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1
1
作者 金海燕 林以安 +1 位作者 陈建芳 金明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3,共8页
分析研究了2001年春季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2~3815μg/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海水表层POC浓度与三磷酸腺苷(ATP)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2001年真光层POC主要是海洋生物源.对不... 分析研究了2001年春季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POC),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2~3815μg/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海水表层POC浓度与三磷酸腺苷(ATP)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2001年真光层POC主要是海洋生物源.对不同海区POC垂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长江口附近受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影响,POC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是生物活动与水文条件(海水混合、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区,影响POC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大洋海水的性质.由海区4个周日连续站的观测结果得知黄海区POC的周日变化主要受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而在东海区POC周日变化除了受生物周日活动影响外,还分别受到潮汐作用以及海水水团周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分布特征 影响因子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2
作者 殷建平 王友绍 +1 位作者 徐继荣 孙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66-575,共10页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吸收和贮存大气CO2的能力,影响着大气CO2的收支平衡,研究碳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对于预测未来大气中CO2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变化的关键控制环节。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碳库,具有吸收和贮存大气CO2的能力,影响着大气CO2的收支平衡,研究碳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对于预测未来大气中CO2含量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海洋CO2通量,海水中碳的迁移和海洋沉积物及河口通量的研究状况,介绍了生物泵作用,碳循环模型的发展以及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等,并展望了海洋碳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碳循环 海-气通量 DOC poc 生物泵 海洋模式
下载PDF
刀翼式PDC钻头的侧向力平衡设计 被引量:31
3
作者 邹德永 王瑞和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4,共3页
聚晶金刚石(PDC)钻头的侧向不平衡力是造成钻头涡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侧向不平衡力取决于钻头的布齿结构,通过合理的布齿结构设计,可有效地控制侧向不平衡力的大小。在对PDC钻头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PDC钻头受力计算模型,提出了... 聚晶金刚石(PDC)钻头的侧向不平衡力是造成钻头涡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侧向不平衡力取决于钻头的布齿结构,通过合理的布齿结构设计,可有效地控制侧向不平衡力的大小。在对PDC钻头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PDC钻头受力计算模型,提出了通过调整刀翼周向位置使钻头的侧向不平衡力达到最小的优化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能将PDC钻头的侧向不平衡力控制在钻压的1%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平衡设计 侧向力 不平衡力 优化设计方法 聚晶金刚石 poc 结构设计 受力分析 计算模型 实例计算 力控制 布齿 钻压
下载PDF
东海颗粒有机碳的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文臣 王荣 吉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9-43,共5页
于199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11月)对东海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ATP(三磷酸腺苷)进行测定,通过ATP定量区分POC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结果表明,春秋两季POC的平均值为417μg/L,其中春季为280μg/L,生命部分占10%;秋季为... 于199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11月)对东海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ATP(三磷酸腺苷)进行测定,通过ATP定量区分POC中的生命与非生命部分。结果表明,春秋两季POC的平均值为417μg/L,其中春季为280μg/L,生命部分占10%;秋季为541μg/L,生命部分占4%。春秀表层POC以东海陆架中部为高值区向周围递减,与ATP的分布相似,而且颗粒有机物中的C:N比值较低(7.63),说明春季POC主要受生物活动影响;秋季表层POC以长江口为高值区向外海递减,与ATP差别很大,而且颗粒有机物中的C:N比值较高(15.23),说明秋季生物活动已不是POC的主要影响因素。秋季POC可能主要来自长江径流和沉积物的再悬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有机碳 东海
下载PDF
多孔混凝土的研究开发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新菊 赵宇光 任子明 《中国建材科技》 1999年第4期1-5,共5页
关键词 多孔混凝土 混凝土 研究 poc
下载PDF
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于建光 李辉信 +1 位作者 胡锋 沈英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06-610,共5页
在连续四年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通过测定作物收获后表层土壤(0~5cm、5~10cm、10~20cm)中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含量的变化,研究施用秸秆(表施或混施)和接种蚯蚓(Metaphireguillelmi)对SOC、POC及MOC... 在连续四年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通过测定作物收获后表层土壤(0~5cm、5~10cm、10~20cm)中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含量的变化,研究施用秸秆(表施或混施)和接种蚯蚓(Metaphireguillelmi)对SOC、POC及MOC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接种蚯蚓,经连续四年施用秸秆后,土壤0~5cm、5~10cm、10~20cm及0~20cm各土层的SOC和POC含量、0~5cm土层中MOC含量、10~20cm土层w(POC)/w(MOC)值均显著增加;混施秸秆相比表施秸秆更有利于各土层SOC与5~10cm土层POC含量提高。在施用秸秆条件下,接种蚯蚓使0~20cm耕作层土壤中POC和MOC含量有增加趋势;在秸秆施用且接种蚯蚓时,0~20cm耕作层的w(POC)/w(MOC)值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表明秸秆施用且接种蚯蚓有助于土壤有机碳活性的提高。田间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于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增加及加快土壤有机碳循环与转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蚯蚓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有机碳
下载PDF
满足国Ⅴ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鹏 谭丕强 +1 位作者 楼狄明 胡志远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2,共6页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技术方案中,SCR+DOC+DPF/POC和EGR+DOC+DPF是两种主要的技术措施,而LNT+DOC+DPF技术对排气中的S特别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气后处理 微粒捕集器 氧化催化转化器 微粒氧化催化器 选择性催化还原
