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种时期与密度对关中灌区夏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74
1
作者 马国胜 薛吉全 +3 位作者 路海东 张仁和 邰书静 任建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47-1253,共7页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关中灌区玉米密度、播期与群体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6月13日—7月22日,播期与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m...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运用作物群体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关中灌区玉米密度、播期与群体生理指标的关系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夏播条件下,在6月13日—7月22日,播期与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DMA)、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max)、总光合势(LAD)、群体净同化率(NAR)、作物生长率(CGR)呈负相关,播期对CGR、LAD的影响较大,对LAImax和NAR的影响较小;在45000~65918株·hm-2范围内,密度与玉米籽粒产量、DMA、LAImax、LAD、CGR呈正相关,而与NAR呈负相关,密度对CGR、LAImax和LAD的影响较大,而对NAR的影响较小.播期对玉米群体生理指标的总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密度,实际生产中应力争早播.对密度和播期与玉米群体生理指标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陕单8806玉米在关中灌区夏播中实现高产的适宜播期为6月10—20日,密度应控制在57767~71706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播期 播种密度 群体生理指标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 被引量:69
2
作者 贾建英 郭建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3期302-307,共6页
利用东北3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分析各年代80%保证率下≥10℃初日、初霜日、生育期天数、≥10℃有效积温及玉米不同品种的布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玉米气候资源在2001-2006... 利用东北3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分析各年代80%保证率下≥10℃初日、初霜日、生育期天数、≥10℃有效积温及玉米不同品种的布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玉米气候资源在2001-2006年增加较显著。≥10℃初日除大兴安岭漠河外其它地区普遍提前了2~10d;初霜日除大兴安岭地区提前5~20d,小兴安岭和辽宁省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推迟5~10d;生育期天数除大兴安岭北部减少10d左右,吉林省北部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了10d左右;≥10℃有效积温除大兴安岭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200~400℃.d。在玉米适宜生长区域内适宜播种期较60年代普遍提前了2~10d;不同品种熟型玉米分布界线在2001-2006年北移东扩很显著,小兴安岭可以种植极早熟品种,三江平原成为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区域,松嫩平原南部亦可种植晚熟品种,长白山地带以前不能满足玉米生育热量条件的区域,也可以种植早熟品种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玉米气候资源 播种期 品种布局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6
3
作者 李向岭 李从锋 +2 位作者 葛均筑 侯海鹏 赵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100,共6页
以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其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降低,平均净同化率依次增加,穗... 以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其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降低,平均净同化率依次增加,穗数无显著性差异。随密度增加,其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穗数均增加,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天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依次降低。对产量性能构成指标与播期和密度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密度对产量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程度都大于播期。产量性能构成指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效应均为正效应,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生育天数、穗数对产量有正向的间接效应,且穗数的正效应较大;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有负向的间接效应,且平均净同化率的负效应较大。平衡协调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关系,适当提前播种和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玉米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天数及穗数,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试验表明,平均叶面积指数为4.18、平均净同化率为5 g(/m2.d)、生育期天数为120 d、收获指数为0.50、有效穗数为89 000穗/hm2、单穗粒数为480粒、千粒重为290g,玉米可以实现12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种期 种植密度 产量性能
原文传递
播期、密度、氮肥用量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被引量:51
4
作者 王丹英 汪自强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2,共4页
