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peline^(TM)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航 白卫星 +1 位作者 贺迎坤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0-764,共5页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TM栓塞装置(PED)以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分布为创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其金属覆盖率高,流量转移治疗后出现动脉...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TM栓塞装置(PED)以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分布为创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其金属覆盖率高,流量转移治疗后出现动脉瘤破裂、自发脑实质出血、分支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并不少见,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上须引起足够重视。该文就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TM栓塞装置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并发症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叶耿帆 张萌 +1 位作者 邓林 王云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3,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通过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截至到2015...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通过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截至到2015年2月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采用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规范(STROBE)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各研究患者及颅内动脉瘤的基线特征、PED术后闭塞率、安全事件发生率及相应人数、病死率及相应人数等数据进行析取。采用STATA12.0软件对闭塞率进行Meta分析,采用X2检验判断动脉瘤的类型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的29篇文献包括1371例患者、1562个动脉瘤。纳入文献的STROBE评分为14.9分。PE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4个月,动脉瘤闭塞率为82.5%(95%口:78.3—86.8;r=74.2%),脑神经相关发病率为8.3%(114/1371),脑神经相关病死率为2.0%(27/1371)。自发性破裂的发生率为1.6%(22/1371),脑实质出血的发生率为2.1%(29/1371),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42%(58/1371)。巨大型动脉瘤术后脑神经相关发病率高于小型和大型动脉瘤(X2=0.42,P〈0.05),病死率高于小型和大型动脉瘤∽=15.32,P〈0.05);后循环动脉动脉瘤术后缺血眭卒中发生率高于前循环动脉动脉瘤(X2=8.50,P〈0.05)。闭塞率发表偏倚用Begg秩相关法,矫正后P值为0.011。结论Meta分析研究结果总体支持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PED术后有较高的闭塞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存在较高的脑神经相关发病率及病死率,后循环动脉动脉瘤存在较高的缺血性卒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栓塞装置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联合弹簧圈在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静伟 李桂林 +4 位作者 陈圣攀 叶明 何川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PED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瘤径为10 mm^25 mm)和巨大型动脉瘤(瘤径>25 mm)患...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PED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瘤径为10 mm^25 mm)和巨大型动脉瘤(瘤径>25 mm)患者51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其中男16例,女35例,年龄为15~71岁,平均(53±13)岁。根据是否使用弹簧圈填塞瘤腔,分为PED组31例和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6个月的影像随访效果。栓塞率以Raymond分级评价。结果对PED组31例患者32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5±3)mm]共使用33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5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7个;PED联合弹簧圈组20例患者21个动脉瘤[平均瘤径(17±4)mm]共使用22枚PED,其中海绵窦段动脉瘤10个,床突上段动脉瘤11个。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示PED组的动脉瘤复发率(Raymond分级Ⅱ~Ⅲ级)明显高于PED联合弹簧圈组[分别为9.7%(3例)和0%],PED联合弹簧圈组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ED组[分别为10.0%(2例)和6.5%(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ED治疗颈内动脉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时,联合弹簧圈填塞瘤腔可降低动脉瘤残留发生率,但可能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事件发生风险。仍需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颈内动脉瘤 pipeline栓塞装置 血流导向支架 弹簧圈
下载PDF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0
4
作者 盖延廷 王威 +2 位作者 刘旻谛 李东波 宋冬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1-695,共5页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5例,多发动...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技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动脉瘤15例,多发动脉瘤5例,共28个动脉瘤;直径为2~ 33 mm,平均(15.2±9.9)mm.所有患者均用1枚PED覆盖瘤颈,其中8例结合动脉瘤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Pipeline栓塞装置的释放,瘤颈覆盖满意,PED贴壁良好,术后即刻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明显滞留.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出血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1例出院时有轻偏瘫.6个月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8例,其中6例完全治愈,1例动脉瘤近全闭塞,1例大型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2例出现无症状性大脑前动脉起始部狭窄.头颅MRI随访提示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占位效应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余11例有待随访.结论 PE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串联多发小动脉瘤、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疗效满意.