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1999年春秋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叶绿素a浓度及初级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57
1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柴心玉 张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7-526,共10页
根据 1 998年 9月和 1 999年 4月两次调查研究表明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 (37°N~ 41°N,1 1 7.5°E~1 2 2 .5°E)表层叶绿素 a浓度介于 0 .0 4 6~ 5.885 mg/ m3,平均为 1 .892 mg/ m3;1 999年春季介于 0 .1 70~8.0... 根据 1 998年 9月和 1 999年 4月两次调查研究表明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 (37°N~ 41°N,1 1 7.5°E~1 2 2 .5°E)表层叶绿素 a浓度介于 0 .0 4 6~ 5.885 mg/ m3,平均为 1 .892 mg/ m3;1 999年春季介于 0 .1 70~8.0 92 mg/ m3,平均为 1 .62 1 mg/ m3。叶绿素 a的平面分布与历史资料相近月份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调查区南部是整个调查海区的高值区 ,而西部及渤海海峡在不同时期出现过高值 ,中央海区叶绿素 a的浓度都比较低。叶绿素 a浓度剖面分布在春季是从调查区西部、渤海中部到渤海海峡依次增高 ,而秋季刚好相反 ;从调查区南部、渤海中部到北部的变化趋势在春季和秋季都是依次降低的。在连续站进行的现场测量碳同化数介于 0 .2 63~ 4.649mg C/ (mg Chla· h)之间 ,平均值为 1 .91 6 mg C/ (mg Chla· h)。 1 998年秋季 ,调查区水柱初级生产力介于 1 0 .1~ 458.3 mg C/ (m2· d) ,平均为 1 63.6 mg C/ (m2· d) ,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1 999年春季 ,介于 64.9~ 740 .6mg C/ (m2· d) ,平均为 32 3.7mg C/ (m2· d) ,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位于海峡口附近和黄河口附近。同历史资料相比 ,初级生产力有所下降。观测和模型的结果表明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 ,而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渤海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55
2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2 位作者 陈伟民 高光 陈宇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127-2131,共5页
1998年 5月~ 1999年 8月对太湖梅梁湾 4站点进行了每季 1次、为期 1年的初级生产力及相关因子研究 ,分析了梅梁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梅梁湾的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 ... 1998年 5月~ 1999年 8月对太湖梅梁湾 4站点进行了每季 1次、为期 1年的初级生产力及相关因子研究 ,分析了梅梁湾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梅梁湾的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 ,春、夏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要比秋、冬季高 ,空间上位于污染严重的直湖港口 6 #点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要高 ,并大致呈现从湾内向湾口递减的趋势 ;在春、夏、秋季光照较强时 ,初级生产力最大指值出现在水下 2 0~ 5 0cm处 ,到冬季垂直差异不明显 ;10~ 30℃之间初级生产力基本上随温度的上升而呈指数增加趋势 .浮游植物生物现存量与初级生产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营养盐与初级生产力相关性变化很大 .光照显著地影响初级生产力的日变化 ,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索a 初级生产力 梅梁湾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蔡后建 陈宇伟 +1 位作者 蔡启铭 高锡芸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40-347,共8页
研究了太湖梅梁口1991年8月—1993年2月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以及初级生产力与光、温、叶绿素、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全年初级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份)。水柱日毛生... 研究了太湖梅梁口1991年8月—1993年2月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以及初级生产力与光、温、叶绿素、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全年初级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份)。水柱日毛生产量的更大值在7月份,达4.63g O_2/m^2·d;最小值在12月,仅为0.12g O_2/m^2·d。初级生产力的最适温度为25℃。根据室内模拟实验,它与温度之间拟合方程为:P=0.22θ_(25-r)。初级生产力还受可利用光的影响,最高初级生产力一般出现在透明度一半的水层。初级生产力与光辐射能之间的关系(T=18℃)为:P=0.162·(I/1.33)·exp(1-(I/1.33))+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温度 光辐射能 叶绿素A
下载PDF
莱州湾及潍河口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被引量:36
4
作者 孙军 刘东艳 +1 位作者 柴心玉 钱树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90,共10页
于 1 998年 6月黄河断流期在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综合外业调查 .对此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脱镁色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叶绿素a浓度介于 0 0 89~ 5 4 44mg/m3 之间 ,... 于 1 998年 6月黄河断流期在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等专业综合外业调查 .对此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脱镁色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叶绿素a浓度介于 0 0 89~ 5 4 44mg/m3 之间 ,平均值为 1 331mg/m3 ;脱镁色素浓度介于 0 1 76~ 3 4 0 2mg/m3 之间 ,平均值为0 90 5mg/m3 .叶绿素a和脱镁色素浓度高密度区分布在小清河口附近、潍河口内及潍河口以外临近海域 .初级生产力介于 1 3 58~ 30 1 54mg/ (d·m2 )之间 ,平均值为6 2 4 9mg/ (d·m2 ) .水柱初级生产力高值区分布在小清河口和 37 30°N ,1 1 9 4 7°E附近 .对水文、化学和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整个调查区 ,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与海区潮汐、光照、磷酸盐、硅酸盐和微型浮游动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同氨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作用不明显 ,其中潍河口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分布同潮汐的关系最为密切 .夏季此海域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酸盐和硅酸盐的限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河口 夏季 生物量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脱镁色素 初级生产力 渤海 莱州湾
下载PDF
淀山湖的浮游植物及其能量生产 被引量:29
5
