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坑、泥火山在南海北部与西部陆缘的分布特征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江欣 关永贤 +4 位作者 宋海斌 杨胜雄 耿明会 拜阳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9-938,共20页
本文利用新的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与以往研究资料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及以西和中建南盆地北部及以北陆缘区域内的麻坑与泥火山分布区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根据麻坑的个体平面形态、规模量级和组合形式建立麻坑的三类分... 本文利用新的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与以往研究资料对南海台西南盆地及以西和中建南盆地北部及以北陆缘区域内的麻坑与泥火山分布区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总结.本文提出根据麻坑的个体平面形态、规模量级和组合形式建立麻坑的三类分类体系并进行总结阐述.麻坑的直径与坑深总体具有线性变化关系但又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可能反映了不同海区底质性质、浅地层构造活动、海底倾斜程度和海底底流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同一区域泥火山的直径与高度具有线性关系而不同区域拟合斜率差异较大,可能说明同区域泥火山形态、流体成分和来源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其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麻坑、泥火山的产生与近5Ma新构造运动期内台湾南部和南海西缘区域性走滑断裂活动相一致,主要分布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沉积较为薄弱的近坡折带和大陆坡区域,在具有走滑性质的台西南、莺歌海和中建南盆地分布较广、规模较大,而在其他主要张裂性质盆地中分布较少,规模较小.其分布特征一方面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流体的大量渗漏与逸散,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明某些区域持续的构造活动有利于该区域深部流体的重新聚集与成藏,从而成为指导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坑 泥火山 新构造运动 流体 南海
下载PDF
利用反射地震和多波束资料研究南海西北部麻坑的结构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28
2
作者 拜阳 宋海斌 +2 位作者 关永贤 陈江欣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08-2222,共15页
麻坑通常是由海底流体逸散形成的一种海底表面的残留地貌.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主要位于南海的西北部,包括琼东南盆地的西南部和中建南盆地的中北部.该区域海底表面主要覆盖细粒沉积物,并且底流活动强烈,底流水道发育.为麻坑的形成和发育提... 麻坑通常是由海底流体逸散形成的一种海底表面的残留地貌.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主要位于南海的西北部,包括琼东南盆地的西南部和中建南盆地的中北部.该区域海底表面主要覆盖细粒沉积物,并且底流活动强烈,底流水道发育.为麻坑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麻坑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流体逸散系统,本文通过反射地震资料在本区发现了断层、气烟囱、泥火山、泥底辟、声空白/声混浊、强反射等多种与流体逸散相关的指示特征.麻坑的几何特征随着区域的不同会有较大变化.首先本区麻坑的尺寸跨度较大,与底流水道伴生的麻坑和广乐隆起的麻坑表面宽度通常是几十米到数百米,其他区域麻坑的表面宽度通常可达数千米,被称为巨型麻坑.其次本区麻坑的表面形态复杂多样,有圆形、椭圆形、新月形、环形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可能指示了麻坑的不同发育阶段,新月形麻坑可能发育程度较低,其次是环形,圆形则相对较为成熟.据此推断发育程度较低的新月形麻坑有可能是活动麻坑,而地震海洋学的资料也倾向于证实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坑 流体逸散 底流 南海 地震海洋学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海底麻坑的形成与泥底辟发育和流体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0
3
作者 邸鹏飞 黄华谷 +2 位作者 黄保家 何家雄 陈多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6,共11页
麻坑作为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的标志,普遍分布于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区和莺东斜坡带。莺歌海盆地单个麻坑面积5×8—24×26m2,坑深一般在0.5—6.7m之间,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个别为长条状,最大的面积达300×580m2,坑深为117m。... 麻坑作为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的标志,普遍分布于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区和莺东斜坡带。莺歌海盆地单个麻坑面积5×8—24×26m2,坑深一般在0.5—6.7m之间,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个别为长条状,最大的面积达300×580m2,坑深为117m。麻坑的形成与泥底辟多期次活动和气藏中天然气等流体的向上运移和喷发有关。麻坑发育区常伴有泥火山形成。地震剖面上有古麻坑(被掩埋的麻坑)的发育,表明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冷泉流体的喷发。在同一渗漏通道内由同一泥底辟形成的2次麻坑表明历史时期发生了2次间歇性的泥底辟上侵活动。依据莺歌海盆地麻坑深度,估计向上渗漏导致麻坑形成的深部气藏中的游离气层厚约16—9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坑 泥底辟 莺歌海盆地 游离气渗漏
下载PDF
海底冷泉的地震海洋学初探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江欣 宋海斌 +3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拜阳 耿明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4-616,共13页