采用 3因素 4水平的正交试验 ,研究了播期、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对菜用大豆华春 1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期对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 ,华春 18在 3月 15日播种 ,密度每公顷 33万株 ,氮肥用量每公顷 12 0 kg时的产量最高。菜用... 采用 3因素 4水平的正交试验 ,研究了播期、种植密度、氮肥用量对菜用大豆华春 1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期对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 ,华春 18在 3月 15日播种 ,密度每公顷 33万株 ,氮肥用量每公顷 12 0 kg时的产量最高。菜用大豆的产量与二粒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百荚重、每荚实粒数等外观品质则主要取决于多粒荚所占的比例 ,种植密度低的菜用大豆的外观品质较好。播期对菜用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有影响 ,适施氮肥能增加籽粒中维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播期 密度 氮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国麦1号播期播量对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5
作者 马溶慧 朱云集 +2 位作者 郭天财 闫耀礼 刘万代 《山东农业科学》 2004年第4期12-15,共4页
2002-2003年度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安排了国麦1号播期、播量裂区试验,对其群体结构指标、幼穗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年度生态条件下,国麦1号的幼穗发育进程略晚于豫麦49。不同播期对产量、穗数... 2002-2003年度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安排了国麦1号播期、播量裂区试验,对其群体结构指标、幼穗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年度生态条件下,国麦1号的幼穗发育进程略晚于豫麦49。不同播期对产量、穗数、穗粒数影响不大,对千粒重影响明显,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播量对产量、穗数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对穗粒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河南省中部地区种植,可掌握在10月6日左右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50万/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麦1号 播期 播量 群体发展 产量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被引量:36
6
作者 董剑 赵万春 +4 位作者 陈其皎 李哲清 刘俊 庞红喜 高翔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9,共4页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高产 播期 密度
下载PDF
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鹿文成 刘英华 +3 位作者 闫洪睿 张雷 梁吉利 刘发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1年第3期17-19,共3页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北部第 4积温带 ,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 ,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正常播期 ,最后导致产量下降 ;早播...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北部第 4积温带 ,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动态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 ,后期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均低于正常播期 ,最后导致产量下降 ;早播由于地温低 ,有粉种现象 ,保苗率降低较大 ,特别是对抗寒性较差的品种影响更大 ,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低于正常播期 ,大豆产量亦比正常播种明显低。从试验结果看出在本区以 5月 7日前后播种最为适宜 ,平均产量比早播高 11.8% ,比晚播高 8.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播期 生长发育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杨念婉 李艾莲 陈彩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49-152,共4页
为薏苡在北方地区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 为薏苡在北方地区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株行距40cm×60cm)时薏苡的产量最高,若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优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株行距60cm×80cm),适宜播期在4月27日左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薏苡产量的首要因素,应作为育种中的首选指标;分蘖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间接增加作用,可通过栽培中对密度的调节得以提高,从而获得薏苡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 种植密度 播期 产量构成
下载PDF
密度对沿淮晚播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8
9
作者 邵庆勤 闫素辉 +3 位作者 张从宇 任兰天 许峰 李文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66-1377,共12页
目前晚播小麦的面积不断增加,为明确沿淮地区晚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于2013—2015年在不同晚播条件下(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设置3个种植密度(300万株·hm-2、450万株·hm-2、600万株·hm-2),分... 目前晚播小麦的面积不断增加,为明确沿淮地区晚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于2013—2015年在不同晚播条件下(11月5日、11月15日、11月25日),设置3个种植密度(300万株·hm-2、450万株·hm-2、600万株·hm-2),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茬晚播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导致小麦生育期滞后,主要影响拔节期前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密度对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随播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花前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和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下降,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明显增加;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下降,进而产量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上升。