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书音均表》“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之诸例古音归部考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忠华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35-141,共7页
"谐声偏旁分部互用"是指同声符的一组形声字分属不同韵部,其中声符与所谐字异部者,段玉裁视为"合韵"。考察17个谐声系中诸字的归部,发现段玉裁的归部依据并非"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谐声偏旁分... "谐声偏旁分部互用"是指同声符的一组形声字分属不同韵部,其中声符与所谐字异部者,段玉裁视为"合韵"。考察17个谐声系中诸字的归部,发现段玉裁的归部依据并非"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谐声偏旁分部互用"是段玉裁按照条例归部的结果。凡韵脚字,据押韵情况归部;非韵脚字,据古今音对应规律取今音上推归部。如果大徐音是音转,则另外选定正音归部。谐声系联限于把同谐声而中古同韵者归于同一韵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声偏旁 音转 押韵 合韵 归部 今音上推 同韵系联
下载PDF
段玉裁对《说文》谐声字的归部处理原则初探——以“斤”“卓”“俞”“垔”“舟”声字的归部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忠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4-88,共5页
段玉裁对《说文》谐声字的古音归部,并非"谐声必同部"的原则。韵脚字的归部依据押韵情况,其中一字协两部者,选择押韵次数多的归部。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音对应关系上推,一般情况下,据大徐音上推,遇有一字多音而大徐音是... 段玉裁对《说文》谐声字的古音归部,并非"谐声必同部"的原则。韵脚字的归部依据押韵情况,其中一字协两部者,选择押韵次数多的归部。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音对应关系上推,一般情况下,据大徐音上推,遇有一字多音而大徐音是音转的情况,则选择其中一音为正音进行归部。谐声系联,仅限于把同谐声且中古同韵者归入同一韵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符 谐声字 归部原则 今韵 押韵 同韵
下载PDF
汉语语音修辞的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宗守云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64-70,123,共8页
汉语语音修辞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音节、平仄、押韵、联绵等等,这些语音表现背后有着深厚的语音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义相关,音节分明,音韵和谐。这些基础既是汉语语音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共性或区域共性。
关键词 语音修辞 音节 音韵
下载PDF
朱熹语音浊上变去字次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晓南 《汉字汉语研究》 2019年第2期47-67,126,127,共23页
近代语音史上有关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研究,在究竟有多少浊上字发生了音变这个基础问题上分歧巨大,莫衷一是。本文调整方法,穷尽材料,综合考察,从朱熹音叶语料中可用于研究的144个浊上字的456次使用中,考明已发生浊上变去的浊上字有61字... 近代语音史上有关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研究,在究竟有多少浊上字发生了音变这个基础问题上分歧巨大,莫衷一是。本文调整方法,穷尽材料,综合考察,从朱熹音叶语料中可用于研究的144个浊上字的456次使用中,考明已发生浊上变去的浊上字有61字179次,详尽准确地揭示了朱熹时代浊上变去的语音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音 叶音 押韵 浊上变去 近代语音
下载PDF
《红楼梦》语音现象考察
5
作者 薛志霞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6-49,共4页
对《红楼梦》语言成分的研究,已有的成果多着眼于词汇的考察。而除了押韵、谐音等反映方音外,书中一些异形词、记音字也反映出原作者曹雪芹的口语音。这为《红楼梦》语言成分的认定提供了更多的语音上的依据。另外,《红楼梦》中关于避... 对《红楼梦》语言成分的研究,已有的成果多着眼于词汇的考察。而除了押韵、谐音等反映方音外,书中一些异形词、记音字也反映出原作者曹雪芹的口语音。这为《红楼梦》语言成分的认定提供了更多的语音上的依据。另外,《红楼梦》中关于避讳改音及个别字的读音也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语音 异形词 押韵
下载PDF
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婷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4-58,共5页
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入声三个方面:声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章组字和邪母字上;舒声字韵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假咸山摄、臻摄、流摄字上;入声的差异体现在入声调和入声韵两个方面。沭阳东... 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入声三个方面:声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章组字和邪母字上;舒声字韵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假咸山摄、臻摄、流摄字上;入声的差异体现在入声调和入声韵两个方面。沭阳东小店方言的新老派语音差异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入声的差异中出现了入声消失过程中的逆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小店方言 语音差异 声韵调 入声 逆反现象
