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被引量:518
1
作者 孙鸿烈 郑度 +1 位作者 姚檀栋 张镱锂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12,共10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呈现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冰川退缩显著、土地退化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威胁加大与珍稀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针对当前高原生态安全状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作用影响及区域生态安全调控作用的基础研究;系统开展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部署建设生态屏障功能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构建评估体系和标准,并凝练经验,以系统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功能,在应对全球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建设 生态安全 生态屏障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寒区草地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王一博 王根绪 +1 位作者 沈永平 王彦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3-640,共8页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生态环境是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高寒草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在退化草地选取典型样地,调查研究了草地退化后土壤水文过程、土壤结构、植被状况等...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草地生态环境是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高寒草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在退化草地选取典型样地,调查研究了草地退化后土壤水文过程、土壤结构、植被状况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原高寒地区草场退化以后,土壤水文过程都发生改变,植被退化越严重土壤含水量变化越强烈、土壤入渗过程越快.退化草地的植被群落演替变化明显,优势种群退化严重,植物个体出现了小型化现象.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壤贫瘠化、沙化、荒漠化增强,鼠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地生态 退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被引量:73
3
作者 郑度 赵东升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2,共10页
本文基于1950年代至今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青藏高原是中国三大自然阶梯中最高一级,平均海拔超过4000 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地辽阔,总面积约为250万km^2,占中国陆地... 本文基于1950年代至今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青藏高原是中国三大自然阶梯中最高一级,平均海拔超过4000 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地辽阔,总面积约为250万k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自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隆升,使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拔高、温度低、辐射强、河湖众多、冰川冻土广布、生物多样性丰富。青藏高原面积广大,高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根据拟订的原则、方法和指标,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包括: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川西藏东高山峡谷针叶林区、青东祁连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区、阿里山地荒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自然环境 区域分异 自然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 被引量:72
4
作者 姜永见 李世杰 +2 位作者 沈德福 陈炜 金传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03-1512,共10页
以青藏高原5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高原湖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青藏高原各区... 以青藏高原5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高原湖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青藏高原各区域年平均气温整体持续上升,柴达木地区增温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长率达0.49℃/10a;1987年和1998年各区域气温普遍由低向高突变,1998年以来增温尤为显著。年可利用降水的变化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柴达木地区、藏北南羌塘高原东部地区整体增湿。除藏东地区,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气候条件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暖干向暖湿转变,受其影响,以青海湖、鄂陵湖、冬给措纳、兹格塘错为代表的高原大型湖泊表现出水位上升、湖水离子浓度减小的特征,反映了气候暖湿条件下湖泊水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湖泊环境 区域差异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71
5
作者 刘洋 黄懿梅 曾全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931-3938,共8页
研究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发挥土壤潜在肥力、了解土壤健康状况,实现植被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黄土高原4种草原植被与4种乔木林植被的表层土壤(0-5 cm)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二代高... 研究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发挥土壤潜在肥力、了解土壤健康状况,实现植被的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黄土高原4种草原植被与4种乔木林植被的表层土壤(0-5 cm)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454 Hi Seq对其进行16S r DNA V1-V3可变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的Alpha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度,并研究土壤性质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测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细菌的36个门,84个纲,187个目,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主要的优势菌纲为放线杆菌纲(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浮霉菌纲(Planctomycetacia).草原植被土壤分布更多的是Actinobacteria,森林植被土壤分布更多的是Proteobacteria.Proteobacteria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对丰富度主要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限制.Actinobacteria的生长主要受土壤pH、水分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通过RDA分析发现,影响黄土高原土壤细菌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水分,这些结果丰富了黄土高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454高通量测序 不同植被类型 土壤细菌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62
6
作者 周广猛 刘瑞林 +2 位作者 董素荣 许翔 刘刚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共5页