播期对分蘖穗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大于主茎穗。与11月5日播期相比,11月25日播期下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积累量、籽粒干重、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在主茎穗中分别下降13.37%、9.96%、9.04%、25.37%和17.07%,在分蘖穗中分别下降55.71%、54.34%、51.80%、59.70%和22.70%。同一播期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上升,花前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减少,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增加;穗数增加,千粒重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上升,沉淀值下降。与主茎穗相比,密度对分蘖穗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更大。与300万株·hm-2密度相比,600万株·hm-2密度下单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主茎穗中分别下降17.90%、13.60%和4.76%,在分蘖穗中分别下降20.17%、14.46%和6.23%。可见,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增加晚播小麦产量并改善晚播小麦品质性状,本研究中11月15日、11月25日两晚播条件下适宜密度分别为450万株·hm-2、6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播期 籽粒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播种期对2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卢合全 李振怀 +3 位作者 董合忠 李维江 唐薇 张冬梅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2-317,共6页
适期播种是棉花丰产的重要措施,品种类型常影响播种期。为确定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类型(早发型鲁棉研21号和后发型鲁棉研28号)为主区,播种期(4月上旬早播、4月下旬中播和5月上旬晚播)为副区,于2009—2010年... 适期播种是棉花丰产的重要措施,品种类型常影响播种期。为确定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类型(早发型鲁棉研21号和后发型鲁棉研28号)为主区,播种期(4月上旬早播、4月下旬中播和5月上旬晚播)为副区,于2009—2010年在山东临清研究了品种类型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而且主要是由于铃数和衣分的变化所致;早发型品种4月下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中旬播种增产6.3%,5月上旬播种与4月中旬播种产量相当;后发型品种4月中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分别增产4.8%和12%。在鲁西北棉区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早发型品种以4月下旬播种为宜,可以适当晚播,直到5月上旬;后发型品种应适当早播,以4月中旬为宜,晚播会显著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品种类型 播种期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旱作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赵海超 曲平化 +1 位作者 龚学臣 陈春艳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研究旱作条件下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谷子生育时期、叶面积、株高和叶、茎、穗干重以及产量指标的测定,确定谷子的最佳播期。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谷子生育期变短;叶、茎随着播期的延迟生长速率变慢、衰退速率... 目的研究旱作条件下不同播期对谷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谷子生育时期、叶面积、株高和叶、茎、穗干重以及产量指标的测定,确定谷子的最佳播期。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谷子生育期变短;叶、茎随着播期的延迟生长速率变慢、衰退速率变慢;播种期过早谷子前期生长速率较快、播种晚的谷子后期生长较快;穗干重随着播期的延迟积累变快,千粒重随着播期的延迟呈下降趋势;穗粒数、籽粒产量和产草量均以5月23为播期最高。结论张家口地区谷子最佳播期为5月23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谷子 播期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能利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7
12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4 位作者 曹洁璇 梁双波 贾秀领 张丽华 姚艳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77-183,共7页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6个播期(6月10日、6月12日、6月14日、6月16日、6月18日、6月20日)配合6个收获期(10月4日、9月28日、10月10日、9月25日、10月7日、10月1日)对郑单958和浚单20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通过播期...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6个播期(6月10日、6月12日、6月14日、6月16日、6月18日、6月20日)配合6个收获期(10月4日、9月28日、10月10日、9月25日、10月7日、10月1日)对郑单958和浚单20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通过播期、收获期调控,实现高产与高光利用率,同时得到早播及延迟收获对玉米产量影响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迟播可明显缩短13叶展至吐丝期生长时间,平均播期每推迟1 d,播种至吐丝期的时间平均缩短0.4 d;13叶展和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与播期关系密切,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与生育期长短关系密切,推迟播期和收获期均可明显降低叶面积指数;较迟播,早播(前3个播期)具有前期物质生产量高、后期转化率高的特点;光能利用率(RUE)与生育期长短关系密切,为生育期较长处理光能利用率较高;郑单958具有较高光能转化效率;播期与收获期对玉米产量影响均很显著,播期的影响大于收获期,早播期+晚收获期处理(第1,3播期)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显著较高;夏玉米每提早播种1 d,产量平均增加196.5 kg/hm2,每推迟收获1 d,平均增产97.5kg/hm2。