下载PDF
浅析尾韵、头韵、谐音在英汉语音修辞方面的作用
7
作者 沙竺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61-62,共2页
通过英汉两种语言语音修辞的异同,从尾韵、头韵、谐音在语音修辞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对比研究,引导读者从语音修辞的角度了解语言的声音美,语言的传神,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更好地发挥语言在交流中所起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 语音修辞 头韵 尾韵 谐音
下载PDF
浅析语音修辞在公文语言中的运用
8
作者 葸婷婷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5期71-73,共3页
恰当使用语音修辞手段,能提高公文文本的说服力,也可增强公文语言的流畅性、节奏性、简洁性。在保证公文内容有效完整的情况下,准确选用叠音、节拍、押韵、平仄、双声叠韵等语音修辞手法,是提高公文质量的有效语言策略之一。
关键词 公文 语音修辞 叠音 节拍 押韵 平仄 双声叠韵
下载PDF
英语广告写作的语音策略
9
作者 杜小甫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4-46,共3页
英语广告创作对产品的国际化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告写作的关键是能引起受者的注意,使受者产生兴趣并有购买的欲望,巧用语音策略是广告写作的重要技巧,本文将从拟声法、押韵法和谐音双关法三个方面探讨英语广告写作的语音策略,以... 英语广告创作对产品的国际化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告写作的关键是能引起受者的注意,使受者产生兴趣并有购买的欲望,巧用语音策略是广告写作的重要技巧,本文将从拟声法、押韵法和谐音双关法三个方面探讨英语广告写作的语音策略,以期对英语广告创作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广告 语音 拟声 押韵 谐音多意
下载PDF
榴星土话的语音系统
10
作者 蒋军凤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46-48,共3页
榴星村有汉瑶两个民族。榴星土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29个,韵母32个,声调5个。榴星土话的音韵有的具有存古性质,有的则属于晚近的变化。
关键词 榴星土话 语音系统 音韵特点
下载PDF
“斜”说
11
作者 叶康 《商情(教育论坛)》 2008年第1期51-52,95,共3页
“斜”,一个普普通通的形容词,在我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充溢着多滋多味的意蕴,值得探究。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音韵 情感 境界
下载PDF
隋唐音义反切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之检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储泰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5-140,共6页
上世纪隋唐音义反切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研究的方法与观念有必要重新检讨。本文认为音义反切传承自正音 ,不以某地方音为取音标准 ,讨论了以《广韵》为参照系的利弊 ,强调要注重对特殊反切的研究 。
关键词 音义反切 语音 韵书 隋代 唐代 《广韵》 声调 韵部 汉语 性质 声类 利弊分析
下载PDF
《经典释文》“视”字音注及所涉脂、之混并考辨
13
作者 罗毅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8,共6页
《经典释文》中“视”字所注“常旨反”“市止反”“常止反”“市志反”等四个反切皆是后人所改,“市至反”“如字”音才是陆氏原书中的音注,而所注“音示”乃以注音形式表通假,并进一步指出《经典释文》中为“视”字所注音切脂、之不混... 《经典释文》中“视”字所注“常旨反”“市止反”“常止反”“市志反”等四个反切皆是后人所改,“市至反”“如字”音才是陆氏原书中的音注,而所注“音示”乃以注音形式表通假,并进一步指出《经典释文》中为“视”字所注音切脂、之不混,且脂、之混并的时间当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视”字音注 脂之混并 考辨
原文传递
甘肃秦安(吴川村)方言韵母的特点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蓝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8-476,共9页
本文介绍秦安方言韵母的一些特点。一,果摄分开合;二,蟹止合口三等主元音相同;三,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的读音;四,“支微入鱼”问题;五,深臻曾梗通五摄阳声韵的读音;六,秦安方言的促声韵;七,舌尖元音的发音、记音及音系处理;八,高元音的... 本文介绍秦安方言韵母的一些特点。一,果摄分开合;二,蟹止合口三等主元音相同;三,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的读音;四,“支微入鱼”问题;五,深臻曾梗通五摄阳声韵的读音;六,秦安方言的促声韵;七,舌尖元音的发音、记音及音系处理;八,高元音的发音、记音及音系处理;九,秦安的清化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秦安方言 中原官话 韵母特点 支微入鱼 促声韵 清化韵母