该装置在国内尚刚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发症和远期疗效还需大样本病例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pipeline栓塞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建武 陈志华 +4 位作者 赖贤良 宋书欣 毛国华 祝新根 朱健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01-606,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个月,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7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成功置入单枚PED,其中单纯使用PED栓塞2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栓塞后即刻造影,Kamran分级2a级7例,术后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1例M1段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急性血栓形成;1例M1段动脉瘤术后同侧枕叶小灶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7例均为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其中6例患者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少许显影,术后12个月时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6~18个月),7例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大样本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盖延廷 彭方强 +5 位作者 檀书斌 李彦江 刘旻谛 王威 简新革 宋冬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0,39,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入采用PED治疗的36例36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瘤径为12~33 mm... 目的探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治疗前循环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连续纳入采用PED治疗的36例36个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资料。瘤径为12~33 mm,平均(16.6±4.5)mm;瘤颈为4~10 mm,平均(6.1±1.5)mm。动脉瘤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8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单纯PED治疗7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28例,双枚PED治疗1例。采用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1)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6~33个月,DSA随访2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23例(92%),近全闭塞(RaymondⅡ级)2例(8%)。(2)7例接受单纯PED治疗者,6个月随访完全治愈4例,1例次全闭塞,2例未愈;到最后一次随访(33个月)治愈6例,1例动脉瘤逐步缩小;28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者,17例接受DSA随访,随访6~8个月,动脉瘤均已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双枚PED治疗1例术后8个月DSA访可见微小动脉瘤样显影,15个月随访动脉瘤基本闭塞。(3)手术后经MRI证实,发生无症状性散在斑点状缺血灶10例,脑实质出血4例,其中1例死亡,1例经治疗恢复良好(mRS 1分),另外2例为无症状脑出血。24例患者的占位效应消失,8例有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闭塞率高,中期随访结果显示PED结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的闭塞率高于单纯PED治疗;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PED(包括单枚或多枚)治疗者闭塞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手术的安全性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型和巨大型 pipeline栓塞装置 闭塞率 随访
下载PDF
Pipeline Flex与第一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桥伟 李天晓 +3 位作者 李立 邵秋季 常凯涛 贺迎坤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2-706,共5页
目的探讨第二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与第一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Classic)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操作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应用PED Classic和2018年1月至2... 目的探讨第二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与第一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Classic)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操作参数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应用PED Classic和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应用PED Flex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PED Classic组53例,PED Flex组118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术中透视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操作时间、对比剂用量、术中透视时间的差异,以χ^2检验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ED Classic组53例共治疗73个动脉瘤,PED Flex组118例共治疗146个动脉瘤。PED Classic组手术时间为(159.0±42.0)min,PED Flex组为(121.9±46.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2,P<0.001)。PED Classic组术中对比剂用量为(156.4±39.4)ml,PED Flex组为(110.1±38.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9,P<0.001)。PED Classic组的术中总透视时间为(34.7±5.7)min,PED Flex组为(22.8±7.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96,P<0.001)。PED Classic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4%,5/53)高于PED Flex组(2.5%,3/1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3,P=0.114)。结论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好,且同PED Classic相比,其术中操作更为简单,但仍需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 介入性 脑血管重建术 围手术期并发症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鹏 尤为 +6 位作者 刘恋 马超 张宇鹏 吕明 姜除寒 杨新健 李佑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PED治疗的14例复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中,仅行PED治疗10例,PED联合弹簧圈治疗4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行影像学随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5枚PED。所有PED均到位良好。