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蜥属一有效种贵德沙蜥及红原沙蜥的分类研究(蜥蜴亚目:鬣蜥科)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跃招 曾晓茂 +4 位作者 方自力 吴贯夫 刘志君 Theodore J.Papenfuss Robert J.Macey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 形态、染色体特征聚类分析表明过去归入青海沙蜥的天祝、贵德居群被聚为一支 ,而青海沙蜥的其它居群和红原沙蜥聚为另一支 ,证明贵德、天祝居群与青海沙蜥有显著区别 ,应当恢复贵德沙蜥Phrynocephalusputjatia为有效种。贵德沙蜥与青海沙蜥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前者的尾长大于吻肛长 ,后者的尾短 ,小于吻肛长 ,前者背鳞 10 0枚以上 ,后者背鳞不到 10 0枚。红原沙蜥Phryno cephalushongyuanensis与青海沙蜥的染色体和形态特征相似 ,应归隶青海沙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蜥属 蜥蜴亚目 鬣蜥科 青海沙蜥 贵德沙蜥 红原沙蜥 分类
下载PDF
青海沙蜥的热耐受性、选择体温及摄食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舒霖 张群利 +1 位作者 屈彦福 计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36-2042,共7页
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33.3、0.9℃和46.9℃。在27-35℃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 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运动表现的热依赖性。结果显示: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33.3、0.9℃和46.9℃。在27-35℃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日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无显著影响。停顿次数随着体温的升高而降低,至39℃时停顿次数最少,但与37℃和41℃处理下的停顿次数无显著差异。疾跑速在17-39℃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9℃体温下最快。体温大于39℃后速度减慢。在17-27℃体温范围内,随体温的升高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持续运动距离在29-41℃体温下大于较低体温(17-27℃)下的测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鬣蜥科 青海沙蜥 选择体温 热耐受性 疾跑速 食物同化
下载PDF
青海沙蜥(蜥蜴亚目:鬣蜥科)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性比 被引量:7
3
作者 吴鹏飞 王跃招 +4 位作者 王硕果 曾涛 郭海燕 蔡红霞 曾宗永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34-1139,共6页
根据2001和2002两年间6个月的标志重捕资料,在对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草原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体长、体重和尾长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3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选取体长的聚类分析结果把青海沙蜥... 根据2001和2002两年间6个月的标志重捕资料,在对分布于四川西北部若尔盖草原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体长、体重和尾长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3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选取体长的聚类分析结果把青海沙蜥的所有个体分成3个年龄组,3个年龄组的体长范围分别是:26~36mm;37~50mm;51~65mm.各年龄组体长、体重和尾长平均值差异的F检验结果,说明用体长划分年龄较为合理.青海沙蜥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上呈金字塔形,但第II年龄组个体数比例较小.青海沙蜥各年龄组的性比在3个年龄组间是不稳定的,第I,II,III3个年龄组雌雄个体数量的比分别为7.7∶1,32∶1和1∶2.1,而在整个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为1.76∶1.青海沙蜥的体形大小的性二态在其性成熟前后是相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剔亚目 鬣蜥科 青海沙蜥 标志重捕 聚类分析 年龄结构 性别比 性别二态 种群生态学
下载PDF
若尔盖青海沙蜥——洞穴密度与深度的生态内涵 被引量:7
4
作者 吴鹏飞 王跃招 +1 位作者 朱波 曾宗永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1-315,共5页
20 0 2年 9月 ,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 (东经 10 2°2 9′0 4 1″,北纬 33°4 3′2 5 0″ ,海拔 346 4m)上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青海沙蜥... 20 0 2年 9月 ,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 (东经 10 2°2 9′0 4 1″,北纬 33°4 3′2 5 0″ ,海拔 346 4m)上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青海沙蜥的洞穴密度随植被盖度的升高而下降 (r =- 0 81,P <0 0 1) ,这说明青海沙蜥的生境选择是偏向于植被盖度较低的荒漠 ,因此可以把该物种作为草地荒漠化的一种指示生物。②青海沙蜥居住洞穴深度大于 74cm ,在冻土层之下。青海沙蜥选择深度达到最大冻土之下的洞穴居住是它抵御低温的一种行为机制 ,而深度小于 74cm的洞穴则可能是用于逃避敌害的临时隐蔽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洞穴密度 洞穴深度 最大冻土深 生境选择
下载PDF
An Ethogram of the Toad-headed Lizard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被引量:7
5
作者 Yin QI Shasha LI +2 位作者 Langduoerji SUO Hua LI Yuezhao WA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1年第2期110-116,共7页
