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榈科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徐德克 李泉 吕厚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5-792,共8页
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古生态、环境考古、植物分类等众多领域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潜力依赖于现代植硅体形态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棕榈科15个属20个种植物进行了植硅体形态鉴定... 植硅体分析在古环境、古生态、环境考古、植物分类等众多领域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潜力依赖于现代植硅体形态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棕榈科15个属20个种植物进行了植硅体形态鉴定和多项形态参数(大小、突起等)的测量分析,同时对旅人蕉科的白花扇芭蕉、蝎尾蕉科的黄芭蝎尾蕉、苏木科的无忧树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把植硅体形态分为5个大的类型,棕榈科植硅体主要包括刺球形、水母形和草帽形3种形态。白花扇芭蕉植硅体呈褶球形,黄芭蝎尾蕉植硅体呈飞梭形,无忧树不含有植硅体。同时,给出了不同类型形态参数的大小和范围,为利用棕榈科植硅体等进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棕榈科 形态分类 古环境意义
下载PDF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in millet phytoliths from dry-farming of crops in China 被引量:30
2
作者 ZUO XinXin LU HouY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2期3451-3456,共6页
Phytoliths are noncrystalline minerals that form inside cells and cell walls of different parts of plants. Organic carbon in living cells can be occluded in phytoliths during plant growth. It has been documented that ... Phytoliths are noncrystalline minerals that form inside cells and cell walls of different parts of plants. Organic carbon in living cells can be occluded in phytoliths during plant growth. It has been documented that the occluded carbon within phytoliths is an important long-term terrestrial carbon reservoir that has a major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Common millet and foxtail millet have become typical dry-farming crops in China since the Neolithic Age. The study of carbon conservation within phytoliths in these crops could provide insights into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the carbon cycle.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carbon content in phytoliths of common millet and foxtail mille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common millet and foxtail millet contained 0.136% ± 0.070% and 0.129% ± 0.085% phytolith-occluded carbon (PhytOC) on a dry mass basis, respectively; (2) based on the mean annual production of common millet and foxtail millet in the last 10 years, the phytolith occluded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of common millet and foxtail millet was approximately 0.023 ± 0.015 and 0.020 ± 0.010 t CO 2 ha 1 a 1 , respectively; (3) assuming a similar phytolith occluded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as for common millet (the highest accumulation rate was 0.038 t CO 2 ha 1 a 1 ), this could result in the sequestration of 2.37 × 10 6 t CO 2 per year for the 62.4 × 10 6 ha dry-farming crops in China. Although there was a decline in the annual production rate and planting area of foxtail millet during 1949 to 2008, the total phytolith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was 7×10 6 t CO 2 within the 60-year period. However, phytolith occluded carbon has not yet been fully considered as a global carbon sink. Also, this carbon fraction is probably one of the best candidates for the missing carbon sin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硅酸体 碳封存 作物 旱作 中国 全球碳循环 群众基础 二氧化碳
原文传递
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残留物分析:酿造谷芽酒的新证据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莉 王佳静 +3 位作者 赵昊 邵晶 邸楠 冯索菲 《农业考古》 2018年第1期7-15,共9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态,我们对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的五件陶器进行了植物残留物的分析,并研究其是否为酿酒所用的器物。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显示,漏斗和尖底瓶是酿造谷芽酒的配套器物,酿酒原料包括黍...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态,我们对蓝田新街遗址出土的五件陶器进行了植物残留物的分析,并研究其是否为酿酒所用的器物。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显示,漏斗和尖底瓶是酿造谷芽酒的配套器物,酿酒原料包括黍、薏苡、小麦族、稻米、栝楼根、芡实,另外还有其他块根等附加植物原料。新街谷芽酒的原料组合与此前分析的米家崖酒非常接近,但增加了稻米和芡实。这也是首次发现黍与稻同时用作酿酒原料。根据我们对渭河流域几个遗址的分析,这一地区仰韶文化谷芽酒的最基本原料均为黍。仰韶文化遗址中尖底瓶的普遍而大量的存在,意味着以黍为主要原料的谷芽酒是当时常见的食物,是仰韶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底瓶 漏斗 酿酒 淀粉粒 植硅体 薏苡
下载PDF
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与积累——以嘉兴稻田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自民 宋照亮 姜培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97-7203,共7页