海底冷泉活动在全球大陆边缘海域广泛分布.与传统利用高频声学方法探测海底冷泉羽状流不同,本文利用常规多道反射地震(地震海洋学)方法对海底边界附近水体进行成像,结合盆地流体逸散结构特征,圈定活动冷泉流体活动发育位置,分析其地震... 海底冷泉活动在全球大陆边缘海域广泛分布.与传统利用高频声学方法探测海底冷泉羽状流不同,本文利用常规多道反射地震(地震海洋学)方法对海底边界附近水体进行成像,结合盆地流体逸散结构特征,圈定活动冷泉流体活动发育位置,分析其地震反射特征和流体活动特征.研究表明,活动冷泉流体渗漏、逸散活动在多道反射地震剖面上一般呈羽状、扫帚状和不规则状几何形态,内部反射杂乱,反射振幅偏弱,但也有振幅增强的情况出现,这可能是由于含有较多泥质和细粒颗粒物悬浮.所造成的.冷泉活动一般与盆地内部泥底辟、流体管道、断层和裂隙、气烟囱、海底麻坑和泥火山等流体逸散结构相关,反映了地层内部流体自深部向浅部运移,在海底渗漏、逸散形成了活动冷泉.但分析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实地观测和理论模拟等相关研究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冷泉 天然气渗漏 麻坑 泥火山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海底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成因机制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俊勤 张广旭 +7 位作者 陈端新 王秀娟 王真真 董冬冬 庄丽华 黄杰 朱友生 罗进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5,共9页
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位于西沙海槽北部的陆架边缘和陆坡区,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利用三维反射地震数据,在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识别了海底滑坡、麻坑、丘状体、流体管道、天然气水合物(BSRs)、活动断层等海底地质灾害体,并分析了各类地... 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位于西沙海槽北部的陆架边缘和陆坡区,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利用三维反射地震数据,在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识别了海底滑坡、麻坑、丘状体、流体管道、天然气水合物(BSRs)、活动断层等海底地质灾害体,并分析了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区域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了地质灾害体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灾害体的分布面积总计超过2000km^2,各类灾害体相互叠置。构造断层活动、充足物源供给和海平面变化是导致该地区海底地质灾害广泛分布的重要原因。第四纪晚期高沉积速率导致陆架边缘和陆坡区沉积了较厚地层,有机质丰富,为水合物成藏提供了潜在气源。陆坡区的滑坡主要分布在加积层序较发育的陡坡区。在陆架边缘和滑坡不太发育的陆坡缓坡区,超压流体释放形成流体管道、丘状体和麻坑。高沉积速率、埋藏的古滑坡和区域的构造不稳定性是诱发超压流体释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滑坡 流体管道 丘状体 麻坑 海底地质灾害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主要地貌特征及灾害地质因素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川 范奉鑫 +2 位作者 栾振东 马小川 阎军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1期51-60,共10页
利用最新高精度多波束水深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地貌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发现研究区活动沙波、滑塌体、隆起脊、沟槽和麻坑等灾害地质因素发育。沙波多为直线型沙波,小、中、大型沙波均有发育,自北向南随着水深增大,沙波... 利用最新高精度多波束水深资料,对南海北部陆架地貌类型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识别和分析,发现研究区活动沙波、滑塌体、隆起脊、沟槽和麻坑等灾害地质因素发育。沙波多为直线型沙波,小、中、大型沙波均有发育,自北向南随着水深增大,沙波规模增大,沙波的活动性显著增强。底流内波特征变化与沙波规模和迁移情况具有一致性,沙波的形成和迁移与内波活动密切相关。根据滑塌特征地貌识别出7处滑塌,新老滑塌均有发育,新滑塌多呈线状延伸,梯状滑塌特征明显,分析认为新滑塌近期并无进一步滑动的趋势。受古岸线残留地貌控制,南部地形起伏较大,发育一系列隆起脊,K1—K4隆起脊近NE—SW走向平行排列,K5隆起脊为E—W走向与之相交。另外,研究区发育大量麻坑,直径30~100m,麻坑深度1.0~3.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因素 沙波 滑塌 残留古岸线 麻坑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渗漏地震探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林 宋海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5-39,共5页
海底天然气渗漏可以指示沉积层中的烃类聚集带,渗漏出的大量气体(主要是甲烷)还可能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此外,与海底渗漏相关的浅层气改变了海底沉积物的土工性质,可能对海底工程构成威胁。因此对海底天然气渗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在... 海底天然气渗漏可以指示沉积层中的烃类聚集带,渗漏出的大量气体(主要是甲烷)还可能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此外,与海底渗漏相关的浅层气改变了海底沉积物的土工性质,可能对海底工程构成威胁。因此对海底天然气渗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在海底渗漏探测方面,地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反映深部构造,为海底渗漏提供气体来源和运移通道信息;而且还可以直接用来寻找渗漏相关特征,为海底观测和取样提供依据。在地震剖面上,与海底天然气渗漏相关的浅层气表现为声混浊、声空白、亮点、多次波、速度下拉、气烟囱等特征,泥火山、泥底辟表现为隆起的地震透明带,而麻坑则表现为“V”字形截面和半透明状地震混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天然气 渗漏 地震方法 浅层气 泥火山 泥底辟 麻坑
下载PDF
