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绰墩遗址古水稻土孢粉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春海 章钢娅 +6 位作者 杨林章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曹志洪 郑云飞 丁金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2-460,共9页
自1998年以来,绰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对遗址Ⅵ工作区两个剖面P01和P03进行植硅体和孢粉分析,P01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宋代直至现代,研究点都有水稻生长。孢粉分析还显示,在植硅... 自1998年以来,绰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对遗址Ⅵ工作区两个剖面P01和P03进行植硅体和孢粉分析,P01的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在马家浜文化中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宋代直至现代,研究点都有水稻生长。孢粉分析还显示,在植硅体浓度较高土壤沉积物中,水生植物花粉在整个孢粉谱中所占比例较小,与现代水田相似。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可能已将杂草除去。绰墩遗址孢粉分析的结果可能为判断古水稻土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分析 植硅体分析 古水稻土 新石器时代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水稻扇型植硅体野生–驯化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郇秀佳 吕厚远 +1 位作者 王灿 张健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8,共12页
近年来,植硅体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领域,为世界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关键证据,其中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农业起源的关键,是找到地质考古记... 近年来,植硅体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领域,为世界农业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关键证据,其中在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水稻扇型植硅体对于发现、鉴定水稻遗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农业起源的关键,是找到地质考古记录中的植物遗存,并准确鉴定野生–驯化特征,本文介绍了水稻扇型植硅体鉴定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历史,重点阐述了现代野生稻生长区、驯化水稻田、旱稻田表土中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研究的新进展,明确了野生、驯化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中关于个体鉴定、选择和鱼鳞状纹饰计数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野生和驯化水稻扇型植硅体纹饰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和机制。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与讨论,能够使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作物起源和传播的研究中得到更准确、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型植硅体 水稻 驯化 植硅体分析
原文传递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史前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 被引量:13
3
作者 姜钦华 张江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6-71,共6页
对采集于河南邓州市白庄八里岗遗址仰韶中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堆积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植硅石分析。通过统计有重要意义的植硅石形态类型,发现了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即从仰韶文化期至石家河文化期),稻作... 对采集于河南邓州市白庄八里岗遗址仰韶中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堆积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植硅石分析。通过统计有重要意义的植硅石形态类型,发现了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即从仰韶文化期至石家河文化期),稻作农业的强度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石 稻作农业 考古
下载PDF
New radiocarbon and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reveal the timing and route of southward dispersal of rice farming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2
4
作者 Xiaoyan Yang Qiuhe Chen +7 位作者 Yongchao Ma Zhao Li Hsiao-chun Hung Qianglu Zhang Zhiwei Jin Suoqiang Liu Zhenyu Zhou Xianguo F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2期1495-1501,共7页
The origins and spreads of rice agriculture have been enduring topics, yet the timing and southward dispersal from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have been difficult to trace, due to the scarcity of archaeobotanical data, es... The origins and spreads of rice agriculture have been enduring topics, yet the timing and southward dispersal from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have been difficult to trace, due to the scarcity of archaeobotanical data, especially systematic macro-plant remains examin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oor preservation in the humid climate and acidic soils of China's southern provinces.Here, we report new radiocarbon dating and preserved rice phytolith evidence, derived from three Lat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south China, dated about 5,000–4,100 cal a BP.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rice farming had spread southward through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Wuyi and Nanling, then entered the areas of Western Fujian and North Guangdong by 5,000 cal a BP, followed by continued expansion into coastal areas of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also crossing the Taiwan Strait, around 4,500–4,000 cal a BP.The North River,East River, Min River, and possibly other river systems likely were influential as pathways or condu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e spread Charred RICE seeds phytolith analysis Nanshan SITE Laoyuan SITE Guangdong and Fujian