下载PDF
长江口及冲淡水区叶绿素a、细菌、ATP、POC及微生物呼吸作用速率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8
8
作者 宁修仁 C.库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831-837,共7页
1986年7月作者在长江口及其冲淡水区对水体细菌丰度、叶绿素a、ATP、POC的浓度和微生物呼吸作用耗氧速率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高细菌丰度值出现在口门附近,与悬浮物浓度有关,在该区域,细菌是ATP的主要贡献者和溶解氧的主要消耗者... 1986年7月作者在长江口及其冲淡水区对水体细菌丰度、叶绿素a、ATP、POC的浓度和微生物呼吸作用耗氧速率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高细菌丰度值出现在口门附近,与悬浮物浓度有关,在该区域,细菌是ATP的主要贡献者和溶解氧的主要消耗者,ATP与POC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在稀释区(盐度25—30),由于硅藻的旺发使浮游植物取代了细菌而成为ATP的主要贡献者,同时浮游植物的呼吸作用成为溶解氧消耗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和ATP之间以及ATP和POC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文章还估测了微生物碳对POC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细菌 海洋生物 ATP poc
下载PDF
夏季南极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Ⅱ:POC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9
作者 扈传昱 张海生 +3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刘小涯 卢勇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1 71 .72 μg/L,湾内 POC含量远远大于湾外。断面分布表明水体上层 POC含量高于底层含量 ,在 1 0 0 m附近含量达到最低 ,且变化显著。 POC与叶绿素 a的高度相关性 (r=0 .889,n=91 )表明普里兹湾 POC主要由 POCB组成即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的贡献。 POC/chl a值为 1 1 0 .3 3与 Ross海相近 ,但高于太平洋等海域。 POC与DIN、PO4 3 -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0 7、- 0 .486 (n=8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营养盐 普里兹湾 夏季 南极 有机碳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Estimations of primary production and export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被引量:19
10
作者 Jianfang Chen Lianfu Zheng +3 位作者 M. G. Wiesner Ronghua Chen Yulong Zheng H. K. W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7期583-586,共4页
The results of time series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 that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flux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monsoons.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 The results of time series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 that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flux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monsoons.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mainly due to northeast monsoon while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the influence of southwest monsoon becomes more prominent. The annual primary production and export production calculated based on POC fluxes are 53 0-63 4 and 10 32-12 93 gC·m -2·a -1, respectively. The enhancement of POC flux during monsoon period suggest that higher palaeoproductivity or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in glacial ag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ight be the result of strengthening of the monso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poc flux sediment TRAP primary PRODUCTION EXPORT PRODUCTION
全文增补中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cycling in the Arctic Ocean 被引量:18
11
作者 CHEN Min HUANG Yipu +4 位作者 GUO Laodong CAI Pinghe YANG Weifeng LIU Guangshan QIU Yu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2期1037-1040,共4页
Primary production, bacterial producti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es and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quantified during the summer period of 1999 in the Arctic Ocean via 14C uptake, 3H uptake, 234Th/238U d... Primary production, bacterial producti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es and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s were quantified during the summer period of 1999 in the Arctic Ocean via 14C uptake, 3H uptake, 234Th/238U disequilibrium and 210Pbex dating, respectively. The integrated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water column was as high as 197 mmolC/(m2·d) in the Chukchi shelf and was 3.8 mmolC/(m2·d) in the Canada Basin. These rat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The ratios of bacterial production to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were higher than 0.5, indicating that microbial activity is not depressed but important in cold Arctic waters. 234Th/238U dis-equilibria were evident at the station in the Canada Basin.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234Th deficiency suggested that scavenging and removal processes are also important to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trace elements in the Arctic Ocea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export flux was estimated to be 1.0 mmolC/(m2·d). Measurements of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Ocean primary PRODUCTION bacterial PRODUCTION poc EXPORT flux organic carbon BURIAL rate ISOTOPIC tracer.