作者 由文辉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7-53,共7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phytoplankton surveys made in 1959, 1981-1982, 1985 -1986 and 1991-1992 in Dianshan lake, the main ecological changes in the phytoplankton associ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 Based on the data of phytoplankton surveys made in 1959, 1981-1982, 1985 -1986 and 1991-1992 in Dianshan lake, the main ecological changes in the phytoplankton associ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phytoplankton density generally decreased from the 1959’s to 1985, and exhibited a increasing trend after the 1990’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tended to become simple, and there were some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s of relative number of phytoplankton.2.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phytoplanktp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diversity index of commun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3. The average caloric value and standing crop of energy of phytoplankton were 11.61 KJ.g-1 DM and 139.82 KJ.m-2, respectively: their seasonal change laws were somewhat different.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total radiation by phytoplankton averaged 0. 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密度 种类 能量生产 淀山湖 藻类
下载PDF
珠江口分粒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黄邦钦 洪华生 +1 位作者 柯林 曹振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80-186,共7页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粒级结构 珠江口
下载PDF
200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和新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诚刚 宁修仁 +2 位作者 孙军 蔡昱明 曹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7-117,共11页
2002年1~2月,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优势种类组成、细胞丰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观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高值均出现在湾内及湾口陆架区,并且远高于陆坡和深海区.湾内和湾口陆... 2002年1~2月,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优势种类组成、细胞丰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观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高值均出现在湾内及湾口陆架区,并且远高于陆坡和深海区.湾内和湾口陆架区表层叶绿素a浓度均高于1mg/m3,平均为(2 34±0 85)mg/m3,而陆坡区和深海区平均只有(0 19±0 14)和(0 15±0 05)mg/m3.湾内和陆架区平均初级生产力[(355 8±192 1)mg/(m2·d)]高于陆坡区[(82 0±20 8)mg/(m2·d)]和深海区[(100 5±83 4)mg/(m2·d)].在陆坡和深海区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以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分别为49 6%和46 2%),湾内和陆架区则以小型浮游生物(为20~280μm)的贡献为主(66 2%).在湾内和湾口陆架区同时具有较高的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现存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 新生产力 普里兹湾 南大洋
下载PDF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比生长率 被引量:28
8
作者 孙军 宁修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39-945,共7页
系统地介绍了海洋浮游植物群落比生长率(μ)及其相关概念。介绍和比较分析了研究μ的细胞分裂周期法、生物化学指示物法、模型法和去除摄食者稀释法这4类方法,推荐去除摄食者稀释法作为中国近海μ研究的重要方法。比较各海区μ的分布规... 系统地介绍了海洋浮游植物群落比生长率(μ)及其相关概念。介绍和比较分析了研究μ的细胞分裂周期法、生物化学指示物法、模型法和去除摄食者稀释法这4类方法,推荐去除摄食者稀释法作为中国近海μ研究的重要方法。比较各海区μ的分布规律,初步发现:①μ与群落物种组成密切相关;②μ在大洋低于近岸;③μ在近岸中等营养高于富营养水域;④小粒径浮游植物μ高于大粒径浮游植物。但还有很多未知的情况,尤其是在中国海区此类工作还很薄弱,需加强,为更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比生长率 群落 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
下载PDF
淀山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7
9
作者 汪益嫔 张维砚 +3 位作者 徐春燕 胡雪芹 童琰 由文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9-1256,共8页
为了解淀山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于2009年4月~2010年3月采用黑白瓶法对其进行逐月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以C计)四季变化规律为夏季[0.95 g.(m3.d)-1]>冬季[0.83 g.(m3.d)-1]>春季[0.77 g... 为了解淀山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于2009年4月~2010年3月采用黑白瓶法对其进行逐月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以C计)四季变化规律为夏季[0.95 g.(m3.d)-1]>冬季[0.83 g.(m3.d)-1]>春季[0.77 g.(m3.d)-1]>秋季[0.62 g.(m3.d)-1].水平分布上,南北部生产力值较高,东西部相对较低,各样点差别不显著(p>0.05).垂直分布上,浮游植物光能可得性是制约初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初级生产力以水下0.3 m处较0.5 m处高约12.7%,而夏季水体表层由于光抑制作用初级生产力较低.初级生产力四季变化可能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种更替有较大关系,与叶绿素a、浮游植物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前者相关性更好.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或现存量)与其生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生产量可为浮游植物数量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山湖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现存量与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和新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蔡昱明 宁修仁 +1 位作者 朱根海 史君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5-147,共13页