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 在嘉兴杭嘉湖平原实验基地,以嘉花11、浙粳37、宁81、祥湖301、秀水09等5个品种水稻及其0—10cm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微波消解和Walkley-Black的方法,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和积累通量,为了解植硅体在稻田生态系统硅和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植硅体含量在不同品种水稻中嘉花11、宁81和祥湖301高于浙粳37和秀水09,在各器官中鞘>叶>茎>根>穗;(2)水稻植株植硅体产生通量为1269.59 kg hm-2a-1,其中地上部分为1203.44 kg hm-2a-1,地下部分为66.15 kg hm-2a-1,在种植50a的稻田0—10cm土壤中的积累通量为40.38 kg hm-2a-1;(3)选择嘉花11等高植硅体含量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提高水稻植硅体产生通量及其包裹大气中CO2通量有很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植硅体 产生通量 积累通量 秸秆还田 植硅体固定CO2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中东部现代表土植硅体组合与植被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黄翡 Lisa KEALHOFER 黄凤宝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9-430,共12页
对内蒙古中东部 14个典型植被表土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 ,同时将其结果作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圆型和齿型在表土组合中占优势。圆型具有超代表性且在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超过 5 0 %。针茅哑铃型和脊哑铃型在克氏针茅草原以... 对内蒙古中东部 14个典型植被表土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 ,同时将其结果作对应分析。结果表明 :圆型和齿型在表土组合中占优势。圆型具有超代表性且在针茅草原和羊草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超过 5 0 %。针茅哑铃型和脊哑铃型在克氏针茅草原以及退化草原表土组合中含量偏高 ,可指示干的草原生境以及草原退化。蒿属块型表现为低代表性 ,即便是在冷蒿灌丛表土中 ,蒿属块型含量也较低。沙地云杉林和榆树灌丛生境特殊 ,它们的表土植硅体组合特征明显 ,前者以光滑块型、粗糙块型、规则多边型以及十字型等为主 ,后者以多铃型、三铃型、哑铃型以及简单哑铃型为特征。高山草甸和山杨林表土与研究区其它植被表土的相似性低。另外 ,研究区全新世古土壤剖面样品与表土样品的对应分析表明内蒙古中东部表土植硅体分析为恢复研究区全新世草原植被演化提供了参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表土 灌丛 蒿属 生境 冷蒿 高山草甸 古土壤 全新世 植被
下载PDF
植物生态系统中的植硅体闭蓄有机碳及其在全球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孟赐福 姜培坤 +3 位作者 徐秋芳 周国模 宋照亮 黄张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1-929,共9页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carbon,PhytOC)是封存在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在土壤环境中受到具有高度抗分解能力的植硅体的保护,它可以长期(数千年至万年以上)封存在土壤剖面中,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万年尺度...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carbon,PhytOC)是封存在植硅体中的有机碳。在土壤环境中受到具有高度抗分解能力的植硅体的保护,它可以长期(数千年至万年以上)封存在土壤剖面中,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万年尺度)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以千年的时间尺度来衡量,估计全球土壤有机碳的平均积累率为2.4g·m^-2.a^-1,其中PhytOC积累贡献了15.0%~37.0%。通过选择种植高产PhytOC的植物物种来增加短期和长期碳汇的途径是存在的。大多数的农作物如大麦Hordeumvulgare,玉米Zeamays,水稻Oryzasativa,高粱Sorghumvulgare,甘蔗Saccharumofficinarum和小麦Triticumaestivum已知是植硅体的生产者。估计全球上述作物每年生产的PhytOC高达(5.08~12.01)×10^6t.a^-1。综述了植物生态系统中PhytOC的形成机制与特征、积累率、提高土壤PhytOC积累率的农学措施及其在全球土壤碳汇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植物生态系统 植硅体 植硅体闭蓄有机碳(PhytOC) 全球土壤碳汇 综述
下载PDF
Climate indexes of phytoliths from Homo erectus' cave deposits in Nanjing 被引量:17
7
作者 Weiming Wang Jinling Liu Xiaodan Zh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18期2005-2009,共4页
A study on phytoliths and their climate indexes is carried out from Homo erectus?cave deposits in HuluCave, Nanjing. Evidence shows that phytolith assemblages of the cave deposits are dominated by the cold resistant t... A study on phytoliths and their climate indexes is carried out from Homo erectus?cave deposits in HuluCave, Nanjing. Evidence shows that phytolith assemblages of the cave deposits are dominated by the cold resistant types with a lower warm index, reflecting an overall cold inclined climate. This possibly connects the cave deposits with glacial climate to a great extent,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northern fauna revealed by fossil mammals and temperateclimate indicated by pollen assemblage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al state of the phytoliths and their climate in-dexes on 4 profiles in the cave, it is revealed that profiles Ⅰand Ⅱ display certain cold/warm, and dry/wet fluctuations; profile Ⅲ shows a humid and cold condition with the high-est humility in the cave deposits; while profile Ⅳ indicates a possible quick accumulating process because of its stableclimate indexes except for its bottom and t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indexes phytoliths NANJING HOMO erectus CAVE deposits.