原文传递
植硅石分析与栽培稻起源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报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栽培稻起源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未解决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大植物遗存不易保存,从而为栽培稻起源研究带来了缺憾。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植硅石较孢粉更易保存在考古遗址中,因而植硅石分析已成为农业考古学中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植硅... 栽培稻起源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未解决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大植物遗存不易保存,从而为栽培稻起源研究带来了缺憾。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植硅石较孢粉更易保存在考古遗址中,因而植硅石分析已成为农业考古学中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植硅石分析原理,探讨了水稻植硅石的形态特征及鉴定标志,并通过贾湖遗址的实例研究,讨沦了水稻植硅石分析在栽培稻起源与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石 水稻植硅石 栽培稻 起源 水稻
下载PDF
Neolithic rice paddy from the Zhaojiazhuang site, Shandong, China 被引量:12
6
作者 JIN GuiYun YAN ShengDong +3 位作者 Tetsuro UDATSU LAN YuFu WANG ChunYan TONG Pei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24期3376-3384,共9页
To identify and study the Neolithic rice paddy in Shandong, eastern Chin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ice agriculture, but also a key part of the study on rice spread in East Asia. D... To identify and study the Neolithic rice paddy in Shandong, eastern Chin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ice agriculture, but also a key part of the study on rice spread in East Asia.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re have been no discoveries about the Neolithic rice paddy in Shandong Province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ssible rice paddy by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phytolith analysis of soil samples from this "paddy"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a 4600—4300 years old rice paddy preserved at the Zhaojiazhuang site. This is the first examination and study of the rice paddy in North China by systematic phytolith analysi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the eastward spread of ric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in 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家庄遗址 龙山文化 稻米 植物化石分析 农业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土壤样品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靳桂云 方燕明 王春燕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3-100,共8页
作为分析古代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手段之一,植硅体分析在研究考古遗址中的人类活动、栽培作物及加工方式等方面,都越来越显示巨大的潜力。对王城岗遗址部分土壤样品的植硅体分析发现,在城墙夯土、城壕填土乃至城墙附近灰坑的土壤中,植硅体... 作为分析古代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手段之一,植硅体分析在研究考古遗址中的人类活动、栽培作物及加工方式等方面,都越来越显示巨大的潜力。对王城岗遗址部分土壤样品的植硅体分析发现,在城墙夯土、城壕填土乃至城墙附近灰坑的土壤中,植硅体的密度低可能与城墙建筑有密切关系;王城岗遗址中发现的水稻、谷子的植硅体,表明当时聚落内有这两种农作物,并可能在城墙附近进行了脱壳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城岗遗址 植硅体分析 沉积特点 农作物及加工
原文传递
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环境考古(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冷程程 汤卓炜 +4 位作者 张伟 介冬梅 王江永 刘旭 鲍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8,共11页
