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火”辨惑 被引量:14
1
作者 叶显纯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1,共3页
对李东垣《脾胃论》所提出的“阴火”之论,以及傅衍魁等主编《医方发挥》对“阴火”的解释,并结合明代诸多医家对“阴火”的理解,加以分析辨惑,强调元气盛衰与“阴火”关系最为密切。
关键词 阴火 《脾胃论》 《医方发挥》 相火
下载PDF
李东垣胃病证治特色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艺臻 朱西杰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2528-2531,共4页
《脾胃论》是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倡导升阳除湿,滋阴降火的治则,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辨证论治体系。他认为,胃为阳明燥土,主动而不息;胃为人之根本,滋养元气;胃为升清... 《脾胃论》是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倡导升阳除湿,滋阴降火的治则,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辨证论治体系。他认为,胃为阳明燥土,主动而不息;胃为人之根本,滋养元气;胃为升清降浊之枢纽,尤主升清。若胃阴亏虚则元阳不足,升降失常则湿浊内生、阴火上升。李东垣治疗胃病有其独特的用药特点,首先擅用升阳药以助中气;其次擅用风药以除湿;最后擅用甘温补益药以助胃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病 脾胃学说 《脾胃论》 李东垣 升阳药 风药 甘温补益药
下载PDF
基于《脾胃论》再谈东垣“阴火”学说 被引量:1
3
作者 金秋百 赵月纯 +2 位作者 罗逸祺 孙楠 宋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 基于《脾胃论》,探讨李东垣笔下阴火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治疗。阴火是东垣对内伤病中人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其“阴”为内、里,与外感相对,“虚”为气虚,以脾胃为主,“热”为阳气虚弱不能升散外达、郁于阴分所化,阴血受火热鼓动,流行周身,故其热象可表现在全身各处。阴火形成的关键在于气虚、气郁、郁热三个环节。治疗以补中、升阳二法为主,以治其本,泻热一法从权,以治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阴火 李东垣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脾胃论》风药用药规律
4
作者 潘静琳 张清 +2 位作者 朱晓霞 刘凤斌 冯时茵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6期773-777,共5页
目的挖掘《脾胃论》风药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风药辨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筛选《脾胃论》中使用风药的方剂,提取其风药及用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风药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中药频次统计、中药用量统计、药... 目的挖掘《脾胃论》风药用药规律,为临床运用风药辨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筛选《脾胃论》中使用风药的方剂,提取其风药及用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风药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中药频次统计、中药用量统计、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等。结果纳入方剂40首(40/61,65.57%),涉及中药14味,主要有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生姜等。风药古代使用剂量集中在0.68~4.00 g,最大值为8.00 g,最小值为0.09 g,现代使用剂量集中在3~10 g。常用风药剂量比例为3%~60%,其功效各有不同。关联规则算法提取风药组合为25个,升麻-柴胡支持度最高;在置信度为75%,支持度为10%、15%、20%的条件下,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14条、7条、3条。常用风药间配比不同,其功效亦有不同。结论李东垣注重生发和升提脾阳,善用风药以升阳、补元、祛风、胜湿、散火、开郁、泻肝、通便、通窍、引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风药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兴全 魏晓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6年第3期63-65,共3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全球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李杲所著《脾胃论》内容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其应用早已超越脾胃疾病本身,对临床心系、脑系、妇科、血液肿瘤,及五官、皮肤、骨伤等疾病的诊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导致全球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李杲所著《脾胃论》内容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其应用早已超越脾胃疾病本身,对临床心系、脑系、妇科、血液肿瘤,及五官、皮肤、骨伤等疾病的诊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病防治中仍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脾胃论》治未病思想,认清《脾胃论》中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方法,探讨调补脾胃进行慢性病防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李杲 治未病 慢性病
下载PDF
李杲“补脾胃”思想治疗鼓胀临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国庆 耿良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2355-2357,共3页
酒食不节,情志失常,劳欲过度,可使人体阴阳升降运动失常,从而造成鼓胀,而"补脾胃"有利于调节人体阴阳升降。鼓胀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此病早期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后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 酒食不节,情志失常,劳欲过度,可使人体阴阳升降运动失常,从而造成鼓胀,而"补脾胃"有利于调节人体阴阳升降。鼓胀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此病早期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后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补脾胃"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补脾胃"对于鼓胀水肿、腹胀、纳差、厌油、体倦乏力、腹泻、发热、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杲 补脾胃 鼓胀 《脾胃论》
