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化硼包覆纳米氧化锌体系的光致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剑锋 姚连增 +1 位作者 蔡维理 牟季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623-1626,共4页
研究了ZnO纳米微粒和BN胶囊组装体系 (ZnO BN的核 壳结构 )的光致发光特性 .观察到ZnO BN体系的光致发光比ZnO纳米粒子增强了 10 0 0倍 .
关键词 光致发光增强 电子顺磁共振 ZnO/BN组装体 氮化硼包覆纳米氧化锌体系
原文传递
CdTe/CdS核壳量子点与蛋白质荧光标记 被引量:20
2
作者 曾庆辉 张友林 +4 位作者 杜创 宋凯 孙雅娟 刘晓敏 孔祥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8-1161,共4页
利用连续离子层吸附技术合成了水溶性的CdTe/CdS核壳量子点.通过CdS壳层的包覆,量子点的量子效率由原来的15%(裸核)提高到38%(核壳),这种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化学和光学性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用于生物标记.本文采取共价连接与静电吸附... 利用连续离子层吸附技术合成了水溶性的CdTe/CdS核壳量子点.通过CdS壳层的包覆,量子点的量子效率由原来的15%(裸核)提高到38%(核壳),这种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化学和光学性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用于生物标记.本文采取共价连接与静电吸附两种方法,实现了量子点的生物标记,电泳技术已证明,应用这种量子点成功地实现了对蛋白质分子的生物标记.通过对量子点与蛋白质偶联前后的荧光光谱分析,发现量子点与蛋白质作用后荧光增强是由于蛋白质对量子点进行了表面修饰,从而降低了表面缺陷引起的非辐射跃迁几率所致.通过共价连接量子点的荧光峰位红移,主要是由于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量子点与蛋白质静电吸附作用引起的荧光峰位蓝移主要起因于量子点表面电荷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CdS 核壳量子点 荧光增强 红移 蓝移
下载PDF
脉冲激光辐照单晶硅形成的低维结构及其光致荧光特性 被引量:6
3
作者 许丽 黄伟其 +2 位作者 吴克跃 金峰 王海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1,共4页
将功率密度约为0.5 J.s-1.cm-2、脉冲宽度约为8 ns、束斑直径为0.045 mm、波长为1 064nm的YAG激光束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形成较规则的网孔状结构;该结构有很强的光致荧光,其强度比该样品的瑞利散射强;发光峰中心约... 将功率密度约为0.5 J.s-1.cm-2、脉冲宽度约为8 ns、束斑直径为0.045 mm、波长为1 064nm的YAG激光束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形成较规则的网孔状结构;该结构有很强的光致荧光,其强度比该样品的瑞利散射强;发光峰中心约在700 nm处。在无氧化的环境里用激光加工出的硅样品几乎无发光,这证实了氧在光致荧光增强上起着重要作用。用冷等离子体波模型来解释孔侧壁网孔状结构形成的机理,并用量子受限-发光中心模型来解释纳米网孔壁结构的强荧光效应。当激光辐照时间为9 s时,孔洞侧壁上的网孔状结构较稳定,且有较强的光致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辐照 纳米网孔壁 光致荧光增强 氧化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Decorated Porous Anodic Alumina 被引量:1
4
作者 Song Ye Yidong Hou +5 位作者 Renyi Zhu Shulong Gu Jingquan Wang Zhiyou Zhang Sha Shi Jinglei Du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65-169,共5页
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 were successfully assembled in porous anodic alumina(AAO) templates via a green silver mirror reaction.The Ag NPs/AAO composite templates then were characteri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 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 were successfully assembled in porous anodic alumina(AAO) templates via a green silver mirror reaction.The Ag NPs/AAO composite templates then were characteri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energy-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is(EDX),and X-ray diffraction(XRD).Furthermore,the photoluminescence(PL) properti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Compared with the blank AAO,the PL intensity of Ag NPs/AAO templates are enhanced and the maximum enhancement is 2.58 times.Based on the local electric field enhancement effect,the theoretical values were also deduced,which are basic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 photo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Local electric field enhancement
