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7
1
作者 龙璐 王钟明 +3 位作者 陈贞 陶亚 王堃 易斌 《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和无斑块组...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和无斑块组(24例),以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Lp-PLA2水平。所有患者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Z=-6.995,P<0.05);无斑块组、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依次升高,且无斑块组与有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70,P<0.05),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5,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Lp-PLA2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斑块稳定性的最佳截断值为137.00μg/L,灵敏度为81.8%,特异性为95.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Lp-PLA2水平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33,P<0.05)。血浆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 s=0.861,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血浆LpPLA2水平可预测斑块稳定性,同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缺血性脑卒中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cy含量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8
2
作者 许金鹏 刘洋 +5 位作者 李靖 邸卫英 徐占稳 赵兴洲 宋书江 刘福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61-65,共5页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探讨Hcy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者90例。根据其血清Hcy含量分为普通... 目的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变化,探讨Hcy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者90例。根据其血清Hcy含量分为普通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普通高血压组,Hcy<10μmol/L,n=47)、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43),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58)。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cy、炎症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含量,进一步分析Hcy含量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普通高血压组及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Hcy、炎症因子及斑块稳定性指标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Hcy,炎症因子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斑块稳定性指标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含量高于普通高血压组患者,斑块稳定性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含量低于普通高血压组患者。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清Hcy含量与炎症因子、斑块稳定性指标直接相关。结论血清Hcy含量升高是H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加剧、斑块稳定性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炎症因子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相关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余丹青 陈纪言 +2 位作者 李光 罗建方 李瑜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 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TIMP 1)、TIMP 1/MMP 1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冠脉血管内超声检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软硬特性 ,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 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TIMP 1)、TIMP 1/MMP 1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冠脉血管内超声检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软硬特性 ,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 (n =2 2 )和稳定斑块组 (n =12 )。测定两组间血浆MMP 1、TIMP 1浓度 ,并与冠脉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斑块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脂核或无回声带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带与斑块比及面积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冠状静脉窦血和外周血中 ,不稳定斑块组MMP 1浓度明显大于稳定斑块组 (P <0 0 1) ,TIMP 1/MMP 1明显小于稳定斑块组 (P <0 0 0 1)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浆MMP 1浓度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 ,与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脂核与斑块比和面积狭窄率呈正相关 ,与斑块大小无关。TIMP 1/MMP 1与纤维帽厚度、面积狭窄率呈正相关 ,与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脂核与斑块比呈负相关。结论 :MMP 1和TIMP 1/MMP 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呈密切相关 ,可望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斑块 冠心病 不稳定斑块 相关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43
4
作者 陈金丽 叶晓燕 楼阿丽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与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CEUS、常规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超声与CEUS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CEUS、常规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比较CEUS下不同性质斑块的增强强度、时间-强度定量参数(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结果以病理结果为准,CEUS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常规超声(P<0.05),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增强斑块78个,集中于肩部(70.51%)、基底部(23.08%)、尾部(6.41%),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的CEUS增强强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斑块多以Ⅲ~Ⅳ级为主,混合斑块、硬斑块以Ⅰ~Ⅱ级为主。软斑块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较混合斑块、硬斑块短,而最大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高于混合斑块、硬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较高评估价值,可灵敏、客观反映斑块稳定性,并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价 被引量:40
5
作者 徐伟华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0年第3期491-495,共5页
为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检出效能,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本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动脉造影(CAG)和MSCTA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对照,观察MSCTA... 为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检出效能,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本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动脉造影(CAG)和MSCTA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对照,观察MSCTA对冠脉狭窄病变和冠脉斑块的检出效能。结果显示,MSCTA检出冠脉狭窄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与CAG检出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71,P=0.000)。MSCTA对冠脉轻微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检出率与C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以钙化斑块为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以软斑块为主。