总结了我国高原气候环境特点,分析了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的需求,综述了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指出高原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高原环境下柴油机适应性标准体系的建立、高原环境下电子控制... 总结了我国高原气候环境特点,分析了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的需求,综述了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指出高原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高原环境下柴油机适应性标准体系的建立、高原环境下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等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研究是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高原环境 适应性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保障装备的影响及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许翔 周广猛 +3 位作者 郑智 郝士祥 刘瑞林 刘刚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0年第5期100-103,共4页
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保障装备的保障及其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高原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对保障装备按照其性能受高原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类,分析了各种高原环境因素对保障装备各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提... 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保障装备的保障及其功能的发挥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高原地区的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对保障装备按照其性能受高原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行分类,分析了各种高原环境因素对保障装备各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提高保障装备各分系统高原环境适应性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强调了环境适应性研究在装备保障中的作用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环境 保障装备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近一世纪黄土高原区植物气孔密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39
8
作者 郑淑霞 上官周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457-2464,共8页
以黄土高原地区 4种典型 C3植物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酸枣 (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和狼牙刺 (Sophora viciifolia)植物腊叶样品标本为材料 ,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 ,研究了从 2 ... 以黄土高原地区 4种典型 C3植物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酸枣 (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和狼牙刺 (Sophora viciifolia)植物腊叶样品标本为材料 ,利用数码图像显微镜处理系统 ,研究了从 2 0世纪 30年代至 2 0 0 2年中不同年代植物气孔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在近百年中 ,4种植物气孔密度随环境变化的演变规律不同 ,辽东栎气孔密度升高率为 1.31% ,几乎没有变化 ,虎榛子气孔密度降低率为 9.79% ,下降也不十分明显 ,而酸枣和狼牙刺的气孔密度降低率分别为 32 .35 %、4 6 .85 % ,下降非常明显。 4种植物气孔密度变化率比较 :狼牙刺 >酸枣 >虎榛子 >辽东栎。说明不同植物对气候环境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策略 ,环境变化对气孔密度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孔密度 C3植物 黄土高原 变化规律 气候环境
下载PDF
Impacts of permafrost changes on alpine ecosystem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42
9
作者 WANG Genxu1,3 , LI Yuanshou2 , WU Qingbai2 & WANG Yibo3 1.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2.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3.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hool,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11期1156-1169,共14页
Alpine cold ecosystem with permafrost environment is quite sensitive to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in permafrost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lpine ecosystem.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grassland biomass and soil... Alpine cold ecosystem with permafrost environment is quite sensitive to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in permafrost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lpine ecosystem.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grassland biomass and soil nutrient and texture are selected to indicate the regime of alpine cold ecosystem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lpine ecosystem and permafrost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depth of active layer, permafrost thickness and mean annual ground temperature (MAGT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model of GPTR for MAGTs and annual air temperatures, an analysis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permafrost changes on the alpine ecosystem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the permafrost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alpine ecosystems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between the Kunlun Mountains and the Tanggula Ran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mafrost changes have a different influence on different alpine ecosystem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active layer, the vegetation cover and biomass of the alpine cold meadow exhibit a significant conic reduction,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the alpine cold meadow ecosystem shows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and the surface soil materials become coarse and gravelly. The alpine cold steppe ecosystem, however, seems to have a relatively weak relation to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Those relationships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alpine cold meadow decreased by 7.98% and alpine cold swamp decreased by 28.11% under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degradation during recent 15 years. In the future 50 years the alpine cold meadow ecosystems in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 units may hav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the changes of the permafrost under different climate warming conditions, among them the alpine cold meadow and swamp ecosystem located in the low mountain and plateau area will have a relatively serious degradation. Furthermore, from the an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AFROST environment ALPINE cold ecosystem statistics relationship climate change impacts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效应测度及交互胁迫关系验证 被引量:45