海底边界层异常(地震海洋学)反射地震特征的地球物理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江欣 拜阳 +3 位作者 关永贤 杨胜雄 宋海斌 刘伯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48-2161,共14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洋学 沉积动力学 地震相 麻坑 南海
下载PDF
河钢唐钢FTSR产线酸洗板质量提升 被引量:7
9
作者 信晓兵 李秀景 +2 位作者 王春峰 李宏伟 张毅勃 《河北冶金》 2020年第6期58-62,共5页
针对河钢唐钢FTSR产线酸洗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表面质量问题,从形成机理入手,分析了表面麻坑和色差缺陷的成因。认为麻坑缺陷主要由氧化铁皮压入造成,与加热工艺、除鳞装置有一定关系,色差缺陷由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结构不均匀造成。通... 针对河钢唐钢FTSR产线酸洗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表面质量问题,从形成机理入手,分析了表面麻坑和色差缺陷的成因。认为麻坑缺陷主要由氧化铁皮压入造成,与加热工艺、除鳞装置有一定关系,色差缺陷由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结构不均匀造成。通过优化加热制度、调整除鳞工艺参数、提高酸洗速度、控制热轧温度,有效解决了酸洗板表面麻坑和色差缺陷,可为同类产线的酸洗板生产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SR产线 酸洗板 麻坑 色差 氧化铁皮
下载PDF
南海中建海域麻坑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志力 王彬 +3 位作者 李丽 李东 张颖 孙国忠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期42-49,共8页
海底麻坑在圈定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和指示海底地质灾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海中建海域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用自动追踪技术对研究区海底地貌特征进行了刻画,发现了众多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麻坑,可分为圆形麻坑、椭圆... 海底麻坑在圈定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和指示海底地质灾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海中建海域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用自动追踪技术对研究区海底地貌特征进行了刻画,发现了众多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麻坑,可分为圆形麻坑、椭圆形麻坑、拉长形麻坑、新月形麻坑和复合型麻坑等5类。中建海域的海底麻坑主要发育在海底地形坡折的位置,成群、成带分布,在地形平坦的位置麻坑不发育。影响中建海域麻坑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火山活动、断裂活动、水合物分解、海底底流等。引起中建海域海底形成麻坑的流体主要有4种,分别是火山热液、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气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的深部油气及火山热液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体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建海域 麻坑 天然气水合物 火山 断裂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浅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甜甜 邬黛黛 +4 位作者 潘梦迪 杨飞 吴能友 陈雪刚 刘丽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80,共11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海底存在着巨型麻坑,现有研究多认为其形成主要与海底流体渗漏有关。目前对琼东南盆地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麻坑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尚不清楚。文章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C14、C19两个站位岩心样品,进行了总...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海底存在着巨型麻坑,现有研究多认为其形成主要与海底流体渗漏有关。目前对琼东南盆地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麻坑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尚不清楚。文章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C14、C19两个站位岩心样品,进行了总硫(TS)、总碳(TC)、总有机碳(TOC)、铬还原性硫化物(CRS)及其δ^(34)SCRS值测试,并结合总氮/总碳(TN/TOC)比值和已发表的孔隙水中SO42-浓度等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C14站位以3.91m bsf(below seafloor)为界,上下分别存在有机质参与的硫酸盐还原反应(OSR)和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驱动的硫酸盐还原反应(SR);3.91m bsf以上的部位沉积物的TS、TC含量均低于3.91m bsf以下部位,且沉积物孔隙水中SO42-浓度由3.91m bsf以上的缓慢凹型减少变成3.91m bsf以下的线性减少,说明该处成为沉积物中地球化学特征分界的明显标志;在3.91m bsf以下,受到甲烷渗漏的影响。C19站位沉积物中TS与TC含量由浅到深逐渐增加,但与TN/TOC比值变化呈现几乎相反趋势,即整个岩心以OSR为主,并呈现出有机质早期成岩阶段的沉积现象。