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诊治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被引量:57
1
作者 姜泊 刘思德 +5 位作者 智发朝 白岚 韩宇晶 周殿元 潘德寿 万田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18个月中共发现34例LST 35个病变。其中黏膜内癌4例,锯齿状肿瘤2例。35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5个,结节混合型18个,假凹陷型2个。病变最大为68 mm×85 mm;11~20mm 8个,21~30 mm 13个,30 mm以上14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10个,其中8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Ⅳ型22个,其中16个为绒毛状腺瘤,1个黏膜内癌;ⅤA型3个,均为黏膜内癌。35个病变全部即时或择期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出血和局限性腹膜炎各1例。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Magnifying colonoscopy as a non-biopsy technique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on-neoplastic and neoplastic lesions 被引量:31
2
作者 Shigeharu Kato Kuang I Fu +6 位作者 Yasushi Sano Takahiro Fujii Yutaka Saito Takahisa Matsuda Ikuro Koba Shigeaki Yoshida Takahiro Fujimo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9期1416-1420,共5页
AIM: To clarify whether mucosal crypt patterns observed with magnifying colonoscopy are feasible to distinguish non-neoplastic polyps from neoplastic polyps. METHODS: From June 1999 through March 2000, 180 consecuti... AIM: To clarify whether mucosal crypt patterns observed with magnifying colonoscopy are feasible to distinguish non-neoplastic polyps from neoplastic polyps. METHODS: From June 1999 through March 2000, 18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210 lesions diagnosed with a magnifying colonoscope (CF-200Z, Olympus Optical Co., Ltd., Tokyo, Japan) were enrolled. Magnification and chromoendoscopy with 0.2% indigo-carmine dye was applied to each lesion for mucosal crypt observation. Lesions showing types Ⅰ and Ⅱ crypt patterns were considered non-neoplastic and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by biopsy, whereas lesions showing types Ⅲ to Ⅴ crypt patterns were removed endoscopically or surgically. The correlation of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histologic diagnosis was then investigated. RESULTS: At endoscopy, 24 lesions showed a type Ⅰ or Ⅱ pit pattern, and 186 lesions showed type Ⅲ to Ⅴ pit patterns. With histologic examination, 26 lesions were diagnosed as non-neoplastic polyps, and 184 lesions were diagnosed as neoplastic polyps. The overall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99.1% (208/210).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92.3% (24/26) and 99.8% (184/18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agnifying colonoscopy could be used as a non-biopsy technique for differentiating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poly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biopsy technique Magnifying colonoscopy Indigo-carmine dye spraying pit pattern
下载PDF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9
3
作者 白岚 刘思德 +4 位作者 智发朝 潘德寿 万田谟 姜泊 周殿元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8月结肠镜检查 4 176例次 ,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pit分型 )并与病理诊...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8月结肠镜检查 4 176例次 ,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pit分型 )并与病理诊断对照 ,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 结果  75 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 95 5个 ,共检出早期大肠癌 14例 ,进展期癌 2 0 9例 ,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 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型 )病变 4 3个 ,直径 16~ 110mm ,其中Ⅱ型 2个 ,ⅢL18个 ,Ⅳ 19个 ,ⅤA 型 1个 ,ⅤN 型 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 ,占 85 .4 % (30 3/ 35 5 ) ;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 ,占 86 .0 % (5 0 4 / 5 86 ) ;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 ,为ⅤN 型 ;14例早期癌中有 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 ,其中ⅤA 型 2个 ,ⅤN 型 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癌前病变 大肠黏膜病变 腺管开口 临床分型
原文传递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 被引量:27
4
作者 姜泊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7,共3页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大肠癌 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类型 平坦病变 凹陷病变
下载PDF
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对结肠肿瘤性病变检查的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韩宇晶 赖卓胜 +2 位作者 李明松 刘思德 姜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38-940,共3页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 ,从而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2月结肠镜检查 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 ,从而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2月结肠镜检查 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pitpat tern)并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 12 4例 ,进展期癌 9例 ,LST型病变 5例。 5例LST的直径为 10~5 0mm ,其中ⅢL型 1个 ,Ⅳ型 4个。本组采用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显微镜诊断的符合率高。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分型 结肠直肠肿瘤
下载PDF
基坑支护形式及支护技术发展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洪 易发成 《山西建筑》 2010年第31期75-76,共2页
从基坑支护形式、作用机理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对基坑支护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基坑支护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及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 基坑 支护形式 适用范围 发展趋势