10
作者 王振波 梁龙武 +1 位作者 褚昕阳 李嘉欣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52-1366,共15页
青藏高原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倾心向往的世外桃源,亟需进一步探究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本文创建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青海省和... 青藏高原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神奇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国内外旅游者倾心向往的世外桃源,亟需进一步探究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关系。本文创建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15个地市州2000-2017年面板数据探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效应及交互胁迫关系。结果显示:①2000-2017年青藏高原仅有拉萨和西宁旅游经济指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余地市州均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生态环境指数整体较高,仅有西宁和海东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其余地市州变化平缓;②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度时序上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青海呈现以西宁为核心,逐层向外递减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西藏呈现以拉萨为中心,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③青藏高原复合系统协同效应子类型主要是旅游经济滞后型,西宁和拉萨呈现"旅游经济滞后-系统均衡发展-生态环境滞后"的变化趋势;④基于双指数模型证实了青藏高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度 交互胁迫关系 青海 西藏
原文传递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during Neocene and Early Quaternary in Jiuxi Basin, China 被引量:33
11
作者 MA Yuzhen 1 , FANG Xiaomin 1,2 , LI Jijun 1 , WU Fuli 1 & ZHANG Jun 1 1.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5期676-688,共13页
Sporopollen record in the Laojunmiao Section at Yumen in the Hexi Corridor foreland depressio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3.0―11.15 M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poropollen record in the Laojunmiao Section at Yumen in the Hexi Corridor foreland depression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13.0―11.15 Ma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Jiuxi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teppe vegetation and a semi-moist climate. During 11.16―8.60 Ma prevailed forests of cypress and a still warmer, moister climate; steppe vegetation and dry climate began probably at about 8.6 Ma. Although aridification had been relaxed time and again during 8.40―6.93 Ma (forest-steppe, warm-semi-moist), 6.64―5.67 Ma (open-forest and steppe, warmer-semi-moist) and 5.42―4.96 Ma (steppe, semi-arid), the climate in the region became drier and drier in response to the fre- quent occurrence of aridity during 6.93―6.64 Ma (steppe, semi-arid), 5.67―5.42 Ma (de- sert-steppe, arid), 3.66―3.30 Ma (desert-steppe, arid) and 2.56―2.21 Ma (desert, arid). Perhaps the important findings of our study are the notable expansion of drought-enduring plants during 3.66―3.30 Ma and about 2.56 Ma and the replacement of vegetation by vast arid de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Hexi Corridor SPOROPOLLEN recor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EGETATION evolution aridification.
原文传递
植被建设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代亚丽 蔡江碧 王宏丽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30-134,共5页
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 ,阐述了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减少地表径流 ;调节气候 ,减轻自然灾害 ;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最后针对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用先进的造林技术 ,林... 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 ,阐述了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减少地表径流 ;调节气候 ,减轻自然灾害 ;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最后针对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用先进的造林技术 ,林草并重、草业先行 ,加强预防监督工作 ,加大投资力度等措施加快植被建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柴油机燃烧过程影响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高荣刚 李国岫 +1 位作者 虞育松 李洪萌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48-1454,共7页
为分析高原环境下柴油机性能下降的原因,应用CFD软件FIRE对不同海拔条件下柴油机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研究。建立了描述缸内油气混合过程的中间参数,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高原环境对柴油机缸内油气混合过程的影响。着重通过对燃烧放... 为分析高原环境下柴油机性能下降的原因,应用CFD软件FIRE对不同海拔条件下柴油机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研究。建立了描述缸内油气混合过程的中间参数,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高原环境对柴油机缸内油气混合过程的影响。着重通过对燃烧放热规律的分析,研究了高原环境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环境下燃烧室近壁面处易形成较浓混合气,燃油附壁较多,燃烧室中心区域空气利用率降低;燃烧后期,高原环境下柴油机缸内仍有大量浓混合气存在,且分布较集中,燃油质量分数均方差大;随着海拔的升高,燃烧中后期缸内高温区域中心逐渐向燃烧室侧壁移动,附壁燃烧严重,凹坑及余隙处易形成油气堆积,促使燃烧恶化;高原环境对柴油机预混燃烧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海拔的升高,扩散燃烧放热率逐渐降低,燃烧持续期大幅增加,导致严重的后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柴油机 高原环境 油气混合 燃烧过程