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流滞留,载瘤动脉的分支血管均通畅;Dyna CT检查显示支架均准确覆盖瘤颈,贴壁良好。术后2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梗死,经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发生中脑出血后死亡。除死亡患者外,余13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范围为12~48个月),无一例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末次随访mRS均为0分。11例患者行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范围为3~16个月),其中完全栓塞8例(包括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3例开颅夹闭术后复发、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以及1例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复发的患者),瘤颈残余2例(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瘤体部分显影1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的患者)。结论应用PED进行再治疗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动脉瘤患者预后良好,而PED治疗曾行支架置入术的复发动脉瘤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复发 治疗结果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随访 被引量:6
9
作者 肖翔 毛国华 +5 位作者 朱建明 高子云 赖贤良 宋书欣 叶敏华 祝新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28-632,647,共6页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未破裂 血管内治疗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随访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超 燕鹏 +3 位作者 张宇鹏 梁飞 梁世凯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疗的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置入PED 10例,联合弹簧圈4例。14例均为单发动脉瘤;11例为初次治疗,3例为复发性动脉瘤。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14个动脉瘤)共置入17枚PED,手术均成功。2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为前交通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大脑中动脉(MCA)Ml段夹层动脉瘤],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均改善;1例MCA Ml段夹层动脉瘤患者,术后9 h发生动脉瘤破裂,治疗后死亡。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mRS为0~1分)者11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mRS为3分)者2例。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3.0-6.0(4.7±1.4)个月。末次随访mRS 0分者11例,1分者1例;造影复查显示,12例患者的12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9个(OKM分级D级),瘤颈残余3个(OKM分级C级)。3例复发者术后6个月随访动脉瘤均为完全闭塞。结论PED治疗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大部分安全有效,治疗MCA动脉瘤的风险可能较高。对于复发的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再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环 远端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治疗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11
作者 陈宏祥 杨芳宇 +5 位作者 赵玉龙 刘佳明 杜舜尧 唐一淳 范泽政 高旭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51-355,359,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影响动脉瘤完全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PED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影响动脉瘤完全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PED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术前及术后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观察动脉瘤愈合程度,对DSA影像采用O‘Kelly-Marotta分级量表进行评估,并根据动脉瘤是否完全愈合将患者分为完全愈合组与不完全愈合组。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像动脉瘤愈合完全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用PED栓塞17例,PED+弹簧圈栓塞14例。缺血性并发症共发生4例(12.9%),其中,围术期发生缺血性并发症2例(6.5%),均为急性血栓形成,均予以溶栓或取栓处理,术后恢复尚可,术后远期发生缺血并发症2例(6.5%);出血性并发症共发生1例(3.2%),为术中动脉瘤破裂。随访患者中,动脉瘤完全愈合21例设为完全愈合组,不完全愈合10例设为不完全愈合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完全愈合组和不完全愈合组的有无填圈及有无造影剂滞留静脉期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填圈和造影剂滞留静脉期均为促使动脉瘤完全愈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于后循环夹层动脉瘤,PED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较高,效果良好,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临床应注意防治,结合弹簧圈治疗更有利于动脉瘤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夹层动脉瘤 结合弹簧圈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动脉瘤疗效分析
12
作者 薛晓鹏 孙明江 +2 位作者 钟海龙 佟鑫 刘爱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0-364,368,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IVAs)及其不同形态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35例(145个动脉瘤)颅内IV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IVAs)及其不同形态动脉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35例(145个动脉瘤)颅内IV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将纳入的患者分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n=61,64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n=74,81个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比较两组的人口学信息、动脉瘤基线信息、手术信息及治疗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动脉瘤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载瘤动脉直径,以及在手术过程中所采用PED的长度和直径均大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不同形态比例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PED治疗IVAs的随访期间,良好预后结局发生率为95.7%(134/140),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率为4.3%(6/140);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不良预后结局发生率低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结局方面,总体IVAs中动脉瘤完全闭塞发生率为84.3%(102/121),不完全闭塞发生率为15.7%(19/121),术后影像并发症载瘤动脉狭窄发生率为21.5%(26/121);两组动脉瘤不完全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组的载瘤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动脉瘤是PED治疗IVAs术后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结论PED治疗IVAs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椎动脉非夹层动脉瘤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夹层动脉瘤 疗效分析