报道1998~1999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毗邻海域对细胞丰度、优势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新生产力及其环境制约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普里兹湾及其毗邻陆架区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 报道1998~1999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毗邻海域对细胞丰度、优势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新生产力及其环境制约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普里兹湾及其毗邻陆架区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和生产力均较高,大陆坡和深海区明显降低;营养盐浓度由于浮游植物的消耗则有相反的分布趋势.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受水体的垂直稳定度、浮游动物摄食、水温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控制.粒度分级测定结果表明,对调查海区叶绿素a的贡献,小型浮游生物为52.2%,微型为29.4%,微微型为18.4%;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小型为52.4%,微型为28.7%,微微型为18.9%.研究海区的平均新生产力和f比分别为230.6mg/(m2·d)和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粒度结构 新生产力 普里兹湾 南大洋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丁玲 邢磊 赵美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81-989,共9页
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在地质年代中的变化对深入理解碳循环的演变规律和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标志物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手段,其含量与比值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重建。讨论了生物标志物方法... 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在地质年代中的变化对深入理解碳循环的演变规律和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生物标志物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手段,其含量与比值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变化的重建。讨论了生物标志物方法在各大洋及我国边缘海的应用现状,提出了生物标志物的细胞产生量及其在环境中的保存效率的2种主要不确定因素,使目前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方法只能够半定量地重建古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变化。针对我国边缘海,提出有必要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培养建立生物标志物含量(比值)与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的定量关系式,以达到能够定量重建生产力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生产力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边缘海
原文传递
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辉 张淑平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98-104,共7页
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概述该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研究。受复杂的物理环境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综合影响,不同海域Chl-a和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空间上,叶绿素浓度... 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概述该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研究。受复杂的物理环境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综合影响,不同海域Chl-a和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空间上,叶绿素浓度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离岸海域随纬度增加呈升高趋势;时间上,大体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北部季节特征尤为明显,其中叶绿素浓度及生产力的季节最大值在南海出现在冬季,而在中国北部海域逐渐变化为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营养盐、温度、光照、陆源输入、季风、环流、涡旋等,不同海域、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有差异。另外,由于遥感数据的精度以及现场观测航次的频率较低和站位布置较为稀疏影响了上述机制的探讨,因而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调控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叶绿素 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Biomarker reconstruction of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during the last 15 ka 被引量:18
13
作者 XING Lei ZHAO MeiXun +2 位作者 ZHANG HaiLong LIU YanGuang SHI XueF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6期2552-2559,共8页
Biomark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is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 Biomark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phytoplankton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is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ast deglaciation to the Holocene. The total content of all marine phytoplankton biomarkers, used as a total productivity indicator, reveals higher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deglaciation. The ratios of the biomarkers are used as community structure indicators which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Holocene, the contribution from haptophytes decreased while the contributions from diatoms and dinoflagellates increased during the deglaciation. The increased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deglacia- tion was likely caused by the stronger winter monsoon. Also increased nutrient supply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contributes to the higher productivity due to lower sea-level,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higher terrestrial biomarker (long-chain n-alkanols) content. These changes in the nutrient supply also con- tributed to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 Okinawa Trou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标记重建 社区结构变化 冰川消失