原文传递
袁子让《五先堂字学元元》音韵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晓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1-64,共4页
袁子让《五先堂字学元元》的正音思想,古今音变的语音观念,等韵门法的图解,韵图比较的理论,构成了他系统的音韵学思想。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雅音"的弘扬,也表现出他对音韵理论的革新。
关键词 袁子让 《五先堂字学元元》 正音思想 古今音变 等韵门法 韵图比较
下载PDF
《诗经》用韵的格律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添富 《韵律语法研究》 2020年第2期82-101,共20页
前辈学者对《诗经》"句中韵"现象多有研究。本文以为某些特殊的押韵形式是否真的属于《诗经》的韵例,应有再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论证:(1)韵部宽严与通转合用的认定;(2)叠韵联绵词前一音节是否入韵;(3)... 前辈学者对《诗经》"句中韵"现象多有研究。本文以为某些特殊的押韵形式是否真的属于《诗经》的韵例,应有再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论证:(1)韵部宽严与通转合用的认定;(2)叠韵联绵词前一音节是否入韵;(3)叠音词前一音节是否入韵;(4)单独一句中谐音二字是否属于韵字;(5)相同句式却做不同方式处理的疑义;(6)先视韵部相同或相近而后定为句中韵是否合宜。通过对以上现象的讨论,本文认为《诗经》"句中韵"现象可以通过对整首诗的篇章结构、用韵格律以及相同句法形式诗句等的分析而明晰。本文不揣固陋,一来善尽读者职责,提请作者释疑;二来以期借此引发更为广泛的讨论,获得更多有关《诗经》韵律研究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律 句中韵 古韵分部 通转
原文传递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3-58,共6页
《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 《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今音上推来归部,但仅限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同时"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只限于形声字造字之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古音归部 同谐声者必同部 声符
下载PDF
从泰汉关系词看中古汉语三四等韵差异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笑山 《南开语言学刊》 2006年第2期37-44,165,共9页
泰语中存在大量的汉语借词或跟汉语历史关联的同源词,这些关系词不仅可用来构拟上古汉语和原始共同语,而且可以用来考查中古时期的语音状况。从汉泰关系词的三等韵、四等韵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三等韵跟四等韵在汉语里曾经存在的差异,即... 泰语中存在大量的汉语借词或跟汉语历史关联的同源词,这些关系词不仅可用来构拟上古汉语和原始共同语,而且可以用来考查中古时期的语音状况。从汉泰关系词的三等韵、四等韵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三等韵跟四等韵在汉语里曾经存在的差异,即在三等韵字产生介音的时候,四等韵还没有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语音 三等韵 四等韵 重纽
原文传递
《古音汇纂》与音韵研究
19
作者 熊桂芬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3期110-117,共8页
《古音汇纂》系统、完备地汇集了汉字的历代注音资料,可借此以宗声音之流变。因此,《古音汇纂》的出版,对音韵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促进语音史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一些语音史上的疑难问题,为上古音归部提供文献依据;... 《古音汇纂》系统、完备地汇集了汉字的历代注音资料,可借此以宗声音之流变。因此,《古音汇纂》的出版,对音韵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促进语音史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一些语音史上的疑难问题,为上古音归部提供文献依据;有利于解决音类的分合和演变问题,如船禅不分、清入字演变等等;为韵书史研究提供非常直观和独特的视角,进而带来一些重要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可据此观察单个字音发展和演变轨迹,并完善大型历时性辞书的注音体例,有助于解决辞书和查检古音的专门工具书中反切与今音不合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大型历时性辞书处理文白异读时碰到的难题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音读 语音史 韵书史 辞书编纂
下载PDF
略论《中原音韵》入声的数量和韵尾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欣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73,共8页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周德清 入声 入派三声 韵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