下载PD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ype V_I pit pattern subclassific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 被引量:17
7
作者 Hiroyuki Kanao Shinji Tanaka +5 位作者 Shiro Oka Iwao Kaneko Shigeto Yoshida Koji Arihiro Masaharu Yoshihara Kazuaki Chayam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1-217,共7页
AIM: To clarify whether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METHODS: We retrospe... AIM: To clarify whether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is useful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ms.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272 colorectal neoplasms (117 dysplasias and 155 submucosal invasive carcinomas; 228 patients) with a type V pit pattern [type VI, n = 202; type VN, n = 70 (Kudo and Tsuruta classification system)]. We divided lesions with a type VI pit pattern into two subclasses, mildly irregular lesions and severely irregular lesions, according to the prominent and detailed magnifying colonoscopy findings.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ubclasses and histology/invasion depth.RESULTS: One hundred and four lesions (51.5%) were judged to be mildly irregular, and 98 lesions (48.5%) were judged to be severely irregular. Ninety-seven (93.3%) mildly irregular lesions showed dysplasias or submucosal invasion of less than 1000 μm (SM < 1000 μm). Fifty-five (56.1%) severely irregular lesions showed submucosal invasion equal to or deeper than 1000 μm (SM ≥ 1000 μm). Mild irregularity was foun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in dysplasias or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than in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P < 0.01).CONCLUSION: Sub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e VI pit pattern is useful for identifying dysplasias or lesions with SM < 1000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 MAGNIFICATION Type VI pit pattern Depth of invasion
下载PDF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龚伟 黄应龙 +1 位作者 苏秉忠 姜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在南方医院内镜中心检查并治疗的LST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内镜下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肿瘤切除方法等,对L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在南方医院内镜中心检查并治疗的LST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内镜下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肿瘤切除方法等,对L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发现LST 111例,其中89例(80%)为颗粒型LST(LST-G),22例(20%)为非颗粒型LST(LST-NG);LST-NG的平均大小明显大于LST-G[(23.9±8.8)mm vs(34.4±18.2)mm,P=0.009],且恶性肿瘤的发生比例也明显高于LST-G(P=0.011);LST-G主要位于直肠(63%),而LST-NG则主要位于右半结肠(54%)(P<0.001);两种类型LST的主要腺管开口分型存在很大差异,LST-G以Ⅳ型为主(62%),而LST-NG以ⅢL和Ⅴ型为主[ⅢL54%(12/22),Ⅴ36%(8/22)]。结论 LST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非隆起型肿瘤病变,颗粒型和非颗粒型LST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病理 腺管开口分型
下载PDF
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9
作者 樊锦河 钱俊波 +1 位作者 臧宏 王亚民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0例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6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下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放大染色胃镜组中,...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160例行放大染色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6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下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放大染色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49例,轻-中度异型增生22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早期胃癌3例,病变越接近肿瘤,胃小凹分型越高;普通胃镜组中,发现肠上皮化生25例,轻-中度异型增生10例,重度异型增生7例,早期胃癌1例。放大染色胃镜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53.13%)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26.88%)。结论放大染色胃镜指导靶向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普通胃镜,应用放大染色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染色胃镜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胃小凹
下载PDF
40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千惠 孙明军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25-629,共5页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共168处(41.69%);直径10~〈20mm的病变最多,共150处(37.22%);形态分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共203处(50.37%);病理以低级别瘤变为主,达65.51%(264/403)。随着LST病变直径的增加,其恶性潜能也随之上升(P〈0.05)。非颗粒型比颗粒型的病变恶性潜能更高(P〈0.05)。376例403处病变中128例145处病变择期行ESD治疗,术中发生出血12例,无延迟出血、肠穿孔发生。行内镜治疗的160处LST中腺管开口为Ⅳ型的最多,达70.62%(113/160),腺管开口为V型的LST的癌变率最高,达80.00%(8/10)。随着LST腺管开口类型的升级,病理的恶性程度(P〈0.05)及癌变的浸润程度(P〉O.05)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行ESD治疗的128例患者中113例按期复查,其中2例复发。余未复发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结论大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ESD是治疗LST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内窥镜检查 腺管开口类型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原文传递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治分析(附17例报告)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志强 张学松 +2 位作者 宋毓飞 李波 董显文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分型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探讨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17例LST病例,...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腺管开口形态(pit pattern)分型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并探讨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17例LST病例,首先行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进行pit pattern分型,对所有LST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回顾分析。结果 17例病例中15例行ESD,2例行外科手术,均治疗成功,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2年内镜复查无复发。结论术前的pit pattern分型能为治疗方式提供依据;ESD治疗结直肠LST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腺管开口形态