原文传递
Surface plasmon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in amorphous silicon carbide films by adjusting Ag island film sizes 被引量:2
5
作者 于威 王新占 +3 位作者 戴万雷 路万兵 刘玉梅 傅广生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32-535,共4页
Ag island films with different sizes are deposited on 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carbide (a-SiC:H) films, and the influences of Ag island films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tx-SiC:H films are investigated.... Ag island films with different sizes are deposited on 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carbide (a-SiC:H) films, and the influences of Ag island films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tx-SiC:H films are investigate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images show that Ag nanoislands are formed after Ag coating, and the size of the Ag island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g deposition time. The extinction spectra indicate that two resonance absorption peaks which correspond to out-of-plane and in-plane surface plasmon modes of the Ag island films are obtained, and the resonance peak shifts toward longer wavelength with increasing Ag island size.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enhancement or quenching depends on the size of Ag islands, and PL enhancement by 1.6 times on the main PL band is obtained when the sputtering time is 10 min. Analyse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plasmons on the PL of a-S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of Ag islands, and PL enhancement is obtained when scattering is the mai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 islands and incident 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orphous silicon carbide surface plasmons photo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下载PDF
CdS纳米晶的稳定化处理及介质极性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许荣辉 汪勇先 +2 位作者 贾广强 徐万帮 尹端沚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41-1345,共5页
用硫脲、聚乙烯吡咯烷酮、L-半胱氨酸水溶液对水热法合成的硫化镉纳米晶进行稳定化处理,发现L-半胱氨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有效地稳定硫化镉纳米晶,荧光发射强度比处理前增强了五十倍以上。以氯仿、氧化三(正)辛基膦(TOPO)氯仿溶... 用硫脲、聚乙烯吡咯烷酮、L-半胱氨酸水溶液对水热法合成的硫化镉纳米晶进行稳定化处理,发现L-半胱氨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有效地稳定硫化镉纳米晶,荧光发射强度比处理前增强了五十倍以上。以氯仿、氧化三(正)辛基膦(TOPO)氯仿溶液以及3-巯基丙酸为萃取(或处理)剂,对水热法合成的水溶性CdS半导体纳米晶进行处理,经过荧光光谱分析,发现介质水、氯仿、氧化三(正)辛基膦(TOPO)氯仿溶液以及3-巯基丙酸会对CdS纳米晶的最大荧光激发峰与发射峰的位置产生不同影响,极性大的水分子使得荧光峰蓝移,极性小的氯仿、氧化三(正)辛基膦(TOPO)氯仿溶液以及3-巯基丙酸使得荧光峰红移,最大位移为31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纳米晶 荧光增强 稳定化处理 介质极性 蓝移
