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我国身体教育思想研究评述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传奇 田雨普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8-122,136,共6页
新世纪以来,伴随社会、文化、教育中身体问题的凸显,身体教育日益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除了体育学理论界外,哲学界、教育学理论界均给予了重视。哲学界基于对身体内涵与本体地位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以健康、美丽、智慧为主导的身体... 新世纪以来,伴随社会、文化、教育中身体问题的凸显,身体教育日益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除了体育学理论界外,哲学界、教育学理论界均给予了重视。哲学界基于对身体内涵与本体地位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以健康、美丽、智慧为主导的身体教育理念。教育学界则重新定位了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认为身体是教育的基点和归宿,身体教育即是对身体的生产、教化过程,内容涉及身体意识、身体技术、生活习性、道德践行等。体育学理论界辨析了身体教育与竞技运动的区别,提出了以增强体质为主导的身体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同时在借鉴哲学界、教育理论界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完善了身体教育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教育 真义体育 身体哲学 身体社会学 体质
原文传递
论宪法的调整对象和宪法学的学理体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广辉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42,共7页
长期以来,中国法学界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一直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宪法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明确,而且还导致了学理性宪法学体系的无法建构,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宪法的精神实质与核心价... 长期以来,中国法学界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一直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宪法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明确,而且还导致了学理性宪法学体系的无法建构,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人们对宪法的精神实质与核心价值的把握。无论如何,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立足于宪法的调整对象来把握,不能偏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这一主题,据此,宪法学的学理体系应当由原理论、国家权力论、公民权利论、协调论这样几个部分来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 宪法学 对象 体系
原文传递
宪政:和谐的生活哲学 被引量:9
3
作者 周志轩 江国华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3,共6页
宪政属于宪法哲学范畴。宪法哲学属于哲学 ,属于法哲学、生活哲学、未来之学 ,属于科学。在宪法哲学的上述不同层面 ,宪政分别聚焦于对“宪法·人民·政府”、“权力·法律·权利”、“宪法·生活·政治”、“... 宪政属于宪法哲学范畴。宪法哲学属于哲学 ,属于法哲学、生活哲学、未来之学 ,属于科学。在宪法哲学的上述不同层面 ,宪政分别聚焦于对“宪法·人民·政府”、“权力·法律·权利”、“宪法·生活·政治”、“传统·现实·理想”、“正义·科学·效益”等相互关系之本源和应然的追问。对此 ,我们的回答是 :宪法是作为国家权力所有者的人民与作为国家权利行使者的政府之间的“契约” ;法治的精义在于通过对公权力廉洁性和完整性的“保障”而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宪政既以民主为基础又对民主的某些性格保持着警惕 ;宪政的理想可以激发完善现状的热情 ,历史的评判则可防杜社会的倒退 ;宪政同时结晶着科学、正义、效益三种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宪法哲学 正义 人民 公权力 行使 国家权力 所有者 政府 效益
下载PDF
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周兴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31,共7页
汉语哲学之问是一道涉及古今中西之争的现代性难题,问题结构和向度极其繁复。通过把汉语哲学问题表达为“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我们认为,一方面,汉语无形式语法,故中国传统文化中未形成欧式的形式化超越思维,也即未开展... 汉语哲学之问是一道涉及古今中西之争的现代性难题,问题结构和向度极其繁复。通过把汉语哲学问题表达为“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我们认为,一方面,汉语无形式语法,故中国传统文化中未形成欧式的形式化超越思维,也即未开展出欧洲哲学的“形式超越性”之维;另一方面,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各民族普遍观念世界的形成方式不只有欧式的“形式化”,还有胡塞尔所谓的“总体化”,但胡塞尔的理解过于局限,因为“总体化”不仅是经验科学的观念来源,也是个体性的实存哲学的基本方法,甚至也是文艺的“诗性共相”的构成方式。所以,我们固然可以在形式存在学(本体论)意义上把哲学看作西方唯一的,但更应该开放地把哲学理解为复数,从而为世界多元文化传统和思想方式留下平等沟通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哲学 观念构成 形式化 总体化
原文传递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5
作者 Wu Xiaom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4年第1期20-35,共16页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blem of the“fundamental differences”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system on which the entirety of Western philosophy operates and the unique...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blem of the“fundamental differences”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system on which the entirety of Western philosophy operates and the unique way it has developed within this system,so that concrete observation can help deepen understanding.The observation involves the issues of what metaphysics is;“transcendence”;the fourfold distinction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etaphysics;Christianity as Platonism;and the“Onto-Theo-Logik”mechanism in metaphysics.In a general sense,there can be no metaphysics where there is no division or opposition between the supersensuous and the sensory worlds.Where the“Onto-Theo-Logik”mechanism of Western metaphysics fails to work or has no chance of working,the field is one in which Chinese philosophy should make active moves and undertake development.The divisions arising from this context essentially mark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When it comes down to it,it is these differences that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structure,and dire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philosophy Western philosophy METAPHYSICS basic constitution
