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延庆区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37
1
作者 邱新彩 彭道黎 +1 位作者 李伟丽 姜昊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1-229,共9页
为探讨林龄对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延庆区4个林龄(14、28、36、51年)油松人工林,研究土壤理化指标在从幼龄到成熟间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阐明其在0-30 cm三个土层间的变化趋势. 结... 为探讨林龄对北京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延庆区4个林龄(14、28、36、51年)油松人工林,研究土壤理化指标在从幼龄到成熟间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阐明其在0-30 cm三个土层间的变化趋势. 结果显示,随土层加深,含水率、持水量、孔隙度总体上逐渐减小,土壤容重的差异不显著,有机质、氮磷钾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pH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电导率的变化规律不一. 随林龄增加,同层土壤含水率、持水量、孔隙度则总体上逐渐增加,容重的差异不显著,有机质、氮磷总体呈增加趋势,钾素在14年和28年林分中显著高于36年与51年林分,pH呈逐渐减小,而电导率最大值出现在51年林分中.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与水分特征、孔隙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氮素、磷素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容重、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本研究表明林龄的增加改善了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可为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施肥管理、混交林营造等提供理论依据. (图3 表5 参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油松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 电导率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北京平原困难立地油松人工林营造新材料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媚 贾黎明 +2 位作者 于丹丹 马履一 贾忠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73,共10页
为探寻适用于北京平原造林工程中困难立地条件下油松等大规格针叶苗木成活、成林及健康生长的最佳新材料施用方案,将抗蒸腾抑制剂、厚环乳牛肝菌剂以及6号GGR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造林新材料进行组合试验,对油松林的造林成活率、当年新梢... 为探寻适用于北京平原造林工程中困难立地条件下油松等大规格针叶苗木成活、成林及健康生长的最佳新材料施用方案,将抗蒸腾抑制剂、厚环乳牛肝菌剂以及6号GGR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造林新材料进行组合试验,对油松林的造林成活率、当年新梢数量、新梢长度、新梢直径、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营养元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造林新材料的处理成活率均高于对照(78%),其中HSK(厚环乳牛杆菌剂+6号GGR植物生长调节剂+抗蒸腾抑制剂)处理成活率最高,达到89%;2)油松新梢生长情况以HSK处理表现最优,2013年5—7月新梢数量平均增长量最大,单株平均增长量为6.48个,是对照增长量的2倍;新梢直径的平均增长量为2.36 mm,相对于对照提高了117%;新梢长度增长量较对照增长量提高了251%;3)油松叶片2013年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以HSK处理最高,为6.96 mg/L,对照处理最低,为5.76 mg/L,且3种新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4)对于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在HSK处理条件下,2013年叶片P元素总平均含量达0.81 g/kg、叶片N元素为10.01 mg/kg、叶片K元素为5.41 g/kg,优于其他处理,即HSK处理可确保3种营养元素均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5)为确保林分结构稳定,各处理死亡油松苗木需重新补植,尽管相对于对照,其余处理新材料的施用增加了成本,但其对成活率的提高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补植所需资金,其中以HSK处理(100株油松占地0.17 hm2)节约成本最高(810元),即4 764元/hm2。因此综合考虑各指标,HSK处理在前期保证苗木成活率及后期促进苗木生长发育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抗蒸腾抑制剂 6号GGR生长调节剂 厚环乳牛肝菌剂
下载PDF
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启越 谭红岩 +5 位作者 迟明峰 吴丹妮 张晓文 贾茜 张龙玉 贾忠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4,共11页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10 cm、10~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0.05)。(2)皆伐后5年天然更新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0.05),但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仍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3)天然更新林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显著高于撂荒地(P <0.05),天然更新林在0~10 cm土层土壤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相比撂荒地分别提高了43.7%、145.7%和116.6%,在10~20 cm土层各指标也显著高于撂荒地(P <0.05)。(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0.01),土壤肥力主要受土壤密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主要受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典型变量得分均表现为成熟林>伐后5年>伐后10年>伐后24年>近熟林>撂荒地>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皆伐 天然更新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