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溪河库湾轮虫现状及水质评价初探 被引量:32
1
作者 周淑婵 黄祥飞 +1 位作者 唐涛 蔡庆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7,共6页
香溪河是长江三峡水库湖北省最大的支流。通过对香溪河库湾(下游河段)一周年的调查,发现轮虫80种,其中占优势的有13种。轮虫密度在不同样点差异显著,样点Ⅸ最低(仅为68.96 ind./L),样点Ⅵ最高(为1505.83ind./L);对9个样点进行聚类分析,... 香溪河是长江三峡水库湖北省最大的支流。通过对香溪河库湾(下游河段)一周年的调查,发现轮虫80种,其中占优势的有13种。轮虫密度在不同样点差异显著,样点Ⅸ最低(仅为68.96 ind./L),样点Ⅵ最高(为1505.83ind./L);对9个样点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组,第1组为样点Ⅰ至Ⅴ,第2组为样点Ⅵ,第3组为样点Ⅶ、Ⅷ,第4组为样点Ⅸ;除样点Ⅸ外,沿着水流方向,轮虫密度逐渐降低;在时间上差异也显著(P<0.01),9月份最高(2664.17ind./L),12月份最低(85.00ind./L)。水质评价表明香溪河库湾属于中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时间动态 空间分布 水质 香溪河库湾
下载PDF
深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栋 王春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19-3231,共13页
深远海浮游生态系统依据水深的差别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包括上层、中层、深层和深渊层等。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上层,由于光照、温度、海冰和营养盐补充等因素的影响,浮游生物群落往往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但在海洋中层... 深远海浮游生态系统依据水深的差别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包括上层、中层、深层和深渊层等。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上层,由于光照、温度、海冰和营养盐补充等因素的影响,浮游生物群落往往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但在海洋中层及更深的区域,传统观点认为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洋的理化环境趋向于稳定,在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要弱于海洋上层。同时受调查技术和经费的限制,人们对于这一广阔区域内浮游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要局限的多。随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科学研究也逐渐由过去的以近海研究为主发展到当前的近海、边缘海和深远海研究协同发展。但与我国近海浮游生态学过去数十年间积累的大量研究成果相比,我国科学家对深远海,特别是中层、深层和深渊层浮游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极为缺乏。从大洋浮游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种间关系与生态位分化、深海浮游动物群落在碳沉降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深海浮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过去十余年来深海浮游生态学研究技术手段上的巨大进步,以期为今后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态系统 垂直分布 缺氧 季风 海山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冬季浮游有孔虫分布与壳体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万随 翦知湣 成鑫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291,共8页
通过对2009年1月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6个站位、28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分析,在0~250m水层内共鉴定出14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以热带暖水种为主、广适应性冷水种仅零星出现。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深度较Globige... 通过对2009年1月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6个站位、28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分析,在0~250m水层内共鉴定出14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以热带暖水种为主、广适应性冷水种仅零星出现。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深度较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深,可能是由于赤道地区强烈的太阳光照射或两个种食物来源差别的缘故。G.ruber与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协同变化,反映出海水碳酸盐化学体系是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子之一。此外,浮游有孔虫壳径也是壳体同位素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为了减小壳体壳径对壳体同位素值的影响,进行浮游有孔虫同位素分析时应尽量挑选壳径相近的壳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拖网 浮游有孔虫 丰度 垂直分布 氧碳同位素 赤道西太平洋
下载PDF
汤河水库春季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8
4
作者 邱春刚 刘丙阳 +2 位作者 刘旭光 金长征 张泽虎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2-228,共7页
对辽阳市境内的汤河水库春季的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河水库春季共有浮游植物42种,平均生物量为14.18 mg/L,以硅藻门最高,占65.85%,隐藻门次之,占17.19%。优势种有硅藻门的针杆藻、桥弯藻等。浮游植... 对辽阳市境内的汤河水库春季的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河水库春季共有浮游植物42种,平均生物量为14.18 mg/L,以硅藻门最高,占65.85%,隐藻门次之,占17.19%。优势种有硅藻门的针杆藻、桥弯藻等。浮游植物Chl_a含量为4.33μg/L。浮游动物比较贫乏,生物量很低,仅为0.004 mg/L。汤河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无规律性。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不规律,总的趋势是底层最高。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来看,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以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分布与浮游植物正好相反,下游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测得的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判断汤河水库属于中营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 汤河水库
下载PDF