原文传递
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的植硅体及其闭留碳演变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留美 张甘霖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25-1030,共6页
以浙江慈溪滨海沉积物上发育的5个具有不同植稻年龄的水耕人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中的植硅体及其闭留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变幅为3.67~17.51 g kg-1。水耕人为土中植硅体的剖面分... 以浙江慈溪滨海沉积物上发育的5个具有不同植稻年龄的水耕人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中的植硅体及其闭留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土壤中植硅体的含量变幅为3.67~17.51 g kg-1。水耕人为土中植硅体的剖面分布特征与有机碳相似,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剖面分布特征表明植硅体在水耕人为土中不易移动。与起源土相比,水耕人为土表层植硅体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说明植稻有利于植硅体在土壤表层富集。而植硅体随植稻年龄的增加没有表现出有规律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统计分析表明植硅体和总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植硅体对土壤发生中的硅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水稻产生的植硅体其体内闭留的碳量较高,但由于土体内植硅体总量较低,植硅体闭留碳仅占总有机碳的0.93%~1.68%。现有数据表明,仅通过根系与残茬返还土壤,种植富硅植物水稻并不能显著增强土壤的长期固碳能力。由于植硅体固定的碳在土壤环境中比较稳定,如果能强化秸秆还田,植稻对于土壤长期固碳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时间序列 植硅体 植硅体闭留碳 硅循环 碳固定
原文传递
7个稻种叶片硅酸体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文绪 王莉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25,共5页
对Oryzasativa,O.rufipogon等7个稻种叶片中的硅酸体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扇形和哑铃形两种硅酸体。根据扇形硅酸体的扇面长/扇柄长的比值,将其划分为长柄型、中间型和短柄型三种类型。并依此而对7个稻种的硅酸体异同作了比较,为古... 对Oryzasativa,O.rufipogon等7个稻种叶片中的硅酸体进行了研究。观察到扇形和哑铃形两种硅酸体。根据扇形硅酸体的扇面长/扇柄长的比值,将其划分为长柄型、中间型和短柄型三种类型。并依此而对7个稻种的硅酸体异同作了比较,为古稻田硅酸体的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体 品种 叶片 籼稻 粳稻
下载PDF
New methods and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China 被引量:13
10
作者 LU HouY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141-2159,共19页
China is one of the main global centers of origin of agriculture. 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commo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 and rice(Oryza sativa) were the first crops to be domesticated in China. There remai... China is one of the main global centers of origin of agriculture. 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commo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 and rice(Oryza sativa) were the first crops to be domesticated in China. There remain many uncertainties and controversies in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hronology, locations, and plant types at the origins and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prehistoric millet and rice farm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dapta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made by Chinese scientists over the last decade on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t highlights nove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early crop remains, including plant macrofossils(carbonized seeds, spikelets), microfossils(phytoliths, calciphytoliths, starch, pollen), and biomarkers; new evidence on the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early agriculture; and research related to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Further, we pinpoint and discuss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adap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gins of agriculture Dry-farming crops(millets) Rice phytoliths STARCH MICROFOSSILS Biomarkers