嫩江流域孕育的昂昂溪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渔猎文化"的代表文化。文章对昂昂溪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洪河遗址附近3 m的自然沉积物剖面进行植硅体分析、粒度分析和烧失量测定,探讨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嫩江流域人类活动的... 嫩江流域孕育的昂昂溪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渔猎文化"的代表文化。文章对昂昂溪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洪河遗址附近3 m的自然沉积物剖面进行植硅体分析、粒度分析和烧失量测定,探讨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嫩江流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及昂昂溪"渔猎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结果表明,洪河剖面植硅体主要来自于禾本科植物,并以早熟禾亚科(C3植物)为主,剖面沉积物主要由嫩江冲积砂经风力吹扬、搬运、堆积而成。嫩江流域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替,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也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7024~3820 cal. a B.P.期间,嫩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孕育了典型的昂昂溪"渔猎文化";在4000 cal. a B.P.左右,气候呈现逐渐变冷干的趋势,同时昂昂溪文化也逐渐衰落;3820~1000 cal. a B.P.期间,气候持续冷干,导致部分居民离开昂昂溪地区沿嫩江逐渐向更加温暖的下游迁移以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昂昂溪文化逐渐被取代;1000 cal. a B.P.以来,人类活动频繁,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流域 洪河遗址 昂昂溪文化 植硅体分析 环境考古
原文传递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southwest China: Archaeobotanical evidence 被引量:7
9
作者 LI HaiMing ZUO XinXin +7 位作者 KANG LiHong REN LeLe LIU FengWen LIU HongGao ZHANG NaiMeng MIN Rui LIU Xu DONG Guang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562-1573,共12页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using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from excavated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Res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East Asia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using archaeobotanical analysis from excavated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sites. Research on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has predominantly focused in the valley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of southwest China, an important passageway for human migration into Southeast Asia, still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paper, based on macrofossil and microfossil analysis and radiocarbon dating at the Shilinggang site, we investigate plant subsistence strategies in the Nujiang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Bronze Age period. Combined with previous archaeobotanical studie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we explo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rice and foxtail millet were cultivated in Shilinggang around 2500 cal a BP. Three phases of 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can be identified: rice cultivation from 4800–3900 cal a BP, mixed rice and millet crop(foxtail millet and broomcorn millet) cultivation from 3900–3400 cal a BP, and mixed rice, millet crop and wheat cultivation from 3400–2300 cal a B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during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periods was primarily promoted by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expansion across Eurasia, agricultural expansion which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jiang River valley Yunnan-Guizhou Plateau NEOLITHIC Bronze Age Macrofossil analysis phytolith analysis Radiocarbon dating
原文传递
南京郭家山遗址植硅体分析与湖熟文化环境背景 被引量:7
10
作者 萧家仪 徐时强 +5 位作者 肖霞云 汤惠生 陈声波 韩艳 高亚炜 祁国翔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8-274,共7页
郭家山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距江苏南京城区最近的,较大型的湖熟文化遗址。遗址商代至西周春秋文化层的植硅体分析,揭示出南京地区在商代(约3500—3000aBP)气候偏温、偏湿;西周(或西周早期)(约3000—2800aBP)气候温和湿润;西周战国时期(约2... 郭家山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距江苏南京城区最近的,较大型的湖熟文化遗址。遗址商代至西周春秋文化层的植硅体分析,揭示出南京地区在商代(约3500—3000aBP)气候偏温、偏湿;西周(或西周早期)(约3000—2800aBP)气候温和湿润;西周战国时期(约2800—2500aBP)气候偏温、偏湿。与相邻地区同时段的气候环境变化比较一致。与全新世高温期时我国发达的新石器古文化对比分析,认为全新世中后期的相对温和偏干的气候环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湖熟文化发育的重要环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湖熟文化 环境动力 全新世后期 郭家山遗址
原文传递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佳静 蒋乐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本研究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时期的部分石片石器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打制石器的功能包括收割水稻、芦苇、莎草等植物,也有用于竹木加工等多功能用途。水稻从野生到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数千年。收割行为是... 本研究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时期的部分石片石器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打制石器的功能包括收割水稻、芦苇、莎草等植物,也有用于竹木加工等多功能用途。水稻从野生到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数千年。收割行为是是人类对植物干预并促使其进化产生的方式之一。本文结论与之前的关于水稻植硅体和小穗轴形态学的研究相符,说明在上山文化时期人类已经利用工具对水稻进行收割及利用。同时,本文也对中国南方更新世晚期出现的典型小型石片石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起源 农业起源 打制石器 上山文化 植硅体 微痕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中新世湖泊的古生态:根据山旺盆地植硅体的初步解释 被引量:6