In this study, we intended to construct an ethogram of the toad-headed lizard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by classifying and describing its behaviors using the Posture-act-environment (PAE) method. Through direct field... In this study, we intended to construct an ethogram of the toad-headed lizard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by classifying and describing its behaviors using the Posture-act-environment (PAE) method. Through direct field observation and video recording, we obtained eight postures, sixty-two acts and ten environments, and thus we formed an ethogram consisting of eighty-three behaviors encoded with PAE. A complete ethogram for a species could provide systematic behavioral information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s among related behaviors and provi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specific behavioral study, hence the present ethogram will be greatly useful for future behavioral studies on P. vlangalii as well as other Phrynocephalu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roductive behavior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PAE coding posture-act-environment tail curling
下载PDF
青海沙蜥的两性异型和雌性繁殖(英文) 被引量:8
6
作者 章熙东 计翔 +2 位作者 罗来高 高建芳 章玲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6-1012,共7页
作者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特征。蜥蜴于2005年5月初捕自西宁以西约150km的倒淌河,被检形态特征包括体色、体长、腹长、尾长、头长和头宽,新排卵雌体维持在实验室梯度热环境中直至产仔... 作者研究了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特征。蜥蜴于2005年5月初捕自西宁以西约150km的倒淌河,被检形态特征包括体色、体长、腹长、尾长、头长和头宽,新排卵雌体维持在实验室梯度热环境中直至产仔。成体两性异形显著,而性未成熟个体缺乏两性异形。最大的成年雄体和雌体分别为70.2mmSVL(snout-vent length)和82.8mmSVL。雄性成体具有相对较大的头长、头宽和尾长,雌性成体SVL大于雄体且具有相对较大的腹长。对4个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特征值≥0.5)区分出2个主成分,共解释83.9%的两性相关形态特征的变异。去除SVL差异的影响后,尾长、头长和头宽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57.8%的变异),腹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26.1%的变异)。实验室梯度热环境下的雌体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产单窝、2-6个后代。窝仔数和窝仔重与母体SVL呈正相关,幼仔重与母体SVL无关。未在青海沙蜥中检测到后代数量与大小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纲 鬣蜥科 青海沙蜥 两性异形 雌性繁殖 窝仔数 窝仔重
下载PDF
青海沙蜥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 被引量:6
7
作者 吴鹏飞 王跃招 +4 位作者 郭海燕 王硕果 曾宗永 曾涛 蔡红霞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52-1257,共6页
为了研究自然生境中沙蜥的生长和两性生长差异情况,于2001~2002两年间对分布在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进行了6次标志重捕.结果表明:第一年8、9月出生的沙蜥到第二年的6月SVL、TL和BM都有显著的生长(... 为了研究自然生境中沙蜥的生长和两性生长差异情况,于2001~2002两年间对分布在四川西北部若尔盖地区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进行了6次标志重捕.结果表明:第一年8、9月出生的沙蜥到第二年的6月SVL、TL和BM都有显著的生长(p<0.05),雌、雄个体的两性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第二年6月至8、9月间,雌、雄个体的SV、TL和BM都有快速的生长(p<0.01),从7月份开始出现了两性生长差异(雌性的生长速度J于雄性)(p<0.01);第三年的6月至8月间,雌性的SVL、TL和BM仍在快速生长(p<0.01),而雄性的生长则不显著(p>0.05),雌性的三个生长指标的生长量远大于雄性(p<0.01),并且SVL和BM的生长量与第二年的同期生长量非常接近(p>0.05);四年以后,雌、雄个体的SVL和TL的生长及两性生长差异都不再显著(p>0.05),但是在体形大小上还存在极显著的两性异形(p<0.01).在青海沙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雄性的生长曲线近似'S'形,而雌性则是非'S'形.雌、雄个体的生长受季节和年龄的影响,造成雌、雄两性成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雌、雄个体对繁殖的能量投入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标志重捕 生长 生长显著性 两性生长差异
下载PDF
青海沙蜥的巢域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硕果 曾宗永 +2 位作者 吴鹏飞 蓝振江 王跃招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03-408,共6页
作者提供了2001~2002两年间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标志重捕资料,并讨论了在种内水平上可能影响青海沙蜥巢域面积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种群密度以及扩散行为等.若尔盖辖曼乡青海沙蜥的种群密度偏高,为(238.92±... 作者提供了2001~2002两年间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vlangalii)的标志重捕资料,并讨论了在种内水平上可能影响青海沙蜥巢域面积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体重、种群密度以及扩散行为等.若尔盖辖曼乡青海沙蜥的种群密度偏高,为(238.92±16.88)只/1000m2,而巢域偏小,幼体、成体雄性及成体雌性的平均巢域分别是(26.11±10.67)m2、(63.71±31.43)m2和(8.31±5.44)m2.性别仍然是影响青海沙蜥巢域的最明显的因素,雄性与雌性巢域的比例达到了7.6∶1.另外体重也是影响巢域的因素之一.雌雄性均与多只异性发生巢域重叠,最高的雌性可与6只雄性有巢域的重叠.雄 雄的平均巢穴重叠达到了24.17%,而雌性间没有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巢域 最低凸多边形法 领域性 扩散
下载PDF
青海沙蜥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吴鹏飞 曾宗永 +1 位作者 王跃招 朱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41-1244,共4页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 在2002年9月,分别利用洞穴深度法、标志重捕法和洞口计数法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中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分别是190.4、76.8和250.7只.1000 m-2。通过对3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证明洞穴深度法有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沙蜥(Phrynocephalus)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长时间处在温度低于致死低温(-2.5℃)以下的环境中,为了能够成功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它必须居住在深度达到最大冻土层之下的洞穴中。这是沙蜥躲避低温伤害的一种行为机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分布在中国的沙蜥属的其它物种密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种群密度 洞穴深度 标志重捕 洞口计数
