度、... 【目的】探索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适宜萌发条件及光质对其萌发的影响,为苦瓜白粉病菌培养、保存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纯化后活体保存的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为材料,采用水琼脂玻片法,进行不同光质及光照时间、温度、湿度、pH、供氧、碳氮源处理,统计不同处理下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数量,计算萌发率。【结果】适宜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区间为20~30℃,最适萌发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8℃10 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100%;全黑暗环境最适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7,对弱碱环境的适应性强于弱酸环境;全氧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半氧和无氧处理(P<0.05),无氧处理下分生孢子几乎不萌发;紫光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红、黄和绿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苦瓜白粉病菌最喜葡萄糖,甘露醇有一定的促进萌发作用,多糖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利用;氮源抑制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结论】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5℃和48℃10 min,喜高湿、黑暗和中性环境,好氧,喜葡萄糖,萌发不需氮源,长波光质较短波更有利于苦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因此,苦瓜生产中可用叶面喷施氮肥、补充短波光及保持叶面无水滴等措施防治白粉病;在生产空闲期间,利用高温闷棚消灭温室内部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从而切断内部传染源,达到物理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菌 生物学特性 光质
下载PDF
野生甜瓜MLO基因突变体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程鸿 孔维萍 +1 位作者 吕军芬 李继平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15-1522,共8页
以野生和栽培甜瓜为试材,通过人工接种白粉病菌,对两份材料的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野生种质对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Race1具有抗性。基因测序发现野生种质与栽培品种的MLO基因序列相差85个碱基。进一步利用荧光标记的农杆菌介导法将Cm... 以野生和栽培甜瓜为试材,通过人工接种白粉病菌,对两份材料的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野生种质对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Race1具有抗性。基因测序发现野生种质与栽培品种的MLO基因序列相差85个碱基。进一步利用荧光标记的农杆菌介导法将Cm MLO2基因在野生种质中表达,白粉病菌能够感染阳性转化植株,说明Cm MLO2突变使野生种质缺失MLO蛋白,导致对白粉病的负调控作用被解除,从而启动了对白粉病菌的广谱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CmMLO2 突变 白粉病
原文传递
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敏感性及抗药性诱导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徐秉良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40-843,849,共5页
[目的]研究南瓜白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敏感性及抗药性产生情况。[方法]防效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和离体叶片含药培养基法。[结果]筛选出10%苯醚甲环唑WG、62.5%锰锌.腈菌唑WP、5%腈菌唑EC、2%农抗120 AS、70%甲基托布津WP和5%己唑醇ME 6... [目的]研究南瓜白粉病菌对几种杀菌剂敏感性及抗药性产生情况。[方法]防效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方法和离体叶片含药培养基法。[结果]筛选出10%苯醚甲环唑WG、62.5%锰锌.腈菌唑WP、5%腈菌唑EC、2%农抗120 AS、70%甲基托布津WP和5%己唑醇ME 6种杀菌剂对南瓜白粉病菌有较好防效。接种后不同施药时间能够影响南瓜白粉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论]筛选出的6种杀菌剂防效均在80%以上;几种药剂在不同时间对南瓜白粉病的EC50值测定结果表明:5%腈菌唑EC和70%甲基托布津WP、5%己唑醇ME和62.25%锰锌.腈菌唑WP、2%农抗120 AS分别在接菌后48、96、120 h施药较为敏感,而10%苯醚甲环唑WG和70%甲基托布津WP在接菌前24 h施药敏感;连续2次使用相同杀菌剂防治南瓜白粉病菌后,病原菌对5%己唑醇ME产生了轻度抗性,抗性倍数为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仁美洲南瓜 白粉病菌 杀菌剂 敏感性
原文传递
白粉病菌侵染对美洲南瓜不同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树武 徐秉良 +2 位作者 刘佳 薛应钰 陈荣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76-1883,共8页
为明确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和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接种苍耳单囊白粉菌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分析接菌后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为明确白粉病菌侵染对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PA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室内接种和q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美洲南瓜抗性品种接种苍耳单囊白粉菌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分析接菌后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感病品种金12F2,尤其接菌后第13天,小三星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7.3%和15.6,而金12F2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3.3%和83.0。PAL基因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美洲南瓜接菌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且随着接种天数增加,其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小三星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较为显著,叶柄和茎秆次之,并且其相对表达量分别在第7和第9天达到最大值;感病品种金12F2接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较抗病品种低,但与对照相比,其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分别在第9和第11天达到最大值。因此,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美洲南瓜抗白粉病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南瓜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单囊白粉菌 PAL基因 美洲南瓜 抗病性 组织部位