原文传递
氮、磷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Ⅰ.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15
14
作者 朱艾嘉 黄良民 许战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5,共8页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硝态氮(NO3-)、脲氮(urea)和无机磷(PO43-)等营养元素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与初级生产力及它们的粒级结构的... 根据2005年4-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大鹏澳海区表层的现场调查结合营养盐加富实验,探讨了不同季节硝态氮(NO3-)、脲氮(urea)和无机磷(PO43-)等营养元素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与初级生产力及它们的粒级结构的潜在影响。调查海区表层海水叶绿素a含量在近岸养殖区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其粒级结构有较大的季节差异;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与叶绿素a含量在春、秋季均较一致,其粒级结构与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在春季基本一致,但在秋季有较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NO3-、urea和PO43-对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及它们的粒级结构有不同的潜在影响,并存在季节差异。尽管磷被认为是该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显示氮(NO3-或urea)对浮游植物生长仍有潜在限制作用,其中NO3-和urea作为不同氮源的潜在影响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大鹏澳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粒级结构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宁修仁 刘子琳 +2 位作者 史君贤 朱根海 龚敏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50-62,共13页
本文报道了 1 990 /1 991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毗连海域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 ,优势种类组成 ,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浓度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海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 ,普里兹湾... 本文报道了 1 990 /1 991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毗连海域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 ,优势种类组成 ,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浓度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海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 ,普里兹湾及其毗连陆架由于水体较为稳定 ,有利于浮游植物和冰藻的生长 ,其生物量、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均较高 ;在普里兹湾北部毗连南印度洋的近南极大陆海域 ,由于水团沿陆坡的扭曲运动和上升流的出现 ,致使西冰架和谢克尔顿冰架之间的北部区域浮游植物生物量 ,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均较高。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使该二区域营养盐浓度降低 ,溶解氧增加。在调查海区的东西两侧则相反。粒度分级结果表明 ,微型 (<2 0 μm)和微微型 (<2 .0 μm)浮游生物在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中占有重要比重 ,它们对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的平均贡献分别为 5 3 %和 6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浮游植物 藻类 粒度
下载PDF
白洋淀附着藻类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被引量:14
16
作者 马牧源 崔丽娟 +2 位作者 张曼胤 王雪梅 于一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3-456,共14页
附着藻类是湖泊中主要的生产者,尤其是草型湖泊。但与浮游藻类相比,针对附着藻类初级生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采用原位调查与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2014—2015年间白洋淀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并对附着藻类初级生... 附着藻类是湖泊中主要的生产者,尤其是草型湖泊。但与浮游藻类相比,针对附着藻类初级生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采用原位调查与实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2014—2015年间白洋淀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并对附着藻类初级生产与白洋淀水体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样季节的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叶绿素a分别为34.83—245.22μg/cm^2和26.08—297.40μg/cm^2,无灰干重分别为0.46—5.21g/m^2和0.61—5.81g/m^2。两种附着藻类的生物量都在8月最高,4月和11月最低。空间分布上,南刘庄、府河入口的附着藻类生物量显著高于采蒲台和枣林庄。白洋淀附植藻类和附泥藻类的年均总初级生产分别为494.20mg C m^(-2)d^(-1)和474.45mg C m^(-2)d^(-1),呼吸速率为522.63mg C m^(-2)d^(-1)和508.98mg C m^(-2)d^(-1),净初级生产为-28.44mg C m^(-2)d^(-1)和-34.52mg C m^(-2)d^(-1)。白洋淀附着藻类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8月最高,6月次之,4月和11月最低,空间分布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在府河入淀口和南刘庄处最高,枣林庄和采蒲台最低。水质较好的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正值,表明这些区域附着藻类以自养型群落为主,水质较差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为负值,则该区域以异养型群落为主。运用冗余分析法(RDA)探讨附着藻类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向前引入法对水质因子进行逐步筛选,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总磷、浮游植物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温、透明度、溶解氧和氮磷比是影响附着藻类生物量和初级生产的关键水质因子。附着藻类的总初级生产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藻类 浮游藻类 初级生产力 白洋淀
下载PDF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14
17
作者 熊倩 黄立成 +3 位作者 叶少文 李林 宋立荣 吴月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3-860,共8页