下载PDF
Tail Waving Speed Affects Territorial Response in the Toad-headed Agama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被引量:1
10
作者 Xia QIU Jinzhong FU Yin QI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182-187,共6页
Territorial response affects a resident's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mates, but the response level is likely flexible
关键词 tail display territorial response 3D animation PLAYBACK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下载PDF
Impact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Toad-Headed Lizard,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被引量:1
11
作者 Dun HU Jinzhong FU +1 位作者 Fangdong ZOU Yin QI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2年第4期280-287,共8页
Using data from nine microsatellite DNA loci and a population genetic approach,we evaluate the barrier effect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oad-headed lizard,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The study area is along a 20 k... Using data from nine microsatellite DNA loci and a population genetic approach,we evaluate the barrier effect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oad-headed lizard,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The study area is along a 20 km stretch of the railway on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and this section of the railway was constructed between 1958–1979. Both assignment tests and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 We found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opulations from the study area and those from a further southeastern area,which are separated by a 20 km gap. This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population substructure at a fine-scale. However,we did not detect any difference between samples from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ides of the railway within the study area,and concluded that the railway may not impose a significant barrier effect on these lizard populations at the present time. Available suitable habitat alongside the railway and bridge underpasses may have facilitated the gene exchange between the sides. The relatively short time since the completion of the railway may not allow the differentiation to accumulate to a detectable level. Since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maintains a unique and fragile ecosystem,long-term monitoring of such man-made landscape features is imperative for protecting this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Railway barrier effect population structure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microsatellite DNA Bayesian assignment test
下载PDF
青海沙蜥雌性生殖对策及进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族豪 刘遒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9-103,共5页
青海沙蜥是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卵胎生蜥蜴 ,雌性性成熟的最小 SVL是 5 0 .0 mm.窝卵数 1~ 5枚 ,平均 2 .74± 0 .86枚 (n=2 3) ,常见窝卵数 2~ 3枚 ,窝卵数随 SVL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r=0 .70 30 ,P<0 .0 0 2 ) .单卵干重 0 .10~ ... 青海沙蜥是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卵胎生蜥蜴 ,雌性性成熟的最小 SVL是 5 0 .0 mm.窝卵数 1~ 5枚 ,平均 2 .74± 0 .86枚 (n=2 3) ,常见窝卵数 2~ 3枚 ,窝卵数随 SVL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r=0 .70 30 ,P<0 .0 0 2 ) .单卵干重 0 .10~ 0 .2 0 g,平均 0 .14± 0 .0 0 5 g,随窝卵数的增加而显著变轻 (r=- 0 .70 77,P<0 .0 0 2 ) .窝卵干重 0 .2 0~ 0 .5 5 g,平均 0 .38± 0 .0 0 7g,随窝卵数和 SVL的增加而增加 (r=0 .8730 ,P<0 .0 0 1;r=0 .8776,P<0 .0 0 1) .与其卵生的近缘种相比 ,青海沙蜥雌性发育缓慢 ,性成熟较晚 ,年产单窝和较多窝卵数 .其生殖对策及进化是高寒环境选择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雄性 生殖对策 进化
下载PDF
青海沙蜥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洋洋 祁玥 +1 位作者 王晓宁 赵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855-5861,共7页