迟播使吐丝前光能利用减少,影响前期的物质生产,即使生育期适当延长,仍不能弥补前期生长不足造成的产量损失;获得较高产量的播期、收获期与品种的最佳组合为6月10-14日播种10月4-7日收获的郑单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播期 干物质量 光能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7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王美 亓振 王雨 孙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为给不同筋型小麦高产种植筛选适宜的播期,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播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的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 为给不同筋型小麦高产种植筛选适宜的播期,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播期对两种筋型小麦旗叶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的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尽相同。适期播种(10月7日)有利于改善济麦20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而早播(9月30日)有利于改善中麦8号旗叶光合和籽粒灌浆特性。不同播期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籽粒灌浆进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来看,济麦20以10月7日播种最优,而中麦8号以9月30日播种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光合特性 灌浆特性
下载PDF
精播麦套花生套期、肥料与密度优化配置 被引量:22
14
作者 万书波 郑亚萍 +4 位作者 刘道忠 成波 吴正峰 陈殿绪 王才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9-323,共5页
大田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精播麦套花生套期、密度和N肥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分析表明:(1)套期与密度、密度与肥料间呈负向交互效应。套期晚,花生适宜密度应相应增加;密度增加,N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套期与肥料呈正向... 大田条件下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精播麦套花生套期、密度和N肥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分析表明:(1)套期与密度、密度与肥料间呈负向交互效应。套期晚,花生适宜密度应相应增加;密度增加,N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套期与肥料呈正向交互效应,套期早,N肥用量也应适当增加。(2)麦套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5795.4ks/hm^2,相应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22d套种,每公顷播20.7万株,施N89.3kg。产量在4500—5250kg/hm^2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8—29d套种,每公顷播18.8—22.2万株,施N49.4—90.7kg;产量在5250~5795kg/hm^2范围内的措施组合为:麦收前17~22d套种,每公顷播18.9—22.7万株。施N72.7—108.9kg。(3)夏直播花生最高产量可达到4873.0kg/hm^2,相应的措施组合为:每公顷播20.8万株。施N85.4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精播 套种 套期 密度 N肥 产量 优化配置
下载PDF
大豆不同品种类型对播期及密度的反应 被引量:19
15
作者 许冬梅 程舜华 郭显荣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1-298,共8页
选取结荚习性、分枝性不同的四个品种为试材,采用二因素最优化设计,进行了品种、播期、密度的综合试验,并建立了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各类型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均可获得高产,但需配有相应的最佳栽培模式;播期与密度对产量影响均较大。... 选取结荚习性、分枝性不同的四个品种为试材,采用二因素最优化设计,进行了品种、播期、密度的综合试验,并建立了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各类型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均可获得高产,但需配有相应的最佳栽培模式;播期与密度对产量影响均较大。播期早晚主要影响花前期长短,进而影响产量。无限型品种适宜的密度较低且范围较窄;分枝性强的有限型品种,适宜密度较高,范围较宽;独秆型品种则要求密度高,范围最窄。产量与单位面积总荚数相关最为密切(r=0.934),每平方米总荚数高于700,可获得每亩高于150公斤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播期 密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藜麦在北京地区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邓万云 周继华 +5 位作者 黄琴 梅丽 郭自军 徐学欣 韩美坤 王志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19,共8页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及其适宜播期范围,利用引进的藜麦种植材料设置不同地域适应性观察和不同播期试验,进行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表现的评价。结果表明,2年不同试验点藜麦均正常成熟:2014年产量为1 764.7kg/hm^2;2015... 为探究藜麦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及其适宜播期范围,利用引进的藜麦种植材料设置不同地域适应性观察和不同播期试验,进行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表现的评价。结果表明,2年不同试验点藜麦均正常成熟:2014年产量为1 764.7kg/hm^2;2015年3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1 880.1kg/hm^2,其中房山大安山获得最高产量为2 235.2kg/hm^2。不同播期藜麦生育期在117~127d,株高在185.1~197.5cm,茎粗在19.8~24.8mm,单株主茎一级分枝数在20~27个,产量1 363.78~2 029.26kg/hm^2,单株粒重27.86~33.20g/株,千粒重2.29~2.70g。综上结果,藜麦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尤其在房山大安山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表现较好;其适宜播期在4月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试种 适应性 播期 农艺性状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饲料油菜种植试验及其产业化前景——以延安治沟造地典型项目区为例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彦随 陈宗峰 +2 位作者 李裕瑞 冯巍仑 曹智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65-2074,共10页