下载PDF
高原环境对车用柴油机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志强 何勇灵 +2 位作者 韩志强 刘丽芳 卢亚辉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09年第2期27-31,共5页
总结了高原地区环境特点,全面深入分析了高原环境对车用柴油机的影响。通过特种车辆高原适应性分析,发现加速特性和爬坡性能是制约车辆高原适应性好坏的最主要因素。特别针对柴油机的加速特性和扭矩特性曲线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技术措... 总结了高原地区环境特点,全面深入分析了高原环境对车用柴油机的影响。通过特种车辆高原适应性分析,发现加速特性和爬坡性能是制约车辆高原适应性好坏的最主要因素。特别针对柴油机的加速特性和扭矩特性曲线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技术措施,为研究进一步提高柴油机高原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环境 柴油机 加速特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贺金红 廖允成 +1 位作者 胡兵辉 程天矫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14,共5页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区 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 坡耕地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29
16
作者 邓景成 高鹏 +4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孙文义 田鹏 宋小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68,共6页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 基于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我国实施了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迁和农耕文明前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气候和植被带的南移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破坏,指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对植被恢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区域气候改善都起到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水资源需求增加,承载力不足、耕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粮食产量下降、政策可持续性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树种,利用节水措施以缓解水资源问题,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价值最大化进一步优化土地配置,从工程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入手,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建议,为以后更好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粮食安全
下载PDF
我国高原健康环境评估 被引量:27
17
作者 戴霄晔 王铮 刘涛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2-319,共8页
我国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广袤的山地和高原地区,海拔上升带来的氧气含量降低、紫外辐射增强等高原自然环境导致的各种不利因素,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针对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包括低压低氧、低气温、低湿度、高辐射等... 我国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广袤的山地和高原地区,海拔上升带来的氧气含量降低、紫外辐射增强等高原自然环境导致的各种不利因素,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针对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包括低压低氧、低气温、低湿度、高辐射等自然环境条件,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并介绍了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和高原衰退症等慢性高原病的发病特征。进一步地,在众多学者的大量研究基础上,对海拔高度增加引致的氧气含量和紫外辐射强度等自然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指标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进而得出了在不同海拔高度人体生理的表现。依据有关数据,还总结了我国各种急性、慢性高原病在县级区域水平上发生的区域分布规律,对我国高原病与高原反应发生的地区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了各种疾病发病的海拔临界值。这对于改善高原居民的生理健康水平、指导平原地区前往高海拔地区人们对高原病的防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环境 人体健康 高原病
下载PDF
云南低纬高原不同生态环境与小麦品质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于亚雄 陈坤玲 +6 位作者 刘丽 杨金华 胡银星 徐俊萍 程耿 余荣芝 杨延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1-54,共4页
以云南省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材料 ,通过对三个不同生态试点、水、旱地栽培条件下小麦品质变化的分析 ,初步研究了低纬高原立体气候生态条件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受生态环境与栽培条件的影响 ;出粉率同时受生态... 以云南省大面积推广品种为材料 ,通过对三个不同生态试点、水、旱地栽培条件下小麦品质变化的分析 ,初步研究了低纬高原立体气候生态条件与小麦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受生态环境与栽培条件的影响 ;出粉率同时受生态环境和品种遗传的影响 ;沉淀值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的控制 ;面团流变学特性主要由品种遗传特性所决定 ,但也受生态环境、栽培方式、生态环境与栽培方式互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生态环境 小麦 品质 蛋白质 湿面筋含量 出粉率 沉淀值 面团流变性 区划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特征之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光秀 施雅风 +1 位作者 沈永平 洪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均温度高于现代3~5℃左右,夏季风增强,年降水量增加100~400mm。湖泊水面扩张并升高,湖水变淡,高原泥炭发育,冰川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全新世 大暖期 环境特征 地层
下载PDF
黄土洞穴的环境灾害效应 被引量:25
20
作者 彭建兵 李喜安 +2 位作者 孙萍 陈志新 范文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共7页
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地质灾害,对黄土地区的运输、管道、拦蓄水工程、厂房、民居等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构成不同程度威胁;还可促发其它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恶化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文章根据野外和室内研究所积累的资料,... 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地质灾害,对黄土地区的运输、管道、拦蓄水工程、厂房、民居等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构成不同程度威胁;还可促发其它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恶化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文章根据野外和室内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黄土洞穴的地质灾害效应以及环境变化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为黄土洞穴工程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可进一步了解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的发育规律及其第四纪以来的地质环境变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黄土洞穴 地质灾害 地质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