下载PDF
甘肃省南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诱导及抗性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2 位作者 柳利龙 吴琼 徐秉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4,120,共9页
为了解甘肃省裸仁美洲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敏感性及抗性产生情况,采用小株喷雾法对采自兰州、武威、景泰等地的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利用紫外诱导、药剂驯化、先紫外后药剂驯化三种方法对敏感菌株进行了抗药性... 为了解甘肃省裸仁美洲南瓜白粉菌对己唑醇敏感性及抗性产生情况,采用小株喷雾法对采自兰州、武威、景泰等地的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利用紫外诱导、药剂驯化、先紫外后药剂驯化三种方法对敏感菌株进行了抗药性诱导,并对抗性突变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的交互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南瓜白粉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EC50值在17.77~285.54μg/mL范围内;与其他两种诱导方法相比药剂驯化方法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的抗性倍数最高,为8.94倍。敏感菌株和抗性突变菌株孢子萌发的最佳时间分别为36h和48h;抗性突变菌株产孢量和致病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适合度测定表明抗性突变菌株与敏感菌株之间存在竞争力,孢子萌发率、芽管个数之间差异显著,菌丝分支数、产孢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抗性突变菌株在抗性突变菌株和敏感菌株混合比例为80∶20的群体中,存在频率比较稳定,连续培养7代后仍占85.69%;己唑醇抗性突变菌株对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戊唑醇4种药剂未表现出交互抗性。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防治南瓜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仁美洲南瓜 白粉菌 己唑醇 抗性诱导 抗性菌株 生物学性状 交互抗性
下载PDF
壳聚糖和核黄素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窦剑兵 张树武 +2 位作者 王卫雄 梁巧兰 徐秉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2,共5页
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壳聚糖(chitosan)和核黄素(riboflavin)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400μg/mL壳聚糖和753μg/mL核黄素处理后,其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仅为7.10和8.14,且诱... 采用喷雾接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壳聚糖(chitosan)和核黄素(riboflavin)诱导裸仁美洲南瓜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400μg/mL壳聚糖和753μg/mL核黄素处理后,其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仅为7.10和8.14,且诱导抗病效果较为显著,分别为80.70%和77.86%,诱导抗病持久期可延续15d。诱导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叶片中POD、PAL和PPO活性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壳聚糖处理后POD、PAL和PPO活性分别于第3、5和7天达到峰值;核黄素处理后POD和PAL活性于第5天达到峰值,而PPO活性则于第7天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核黄素 白粉病菌 诱导抗病性
下载PDF
青岛地区茄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静 梁晨 邢荷荷 《菌物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96-99,106,共5页
在青岛地区的保护地和露地发现茄白粉病,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青岛地区茄白粉病的病原鉴定为Podosphaera xanthii,本文为该菌在我国茄子上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白粉病 苍耳叉丝单囊壳 无性阶段 分子鉴定
原文传递
甜瓜与单囊壳白粉菌亲和互作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鸿艳 高鹏 +1 位作者 祖元刚 栾非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7,共6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1号生理小种侵染感病甜瓜叶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接种后4 h开始萌发产生管状芽管,生出的第1个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随后附着胞中部... 利用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1号生理小种侵染感病甜瓜叶片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接种后4 h开始萌发产生管状芽管,生出的第1个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随后附着胞中部产生吸器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其余芽管也不断分化出菌丝并产生吸器,接种后120 h形成串生分生孢子完成侵染。病原菌成功侵染后诱导吸器周围寄主细胞细胞器大量增加,表皮细胞中甚至分化出一些结构简单的小型叶绿体。随着病原菌不断侵染扩张使侵染点下方及邻近寄主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解体,线粒体空泡化,最终细胞壁折叠,细胞内含物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单囊壳白粉菌 侵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柳利龙 梁巧兰 +1 位作者 张爱琴 张环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明确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丙环唑、腈菌唑、己唑醇、氟硅唑和戊唑醇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种三唑类药剂对南瓜白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睛菌唑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62.11μg·mL^-1;戊唑醇作用最差,EC50... 