MSCTA对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性质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MSCTA对冠脉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有效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冠脉狭窄程度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与斑块稳定性指标、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娜 杜莉娟 +1 位作者 常亚伟 王海燕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7期882-884,88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与斑块稳定性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74例)及三...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与斑块稳定性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69例)、双支病变组(74例)及三支病变组(49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及Crouse斑块积分,检测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 K)、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ⅠCT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等斑块稳定性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结果三支病变组患者CA-IMT值、Crouse斑块积分及血清Cat K、ⅠCTP、MMP-1、MMP-9和Hcy水平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A-IMT值将研究对象分为内膜正常组(51例)、内膜增厚组(97例)和斑块形成组(44例),斑块形成组患者血清Cat K、ⅠCTP、MMP-1、MMP-9和Hcy水平均高于内膜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内膜增厚组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内膜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CA-IMT值与血清Cat K、ⅠCTP、MMP-1、MMP-9和Hcy指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516、0.499、0.438、0.424和0.563),Crouse斑块积分与上述血清指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85、0.460、0.407、0.398和0.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加重,颈动脉超声特征以及斑块稳定性、Hcy指标均存在明显的恶化趋势,且颈动脉超声指标与血清Cat K、ⅠCTP、MMP-1、MMP-9和Hcy水平存在相关性,共同参与老年冠心病的粥样硬化的病情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心病 颈动脉超声 斑块稳定性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冠心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水平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南格利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53-457,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水平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依据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3个亚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超声参数与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水平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依据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3个亚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测定各组颈动脉超声参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颈动脉顺应性(CAC)、总动脉硬化程度(β)、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同时测定各组血清中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蛋白酶K(CatK)、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及炎症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法分析颈动脉超声参数与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间相关性。结果:4组PWVβ、CAC、β、IMT、CatK、ICTP、MMP-2、MMP-9、hs-CRP、TNF-α、IL-6水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受试者PWVβ、β、IMT、CatK、ICTP、MMP-2、MMP-9、hs-CRP、TNF-α、IL-6升高,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均<0.05);而CAC值则逐渐下减小,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颈动脉超声参数PWVβ、CAC、β、IMT与CatK、ICTP、MMP-2、MMP-9、hs-CRP、TNF-α、IL-6表达水平间均呈明显正相关,CAC则与其存在明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参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及病情进展评估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 超声检查 相关性 斑块稳定性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程方满 林平 于淮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早期筛查负性情绪患者,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31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行斑块...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早期筛查负性情绪患者,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31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行斑块稳定性分析。结果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1.3%、30.7%,15.7%患者同时存在焦虑抑郁。Logistic回归分析示,抑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斑块稳定性有显著性影响(OR=1.062、1.322,均P<0.05)。结论抑郁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冠心病患者应及早进行负性情绪及饮食行为的全面调查并实施针对性干预,以减少不稳定斑块的发生,预防心脏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 焦虑 冠状动脉 硬化斑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稳定性 心脏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爽 胡岩芳 刘科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之后对两组患者血流状态及斑块稳定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峰速度(Vp)及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差值(DVp及DVm)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p及Vm水平分别为(73.25±0.89)cm/s和(36.79±0.33)cm/s,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DVp及DVm水平分别为(17.56±0.67)cm/s和(7.86±0.85)cm/s,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例数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数分别为(1.08±0.07)mm、(0.55±0.05)mm2及(2.28±0.04)个,低回声斑块患者8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C、TG及LDL-C均明显降低(P<0.05),而HDL-C水平却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TC、TG及LDL-C水平在治疗后分别为(2.95±0.07)mmol/L、(1.59±0.08)mmol/L和(1.88±0.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HDL-C水平为(1.58±0.0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状态,增加斑块稳定性,降低血脂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状态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抗炎作用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珅 方庆娟 +3 位作者 武星 赵茜茜 冯向云 杨婷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正丁基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以评估其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颈动脉... 目的:探讨正丁基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以评估其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对照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组,按随机数字法将易损斑块组分为干预1组及干预2组,2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干预1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血清hs-CRP、MMP-9、TNF-α浓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测量并评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斑块Crous积分、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易损斑块2亚组治疗前血清hs-CRP、MMP-9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干预1组及干预2组间血清hs-CRP、MMP-9、TNF-α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易损斑块2亚组中血清hs-CRP、MMP-9及TNF-α水平均下降(P<0.05),干预1组治疗后血清hs-CRP、MMP-9及TNF-α水平均低于干预2组(P<0.05);易损斑块2亚组治疗后6个月后IMT值均下降(P<0.05),干预1组治疗后IMT值下降幅度大于干预2组(P<0.05);2亚组治疗后斑块Crous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不稳定斑块数量明显下降(P<0.05),干预1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量明显低于干预2组(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具有抗炎、逆转颈动脉内膜增生及稳定斑块作用,可使易损斑块稳定而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旋-3-正丁基苯酞 MMP-9 HS-CRP TNF-α 斑块Crous积分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23