原文传递
南大洋浮游植物现存量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子琳 潘建明 陈忠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49,共6页
根据中国第15、16次南极考察观测的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浓度的数据 ,探讨浮游植物现存量对南大洋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 ,普里兹湾内浮游植物碳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高于湾北部的大洋区 ,真光层上部浮游植物碳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高... 根据中国第15、16次南极考察观测的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浓度的数据 ,探讨浮游植物现存量对南大洋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结果表明 ,普里兹湾内浮游植物碳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高于湾北部的大洋区 ,真光层上部浮游植物碳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高于深层水。同时分析两个航次测区叶绿素a浓度和航程途中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 ,以期了解浮游植物在南大洋颗粒有机碳来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浮游植物 颗粒有机碳 海洋有机碳 叶绿素A
下载PDF
珊瑚礁区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严宏强 余克服 谭烨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07-6215,共9页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碳循环受到有机碳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无机碳代谢(钙化/溶解)两大代谢过程的共同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珊瑚礁植物的光合作用保证了有机碳的有效补充,动物摄食及微生物降解等生物过... 珊瑚礁是海洋中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碳循环受到有机碳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无机碳代谢(钙化/溶解)两大代谢过程的共同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珊瑚礁植物的光合作用保证了有机碳的有效补充,动物摄食及微生物降解等生物过程驱动了珊瑚礁区有机碳高效循环,只有不超过7%的有机碳进入沉积物,而向大洋区水平输出的有机碳通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到水动力条件的影响。珊瑚礁区碳酸盐沉积(无机碳代谢)是全球碳酸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累积量达到全球CaCO3年累积量的23%~26%,是影响大气CO2浓度的重要组成;珊瑚礁是大气CO2源或汇则取决于净有机生产力与净无机生产力的比值(ROI),当ROI<0.6时,珊瑚礁区是大气CO2的源,反之,则是大气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生态系 碳循环 海-气通量 p_CO_2 poc DOC PIC
下载PDF
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4
作者 石晓勇 张婷 +1 位作者 张传松 程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分析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7.25~766.00μg/L,平均浓度为(97.37±86.35)μ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近岸POC的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垂直分布呈现除底... 分析研究了2007年秋季黄海、东海海域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OC的浓度为7.25~766.00μg/L,平均浓度为(97.37±86.35)μg/L,其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征,近岸POC的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垂直分布呈现除底层外随着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水中POC浓度与浊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绿素a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POC主要来自于陆源输入。对不同海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区由于水深较浅,POC的垂直分布比较均匀,POC周日分布除了受到生物周日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长江口附近海区悬浮颗粒物浓度大小是POC浓度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垂直分布上表现出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东海陆架区POC的垂直分布和周日变化均受到生物活动和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受黑潮影响的海域POC的浓度都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c 时空分布 黄东海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异养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志南 田胜艳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5-383,共9页
概述异养细菌的分布、生物学特点、对物质矿化分解的作用以及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海洋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方法 ;异养细菌在铁限制大洋生态系中的作用 ;国内外对底栖异养细菌生态功能研究的现状 ;