沟道土地整治后,如何实现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托延安市宝塔区羊圈沟和顾屯沟实验基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 沟道土地整治后,如何实现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成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临的突出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区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托延安市宝塔区羊圈沟和顾屯沟实验基地,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后种植饲料油菜的技术要点,并探讨了基于饲料油菜种植构建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思路。结果表明:1)延安地区具备种植春季饲料油菜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春播饲料油菜播种量以3.9~5.1 kg/hm^2为宜,苗期密度宜控制在22.5万株/hm^2左右;2)饲料油菜种植需要一定的田间管理,做到施足底肥,适当追肥,间苗遵循"五去五留"原则,4~5片真叶期定苗并适当追肥浇水;3)根据油菜多功能性,黄土丘陵区可发展饲用、菜用+饲用、菜用+观光+油料等多种产品组合模式,科学推广油菜种植可以促进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饲料油菜 栽培技术 发展前景 延安
原文传递
不同播期鲜食大豆品种生育特性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霞 刘丽君 +5 位作者 赵贵兴 林蔚刚 刘昊飞 王树林 王家军 刘忠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88-992,共5页
以国外和国内不同地区的7个鲜食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在哈尔滨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播期对鲜食大豆鲜荚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鲜食大豆单株的鲜荚数、鲜荚重、鲜粒重和鲜百粒重影响显著。札幌绿鲜荚产量最高,台湾292次之,... 以国外和国内不同地区的7个鲜食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在哈尔滨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播期对鲜食大豆鲜荚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鲜食大豆单株的鲜荚数、鲜荚重、鲜粒重和鲜百粒重影响显著。札幌绿鲜荚产量最高,台湾292次之,其中札幌绿在5月20日播期获得最高产量(14897.50 kg.hm-2),台湾292在5月1日播种获得次高产量(13006.50 kg.hm-2)。札幌绿5月1日播种蛋白质含量最高,台湾292 5月8日播种蛋白质含量最高;札幌绿5月20日播种可溶性糖分含量最高,台湾292 5月1日播种可溶性糖分含量最高;札幌绿、台湾292 5月8日播种脂肪含量最高。根据对鲜荚产量和品质特性的评估,札幌绿、台湾292在哈尔滨地区种植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品种 播期 品质特性 鲜荚产量
下载PDF
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小花型盆栽夏菊开花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莫丹 陈发棣 +4 位作者 徐迎春 房伟民 顾俊杰 陆锦华 朱中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4,共4页
以小花型盆栽夏菊‘奥运火炬’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其开花和观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期与开花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定植期越早开花越早;定植期在3月底到5月初时,定植到开花至少要90 d,定植期越早... 以小花型盆栽夏菊‘奥运火炬’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其开花和观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期与开花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定植期越早开花越早;定植期在3月底到5月初时,定植到开花至少要90 d,定植期越早,所需时间越长;在4月中旬定植的植株观赏品质最佳。随着摘心次数增加,花期随之推迟,株高降低,株型更紧凑;但摘心次数过多会使单株花朵数减少,降低观赏品质。试验结果证明,以4月中旬定植并经过3次摘心的处理观赏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型盆栽夏菊 定植期 摘心 开花 观赏特性
下载PDF
播期和品种变化对马铃薯产量的耦合效应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扬 王靖 +4 位作者 唐建昭 黄明霞 白慧卿 王娜 贺付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6-304,共9页
马铃薯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栽作物,随着气候向暖干化发展,其产量的稳定对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播期和品种耦合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分期播种和品种比较试验的生育期和产量数据对APSIM-Potato模型进行... 马铃薯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栽作物,随着气候向暖干化发展,其产量的稳定对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播期和品种耦合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分期播种和品种比较试验的生育期和产量数据对APSIM-Potato模型进行调参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设置连续模拟情景,比较不同耦合方式的产量及保证率,分析农牧交错带雨养马铃薯的最佳播期和品种耦合方式。结果表明:APSIM-Potato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熟性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和产量,不同品种生育期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6.3d,不同品种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7.6%。雨养条件下,农牧交错带不同播期和品种耦合下马铃薯的多年平均鲜重产量为10494kg·hm?2;中熟品种‘克新一号’晚播(6月1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为12 153 kg·hm?2,且可以保证在66.7%的年份产量高于不同耦合方式的平均值,较早播(4月26日播种)和中播(5月15日播种)的平均鲜重产量分别高16.3%和7.0%,较同一时期播种的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和晚熟品种‘底西芮’分别高18.7%和17.2%。本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带马铃薯播期、品种和环境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播期推迟和选种中熟马铃薯品种是应对气候暖干化的重要方式,为该地区马铃薯适应气候变化和保证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马铃薯 播期 品种 产量保证率 APSIM-Potato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