下载PDF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文浩 冯广森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ED治疗的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植入12枚PED,其中10例植入1枚PED、1例2枚,3个动脉瘤单纯植入PED、... 目的观察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ED治疗的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植入12枚PED,其中10例植入1枚PED、1例2枚,3个动脉瘤单纯植入PED、9个植入PED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立即造影示动脉瘤内对比剂滞留,PED贴壁良好,完全覆盖瘤颈,载瘤动脉通畅。术后1例发生局部急性脑梗死,经治疗后康复。术后随访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率75.00%(6/9)。根据O'Kelly-Marotta(OKM)分级:A级0个动脉瘤,B级1个,C级2个,D级9个。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1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术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单纯PED治疗后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动脉瘤闭塞的关系
14
作者 冯俊强 尤为 +2 位作者 唐宇迪 李佑祥 汪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198-203,208,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单纯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后瘤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动脉瘤闭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单纯使用PED治疗的63例(68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DSA影像资料。选择动脉瘤瘤腔中心和...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单纯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后瘤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动脉瘤闭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单纯使用PED治疗的63例(68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和DSA影像资料。选择动脉瘤瘤腔中心和距离动脉瘤瘤颈近心端2 cm处的载瘤动脉(参考点)为感兴趣区,使用基于Python的自研程序对DSA数据进行血管造影参数成像(API)分析,获取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血液动力学参数及其变化率(△),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峰高(PH)、曲线下面积(AUC)、半峰全宽(FWHM)。结果68个动脉瘤共置入68个PED,术后6个月影像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52个(76.5%),未完全闭塞16个(23.5%)。API分析显示,术后参考点FWHM显著延长(P<0.05),动脉瘤内TTP、FWHM和MTT显著延长(P<0.05),动脉瘤内PH显著降低(P<0.05)。相比参考点,动脉瘤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更为显著(P<0.05)。闭塞动脉瘤术后瘤内TTP、FWHM和MTT显著延长(P<0.05),PH显著降低(P<0.05);而未闭塞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动脉瘤内TTP、FWHM和MTT分别延长了22.8%、36.0%和25.0%,而闭塞动脉瘤内TTP、FWHM和MTT分别延长了43.9%、53.0%和38.3%。ROC曲线分析显示,ΔMTT、ΔTTP、ΔFWHM对术后6个月动脉瘤的闭塞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单纯PED治疗后闭塞结果和术后瘤内血流的减缓相关。API技术对真实的血流效应有良好的反馈,可以定量表征血流信息变化,可以预测PED治疗后远期动脉瘤的闭塞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pipeline栓塞装置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15
作者 谢兵 韩昊锦 +2 位作者 李锐韬 韩志安 丁明祥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 目的观察使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使用PED治疗的25例颅内动脉瘤(共29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2例存在2个串联动脉瘤,1例有3个串联动脉瘤。29个动脉瘤分布在颈内动脉26个,大脑中动脉1个,椎基底动脉2个。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和出院时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并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ED,其中15个动脉瘤联合弹簧圈栓塞,14个动脉瘤单独置入PED支架。术中有1例使用球囊扩张,24例经导丝微导管按摩均贴壁良好,术后临床随访中1例(4%)患者有缺血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22个(75.9%)动脉瘤完全闭合,术后12个月随访2个(6.9%)动脉瘤影像学随访中未见闭合,27个(93.1%)动脉瘤完全闭合。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短期随访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动脉瘤闭塞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PED)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畅 陶立波 +2 位作者 王芳旭 孙爽 吴瑶 《中国医疗保险》 2022年第3期61-67,共7页
目的: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产出与成本环境,评估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经济性。方法:基于文献资料,临床研究数据与真实世界成本,构建大型颅内动脉瘤的Markov模型,对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对比支... 目的: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产出与成本环境,评估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经济性。方法:基于文献资料,临床研究数据与真实世界成本,构建大型颅内动脉瘤的Markov模型,对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两种干预措施治疗大型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成本分别为支架辅助弹簧圈组325543.90元,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组323719.44元。治疗20年后,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相比,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能够节省33671.13元成本,并多获得0.5378健康生命年,ICER值为负。