C14和C19两个站位柱状沉积物的δ^(34)SC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0.2‰^-46.9‰和-50.1‰^-42.0‰(V-CDT标准),均显示出了较为偏负的硫同位素值,表明研究区主要的生物化学过程是在相对开放体系下硫酸盐还原作用的结果,综合说明该研究区麻坑的甲烷流体已经喷发,目前可能处于衰退期,甚至已经不活跃,该结果与前人的认识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还原性硫化物 硫同位素值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硫酸盐还原反应 麻坑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北黄海海底麻坑群形态的定量研究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晓瑜 冯秀丽 +4 位作者 陈义兰 唐秋华 刘乐军 路波 焦鹏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9,共14页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对北黄海海底麻坑群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水深、地形坡度和后向散射强度的变化准确界定了麻坑的轮廓,识别出圆形、椭圆形、拉长型麻坑共282个,并在ArcGIS软件中对其形态参数... 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对北黄海海底麻坑群的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水深、地形坡度和后向散射强度的变化准确界定了麻坑的轮廓,识别出圆形、椭圆形、拉长型麻坑共282个,并在ArcGIS软件中对其形态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麻坑的平均长轴1.36km,短轴0.78km,直径0.94km,面积0.88km2,平均周长3.82km,长宽比1.83,深度0.3~2.5m,平均面积密集度13%,麻坑的剖面形态有麻坑边缘凹陷、中部有明显凸起(W1型),麻坑边缘凹陷、中部略凸起(W2型),麻坑中部单纯凹陷(V型),分别集中分布在麻坑群的北部、南部、西部。麻坑的平面规模大、深度小的原因与地层中形成麻坑的游离气体浓度较小有关,也可能受到了地震、海啸等外力的诱发。麻坑的长轴优势走向为ENE-WSW、NNE-SSW,底流对其形状的塑造起了较大作用,部分麻坑成串排列,形成串珠状的麻坑链,其排列方式受到海底古河道、古潟湖等沉积地层结构的控制。海底麻坑群发育区反向散射强度为-60^-71dB,麻坑内部较麻坑外部平均高5dB,可能为麻坑内部气体泄漏引起海底沉积物被剥蚀后残留下的粗颗粒物质或海底生物活动留下的遗迹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地形地貌 形态学 北黄海 多波束
下载PDF
东风_47215内燃机车凸轮轴失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爱姣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63,共3页
通过对失效凸轮轴的外观、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等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在凸轮轴热处理工艺上存在缺陷,淬火层过薄或未淬火、接触应力过大是导致凸轮轴出现麻点、剥离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凸轮轴失效的措施及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内燃机 凸轮轴 麻点 剥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f Seafloor Pockmarks i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被引量:2
14
作者 XU Cuiling XU Guoqiang +2 位作者 XING Junhui SUN Zhilei WU Nengyo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69-80,共12页
Seafloor pockmark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submarine methane seepages and slope instabiliti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marine pockmar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diment instabilities and cli... Seafloor pockmark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submarine methane seepages and slope instabiliti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submarine pockmark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diment instabilities and climate changes,here 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ockmarks i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and shaping factors.Most of pockmarks occur along active or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during the last 25 kyr B.P..Circular and ellipse are the most common forms of pockmarks,whereas pockmarks in a special crescent or elongated shape are indicators of slope instabilities,and ring-shape pockmarks are endemic to the gas hydrate zones.Further researche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climate changes based on the pockmarks in the high latitudes formed during the deglaciation periods,and the role of gas hydrates in the seafloor evolution should be elucidated.In addition,the feature of pockmarks at their early stage(e.g.,developing gas chimneys and gas driving sedimentary doming)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ckmarks and mass movements,mud diapirs could be further studied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s of rapid methane release from submarine sediments on the atmospheric carbon cont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ckmark cold seep methane seepage gas hydrate SLUMP