原文传递
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翡 王伟铭 李民昌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9-84,共6页
本文首次对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约6275a以前)气候温暖湿润,禾本科植物以芦竹亚科、竹亚科和水稻为主;第二阶段(距今约6275-... 本文首次对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约6275a以前)气候温暖湿润,禾本科植物以芦竹亚科、竹亚科和水稻为主;第二阶段(距今约6275-6200a间)气候温凉略干,黍亚科大量出现;第三阶段(距今约6200-5985a间)气温回升。菘泽文化至宋代,气温继续变暖,此阶段,禾本科各亚科植物均有生长。本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发现典型水稻扇型及亚铃型硅酸体,反映该地自马家浜文化时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硅石 新石器 草鞋山遗址
下载PDF
Analysis of carbon isotope in phytoliths from C3 and C4 plants and modern soils 被引量:9
12
作者 LÜ Houyuan WANG Yongji +2 位作者 WANG Guo'an YANG Hui LI Zh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9期1804-1808,共5页
The analysis of carbon isotope in phytoliths from modern plants and surface soil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values of carbon isotope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C3 and C4 plants, and the processes of photosynthesis o... The analysis of carbon isotope in phytoliths from modern plants and surface soils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values of carbon isotope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C3 and C4 plants, and the processes of photosynthesis of the original plants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by carbon isotope in phytoliths. The value of carbon isotope varied from -23.8‰ to -28‰, with the maximum distributed in the latitude zone from 34°N to 40°N in North China and East China areas, and the minimum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regions. The values of carbon of phytoliths tend to increase from low to high and then reduce to low value again as the latitude increases. In the same latitude zone, the carbon isotope in phytoliths from grassland soil under the trees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from grassland soil without any trees with the difference of 1‰ -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 and C4 plants phytoliths carbon isotope.
原文传递
土壤植硅体碳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珊琼 孟赐福 +3 位作者 黄张婷 姜培坤 邬奇峰 沈菁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6-515,共10页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数千年)陆地碳组分,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对全球陆地土壤碳库贡献比植硅体碳储量要大得多。综述了土壤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Phyt OC)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数千年)陆地碳组分,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对全球陆地土壤碳库贡献比植硅体碳储量要大得多。综述了土壤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与特征,研究植硅体碳稳定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植硅体碳稳定性的因素:不同植被类型产生的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长环境下同一植被类型的植硅体碳稳定性也存在差异;古土壤中的植硅体碳稳定性大于幼年中的土壤;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组合能够响应土壤盐碱浓度及pH值的变化;湿度和降水等影响植硅体的数量、大小、形态组合以及碳、氧同位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硅体的类型、大小比率等产生影响;植硅体的硅铝比值越低,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植硅体 稳定性 植硅体碳封存速率 影响因素 综述
下载PDF
拉曼光谱、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在纸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涛 施继龙 +1 位作者 方晓阳 王昌燧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10,共5页