12
作者 Caroline A.E.STRoMBERG Else Marie FRIIS +2 位作者 梁明媚 Lars WERDELIN 张玉亮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60,共16页
山东山旺中新世山旺组湖相沉积中富含保存精美的古生物化石。对于湖相沉积中的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植物大化石和孢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山旺组在沉积期间,山旺湖周围的植被处于湿润的暖温带... 山东山旺中新世山旺组湖相沉积中富含保存精美的古生物化石。对于湖相沉积中的昆虫、植物和哺乳动物化石,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植物大化石和孢粉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山旺组在沉积期间,山旺湖周围的植被处于湿润的暖温带到亚热带的古生态环境下。哺乳动物蝙蝠和貘化石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草本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含量的研究报道。本文首次对山旺组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了研究,为山旺中新世植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对从6块山旺组样品中分析出的植硅体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山旺中新世植硅体组合含有丰富的保存极好的草本植物植硅体,代表森林成分的双子叶植物植硅体,以及偶尔出现的棕榈科植硅体。草本植物的植硅体主要来自于C_3/C_4禾本科的PACCAD类群和早熟禾亚科的植物,少数可能来自于在林下封闭生活环境中生长的草本植物。山旺中新世植硅体组合显示,在湖边森林生活环境下,伴生大量的适合沼生到中生环境的草本植物,在较干旱的地区生长着早熟禾(和PACCAD)的草本植物。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山旺中新世气候比现在更加湿润而且变动较小的观点。山旺中新世植硅体组合与土耳其和北美大平原中新世湖相沉积中的植硅体组合不同,后者的植硅体组合主要是由多种C_3早熟禾亚科草本和不同种类的PACCAD类群草本植物组成。今后的研究工作将进一步揭示这种差异是否反映了草本植物群落在大尺度的生物地理上的差异,或者是由于地区性的局部气候不同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旺 中新世 禾本科 植硅体分析 古生态
下载PDF
上山文化水稻植硅体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振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120,共12页
前言(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 前言(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浙江地区一种新的史前文化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植硅体分析 水稻扇型植硅体 水稻双峰型植硅体 水稻驯化
原文传递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植硅体分析及其指示的龙山文化时期农业活动
14
作者 李魏同欣 田玮馨 +6 位作者 罗武宏 张东 孙炳桂 杨玉璋 孙雅洁 张代玲 张居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94,共16页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了解其农业活动有助于认识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与社会组织形式等。本文对禹会村遗址2017年和2020年两个发掘区的49份样品进行了植硅体分析,在多个遗迹单位中发现不同浓度的水稻特征性植硅体,未发现粟遗存的证据。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以水稻(Oryza sativa)为主,粟(Setaria italica)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低。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以来自茎叶的扇型植硅体为主,而且不同区域水稻植硅体分布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禹会村遗址的水稻收割方式可能为连杆收割,将水稻带入遗址内分开完成脱粒与脱壳行为。其中城垣区水稻加工活动可能存在集中完成的现象,而生活遗迹区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此外,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分析结果显示,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水平较低,可能存在包括粳稻在内多个水稻品种。本文揭示了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结构、农作物的加工活动及农业发展水平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淮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农业活动 禹会村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 淮河
原文传递
南京牛头岗遗址植硅体分析及环境考古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林敬 萧家仪 +4 位作者 华国荣 王光明 郝立贞 仝秀芳 徐时强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3-130,共8页
牛头岗遗址是江苏南京较大的古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层中植硅体组合揭示在新石器晚期(约3500Cal.aBP前),南京地区气候偏暖偏湿;商代(约3500—3000Cal.aBP),气候温暖湿润;西周早期(约3000Cal.aBP后),气候又偏暖偏湿。明显的气候波动与全新... 牛头岗遗址是江苏南京较大的古文化遗址,遗址文化层中植硅体组合揭示在新石器晚期(约3500Cal.aBP前),南京地区气候偏暖偏湿;商代(约3500—3000Cal.aBP),气候温暖湿润;西周早期(约3000Cal.aBP后),气候又偏暖偏湿。明显的气候波动与全新世中晚期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对比。相邻何颖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哺乳动物遗存,与牛头岗植硅体组合反映的植被与生态比较一致。新石器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气候与环境适宜古代先民的繁衍与生存,南京及滁河流域古文化内涵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古气候与古环境 古代先民活动 牛头岗遗址 南京
下载PDF
植硅体分析与稻作农业 被引量:4
16
作者 葛利花 王振祥 靳桂云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13-22,共10页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回顾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属鉴定与驯化、栽培与管理技术、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回顾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属鉴定与驯化、栽培与管理技术、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加强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化,植硅体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仍需不断完善,以推进农业考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稻作农业 问题与展望