下载PDF
从阴火论治多发性硬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冬 周莉 +2 位作者 刘博文 莎日娜 邹鸿鑫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67-271,共5页
多发性硬化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劳倦等病理因素。现代研究多根据发病特点,将多发性硬化病病机概括为肾气亏虚、湿邪浸淫、阴阳两虚等。李东垣《脾胃论》认为,阴火应是脾胃气衰,不能正常推动气的运行,气虚郁而化火。故多发性... 多发性硬化中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内伤劳倦等病理因素。现代研究多根据发病特点,将多发性硬化病病机概括为肾气亏虚、湿邪浸淫、阴阳两虚等。李东垣《脾胃论》认为,阴火应是脾胃气衰,不能正常推动气的运行,气虚郁而化火。故多发性硬化核心为本虚标实,虚因脾气衰败,实因阴火内生。急性期与缓解期均可见阴火夹杂风湿、血瘀、水饮,阴火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阴火 《脾胃论》 李东垣 风湿 血瘀 血虚水盛
下载PDF
《脾胃论》用药将息法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翟付平 白海燕 +2 位作者 王力普 李春蕾 马伟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2307-2311,共5页
元气为人身之本,疾病的产生皆因元气不足,脾胃是元气之源,故脾胃伤则元气损,元气损则疾病生。脾胃为元气之源、气机升降枢纽是贯穿《脾胃论》的一大思想特色。李东垣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脾胃病的常规处理方法,称之为“五证五... 元气为人身之本,疾病的产生皆因元气不足,脾胃是元气之源,故脾胃伤则元气损,元气损则疾病生。脾胃为元气之源、气机升降枢纽是贯穿《脾胃论》的一大思想特色。李东垣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脾胃病的常规处理方法,称之为“五证五药”。同时李东垣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药物的升降浮沉、分经随病、因时随病制方、君臣佐使制方以及用药宜禁、药后将息事宜等方面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共同构成了脾胃学说的重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用药将息法 元气 气机 五证五药 升降浮沉 分经随病 因时随病 君臣佐使
下载PDF
《脾胃论》英译本评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帅帅 李卓瑾 苏红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6期218-222,共5页
通过介绍现存《脾胃论》两个英译本的成书情况及译者学术背景,即中国学者杨守忠译本(1993年版)和美国学者FLAWS BOB译本(2004年版),调查两个译本的全球馆藏书目流传,收集亚马逊网站读者评论及分析专业学术期刊书评,系统考察两个英译本... 通过介绍现存《脾胃论》两个英译本的成书情况及译者学术背景,即中国学者杨守忠译本(1993年版)和美国学者FLAWS BOB译本(2004年版),调查两个译本的全球馆藏书目流传,收集亚马逊网站读者评论及分析专业学术期刊书评,系统考察两个英译本的海外接受度,发现FLAWS BOB版《脾胃论》英译本的全球馆藏数目较多、读者反馈和学术期刊评论较好。对FLAWS BOB英译本进行详细评述,总结其翻译可借鉴之处,如注释详细、评论丰富、中医术语采用音译+注释的翻译策略等,同时还批判了其翻译不足之处,如偶有误译、过度直译、归化不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中医翻译 英译本 翻译策略 翻译史
下载PDF
研读经典——《脾胃论》心得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晓光 吴兴全 王健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5年第3期57-59,共3页
《脾胃论》是李杲晚年撰写的总结其一生学术经验的著作,其中的医学思想、医疗经验、方药运用对当今临床仍有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脾胃论》,探讨《脾胃论》与脏腑生理、脏腑病理、临床用药、临床疾病的关系,及其对... 《脾胃论》是李杲晚年撰写的总结其一生学术经验的著作,其中的医学思想、医疗经验、方药运用对当今临床仍有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脾胃论》,探讨《脾胃论》与脏腑生理、脏腑病理、临床用药、临床疾病的关系,及其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中医经典 李果
下载PDF
从《周易》宇宙起源论探析李东垣的《脾胃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凯平 《光明中医》 2019年第22期3397-3401,共5页
为了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掌握,本文透过《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所引《周易》的“宇宙起源论”,尝试探讨李东垣对“脾胃”在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定位、作用、其与气血、经脉、脏腑等之间如何连系及脾胃病导致全身各处疾... 为了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掌握,本文透过《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所引《周易》的“宇宙起源论”,尝试探讨李东垣对“脾胃”在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定位、作用、其与气血、经脉、脏腑等之间如何连系及脾胃病导致全身各处疾病的机理。结果发现东垣把“脾胃”定位为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太极”,其“升清气”与“降浊气”的2个作用为“两仪”,“升清气”的作用令一身脏腑经络都能受到“元气”的滋养,进而能促成人身发生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脾胃气虚,不能行“升清气”与“降浊气”两个作用,造成脾胃、脏腑、经络、皮脉肉筋骨等都失去“元气”的滋养(阳气不足),不能各司其职,人身各处因而失去了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温热寒凉失调、升浮降沉混乱、生长收藏不节,令邪气(阴气有余)为患而相继为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脾胃论》 《周易》 宇宙起源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