下载PDF
基于银掺杂钠钙玻璃的荧光染料自发辐射增强 被引量:2
7
作者 贺喆 金璐 +1 位作者 李东升 杨德仁 《光散射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本文通过离子交换和后续热处理的方法在钠钙玻璃中引入Ag纳米颗粒,并将Ag掺杂的钠钙玻璃作为衬底增强了钠钙玻璃和荧光染料罗丹明6G(R6G)的荧光辐射。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散射增强了掺杂玻璃的荧光,而R6G的增强荧光辐射则源于掺杂... 本文通过离子交换和后续热处理的方法在钠钙玻璃中引入Ag纳米颗粒,并将Ag掺杂的钠钙玻璃作为衬底增强了钠钙玻璃和荧光染料罗丹明6G(R6G)的荧光辐射。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散射增强了掺杂玻璃的荧光,而R6G的增强荧光辐射则源于掺杂玻璃与荧光染料之间的辐射共振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钙玻璃 离子交换 银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荧光增强
原文传递
激光作用生成的网孔硅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金峰 王海旭 +4 位作者 黄伟其 吴克跃 许丽 刘世荣 秦朝建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46-149,174,共5页
作者结合量子受限效应,提出纳硅晶与氧化硅界面态发光模型来解释激光作用生成的纳米网孔壁结构的强荧光效应。将功率为50W、波长为1064nm的YAG激光束(束斑直径0.05mm)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有很特殊的网孔形结构,其... 作者结合量子受限效应,提出纳硅晶与氧化硅界面态发光模型来解释激光作用生成的纳米网孔壁结构的强荧光效应。将功率为50W、波长为1064nm的YAG激光束(束斑直径0.05mm)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有很特殊的网孔形结构,其中的网孔壁厚为纳米尺度,这里有很强的受激荧光发光效应,发光峰中心约在700nm处。我们将激光与硅样品的作用隔离于无氧化的环境里,分别比较了将硅样品浸入酒精、氢氟酸和水中的激光加工结果,其发光情况证实了该发光模型的真实性。优化激光加工的条件,我们获得了较强发光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辐照 纳米网孔壁 光致荧光增强 氧化硅界面态
下载PDF
激光辐照单晶硅样品的研究
9
作者 许丽 黄伟其 辛荣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4-27,共4页
将功率为30W、波长为1064nm的YAG激光束(束斑直径0.045mm)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有很特殊的网孔状结构,其中的网孔壁厚为纳米尺度,解释孔侧壁网孔状结构的机理.孔侧壁上的网孔状结构有很强的受激荧光发光效应,发光峰... 将功率为30W、波长为1064nm的YAG激光束(束斑直径0.045mm)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有很特殊的网孔状结构,其中的网孔壁厚为纳米尺度,解释孔侧壁网孔状结构的机理.孔侧壁上的网孔状结构有很强的受激荧光发光效应,发光峰中心约在700nm处.当样品在加工和检查过程中保持脱氧状态时,其样品几乎没有发光,证实了氧在PL发光增强上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辐照 网孔壁 光致荧光增强
下载PDF
Ag纳米粒子增强CdS白光量子点器件的研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曜均 沈浩 +4 位作者 冯宗焱 潘思敏 潘俊威 杨里珍 吴立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36,共5页
在十八烯体系中合成Cd S量子点,用光诱导法制备银纳米粒子,并将两者复合,制备成4种复合样品,分析复合样品的荧光谱,在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分别对应于富含缺陷的硫化镉量子点的带边荧光峰和表面态荧光峰时,发生了带边荧光淬... 在十八烯体系中合成Cd S量子点,用光诱导法制备银纳米粒子,并将两者复合,制备成4种复合样品,分析复合样品的荧光谱,在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分别对应于富含缺陷的硫化镉量子点的带边荧光峰和表面态荧光峰时,发生了带边荧光淬灭而表面态荧光增强的现象.结果表明,通过控制金属和量子点之间的距离,能够控制带边荧光辐射和缺陷带荧光辐射的比例,从而控制白光量子点的色温.采用395 nm紫光LED作为激发光源,将涂有荧光样品的玻片与激发光源组装成银纳米颗粒/量子点复合结构白光照明器件原型,银纳米粒子能够改变Cd S量子点样品发光颜色,荧光效应的增强程度随着量子点样品的厚度减小而加强.该研究为认识荧光物质和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探讨了该器件在变色发光材料方向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白光量子点 表面态荧光 金属纳米颗粒 荧光增强
下载PDF