下载PDF
窄带成像放大内镜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殷泙 黄傲霜 +6 位作者 张仁岭 史琲 仲敏 李冰 武和平 唐志鹏 吴云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内窥镜 窄带成像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
原文传递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白岚 万田谟 +1 位作者 姜泊 周殿元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7期15-18,共4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8月结肠镜检查 2 92 6例次 ,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 目的 :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 0 0 1年 8月~ 2 0 0 2年 8月结肠镜检查 2 92 6例次 ,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pit分型 )并与病理诊断对照 ,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 6 0 8个 ,非肿瘤性病变 189个 ,占 31.1% ,其中增生性息肉 114个 (18.8% ) ,炎性息肉 5 6个 (9.2 % ) ,P -J息肉 4个 (0 .7% ) ,幼年性息肉 15个 (2 .5 % ) ;腺瘤性息肉 2 6 0个 ,占 4 2 .8% ;进展期癌 15 9例 (2 6 .2 % )。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 ,占 95 .2 % (180 / 189) ;而在腺瘤性息肉中 ,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 6 .5 %、5 6 .9%、16 .5 % ,尤其是管状腺瘤 ,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 33.3% ,ⅢL 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 5 7.3% ,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 71.4 % ;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 ,为ⅤN 型。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 ,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性病变 腺管开口 黏膜染色 放大内镜 早期大肠癌
下载PDF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he Japan Narrow-band-imaging Expert Team and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s for colorectal lesions: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11
14
作者 Yu Zhang Hui-Yan Chen +3 位作者 Xiao-Lu Zhou Wen-Sheng Pan Xin-Xin Zhou Hang-Hai P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40期6279-6294,共16页
BACKGROUND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using magnifying chromoendoscopy is the established method for diagnosing colorectal lesions. The Japan Narrow-band-imaging(NBI) Expert Team(JNET) classification is a novel NBI ma... BACKGROUND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using magnifying chromoendoscopy is the established method for diagnosing colorectal lesions. The Japan Narrow-band-imaging(NBI) Expert Team(JNET) classification is a novel NBI magnifying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 that focuses on the vessel, and surface patterns.AIM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each category of the JNET and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s for colorectal lesions.METHOD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using PubMed,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The poole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diagnostic odds ratio, and area under the 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each category of the JNET and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s were calculated.RESULTS A total of 19227 colorectal lesions in 31 studies were included.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the JNET classification was equivalent to the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in each corresponding category. The poole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and area under the curve(AUC) for each category of the JNET classification were as follows: 0.73(95%CI: 0.55-0.85), 0.99(95%CI: 0.97-1.00), and 0.97(95%CI: 0.95-0.98), respectively, for Type 1;0.88(95%CI: 0.78-0.94), 0.72(95%CI: 0.64-0.79), and 0.84(95%CI: 0.81-0.87), respectively, for Type 2 A;0.56(95%CI: 0.47-0.64), 0.91(95%CI: 0.79-0.96), and 0.72(95%CI: 0.68-0.76), respectively, for Type 2 B;0.51(95%CI: 0.42-0.61), 1.00(95%CI: 1.00-1.00), and 0.90(95%CI: 0.87-0.93), respectively, for Type 3.CONCLUSION This meta-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he JNET classification may be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Pi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However, due to its simpler and clearer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JNET classific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lorectal lesions, and to guide the treatment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s Colonoscopy Chromoendoscopy Japan Narrow-band-imaging Expert Team pit pattern META-ANALYSIS
下载PDF
色素放大结肠镜诊断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季圣昉 钟捷 +1 位作者 马天乐 吴云林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16-418,共3页