下载PDF
海底麻坑的特征、分类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奥 孙启良 +1 位作者 蔡砥柱 邢子浩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4-217,共14页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 海底麻坑是由超压流体溢出海底时侵蚀海底沉积物所形成的一种负地貌,其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下构造环境(如大陆边缘盆地和增生楔等)。综合近年有关海底麻坑的研究成果,依据麻坑形状、直径、长宽比、空间分布以及垂向充填方式等特征,对其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详细介绍了麻坑形成的主要条件及影响因素(如底辟、断层等),深入阐释了麻坑的成因机制。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中的局部异常流体压力(超压)是最为关键的条件和驱动因素。根据地层中超压形成和释放过程的快慢,可以将麻坑的成因机制划分为渐进型、突发型和混合型3类。渐进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的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为缓慢;突发型麻坑形成过程中地层超压形成和释放的过程较快;混合型麻坑的形成过程介于二者之间。鉴于麻坑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和下伏地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未来十分有必要对海底深部地层中“超压形成-流体聚集-垂向运移至海底表面并逸散-形成麻坑”的整个动态过程展开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进一步建立海底麻坑形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麻坑 分类 影响因素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北黄海长山群岛外海底环状微洼地地貌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晓瑜 陈义兰 +2 位作者 路波 文武 董立峰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5,共7页
得益于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海底精细地形特征的展现能力,2011年在长山群岛南侧进行的多波束水深调查中一种特殊的环状微洼地地貌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注意,该地貌形态与以往报道的海底侵蚀坑槽和洼地有很大的不同,且成群密集分布。本文依据多... 得益于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海底精细地形特征的展现能力,2011年在长山群岛南侧进行的多波束水深调查中一种特殊的环状微洼地地貌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注意,该地貌形态与以往报道的海底侵蚀坑槽和洼地有很大的不同,且成群密集分布。本文依据多波束调查数据对环状微洼地的具体形态和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将环状微洼地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并利用地形地貌分析手段,结合收集的地质环境资料对该地貌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该地貌形态应与海底浅层气体或油气泄漏有关,且后期受到水动力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微洼地 浅层气 海底麻坑 北黄海
下载PDF
3D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Gas Hydrate System and the Fluid Migration Paths in Part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Nigeria 被引量:1
17
作者 AKINSANPE Olumuyiwa T. ADEPELUMI Adekunle A. +1 位作者 BENJAMIN Uzochukwu K. FALEBITA Dele 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27-1034,共8页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seism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3-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deepwater compressional and shale diapiric zone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using an advanced...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seism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3-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cquired in the deepwater compressional and shale diapiric zone of the Niger Delta Basin using an advanced seismic imaging tool. The main aim of this work is to obt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gas hydrate system, and the fluid migration paths associated with this part of the basin.