延河丰水期浮游生物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谢海莎 邵瑞华 +3 位作者 王际焱 崔双虎 师瑞 肖懿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为探究延河浮游生物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于2019年7月从上游到下游采集了水质及浮游生物共286个样品。结果显示:浮游植物7门49种,其中绿藻19种占总数的39.23%,硅藻10种占40.23%,蓝藻12种占14.25%,隐藻1种占5.29%,黄藻、... 为探究延河浮游生物群落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于2019年7月从上游到下游采集了水质及浮游生物共286个样品。结果显示:浮游植物7门49种,其中绿藻19种占总数的39.23%,硅藻10种占40.23%,蓝藻12种占14.25%,隐藻1种占5.29%,黄藻、裸藻和甲藻7种占1%;检出浮游动物4门19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2种、枝角类5种和桡足类3种,分别占总数的71.85%、13.5%、9.27%和5.38%;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分别为1.92×10^(4)~425.16×10^(4)个/L、18~8720个/L;浮游生物优势种从上游到下游,呈增多状态。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延河水质为β-中、重污染。通过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关系,得出温度、总氮对浮游植物的群落分布影响最大。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总氮、总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群落分布 生物多样性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南京玄武湖浮游甲壳动物的水平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孙颖 舒婷婷 +3 位作者 李静 戴曦 吕志均 陈非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2-428,共7页
于2010年7月对玄武湖三个区域(荷花区、湖岸区、敞水区)的浮游甲壳动物水平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浮游甲壳动物种类、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荷花区、湖岸区、敞水区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无显著差异,三个区域pH逐渐变高.相比... 于2010年7月对玄武湖三个区域(荷花区、湖岸区、敞水区)的浮游甲壳动物水平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浮游甲壳动物种类、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荷花区、湖岸区、敞水区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无显著差异,三个区域pH逐渐变高.相比其他区域,荷花区叶绿素a浓度最高而总悬浮质浓度最低.荷花区浮游甲壳动物丰度显著高于敞水区和湖岸区.全湖枝角类优势种为模糊秀体溞、微型裸腹溞、尖额溞以及壳纹船卵溞.桡足类的优势种为北碚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与其他湖区相比,荷花区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最多,且检出缺刺新秀体溞等稀有枝角类.冗余分析(RDA)表明与玄武湖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分布相关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总悬浮质、叶绿素a和总溶解磷浓度.结合浮游甲壳动物种类、丰度分布及环境因子分析得出,模糊秀体溞更倾向于分布在敞水区,而荷花区为其余大部分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提供了合适的生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水平分布 挺水植物 缺刺新秀体溞 玄武湖
下载PDF
秋冬季东海陆架区浮游纤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翠霞 张武昌 +1 位作者 赵楠 肖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于2006年11月19日至12月23日(秋季)和2007年2月22日至3月11日(冬季)在东海陆架区(25°—33°N,120°—127°30′E)的6个断面(E1-E6)调查分析了浮游生活的寡毛目纤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秋季纤毛虫丰度... 于2006年11月19日至12月23日(秋季)和2007年2月22日至3月11日(冬季)在东海陆架区(25°—33°N,120°—127°30′E)的6个断面(E1-E6)调查分析了浮游生活的寡毛目纤毛虫的生态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秋季纤毛虫丰度为0~1 795个/dm3,生物量(C)为0~2.36μg/dm3;冬季纤毛虫丰度为0~22 695个/dm3,生物量(C)为0~10.87μg/dm3。秋季在外陆架区和中陆架区纤毛虫丰度与生物量高于内陆架区,冬季中陆架区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高于外陆架区和内陆架区。纤毛虫水柱丰度和水柱生物量高值秋季时出现在靠近外陆架北部的E2断面和南部E5断面,冬季出现在北部断面陆架中心位置。秋季和冬季纤毛虫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上层。丰度上,两个季节都是无壳纤毛虫占优势;生物量上,秋季砂壳纤毛虫对生物量的贡献大于无壳纤毛虫。ESD(Equiva-lent Spherical Diameter)为10~20μm的小型纤毛虫分别占秋季和冬季纤毛虫丰度的63%和82%。与已有的资料对比发现,东海陆架区浮游纤毛虫的生态分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浮游生物 丰度 生物量 生态分布 东海陆架
下载PDF
Distribution,abundance,and realized niches of meroplankton by two different mesh size nets during spring 2017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China
8
作者 Shuangyan ZHANG Fang ZHANG +3 位作者 Xiaoxia SUN Dongjie GUO Jianfeng WANG Song SU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40-1556,共17页
Meroplankto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oth benthic and pelagic ecosystems.Exist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estimating the quantities of meroplankton groups is both underrepresented and inaccurate.To investigate and eva... Meroplankto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oth benthic and pelagic ecosystems.Exist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estimating the quantities of meroplankton groups is both underrepresented and inaccurate.