为揭示青海沙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探索其高海拔适应的组织学基础,应用解剖学与石蜡切片、H.E染色和Grimelius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组织结构和嗜银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沙蜥的消化道管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 为揭示青海沙蜥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探索其高海拔适应的组织学基础,应用解剖学与石蜡切片、H.E染色和Grimelius银染法对青海沙蜥消化道组织结构和嗜银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青海沙蜥的消化道管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消化道各段的长度和壁厚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肠最长,胃幽门部的管壁最厚。粘膜皱襞和绒毛的分布也存在差异,空肠部位的小肠绒毛数量最多,其次是十二指肠和回肠。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广泛分布在消化道各段的黏膜上皮基部和黏膜上皮之间。胃体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贲门,回肠最低。与栖息在低海拔的有鳞类相比,青海沙蜥为适应高海拔环境,小肠的相对长度变长,胃体部嗜银细胞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 消化道 组织结构 嗜银细胞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沙蜥红原亚种的骨骼系统解剖及分类意义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熊晔 王跃招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1-238,共8页
采用透明骨骼染色法,观测到了青海沙蜥红原亚种雌体比较完整的骨骼系统,为沙蜥属的分类及演化提供骨骼方面的资料。其特征是高颅型头骨,眼窝完整;颈椎8枚,躯椎13枚,荐椎2枚,尾椎多于21枚。我们第1次详细描述了眶间隔,鼻甲软骨,耳柱骨软... 采用透明骨骼染色法,观测到了青海沙蜥红原亚种雌体比较完整的骨骼系统,为沙蜥属的分类及演化提供骨骼方面的资料。其特征是高颅型头骨,眼窝完整;颈椎8枚,躯椎13枚,荐椎2枚,尾椎多于21枚。我们第1次详细描述了眶间隔,鼻甲软骨,耳柱骨软骨部分等结构,并且在硬骨系统中也对以往的沙蜥骨骼系统有所补充:在前肢肱骨与尺骨间的韧带内,存在1块小骨,这块骨对应于后肢髌骨的位置,我们暂时称之为肘骨。在前肢腕骨与掌骨的腹面,有1块平面方形的骨骼,位于连接腕骨与各掌骨的韧带中间,我们暂时称之为垫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红原亚种 骨骼解剖 肘骨 垫骨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青海沙蜥红原亚种线粒体ND4-tRNA^(leu)基因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莉 郭宪光 王跃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研究了青海沙蜥红原亚种(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hongyuanensis)分布于四川若尔盖辖曼(XM)、红原(HY)和甘肃玛曲(MQ)这3个地理单元7个居群的ND4-tRNAleu基因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72个序列比对得到785bp的片断,含变异位点7个,定义... 研究了青海沙蜥红原亚种(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hongyuanensis)分布于四川若尔盖辖曼(XM)、红原(HY)和甘肃玛曲(MQ)这3个地理单元7个居群的ND4-tRNAleu基因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72个序列比对得到785bp的片断,含变异位点7个,定义了9种单倍型。结果显示7个居群总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0231±0.00016),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806±0.024);就单个居群而言,MQa、MQb、XMb的遗传多样性低,XMc相对较高。各居群间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小(0.001—0.005),最大遗传距离出现在MQa和XMa之间,XM单元各居群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但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3个单元间出现了显著差异(P<0.01),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地理单元间,占62.61%。除MQ单元形成一支,单倍型网络图没有显示出单倍型和地理位置的对应关系,XM各居群以及HY混杂在一起。XM单元单倍型的不配对分布(Mismatch distribution)为明显左移的单峰,同时Fu’sFstest得到负值(Fs=-2.21937),这都暗示XM单元可能经历了近期种群扩张,这是其单倍型多样性较高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的原因。MQ单元遗传多样性低而与其他单元显著分化,推测与黄河在若尔盖玛曲之间贯通有关。近期沼泽的形成对XMb的隔离时间短,使得其遗传多样性低但还不足以形成大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红原亚种 遗传多样性 序列变异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青海沙蜥红原亚种成体腹部和尾尖腹面色斑两性异形与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宏富 齐银 +1 位作者 郭宪光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58,F0002,共6页
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寒生境中的青海沙蜥红原亚种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hongyuanensis成体腹部和尾尖腹面色斑的两性异形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5月份(繁殖季节),雄性腹部色斑显著大于雌性(t41,7... 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寒生境中的青海沙蜥红原亚种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hongyuanensis成体腹部和尾尖腹面色斑的两性异形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5月份(繁殖季节),雄性腹部色斑显著大于雌性(t41,74=-2.309,P=0.023),而尾尖腹面色斑在两性间差异不显著(Z=-0.939,P=0.347)。雄性在非繁殖季节(4月初)腹部色斑显著大于繁殖季节(5月份)(t38,41=5.312,P<0.000),而尾尖腹面色斑在4、5月间无显著变化(t38,41=-1.734,P=0.087)。成体腹部色斑大小与体重(r=-0.07,P=0.39,n=154)和肥满度(r=-0.05,P=0.53,n=154)无显著相关性,尾尖腹面色斑与体重(r=0.09,P=0.27,n=154)和肥满度(r=0.1,P=0.24,n=154)也无显著相关性。气象资料表明若尔盖4月份气温低于5月份,推测雄性青海沙蜥红原亚种腹部色斑大小的季节变化可能是对温度适应的结果,而雄性尾尖腹面色斑大小随季节无显著变化,推测该特征可能与环境变化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沙蜥红原亚种 两性异形 腹部色斑 尾尖色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