基于深亚波长双层媒质的钙钛矿量子点荧光增强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文超 文政绩 +5 位作者 周子骥 谈冲 李世民 孙艳 戴宁 郝加明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03-1411,共9页
近年来,利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提高半导体材料的发光效率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相关结构体系面临着加工技术复杂、重复性差等缺点。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超薄、大面积、共振可调的平面双层纳米媒质用于增强量子点发光,其结构由... 近年来,利用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提高半导体材料的发光效率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相关结构体系面临着加工技术复杂、重复性差等缺点。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超薄、大面积、共振可调的平面双层纳米媒质用于增强量子点发光,其结构由深亚波长厚度、高吸收率特性的氧化铜(CuO)薄膜和金(Au)薄膜构成。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改变CuO薄膜厚度可以灵活调节CuO/Au双层堆栈结构的反射光谱,以其为基底旋涂CsPbBr_(3)钙钛矿量子点后与裸石英旋涂CsPbBr_(3)量子点参考样品相比实现了最大7倍的荧光发光增强。理论分析表明,荧光增强效应与强光学非对称法布里-珀罗薄膜干涉引起的高效光吸收和局域场增强导致的自发辐射速率加快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增强 CsPbBr_(3)量子点 深亚波长 F-P干涉 自发辐射速率
下载PDF
微腔中CdSe量子点荧光增强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凌霄 胡炼 +3 位作者 张兵坡 才玺坤 楼腾刚 吴惠桢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70-674,共5页
文章主要研究了CdSe量子点微腔结构,微腔结构包括上下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中间的有源层为溶解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CdSe胶体量子点.采用传递矩阵法模拟微腔的反射光谱,对实验测试曲线进行较好的拟合.通过测试微腔结构的光... 文章主要研究了CdSe量子点微腔结构,微腔结构包括上下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中间的有源层为溶解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CdSe胶体量子点.采用传递矩阵法模拟微腔的反射光谱,对实验测试曲线进行较好的拟合.通过测试微腔结构的光致荧光(PL)光谱,其半峰宽(FWHM)由未加入微腔的CdSe量子点样品的27.9nm,减小到微腔结构的7.5nm,在微腔中的量子点,由于腔模式的出现,其发光谱的品质因数增加了3.6倍,达到了荧光增强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E量子点 微腔效应 荧光增强
原文传递
CH_3NH_3PbI_3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效应
13
作者 党伟 刘旭 +2 位作者 白晶晶 赵晋津 张连水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62-467,共6页
采用光谱测量技术分析了CH_3NH_3PbI_3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效应及其对载流子复合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光浴功率密度有助于提高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速率,O2环境有利于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CH_3NH_3PbI_3薄膜光浴处理引入的光致发... 采用光谱测量技术分析了CH_3NH_3PbI_3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效应及其对载流子复合动力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光浴功率密度有助于提高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速率,O2环境有利于薄膜的光致发光增强.CH_3NH_3PbI_3薄膜光浴处理引入的光致发光增强效应源于薄膜内缺陷态浓度降低.同时利用微波吸收介电谱技术,表征了CH_3NH_3PbI_3薄膜光浴前后,自由载流子和浅能级束缚载流子的复合动力学.发现光浴后,薄膜的自由载流子和浅能级束缚载流子浓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3NH3PbI3 光致发光增强 缺陷 载流子复合动力学
下载PDF
激光作用生成的纳晶硅与氧化硅界面态发光模型
14
作者 黄伟其 许丽 +4 位作者 吴克跃 刘世荣 秦朝建 蔡绍洪 胡林 《贵州科学》 2007年第4期13-17,共5页