11
作者 周志斌 郭毅 +4 位作者 王思鸿 李小好 尤玉兰 顾惠娟 丁秋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三者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人冠状动脉斑块组织共41例,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作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三者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人冠状动脉斑块组织共41例,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作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在人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结果不稳定性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要明显强于稳定性斑块(面积密度为0.21±0.04比0.16±0.02,吸光度为3.48±0.65比2.84±0.27,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则明显弱于稳定性斑块(面积密度为0.17±0.02比0.23±0.05,P<0.01;吸光度为3.16±0.65比3.60±0.55,P<0.05);两者在斑块内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面积密度为r=-0.332,P=0.034;吸光度为r=-0.373,P=0.016),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9、转化生长因子β1同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9是形成不稳定性斑块的重要促进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1则是重要的斑块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动脉粥样硬化宽块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转化生长因子Β1 转化生长因子p受体I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2
作者 陈润泰 傅玉才 王伟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1-315,共5页
斑块内血管新生由低氧和炎症等因素诱导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剧炎症反应和诱发斑块内出血,影响斑块的稳定性,从而诱发死亡率极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另一方面可缓解斑块内低氧状态,减少... 斑块内血管新生由低氧和炎症等因素诱导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剧炎症反应和诱发斑块内出血,影响斑块的稳定性,从而诱发死亡率极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另一方面可缓解斑块内低氧状态,减少细胞坏死,为斑块内有害物质的移出提供通道。抗血管生成治疗虽已投入临床应用,但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进展甚小。本文就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发生机制、血管新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相关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新生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袁山旗 赵红敏 +3 位作者 王晓叶 张西安 候鹏飞 刘展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7期27-29,3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并以随访及...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并以随访及磁共振检查为对照,比较颈动脉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结果,以及不同斑块类型患者血清VEGF、MMP-9、hs-CRP水平。结果经随访及组织病理学发现,9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无斑块33例,稳定性斑块32例,易损性斑块33例。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无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易损性斑块的准确性均显著高于颈动脉超声检测(P<0.05);稳定性斑块患者血清VEGF、MMP-9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显著低于易损性斑块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VEGF、MMP-9、hs-CRP检测可准确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反映斑块稳定性及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颈动脉超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邹蔷薇 王惠婕 +1 位作者 何欣 陈敏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099-1102,1107,共5页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凋亡、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治疗ACI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托伐...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细胞凋亡、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12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治疗ACI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2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拜阿司匹林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稳定性指标、细胞凋亡相关分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2.30%vs.76.92%,χ^2=4.704,P=0.033)。治疗后14 d,观察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t/P=3.784/0.000、5.347/0.000);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t/P=8.004/0.000、8.579/0.000);斑块稳定性指标MMP-2、Lox-1、Cat K及凋亡相关分子sFas、sFas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高于对照组(t/P=13.734/0.000、6.594/0.000、9.364/0.000、8.934/0.000、7.204/0.000,5.694/0.0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ACI疗效确切,可有效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亚低温 丁苯酞注射液 脑梗死 急性 细胞凋亡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虎杖与山楂提取物配伍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龙涛 郑广娟 +2 位作者 张文高 郭刚 吴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观察具有解毒作用的中药虎杖提取物配伍活血化瘀中药山楂提取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其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安全性,为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的中药提取物配伍应用于颈动... 目的:观察具有解毒作用的中药虎杖提取物配伍活血化瘀中药山楂提取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其斑块稳定性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安全性,为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的中药提取物配伍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病例标准,选择济南机床二厂社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解毒活血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虎杖提取物和山楂提取物胶囊(每粒含虎杖提取物160 mg,山楂提取物150 mg),每次1粒,每日2次(给药剂量为虎杖提取物5.33 mg·kg-1·d-1,山楂提取物5.0mg·kg-1·d-1);对照组给予洛伐他汀片口服,每次1片(20 mg/片),每日1次(给药剂量为0.33 mg·kg-1·d-1)。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避免服用影响血脂代谢和抗AS的其他药物。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退出试验、1例因为未遵循治疗方案予以剔除,治疗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最终纳入分析病例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连续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IMT、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组血清Hs-CRP,MMP-9水平和MMP-1/TIMP-1显著降低(P<0.05,P<0.01),TIMP-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s-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具有解毒活血作用的虎杖提取物和山楂提取物配伍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活血 中药提取物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原文传递