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mesh sizes(505 and 160μm)on the sampling efficiency of meroplankton,we conducted an examination using two commonly used plankton nets during the spring season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SYS).Our study revealed a total of 12 meroplankton groups,with 9 groups identified in the 505-μm mesh nets and 11 groups in the 160-μm mesh net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superior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160-μm net compared to the 505-μm net across the majority of meroplankton groups.Furthermore,we focused on exploring the abundance,distribution patterns,and realized niches of meroplankton collected by the two mesh size nets,and observ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meroplankton closely resembled the distribution of possible benthic adults in the SYS.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six dominant groups collected in the 160-μm mesh nets revealed that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emerged as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driving variations in meroplankton abundance within the SYS.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a smaller mesh size net does not necessarily capture meroplankton more comprehensively.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roplankton require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types of nets for research.Our research significantl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ntification,abundance,and distribution of meroplankton,serving a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broader landscape of detailed quantitative meroplankto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oplankton plankton net mesh size collection efficienc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realized niches
下载PDF
觅食竞技场下浮游生物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9
作者 赵宇 魏春金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主要讨论觅食竞技场下浮游生物的动力学行为。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正初始值,系统都存在唯一的全局正解;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的比较定理,得到系统持久与灭绝的充分条件,并且证明系统具有一个唯一的遍历平稳分布。最后,用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 主要讨论觅食竞技场下浮游生物的动力学行为。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正初始值,系统都存在唯一的全局正解;应用随机微分方程的比较定理,得到系统持久与灭绝的充分条件,并且证明系统具有一个唯一的遍历平稳分布。最后,用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觅食竞技场 动力学 平稳分布 持久 灭绝
下载PDF
上层海洋浮游生物地理分布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武昌 赵苑 +3 位作者 董逸 李海波 赵丽 肖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2-345,共14页
确定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区域是海洋浮游生态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总结了上层海洋(0—200m)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历史、已有的认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对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分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 确定海洋浮游生物的分布区域是海洋浮游生态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总结了上层海洋(0—200m)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历史、已有的认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对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分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以及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根据分布区资料的时间长短,浮游生物分布区分为瞬时分布区和时段分布区。大洋浮游生物地理分布呈按纬度平行分布的九带式格局:赤道条带、2个中心区条带、2个亚极区条带、位于中心区和亚极区之间的2个过渡区条带及位于南北极海区的2个极区条带。洋流和水团是除过渡区条带之外的生物分布格局决定因素,而过渡区条带的可能调控机制为中尺度涡。在核心区内生物的构成相对稳定,但在不同位置生物的丰度比例可能不同,在环流中心可能有演替顶极。在分布区的外围,洋流和中尺度涡使得生物远离核心区,繁殖能力下降不足以维持种群,从而处于流放状态。相同分布格局的生物扩散能力不同,扩散能力最差的生物是核心种,最强的为先锋种。相邻水团中核心种和先锋种的交汇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交汇的位置也会经常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由于纬度的不同和陆地的阻隔,南北半球和不同大洋的相同条带之间有不同的种类。人类活动使得有些近岸种类发生了生物入侵,而全球变暖使得大洋浮游生物分布区向极区移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普及发展,微食物网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也逐渐开展。我国的海洋生态学研究正在走向大洋深海,对全球尺度的海洋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关注逐渐增加,也必将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生物地理分布 流放 过渡带 水团 中尺度涡
下载PDF
大莲湖生态修复区浮游生物的分布状况及变动趋势 被引量:3
11
作者 裴恩乐 郭文利 夏述忠 《野生动物》 2010年第3期154-156,共3页