通过对一张纸质人物画像的拉曼光谱、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认为:①在某些情况下,特殊颜料的拉曼分析结果有助于文物断代。②植硅体分析可提供造纸原料的特定植物学信息(如科类、种属等),因此,在古代手工纸原料的鉴别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 通过对一张纸质人物画像的拉曼光谱、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认为:①在某些情况下,特殊颜料的拉曼分析结果有助于文物断代。②植硅体分析可提供造纸原料的特定植物学信息(如科类、种属等),因此,在古代手工纸原料的鉴别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力。③淀粉粒分析与碘—碘化钾显色反应相结合,或可明确纸张中是否施胶以及施胶剂母源植物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植硅体 淀粉粒 画像 巴黎绿 人造群青
下载PDF
浙江青浜岛现代植物群落和表土植硅体研究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红叶 顾延生 +2 位作者 唐倩倩 程丹丹 桂福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3,共7页
在植物分类基础上全面调查了浙江舟山青浜岛分布的植物群落类型,获得8个群丛类型,对青浜岛25种现代植物植硅体进行提取,共鉴定出17种形态类型。帽型、齿型、哑铃型、鞍型和扇型主要见于禾本科植物;蕨类主要产波状棒型和三棱柱型;木本主... 在植物分类基础上全面调查了浙江舟山青浜岛分布的植物群落类型,获得8个群丛类型,对青浜岛25种现代植物植硅体进行提取,共鉴定出17种形态类型。帽型、齿型、哑铃型、鞍型和扇型主要见于禾本科植物;蕨类主要产波状棒型和三棱柱型;木本主要产纺锤型和多边形板状型,这表明不同分类位置的植物产生不同的植硅体形态及组合。对横跨整个青浜岛东南—西北坡向的8个群丛样方进行表土植硅体提取分析,共获得14种植硅体形态类型,研究结果显示表土植硅体贡献主要来自禾本科、蕨类、阔叶类和裸子类植物。随着岛屿山体海拔的增加(海拔20—90m),示冷型和示干旱型植硅体增加,青浜岛局部生境(自东南向西北翻过山顶)气候变化表现为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温暖湿润。表土植硅体组合灵敏地响应了海拔改变而引起的局地植被和环境的变化,是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的可靠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表土 植硅体 气候环境 青浜岛 浙江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不同湿度梯度条件下芦苇植硅体形态组合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介冬梅 王江永 +2 位作者 栗娜 王芳 王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5-302,共8页
对东北3个地区5个地点不同生境的芦苇叶片中植硅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湿度梯度条件下芦苇植硅体的组合特征。共测芦苇植硅体4 372粒,5个地点芦苇样品中的植硅体类型相同,所鉴定出的植硅体类型共8种,不同生境下的芦苇植硅体的百分含... 对东北3个地区5个地点不同生境的芦苇叶片中植硅体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湿度梯度条件下芦苇植硅体的组合特征。共测芦苇植硅体4 372粒,5个地点芦苇样品中的植硅体类型相同,所鉴定出的植硅体类型共8种,不同生境下的芦苇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及形态大小明显不同。芦苇植硅体中的硅化气孔对极端环境的响应较为敏感,干旱环境中芦苇植硅体颗粒变大,硅化气孔的含量相应减少。较湿润的沙兰地区,植硅体的颗粒偏小,气孔的含量也较少;尖型的长度,对于湿度因子更为敏感,湿度不同的地区,尖型植硅体的长度发育不同;鞍型植硅体的形态组合在长春地区小湿度梯度的设置中,随着湿度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湿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芦苇植硅体形态大小,同时有利于芦苇植硅体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植硅体 湿度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半坡和姜寨出土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的酿酒功能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莉 王佳静 刘慧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22,128,共14页
本项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检验了陕西半坡和姜寨遗址出土的11件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中的微植物和微生物遗存。从残留物中发现的淀粉粒、植硅体、霉菌、酵母细胞和棒状方解石晶体中获得的多种证据表明,这些尖底瓶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主要包... 本项研究采用科学方法检验了陕西半坡和姜寨遗址出土的11件仰韶文化早期尖底瓶中的微植物和微生物遗存。从残留物中发现的淀粉粒、植硅体、霉菌、酵母细胞和棒状方解石晶体中获得的多种证据表明,这些尖底瓶曾用于酿酒。酿酒原料主要包括黍等其他谷物(粟、稻米、小麦族)、豆类和块根植物(栝楼根、芡实)。使用芦苇吸管咂酒可能是当时的饮酒方法之一。仰韶人掌握两种酿造方法:利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谷芽酒和利用发霉的谷物加植物茎叶制麹酿造麹酒。这两种方法有时分别采用,有时也许同时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 植硅体 酵母 霉菌 谷芽酒 麹酒
下载PDF
不同生态型竹子的硅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蕾蕾 周国模 +2 位作者 宋照亮 高培军 李自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8-674,共7页