关键词 异养细菌 生物特征 分布特点 海洋生态系统 铁含量 细菌功能 底栖细菌 物质矿化分解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微生物
下载PDF
POC-轻型柴油车国Ⅲ/国Ⅳ后处理方案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树会 《内燃机》 2008年第6期40-42,46,共4页
POC(颗粒氧化催化转化器)是一种全新的柴油机后处理设计理念,在欧洲是为欧Ⅳ、欧Ⅴ阶段设计的,它可以捕捉并氧化部分颗粒物。其结构是使废气通过一个多褶皱而不堵塞的通道,它可以降低颗粒物中可挥发的有机成分,对颗粒物的转化效率可达到... POC(颗粒氧化催化转化器)是一种全新的柴油机后处理设计理念,在欧洲是为欧Ⅳ、欧Ⅴ阶段设计的,它可以捕捉并氧化部分颗粒物。其结构是使废气通过一个多褶皱而不堵塞的通道,它可以降低颗粒物中可挥发的有机成分,对颗粒物的转化效率可达到60%以上。除此之外,POC与后处理系统配合使用,可将90%以上的CO和HC转化成H2O和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c 后处理 轻型柴油车 排放
下载PDF
PTT/POC技术综述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童 廖建新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4年第5期56-60,共5页
本文介绍了PTT(Push To Talk)/POC(PTT Over Cellular)业务的技术定位,标准和规范,对当前PTT/POC业务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体系结构,信令协议以及服务器和终端的实现方式。最后,介绍了当前PTT/POC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 PTT poc 体系结构 信令协议 0MA SIP IMS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下载PDF
胶州湾的微生物二次生产力 被引量:10
18
作者 焦念志 肖天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829-832,共4页
海洋是地球上三大有机碳库之一,海洋中有机物质的最终来源是初级生产,而进入溶解状态的有机物质只能靠微生物来转移或传递.在贫营养海区,高达86.5%的初级生产力被细菌所消费并再循环.所幸的是,细菌利用DOC的过程中实际上又提供了上层营... 海洋是地球上三大有机碳库之一,海洋中有机物质的最终来源是初级生产,而进入溶解状态的有机物质只能靠微生物来转移或传递.在贫营养海区,高达86.5%的初级生产力被细菌所消费并再循环.所幸的是,细菌利用DOC的过程中实际上又提供了上层营养级可利用的颗粒有机碳(POC).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微生物二次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c 二次生产力 微生物 海洋生物 生物量
原文传递
三峡截流后长江口秋季TSM、POC和PN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9
作者 宋晓红 石学法 +2 位作者 蔡德陵 王国庆 王江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基于2004年11—12月长江口56个站位的悬浮体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区悬浮体总量(TSM)、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探讨该区TSM及颗粒有机质的物质来源和三峡截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底层TSM与PO... 基于2004年11—12月长江口56个站位的悬浮体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区悬浮体总量(TSM)、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探讨该区TSM及颗粒有机质的物质来源和三峡截流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底层TSM与POC、PN质量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并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说明了长江悬浮颗粒物入海后主要沿东南方向输运。POC、PN质量分数与POC、PN的质量浓度不同,它们与TSM质量浓度对数有负相关关系。由于河口区底质再悬浮作用显著,TSM和POC、PN质量浓度呈现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长江口悬浮体主要来自长江径流和底质沉积物的再悬浮。与三峡截流前数据的对比表明,截流对目前长江口区的TSM和POC尚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TSM poc PN C/N比值 三峡截流
下载PDF
天津地表水中有机碳来源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中良 李军 +2 位作者 刘丛强 朱兆洲 李勇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地表水中的有机碳是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之一,可以反映流域生态环境概况,也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系统采集天津地区地表水体的水样和水体颗粒物样品,完成了稳定碳同位素及相关组分测定,对天津地... 地表水中的有机碳是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分之一,可以反映流域生态环境概况,也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系统采集天津地区地表水体的水样和水体颗粒物样品,完成了稳定碳同位素及相关组分测定,对天津地表水中的颗粒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地表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主要分布于-22‰~-36‰之间,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水释放和水体自身的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的δ13 C值主要分布于-25‰左右,主要来源于污水贡献。对于天津地表水体中颗粒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来说,流域土壤侵蚀释放的有机碳贡献比例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颗粒有机碳 溶解有机碳 来源 碳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