为明确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丙环唑、腈菌唑、己唑醇、氟硅唑和戊唑醇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种三唑类药剂对南瓜白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睛菌唑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62.11μg·mL^-1;戊唑醇作用最差,EC50值为1503.97μg·mL^-1;而氟硅唑、丙环唑和己唑醇的EC50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929.43、442.01和67.53μg·mL^-1。进一步探讨5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2.5%腈菌唑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90.13%),25%戊唑醇防治效果最差(72.21%);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同,接种后24h施丙环唑和腈菌唑最敏感,接种后96h施氟硅唑和戊唑醇最敏感,接种后48h施己唑醇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白粉病菌 三唑类杀菌剂 敏感性
下载PDF
小豆白粉病菌的鉴定与小豆品种抗白粉病评价
14
作者 李茸梅 万平 +3 位作者 燕继晔 缪佩佩 秦伟英 赵晓燕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7-863,共7页
为明确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以及小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方法对近年来在北京市发生的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法评价小豆常见栽培品种(系)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从北京... 为明确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以及小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采用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方法对近年来在北京市发生的小豆白粉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法评价小豆常见栽培品种(系)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从北京市采集的感白粉病小豆病样中培养获得病原菌BJ1,该菌能在小豆叶片和茎上产生明显的白色粉斑,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单细胞,成链状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通过rDNA-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小豆白粉病菌BJ1被鉴定为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苍耳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xanthii。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19个供试小豆品种(系)接种小豆白粉病菌BJ1后均可发病,其中9个审定品种均表现为中度感病或高度感病,10个优良品系发病略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豆 白粉病 鉴定 苍耳叉丝单囊壳 抗性评估
原文传递
甜瓜‘PMR6’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及其定位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卢浩 王贤磊 +3 位作者 高兴旺 宁雪飞 陈静 李冠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1-1128,共8页
以甜瓜(Cucumis melo L.)感白粉病品种‘Hami413’为受体亲本,抗白粉病品种‘PMR6’为供体亲本构建的255株BC2分离群体为材料,研究‘PMR6’抗白粉病的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群体遗传分析表明,BC2群体中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生... 以甜瓜(Cucumis melo L.)感白粉病品种‘Hami413’为受体亲本,抗白粉病品种‘PMR6’为供体亲本构建的255株BC2分离群体为材料,研究‘PMR6’抗白粉病的遗传规律及基因定位。群体遗传分析表明,BC2群体中对白粉病菌Podosphaera xanthii生理小种1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基因命名为Pm-PMR6-1;利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从分布于甜瓜12个连锁群上的390个SSR分子标记中筛选出5个多态性标记;通过连锁分析,将该抗性基因定位于12号连锁群SSR标记DM0191与CMBR111之间;根据甜瓜基因组信息设计SSR引物,进一步将该基因定位于SSR12407与SSR12202之间,并且该抗性基因与标记Mu7191共分离;比对基因组序列,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226 kb,预测35个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podosphaera xanthii生理小种1 SSR 抗性基因
原文传递
硅酸钠对裸仁美洲南瓜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与抗白粉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徐秉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37-1544,共8页
以裸仁美洲南瓜抗、感病品种为材料,测定了硅酸钠溶液喷雾处理南瓜幼苗后诱导接种白粉菌对不同抗病品种裸仁美洲南瓜叶片中酚类物质、绿原酸、类黄酮3种物质在不同处理时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诱导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南瓜... 以裸仁美洲南瓜抗、感病品种为材料,测定了硅酸钠溶液喷雾处理南瓜幼苗后诱导接种白粉菌对不同抗病品种裸仁美洲南瓜叶片中酚类物质、绿原酸、类黄酮3种物质在不同处理时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诱导处理后不同抗性品种南瓜叶片中的酚类物质、绿原酸、类黄酮等物质含量均明显升高,抗病品种中酚类物质含量在第5 d、7 d、9 d时分别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绿原酸含量在各个处理时间均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类黄酮含量在第7 d、9 d时分别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的;感病品种中酚类物质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分别在第5 d、7d和9 d时高于对照和接菌处理;类黄酮含量在第3 d、5 d、7 d和9 d时均高于其他处理;硅酸钠诱导处理后,大多数情况下抗病品种的酚类物质(除第7 d外)、绿原酸(除第7 d、9 d外)、类黄酮等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差异显著,且在接种后第10 d和第15 d白粉病病情指数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仁美洲南瓜 白粉菌 硅酸钠 酚类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