2008年7月,对大莲湖规划区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科学考察,针对大莲湖浮游生物的分布状况及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莲湖共有藻类86种,隶属于7门48属。优势种有蓝藻门的席藻、微小平裂藻、隐藻门的啮蚀隐藻、硅藻门的肘状针杆藻、绿... 2008年7月,对大莲湖规划区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科学考察,针对大莲湖浮游生物的分布状况及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莲湖共有藻类86种,隶属于7门48属。优势种有蓝藻门的席藻、微小平裂藻、隐藻门的啮蚀隐藻、硅藻门的肘状针杆藻、绿藻门的小球藻、三角四角藻、简单衣藻、四尾栅藻。与历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莲湖浮游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莲湖 生态修复 浮游生物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coustic scattering from thermocline in shallow sea 被引量:1
12
作者 BAO Qinghua HUI Sbaohua and WANG Huizhao(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Qingdao 266003)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1994年第1期22-30,共9页
This work was done in Summer of 1988, 1989 and 1992, at three different stations (34, 39 and 44 m under sea level),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using narrow band acoustic pulses with center frequencies of 120, 160 and 200... This work was done in Summer of 1988, 1989 and 1992, at three different stations (34, 39 and 44 m under sea level),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using narrow band acoustic pulses with center frequencies of 120, 160 and 200 kHz.The pulses were echoed back from three different depths. We used CTD to record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different depth day and night, and the plankton samples at different layers were hauled up for comparison. We applied the numerical method introduced by R. Kind to calculate reflected plane wave spectrum, measure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vertical direction of non-uniform layer distribution and obtain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ignals of backward scattering sound waves from thermocline layers. We then compared them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rough the experiments of the same periords of three years we have confimed that the measured time that layer-scattering-waves to reach our recorders agreed well with that obtained by temperature sectional simulated data.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no apparent effects of plankton distribu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acoustic scattering mainly depends on physical non-uniformity property of the media (sea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cline layer Acoustic scattering plankton distrib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南海南部2007年夏季活体浮游有孔虫水层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亚南 向荣 +1 位作者 唐灵刚 梁诗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1-800,共10页
通过对2007年6月南海南部10个站位46个浮游生物拖网样品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分析,对该区浮游有孔虫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共鉴定出17种浮游有孔虫,以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占绝对优势,为典型热带暖水浮游有孔虫组合。浮游有孔... 通过对2007年6月南海南部10个站位46个浮游生物拖网样品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分析,对该区浮游有孔虫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共鉴定出17种浮游有孔虫,以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占绝对优势,为典型热带暖水浮游有孔虫组合。浮游有孔虫丰度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特征,与混合层分布有较好的相关,可能与混合层深度影响下的水体生产力变化相关。此外,通过研究获取了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垂直水深分布特征:其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水深最浅,G.ruber以形态种G.ruber sensu stricto(s.s.)为主,主要生活在0~40 m水层中;形态种G.ruber sensu lato(s.l.)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40~60 m水层中。从现代生态的角度验证了前人提出的G.ruber两个形态种有明显生态差异的推测。G.sacculifer在20~60 m水层中繁盛,其中有袋类型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40~80 m水层。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主要生活在40~120 m水层。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表现出相似的生态特征,通常伴随出现,两者主要分布在40~80 m水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拖网 浮游有孔虫 垂直分布 南海南部
原文传递
长江口浮游甲壳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吉强 王琼 +3 位作者 刘艳 袁林 薛俊增 吴惠仙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1-14,共4页