结论: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围手术期成本略低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长期来看,在当前价格水平下,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支架辅助弹簧圈 卫生经济学评价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柯勋昌 何旭英 +3 位作者 李西锋 张圻 刘文超 段传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6月应用PED治疗6例颈内动脉瘤患者,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共6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6月应用PED治疗6例颈内动脉瘤患者,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共6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PED。共置入8枚PED,平均1.3枚;置入3枚者1例,1枚者5例;单纯置入PED3例,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置入PED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造影剂滞留,Kamran分级I级4例、Ⅱ级2例。出院时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例,1分3例,3分1例。临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见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MR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残留影且远端血管通畅,其中1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栓塞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5
18
作者 麦麦提图尔荪·阿不杜拉 卡合尔曼·卡德尔 +3 位作者 成晓江 吾尔凯西·阿尔肯 陈小红 买买提力·艾沙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4-498,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应用PED治疗的5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未破裂者50例,破裂者8...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应用PED治疗的5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未破裂者50例,破裂者8例.采用0'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8例(13.8%)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术后分别于4~9(5.8±1.1)个月、10~18(12.8±2.1)个月及24~52(33.9±8.3)个月行短、中及长期随访.3个时期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7.7%(50/57)、98.2%(55/56)及100.0%(47/47),临床预后良好(mRS 0~2分)率分别为96.6%(56/58)、98.2%(55/56)及97.9%(46/47).58例患者中,术后13例(22.4%)发生并发症,2例(3.4%)死亡.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3.4%),脑积水1例(1.7%),无症状性分支血管闭塞4例(6.9%),视力下降2例(1例永久性失明),穿刺点血肿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8例破裂动脉瘤患者,短、中及长期随访动脉瘤的完全闭塞比例分别为5/7、6/6及5/5;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梗阻性脑积水1例、视力下降1例,4例中死亡2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中、长期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需慎重选择行PE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随访研究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司明磊 魏森 +3 位作者 管生 王林玉 李振东 常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ISS)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的16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PED均在患...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ISS)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的16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PED均在患者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载瘤动脉。收集患者首次DSA随访时间和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ISS组和非ISS组。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与ISS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1例患者共168处动脉瘤,植入179枚PED,88处(52.38%)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80处(47.62%)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随访时间6(5,7)个月,共有31处(18.45%)动脉瘤出现ISS,其中16处(9.52%)为轻度(<50%),13处(7.74%)为中度(50%~75%),2处(1.19%)为重度(>75%)。ISS患者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其中1处(0.60%)动脉瘤进行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单因素分析显示,支架直径、动脉瘤位置、甘油三酯、载瘤动脉远端直径和载瘤动脉近端直径与ISS发生相关。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支架直径(OR=0.332,95%CI 0.191~0.578,P<0.001)和甘油三酯水平(OR=1.641,95%CI 1.034~2.605,P=0.036)是I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并发症。支架直径较小和甘油三酯水平偏高是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支架内狭窄 支架直径
原文传递
Pipeline栓塞装置在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桂林 李静伟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36-441,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带有密网孔血流导向支架的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使用PED治疗的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为15~69岁,平均(... 目的探讨使用带有密网孔血流导向支架的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使用PED治疗的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为15~69岁,平均(54±14)岁。对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效果进行随访评估。结果对13个海绵窦段动脉瘤,术中共使用14枚PED(1例使用2枚),其中10例使用PED和弹簧圈栓塞,3例仅使用PED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随访3~10个月,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动脉瘤均闭塞。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动脉溶栓后恢复出院。结论初步应用PED治疗颈内海绵窦段动脉瘤安全和有效,但仍需要更多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海绵窦段动脉瘤 pipeline栓塞装置 血流导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