选择10种散生竹、丛生竹和混生竹为试材,运用偏硼酸锂溶解和钼蓝比色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态型竹子器官的硅质量分数、储量和通量等,为植硅体封存碳潜力评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竹子器官硅质量分数均为叶〉蔸〉枝〉根〉鞭〉秆,... 选择10种散生竹、丛生竹和混生竹为试材,运用偏硼酸锂溶解和钼蓝比色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态型竹子器官的硅质量分数、储量和通量等,为植硅体封存碳潜力评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竹子器官硅质量分数均为叶〉蔸〉枝〉根〉鞭〉秆,质量分数区间为1.77~63.10 g·kg^-1,在不同生态型间竹叶硅质量分数分布趋势整体表现为混生〉散生〉丛生;其中硅储量和通量分别为混生(2 225.91 kg·hm^-2·a^-1,1 112.96 kg·hm^-2·a^-1)〉散生(788.18 kg·hm^-2·a^-1,394.06 kg·hm^-2·a^-1)〉丛生(586.00 kg·hm^-2·a^-1,293.00 kg·hm^-2·a^-1)。全国竹子硅储量和通量散生竹远高于丛生竹和混生竹。植硅体封存二氧化碳通量为混生竹(38.83·kg·hm^-2·a^-1)〉散生竹(33.69 kg·hm^-2·a^-1)〉丛生竹(27.32 kg·hm^-2·a^-1),全国散生竹总植硅体碳封存速率(190.69×106~197.48×106kg·a^-1)分别为丛生竹和混生竹的5.46倍和35.7倍。因此,在未来的竹林种植和管理中,可以适当地通过选择封存二氧化碳通量高的竹种(如混生竹)进行造林或者采取竹林废弃物还林作硅肥等措施来提高部分竹林植硅体的生物固碳潜力。因为本研究区属于散生竹的典型生长区,而非丛生竹典型生长区,不能推测所有地区都符合以上规律,在丛生竹典型生长区的结果可能正好相反。所有生态环境和生物气候带生长的竹子中硅储量和硅体碳的相关性是否一致或相近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竹子 生物循环 封存碳 植硅体
下载PDF
作物植硅体形态的应用及其封存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发英 王霖娇 盛茂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32-1940,共9页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环境的动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生长发育和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储存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能够反映古农业的发展变迁。植硅体是一种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生命的生长发育和环境的动态平衡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生长发育和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储存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能够反映古农业的发展变迁。植硅体是一种长期稳定存在于土壤中的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它可以指示气候变化。近年来,植硅体分析主要应用在农业考古、古气候重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碳汇潜力估算的研究中。世界上作物分布广泛,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研究作物植硅体与植硅体碳,对探讨农业起源与发展,估算农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潜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与作物植硅体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作物植硅体的形态研究、植硅体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作物植硅体碳含量与分布、碳汇潜力以及植硅体碳汇在全球碳汇中的贡献,阐明了作物植硅体未来的研究方向。1)不同作物产生的植硅体形态不同,而且对作物植硅体形态的研究较多处于优势的禾本科中,其他作物的研究较少;2)作物植硅体碳含量与其本身的固碳能力和效率有关,不完全由植硅体含量的多少决定,此外,植硅体碳含量的多少也可能受生长环境和植物基因型的影响;3)不同生态系统中气候、地表植被、土壤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植硅体的碳汇潜力;4)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作物植硅体碳汇存在显著差异,施加硅肥或硅-磷复合肥、种植高植硅体含量和高植硅体碳含量的作物等均可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今后应进一步研究不同作物植硅体碳汇,以帮助识别过去的农业碳汇,评估当前农业碳汇潜力;加强植物、根系、土壤迁移规律的探讨,进一步分析不同作物植硅体积累与碳汇效应;阐明不同植物吸硅机制、植物根系硅化过程与其植硅体含量、植硅体碳含量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植硅体 植硅体碳 碳汇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仰韶文化晚期大口尖底器的酿酒功能初探
20
作者 刘莉 李永强 陈星灿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仰韶文化流行一种大口尖底器,器形大小不一,有些器壁上有小孔;其中大型者往往用作瓮棺,因此考古界一般认为是专门制作的葬具。本文对河南偃师灰嘴出土的一件仰韶晚期大口缸内壁的残留物进行了微化石分析,发现大量淀粉粒、植硅体、红麴... 仰韶文化流行一种大口尖底器,器形大小不一,有些器壁上有小孔;其中大型者往往用作瓮棺,因此考古界一般认为是专门制作的葬具。本文对河南偃师灰嘴出土的一件仰韶晚期大口缸内壁的残留物进行了微化石分析,发现大量淀粉粒、植硅体、红麴霉菌及酵母细胞。研究结果显示,该器为酿酒器。酿酒方法是麴酒,可能是利用红麴霉和大米制麴;酿酒原料包括大米、黍、薏苡、豆类、山药、百合及其他根块植物。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大口尖底器所具有的典型形态特征——大口、有小孔和施附加堆纹——符合酿酒和储酒的需要;这些设计有助于快速发酵,有效封口以及方便过滤和转移酒液。用于瓮棺的大型器的原始首要功能为酿酒和储酒,用作瓮棺只是其第二功能。仰韶晚期处于地区性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一些形制相似的大口尖底瓶出现在相距1000多公里的遗址中,是这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加剧的反映。需要将来对更多同类器进行残留物分析,以便验证本文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麴酒 红麴霉 稻米 淀粉粒 植硅体 文化互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