2010年研究了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50种,其中桡足类39种,枝角类11种。种类数南支高于北支;平均密度北支高于南支,南、北支分别为1.7 ind./L和61.8 ind./L。基于群落相似性矩阵的CLUSTER聚类... 2010年研究了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50种,其中桡足类39种,枝角类11种。种类数南支高于北支;平均密度北支高于南支,南、北支分别为1.7 ind./L和61.8 ind./L。基于群落相似性矩阵的CLUSTER聚类和MDS分析显示,在群落相似性为40%时,长江口区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可分为北支组、南支组1和南支组2共3组。3组的优势种有差异。浮游甲壳动物的平均密度变化趋势为北支组(61.8±22.11 ind./L)>南支组1(3.07±2.06 ind./L)>南支组2(0.72±0.45 ind./L)。盐度、潮汐和径流量是影响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浮游甲壳动物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澜沧江真核浮游生物的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愈炘 金磊 +6 位作者 刘威 谭庆军 梅增荣 胡圣 王英才 熊少凯 邓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前关于澜沧江浮游生物的研究多局限于浮游植物,缺乏从整个真核生物群落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为填补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于2020年10月在澜沧江近2 000 km的区域布设了36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8S rR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了真核浮游... 目前关于澜沧江浮游生物的研究多局限于浮游植物,缺乏从整个真核生物群落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为填补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于2020年10月在澜沧江近2 000 km的区域布设了36个样点进行样品采集,基于18S rRNA宏条形码技术探究了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测序共得到1 269个OTU,涵盖了45门284属,测序深度足够反映物种多样性。NMDS和ANOSIM分析显示澜沧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依据地理空间分布可划分为3个分组:上游的自然河道段、中游的乌弄龙电站和功果桥电站之间区域、下游的功果桥电站以下区域。根据多样性及群落组成数据发现:属于自然河道段的上游群落组成最为均匀,金藻门和硅藻门广泛分布于该区域;属于水库段的中游和下游多样性类似且均低于上游,隐藻门广泛分布于该区域。影响澜沧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水温和碱度。上、中、下游的环境驱动因子有所不同,电导率是影响上游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水温是影响中游的关键环境因子,而下游则主要受总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真核浮游生物 18S rRNA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3 位作者 刘健 孙晗杰 于心科 常凤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ella calida、Globigerinella siphonifera、Globorotalia menardii、Orbulina univer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浮游有孔虫种属组成整体上呈现为热带-亚热带群落特征,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与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区域的生物丰度相当。南海南部春季上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有孔虫集中分布在上部0~50m水层中,50m以深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迅速降低。认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到温度、水体层化、初级生产力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个别深水种(如Globorotalia menardii)出现了主要分布在0~50m水深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拖网 浮游有孔虫 垂直分布 南海南部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plankton in Awba stream and reservoir, University of Ibadan
17
作者 Emmanuel Teryila Tyokumbur Tonye Okorie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3年第4期273-278,共6页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plankton in Awba stream and reservoir, University of Ibadan over a period of four months between November 2011 and February 2012.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plankton in Awba stream and reservoir, University of Ibadan over a period of four months between November 2011 and February 2012.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at four selected stations comprising station 1 as the entry point of the stream into the University, which also served as the control, station 2 receiving sewage, station 3 downstream along the stream and at a point along Awba Reservoir serving as station 4. 1 ml aliquot of each plankton sample from the study stations were examined under a binocular microscope whil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lankt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standard textbooks. The results of the phytoplankton indicated the absence of Microcystis flos-aquae, Agmenellum and Oscillatoria limnetica in station 1 while members of the family bacillariophyceae appeared at all stations. All species of chlorophyceae family except Spirogyra were peculiarly absent at station 2. Other phytoplankton representatives at this point (station 2) included Microcystis, Anabaena, Oscillatoria and Melosira. Paramecium was the only zooplankton group that was absent in station 1 but the only species presented in station 2. This station also revealed the lowest diversity indices and very low or no Jaccards coefficient of similarity with the other stations. The overall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the abundance, species richness, Margalef and Shannon-Wiener indices of diversity of plankton in the study reveal self purification or recovery downstream from the effluent disch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UNDANCE distribution plankton Awba STREAM RESERVOIR