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pockmarks on the seafloor and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s) in the field, indicating the active fluid flux and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 system in the area. In the area of approximately 195 km^2 occupying nearly 24% of the entire study field, three major zones with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BSRs of 3 to 7 km in length which are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part of the field respectively were delineated. The BSR is interpreted to b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free gas zone and the gas hydrate zone. The geologic structures including faults(strike-slip and normal faults), chimneys and diapirs were deduced to be the main conduits for gas mig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iogenic gases generated in the basin were possibly transported via faults and chimneys by advection processes and subsequently accumulated under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in the free gas zone below the BSR forming gas hydrate.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ubiquitous pockmark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sizes in the area is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excessive gas to the seafloor through these mapped geologic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ckmark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gas HYDRATE NIGER Delta BASIN
下载PDF
中厚板表面“黑点麻坑”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永圣 孙彬 +1 位作者 黄立新 李佳 《轧钢》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7,共3页
针对南钢中厚板表面麻坑缺陷较严重的问题,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研究了该缺陷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缺陷是热轧时形成的氧化皮破碎后压入钢板表面造成的,形成于精轧后部道次。通过优化实际生产中的热轧和除鳞工艺,有效提高了产品表面质量... 针对南钢中厚板表面麻坑缺陷较严重的问题,结合实际生产工艺研究了该缺陷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缺陷是热轧时形成的氧化皮破碎后压入钢板表面造成的,形成于精轧后部道次。通过优化实际生产中的热轧和除鳞工艺,有效提高了产品表面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板 热轧 麻坑 氧化皮 除鳞
下载PDF
基于合成孔径声学深拖调查的海底浅表层流体活动研究——以SAMS DT6000深拖在琼东南海域调查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单晨晨 温明明 +3 位作者 刘斌 冯强强 李勇航 黄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451-4462,共12页
声学深拖作为一个声学设备搭载平台,主要功能是获取高分辨率的声学数据,精细刻画海底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浅层剖面结构,对于研究海底浅表层流体活动系统的类型、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的合成孔径声学深拖(Synthetic Aper... 声学深拖作为一个声学设备搭载平台,主要功能是获取高分辨率的声学数据,精细刻画海底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浅层剖面结构,对于研究海底浅表层流体活动系统的类型、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的合成孔径声学深拖(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Deep-tow)搭载了合成孔径声呐、浅地层剖面仪以及多波束系统等声学设备,相比于传统的侧扫声呐,合成孔径声呐采用小物理孔径基阵通过信号处理虚拟合成大孔径基阵来获得方位向高分辨率,大大提高了测绘速率,同时结合高分辨率的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背散射数据,可实现海底浅表层特征的三维立体显示.为查明调查区海底浅层流体活动的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流体渗漏活动性与浅层构造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声学深拖对研究区进行了全覆盖的扫测,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声呐图像、浅地层剖面资料以及多波束背散射数据,平面上识别出多个呈条带状的海底丘状体,火焰状的流体渗漏,新月形的麻坑构造等流体活动地质构造;浅层剖面上可见气体聚集的声学空白段落,凸起的活跃喷口,以及反射杂乱的柱状浑浊带.通过识别流体活动的特征,我们总结了浅层流体活动演化模式具有周期性:游离气体通过高渗透运移通道上升至海底,首先扩散聚集造成局部沉积物体积膨胀形成丘状体;然后受其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丘状体崩塌而引起气体渗漏;最后流体逸散剥蚀海底松散沉积物而形成麻坑构造;随着流体排出,喷口重新闭合,流体在地层中再次聚集,聚集的气体又将沉积地层上拱,在麻坑底部又可能生成含气丘状体.海底浅表层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这对于研究海底复杂的流体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声学深拖 流体活动 海底丘状体 声学羽状流 麻坑
下载PDF
芯模振动制管工艺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探讨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震华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7,共4页
对芯模振动制管工艺在应用中所遇到的管壁表面气孔、麻面、插口壁裂缝、工作面变形以及钢承口柔性接头排水管插口工作面的制造方式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详细叙述了以上所遇问题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 气孔 麻面 裂缝 工作面变形 处理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