四妙勇安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彭立 许颖智 +5 位作者 张光银 杨萃 周亚男 李良军 张军平 李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2期287-292,共6页
目的:四妙勇安汤及其成药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连续应用四妙勇安汤16w后家兔主动脉的病理... 目的:四妙勇安汤及其成药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连续应用四妙勇安汤16w后家兔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斑块内部成分及炎症因子、基质降解等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斑块呈现大的脂质核心、其上覆有较薄的纤维帽,斑块的主要成分以巨噬细胞和脂肪为主,还含有较少的胶原及肌动蛋白,显示出不稳定斑块的特点;两药物治疗组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明显较模型组为轻(P<0.05或0.01),四妙勇安汤在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和肌动蛋白含量、减少脂质核心和MMP-9表达上作用优于辛伐他汀(P<0.01)。结论:四妙勇安汤可通过拮抗炎症反应、抑制基质降解和脂肪沉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勇安汤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稳定
下载PDF
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周脂素和CD3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明学 徐浩 +4 位作者 史大卓 温见燕 潘琳 郭艳茹 陈可冀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81-884,共4页
目的观察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成分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周脂素和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的影响,探讨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3只6-8周龄小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予高脂饮食喂... 目的观察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成分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周脂素和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的影响,探讨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3只6-8周龄小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待其形成成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1只。继续高脂喂养,并按体重比折算给予小鼠临床推荐剂量的相应药物治疗13周,处死动物,检测血脂,取心脏和主动脉,每只小鼠均取主动脉根部的4个切面,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观察并计算各组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内脂质核心大小,脂质成分与胶原成分比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周脂素和CD36 mRNA的表达。结果给药13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西洋参茎叶总皂苷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内脂质核心面积以及脂质成分与胶原成分比值明显减小(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1)。而主动脉内周脂素和CD36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临床推荐剂量上,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可通过改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斑块内部成分,尤其是减少斑块内脂质含量来起到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周脂素和清道夫受体CD36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西洋参茎叶总皂苷 Movat五色套染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脂质代谢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董亚贤 尧慧燕 +2 位作者 石红婷 钟高贤 刁芳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7-72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征将病人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17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者119例(69.59%),稳定性斑块者52例(30.41%);不稳定性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高于稳定性斑块组;载脂蛋白A1(OR=3.92,95%CI 2.11~7.25,P=0.000)、空腹血糖(OR=1.34,95%CI 1.06~1.69,P=0.014)、尿酸(OR=1.01,95%CI 1.00~1.01,P=0.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33,95%CI 1.09~1.62,P=0.005)为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与载脂蛋白A1、空腹血糖、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璐 薛梅 +2 位作者 马晓娟 杨琳 殷惠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4-518,共5页
目的观察芎芍胶囊(XSC,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XSC低剂量组和XSC高剂量组,每组10只... 目的观察芎芍胶囊(XSC,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XSC低剂量组和XSC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行腹主动脉球囊导管血管损伤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继续高脂喂养,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5mg/(kg·d),XSC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芎芍胶囊0.24g/(kg·d)和0.48g/(kg·d),连续给药6周后,各组采血测血脂;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MMP-3、MMP-9和MMP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斑块组织MMP-3及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组、XSC高、低剂量组血清MMP-3、MMP-9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时斑块内MMP-3和CD40L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P<0.01);辛伐他汀组和XSC高、低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对血清总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P<0.01),辛伐他汀组还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各组TIMP-1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稳定斑块的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血管壁中和血清MMP-3、MMP-9及相关因子表达,可能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 赤芍总苷 川芎总酚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64排双源CT对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朝兵 李旭 +1 位作者 徐盼 赵霞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0年第2期266-271,共6页
本文为探讨64排双源CT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选择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9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合并T2DM者设为观察组(n=49),未合并T2DM者设为对照组(n=41),比较多排双源CT对冠... 本文为探讨64排双源CT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选择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9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合并T2DM者设为观察组(n=49),未合并T2DM者设为对照组(n=41),比较多排双源CT对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观察组软斑块和混合斑块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钙化斑块数量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Ⅰ级、Ⅱ级、Ⅳ级狭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Ⅲ级狭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排双源CT对≥50%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最低,随病变加重,灵敏度逐渐上升。阳性预测值随病变增加而增加,但都较阴性预测值为低,表明64排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时存在高估现象;冠状动脉钙化较为严重者,不同钙化程度对诊断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着钙化程度的增加其诊断特异性下降,但仍可保持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本研究证实多排双源CT对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帮助临床提供正确诊断,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双源CT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冠脉狭窄程度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