我们结合量子受限效应,提出纳硅晶与氧化硅界面态发光模型来解释激光作用生成的纳米网孔壁结构的强荧光效应.将功率为50W、波长为1 064nm的YAG激光束(束斑直径0.05mm)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有很特殊的网孔形结构,其... 我们结合量子受限效应,提出纳硅晶与氧化硅界面态发光模型来解释激光作用生成的纳米网孔壁结构的强荧光效应.将功率为50W、波长为1 064nm的YAG激光束(束斑直径0.05mm)照射在硅样品表面打出小孔,在孔内的侧壁上,有很特殊的网孔形结构,其中的网孔壁厚为纳米尺度,这里有很强的受激荧光发光效应,发光峰中心约在700nm处.我们将激光与硅样品的作用隔离于无氧化的环境里,分别比较了将硅样品浸入酒精、氢氟酸和水中的激光加工结果,其发光情况证实了该发光模型的真实性.优化激光加工的条件,我们获得了较强发光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辐照 纳米网孔壁 光致荧光增强 氧化硅界面态
下载PDF
CsPb_(x)Sn_(1-x)Br_(3)/a⁃ZrP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及其在白色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15
作者 吴春霞 贾瑞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13-1421,共9页
钙钛矿量子点(PQDs)由于具有高量子效率、可调节带隙、高色纯度及低成本等优点,在光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较差的稳定性阻碍了钙钛矿量子点的应用。本文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CsPb_(x)Sn_(1-x)Br_(3)/a‐ZrP PQDs,与传统CsPbBr... 钙钛矿量子点(PQDs)由于具有高量子效率、可调节带隙、高色纯度及低成本等优点,在光电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较差的稳定性阻碍了钙钛矿量子点的应用。本文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CsPb_(x)Sn_(1-x)Br_(3)/a‐ZrP PQDs,与传统CsPbBr_(3) PQDs对比,具有更好的光学性能及稳定性。由于a‐ZrP对于Pb2+选择吸附性的固有特性以及与Cs+离子交换的能力,促进了量子点在a‐ZrP表面的吸附锚定。因此,合成的CsPb_(x)Sn_(1-x)Br_(3)/a‐ZrP PQDs具有更高的激子结合能和更强的环境稳定性。该复合材料为生产稳定高效的钙钛矿量子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并表明CsPb_(x)Sn_(1-x)Br_(3)/a‐ZrP PQDs是一种高效的下转换荧光材料,可用于高效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量子点 吸附 掺杂Sn^(2+) 荧光增强 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Bulk CeO2/Quercetin Fluorescent Nanocomposites
16
作者 Xiaoxue Lian Xiulin Liu Yan Li Dongmin An Yunling Zou Nan Zhang 《材料科学研究(中英文版)》 2014年第3期57-63,共7页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氧化铈 槲皮素 制备 散装 表征 荧光 纳米颗粒
下载PDF
一种实现单层MoS_(2)光致发光显著增强的有效缺陷工程策略
17
作者 陈荧 黄卓睿 +11 位作者 刘华伟 喻国粮 张金鼎 徐哲元 陈明星 李东 马超 黄明 朱小莉 陈舒拉 蒋英 潘安练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232-2238,共7页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材料被认为是拓展摩尔定律的极具前景的候选材料.然而,该材料的低光致发光效率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其本质源于材料制备中不可避免引入的缺陷.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种Sr掺杂单层MoS_(2)的有效缺陷工程策...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材料被认为是拓展摩尔定律的极具前景的候选材料.然而,该材料的低光致发光效率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其本质源于材料制备中不可避免引入的缺陷.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一种Sr掺杂单层MoS_(2)的有效缺陷工程策略,该策略在实验上通过简便的化学气相沉积(CVD)一步法成功实现.所制备的具有亚毫米(~324μm)级的大尺寸样品的光致发光可实现高达两个数量级的增强,并伴随着载流子寿命的显著增强.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Sr掺杂后MoS_(2)体系中其三激子向激子转换.与此同时,掺杂样品的辐射质量和稳定性也显著提升.第一性原理计算进一步阐明了其调控机制,即在MoS_(2)中引入适当互补缺陷能级与其自身的缺陷能级协同,从而可调节其载流子组分,以实现光致发光的显著增强.此外,我们的缺陷工程策略也适用于其他掺杂剂,如钙掺杂剂.我们的工作报告了一种可以显著提升单层MoS_(2)的荧光性能的有效缺陷工程策略,这为设计和调控二维TMDCs的光电特性提供一种极具前途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substitutional doping photoluminescence in-tensity enhancement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