目的 探讨色素放大结肠镜结合Kudo分型在诊断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 5例病人行常规内镜诊断后 ,对结直肠新生物进行染色并结合Kudo分型作出色素放大内镜诊断 ,取标本作病理检查 ,将内镜和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结果与病... 目的 探讨色素放大结肠镜结合Kudo分型在诊断结直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 5例病人行常规内镜诊断后 ,对结直肠新生物进行染色并结合Kudo分型作出色素放大内镜诊断 ,取标本作病理检查 ,将内镜和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 ,观察符合率。结果 在 12 5例病灶中 ,普通内镜下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结直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 :95 .6 % ,80 .0 % ,90 .0 %和 10 0 .0 % ,总病理符合率为 85 .6 % ;色素放大内镜诊断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 0 .0 % ,93.8% ,92 .9%和 10 0 .0 % ,总病理符合率为 95 .2 %。结论 色素放大结肠镜对判断结直肠病变的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 ,并能有效提高微小、表浅隆起型病灶的检出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 临床应用 结直肠黏膜 色素放大内镜 Kudo分型 病理学诊断 结直肠肿瘤
原文传递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柳娟 刘宇虎 +4 位作者 吴清时 罗北京 磨玉联 唐志平 孔宪和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646-648,共3页
目的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 目的LST因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生长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本文总结39例LsT在染色及放大内镜后行EMR及EPMR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2年中共发现39例LST病变。其中黏膜内癌1例,锯齿状肿瘤1例。39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8个,结节混合型20个,假凹陷型1个。病变最大为35mm×43mm;11~20mm12个,21~30mm15个,30mm以上12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21个,其中17个为管状腺瘤;Ⅳ型14个,其中10个为绒毛状腺瘤;Ⅴ型1个,为黏膜内癌。所有病例均行EMR或EPMR切除。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内镜窄带成像术能缩短检查时间。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ⅢL型或Ⅳ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V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无症状人群的检查也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侧向发育型 腺管开口 染色法 放大内镜 内镜窄带成像术
原文传递
高清不放大窄带成像内镜对大肠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义 崔旭 +2 位作者 臧建华 徐丹 吕冬月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2期9-12,共4页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普通内镜在大肠隆起样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应用NBI普通内镜观察了80例患者共103个大肠隆起样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普通内镜在大肠隆起样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应用NBI普通内镜观察了80例患者共103个大肠隆起样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80.0%(80/103),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隆起样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03/103);NBI普通内镜观察隆起样病变腺管开口,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其中腺管开口呈Ⅱ型18例,Ⅲ(L)型54例,Ⅳ型15例,Ⅴ型16例。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81/85)、83.3%(15/18)、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符合率为93.2%(96/103),与文献报道的NBI放大内镜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NBI普通内镜,也可以通过观察腺管开口形态,比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大肠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窄带成像技术 大肠隆起病变 腺管开口
原文传递
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7
18
作者 单宏波 李再尚 +2 位作者 高晓燕 徐国良 韩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8-1390,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47例大肠息肉,按Kudo标准分类腺管开口;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GF-1R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7例大肠息肉中,...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腺管开口与息肉组织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47例大肠息肉,按Kudo标准分类腺管开口;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GF-1R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7例大肠息肉中,Ⅱ型腺管开口8例,ⅢL型腺管开口6例,Ⅳ型腺管开口30例,V型腺管开口3例;而IGF-1R阴性表达3例,弱阳性表达16例,中等阳性表达17例,强阳性表达11例,与腺管开口分型明显相关(rs=0.432,P〈0.05)。结论大肠息肉组织中IGF-1R过表达可能影响息肉腺窝生长,造成息肉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改变,有助于评价息肉的癌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腺管开口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 大肠上皮腺窝 大肠癌
原文传递
肠化生黏膜微细结构与肠化亚型及CDX2、MUC2、MUC5AC异常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晓志 胡继春 庆琳琳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组织的表面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尾部同源异型盒基因2(CDX2)、黏蛋白2(MUC2)、黏蛋白5AC(MUC5AC)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拟行胃镜检查的84例门诊患者进行美蓝色素放大内镜检查,观察美蓝染色阳性区域的肠化生黏... 目的探讨胃黏膜肠化生组织的表面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尾部同源异型盒基因2(CDX2)、黏蛋白2(MUC2)、黏蛋白5AC(MUC5AC)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拟行胃镜检查的84例门诊患者进行美蓝色素放大内镜检查,观察美蓝染色阳性区域的肠化生黏膜的小凹结构特点。于相关部位取检,共取得标本91份,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AB/PAS)、高铁二胺/奥辛蓝(HID/AB)染色,同时进行CDX2、MUC2、MUC5AC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黏膜小凹结构与肠化生亚型及肠化生细胞中CDX2、MUC2、MUC5AC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美蓝放大胃镜下肠化生黏膜表面小凹结构可分为四类:不规则斑点型(16例)、网格型(30例)、短棒型(23例)和绒毛型(22例),其中不规则斑点型与绒毛型两组中均表现为MUC5AC高表达,但不规则斑点型多提示为不完全性肠化生,而绒毛型表型多提示为完全性肠化生;网格型及短棒型是MUC5AC阴性肠化生黏膜的主要表型,MUC5AC在肠化生细胞内的表达与AB/PAS染色相关,而与HID/AB染色无关;CDX2、MUC2在所有肠化生标本中均为阳性表达(100%,91/91)。结论肠化生黏膜小凹结构的表型对初步判断肠化生亚型及其内黏蛋白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化生 黏蛋白 小凹形态 尾部同源异型盒基因2 黏蛋白5AC
下载PDF
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建荣 刘锦涛 李命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24%、97.22%,总病理符合率为91.95%,12个LST腺管开口Ⅱ型1例,ⅢL型4例,Ⅳ型5例,ⅤA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扁平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变的浸润深度,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扁平病变 FICE技术 腺管开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