下载PDF
轮虫培育池浮游生物的种群动态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晔平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23-27,共5页
为掌握轮虫池不同空间浮游生物的种群动态,对厦门市3个轮虫池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以绿藻门、隐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蓝藻门为主,共7门15属17种,其中,绿藻门4属4种,... 为掌握轮虫池不同空间浮游生物的种群动态,对厦门市3个轮虫池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以绿藻门、隐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蓝藻门为主,共7门15属17种,其中,绿藻门4属4种,隐藻门2属2种,硅藻门3属4种,裸藻门1属1种,金藻门2属2种,甲藻门2属3种,蓝藻门1属1种;轮虫发生高峰前期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47.64 mg·L^-1,轮虫发生高峰期浮游植物生物量为99.41 mg·L^-1。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轮虫高峰前期为2.94,高峰期为3.12。浮游动物共8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2种,桡足类2种;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83.10 mg·L^-1,其中以褶皱臂尾轮虫为主,平均生物量为73.13 mg·L^-1,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0.73。所测轮虫培育池浮游植物垂直分布大多是鞭毛藻(如金藻),表层大于底层,其差异主要由鞭毛藻的运动造成,轮虫的空间分布与风浪、溶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培育池 浮游生物 种群动态 生物量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黄、东海陆架2011年秋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生态分布
19
作者 吕红红 向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3-103,共11页
现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研究是其古环境重建应用的重要基础。根据黄、东海陆架2011年秋季采集的20个垂直浮游拖网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有孔虫的秋季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基本上没有浮游有孔虫的出现。东海共发现13种活体... 现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研究是其古环境重建应用的重要基础。根据黄、东海陆架2011年秋季采集的20个垂直浮游拖网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有孔虫的秋季生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秋季基本上没有浮游有孔虫的出现。东海共发现13种活体浮游有孔虫,主要优势属种依次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Globigerina bulloides、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Globigerinoides ruber。浮游有孔虫丰度整体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浮游有孔虫在黄、东海陆架区的分布主要受外海水影响强弱控制。浮游有孔虫主要属种在东海陆架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暖水种G.sacculifer是秋季陆架海区的主要优势种,其分布格局与总丰度基本一致,相对含量从南至北、从东至西逐渐降低,主要受区域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的控制。G.bulloides与G.sacculifer呈相反的含量分布变化,其高含量主要出现在东海中陆架,从北往南逐渐降低,此外,在闽浙沿岸也有较高含量,表明了温度和生产力是影响G.bulloides在黄、东海陆架分布的主要因素。秋季P.obliquiloculata和N.dutertre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东海南部中陆架区和济州岛西南黄海暖流影响区,可能受暖水与生产力的共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浮游拖网 浮游有孔虫 区域分布 海洋环境
下载PDF
灞河城市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1
20
作者 陈红 刘清 +2 位作者 潘建雄 王松 王在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为了解灞河城市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每2个月进行一次采样分析。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3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34.9%),其次为硅藻门(30.2%);浮游动物4类45种,以轮虫(48.9%)和... 为了解灞河城市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每2个月进行一次采样分析。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3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34.9%),其次为硅藻门(30.2%);浮游动物4类45种,以轮虫(48.9%)和原生动物(24.4%)为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丰度分别为0.73×10~4—98.5×10~4个/L和20—1084个/L,在时空分布上均呈现下游高于上游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夏季。根据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重金属等理化指标、浮游生物丰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对灞河城市段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所研究流域总体为中污状态,上游景观河道内的水生植物对水体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总氮、pH、溶解氧和汞是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为水温、总氮、总磷、叶绿素a和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生物多样性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