下载PDF
Phytolith assemblag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rom cal soils of Yingyang site in Dengfe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17
作者 JIANG Qinhua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1期57-61,共5页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cradl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is indicated by the abundant archaeological finds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As a supplementary study to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cradl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is indicated by the abundant archaeological finds during the last 60 years. As a supplementary study to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t Yingyang site of Dengfeng County, phytolith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Yingyang neolithic sit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at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inghe River, which belongs to the Huaihe drainage system, with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yang SITE archaeological SOILS phytolith analysis paleo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石器表面残留物反映的红山文化时期西拉木伦河中游地区古人食物性植物资源利用情况
18
作者 马志坤 游梓明 +3 位作者 宋阿倩 黄文博 郇秀佳 贾鑫 《西部考古》 2022年第2期213-227,共15页
红山文化(6500—5000 cal.a B.P.)是西辽河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红山文化时期先民植物利用情况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哈河流域,阻碍了对... 红山文化(6500—5000 cal.a B.P.)是西辽河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红山文化时期先民植物利用情况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哈河流域,阻碍了对西辽河地区先民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全面认识。已有研究表明,食物加工工具表面残留物是反映先民食物资源利用的最直接证据,据此,本研究选择红山文化广泛分布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对中游地区五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典型食物加工工具——磨盘和磨棒进行系统采样,通过淀粉粒分析和植硅体分析,发现了来自粟类植物、橡子、小麦族(Triticeae)、块根块茎和食用豆类植物的淀粉粒,以及黍亚科(Panicoideae)、画眉草亚科(Eragrostoideae)、芦竹亚科(Arundiaceae)和黍(Panicum milliaceum)稃壳的植硅体。对比五处遗址周边区域开展的植物研究工作,我们认为西拉木伦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主要加工驯化粟为主的多种植物,粟类植物在古人植物资源利用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坚果类、食用豆类、块根块茎、画眉草亚科和芦竹亚科等植物资源也被利用。该研究为探讨红山文化时期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人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解析西辽河地区宏观的生业经济模式提供了植物微体化石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 红山文化 粟作农业 植物利用 淀粉粒分析 植硅体分析
原文传递
植硅体分析与旱作农业史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葛利花 王振祥 《古今农业》 2020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中国是旱作农业(粟、黍)的起源地,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文明演进的进程。植硅体分析在旱作农业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粟、黍、麦、玉米等种属鉴定与驯化进...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中国是旱作农业(粟、黍)的起源地,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文明演进的进程。植硅体分析在旱作农业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粟、黍、麦、玉米等种属鉴定与驯化进程、作物栽培与管理技术、作物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入以及考古学综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植硅体分析在旱作农业研究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仍将不断完善,最终推进中国农业考古乃至考古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分析 旱作农业 回顾与展望
下载PDF
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煜 赵志军 +1 位作者 白云翔 张光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4-89,共6页
前言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最早在齐家文化即有发现,明清时期还在使用,是我国古代诸金属器物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日常用品,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除对铜镜本身的古器物学考... 前言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最早在齐家文化即有发现,明清时期还在使用,是我国古代诸金属器物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日常用品,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除对铜镜本身的古器物学考察之外,关于其合金成分、金相组织、表面处理的研究和讨论也非常充分和广泛。但是,由于与铸造有关的遗迹和遗物较为少见,关于铜镜铸范的考察和科学分析尚属空白,导致人们对铜镜制作工艺中的重要一环缺乏了解,研究受到很大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镜范 材料分析 植硅石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