研究在三峡库区选取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5个断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黑白瓶法进行为期一周年季节性的原位初级生产力测定,探讨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以溶氧... 研究在三峡库区选取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5个断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黑白瓶法进行为期一周年季节性的原位初级生产力测定,探讨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以溶氧计)的四季变化规律为:夏季[5.613 mg O2/(L·d)]>春季[3.630 mg O2/(L·d)]>冬季[0.906 mg O2/(L·d)]>秋季[0.552 mg O2/(L·d)],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在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上,5个断面中库首最高(秭归)、库中次之(巫山、云阳、忠县)、库尾最低(木洞);且全年所有断面干流初级生产力均显著低于支流初级生产力;在垂直分布上,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水下0—1 m间,在水下1—5 m随着水深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光能可得性可能是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毛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季节变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子琳 史君贤 +2 位作者 陈忠元 朱根海 宁修仁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8-27,共10页
1991/1992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现场观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优势种类组成、颗粒有机碳浓度、粒度分级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调查海域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颗粒有机碳浓度分布均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和... 1991/1992年夏季,在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现场观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优势种类组成、颗粒有机碳浓度、粒度分级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调查海域现存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以及颗粒有机碳浓度分布均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区域性特征。在普里兹湾邻近北部陆架和测区东部海区现存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浓度均较高,西部海区上述生物参数均较低。测区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代谢生理活性高,能量转换速率快,在现存生物量和生产力中均占较高比重。其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要高于对生物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夏季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藻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劲松 李伟 +4 位作者 李哲 孙志禹 陈永柏 龙曼 陈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1-596,共6页
2010年4、5月份,用黑白瓶法对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监测,并研究了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光强、叶绿素a浓度(Chl.a)、水温、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5月份小江回水区的水柱总初... 2010年4、5月份,用黑白瓶法对小江回水区春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原位监测,并研究了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光强、叶绿素a浓度(Chl.a)、水温、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5月份小江回水区的水柱总初级生产力(GPP)分别为1927.5、1325.0mg O2/(m2.d),平均值为1626.3mg O2/(m2.d);总呼吸作用(GR)分别为1037.5、1062.5mg O2/(m2.d),平均值为1050.0mg O2/(m2.d);总净生产力(GNP)分别为890.0、262.5mgO2/(m2.d),平均值为576.3mg O2/(m2.d);GPP/GR分别为1.86、1.25,均大于1,表明4、5月份小江属于自养型水体.各层总生产量(P)和生产量与呼吸量的相对值(P/R)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最大值出现在表层水中,然后随水深增加而减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同光强(I)和Chl.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相应的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P=0.154Chl.a-0.278,R2=0.570;P=0.001I-0.013,R2=0.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小江 浮游植物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古生产力重建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美训 赵晓晨 +3 位作者 陈建芳 邢磊 SARNTHEIN M 陆红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53,共9页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指标方法,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这个方法假设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基本可以反映光合层浮游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于这个假设还缺乏现场的证据验证,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现场证据。本文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南海77个站位的调查,发现硅藻、甲藻和颗石藻3种主要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5-1147ng.g-1,陆源生物标志物C27+C29+C31正构烷烃总含量变化范围为57-732ng.g-1。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区、越南外部及巽他陆架北部的2个上升流区等高生产力区。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的含量分布与现代海洋调查和其他古生产力指标对比显示生物标志物法基本可以用来重建生产力。相对于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蛋白石,生物标志物指标可以更准确地重建南海生产力。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氧化降解和陆源冲淡效应的影响,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和吕宋西北上升流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表层生产力的变化出现偏差,因此,在南海利用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重建生产力存在区域性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南海 表层沉积物 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