原文传递
论手机文化及其构成 被引量:3
6
作者 夏光富 黄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74,共5页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 手机文化是指以移动通信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跨媒介融合为产业依托,以手机媒介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文化创造与交流的工具,以信息服务和文化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和消费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而形成的一种流动的大众媒介文化生活样式。在构成上,手机文化是由手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层面联结融合所构成的文化形态。综合地认识和把握手机文化现象,有利于推动手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手机文化 含义 构成
下载PDF
以实驭虚的正义实践——试析1975年宪法之正义观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启明 陈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97-101,共5页
宪法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法律整合。正义作为最重要的法哲学价值必然介入到此种整合中。正义介入之方式,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被介入的宪法之法哲学价值和正义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中国1975年宪法以其特殊的正义介入方式,使该部宪法进入... 宪法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最高法律整合。正义作为最重要的法哲学价值必然介入到此种整合中。正义介入之方式,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被介入的宪法之法哲学价值和正义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中国1975年宪法以其特殊的正义介入方式,使该部宪法进入了罗文斯坦所称之规范性宪法行列。同时,以实驭虚的正义观与正义实践,亦使正义得到了效果颇佳的特殊实践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正义 宪法 以实驭虚 中国
下载PDF
自由与承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制度化承认方案
8
作者 郭东辉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9年第3期124-147,199,共25页
针对自由实现问题,在对现代社会结构进行长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打造出系统的制度化承认方案。从自由理念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法哲学原理》的成功在于把概念标尺和时代所能企及的素材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 针对自由实现问题,在对现代社会结构进行长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打造出系统的制度化承认方案。从自由理念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法哲学原理》的成功在于把概念标尺和时代所能企及的素材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家庭情感、市民权利、公民尊严和政治情绪的承认中介序列演进来确定自由实现的级次,打造出容纳并超越传统个体自由及其变化形式的自由理念,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典范。这一理论范型所内蕴的处理自由和承认关系的方式使之在当代视域下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原理》 普遍承认 制度 中介 自由
下载PDF
胡塞尔数学哲学中的张力及其出路——对胡塞尔数学哲学思想之当代诠释的一个批判性研究
9
作者 何浩平 《哲学门》 CSSCI 2014年第2期239-266,共28页
胡塞尔的数学哲学思想对于胡塞尔研究者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关于胡塞尔本人对该领域的观点究竟为何的争论始终悬而未决。针对该问题,现今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本文旨在梳理该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我提议从胡塞尔1906年左右著名... 胡塞尔的数学哲学思想对于胡塞尔研究者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关于胡塞尔本人对该领域的观点究竟为何的争论始终悬而未决。针对该问题,现今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本文旨在梳理该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我提议从胡塞尔1906年左右著名的先验转向着手。正是对该转向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当前诠释上的差异。公正地对待胡塞尔的先验转向也成了评价这些诠释的批判性标准。其中,我认为理查德・梯辛(Richard Tieszen)提出的理论——“建构柏拉图主义(或建构实在论)”符合这一标准。它也就成为胡塞尔整体数学哲学思想的唯一可行的解读,我将会在后文中对此进行说明与辩护。在下文中,我将首先展示数学对象所特有的形而上学性质,即理念性(或抽象性,ideality,abstract),以及它与胡塞尔先验唯心论之间的张力;在第二与第三部分,我将分别对哈多克(Haddock)的素朴柏拉图主义诠释及范•阿登(van Atten)的直觉主义诠释进行批判;在第四部分,我将提出并论证梯辛的“建构柏拉图主义”诠释较其他诠释而言更加可行;最后,我将分析哈蒂莫(Hartimo)最近提出的多元主义解读并给予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数学哲学 柏拉图主义 先验主义 建构
原文传递
休谟的知觉理论——作为现象学而非经验论的休谟
10
作者 毛家骥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15-20,共6页
回溯休谟的知觉理论,审视休谟哲学对彻底的经验论和怀疑论的判断,可见其中的不充分性:即对纯粹直观的反思,无法明见地描述观念及其关系是如何可能的。其表现在休谟对"知觉自身"的描述与"通则"之"观念的联系&qu... 回溯休谟的知觉理论,审视休谟哲学对彻底的经验论和怀疑论的判断,可见其中的不充分性:即对纯粹直观的反思,无法明见地描述观念及其关系是如何可能的。其表现在休谟对"知觉自身"的描述与"通则"之"观念的联系"中间的空白。他用"自然倾向"补充断裂,致使他在"观念的关系"所确立的本体论中无法给予确定性并导向怀疑论。而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在扩充了的"直观"概念中,批判地补充了休谟的局限并给予了观念及其关系以明见性的描述。由此指明了作为休谟的"本欲",即"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实现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哲学 知觉 直观性 构成性 通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