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域融合”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 被引量:26
1
作者 朱健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0,共5页
译作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视域融合。第一次融合中,译者前见的介入使融合所得的新视域不同于原作视域;第二次融合中,目的语文化视域的介入使刚形成的新视域再次变形。这样,译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原作,它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作用也不同于原作... 译作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视域融合。第一次融合中,译者前见的介入使融合所得的新视域不同于原作视域;第二次融合中,目的语文化视域的介入使刚形成的新视域再次变形。这样,译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原作,它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作用也不同于原作在源语文化中的作用,即译作具有独立性。但原作在具有未定性的同时还有确定性,含有标准读者的同时还有隐含读者,译者视域中除独特视域外还有公共视域,因此译作所反映的源语文化虽然受到扭曲,但仍有部分得以保留,并在目的语文化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视域融合 译作与原作的关系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哲学解释学观照下的语文“对话”阅读
2
作者 李金国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4期145-147,共3页
语文文本的阅读使阅读者与语文文本发生意义关联,从而产生了意义阐释与语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从解释学的视角观照语文文本的阅读,有利于厘清对话阅读中多重对话与主体间性、多元对话与解读牵制、有声交流与无声对话、阅读终结与对话延展... 语文文本的阅读使阅读者与语文文本发生意义关联,从而产生了意义阐释与语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从解释学的视角观照语文文本的阅读,有利于厘清对话阅读中多重对话与主体间性、多元对话与解读牵制、有声交流与无声对话、阅读终结与对话延展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实现文本意义的不断彰显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语文 对话阅读 先见
下载PDF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新型馆读关系构建
3
作者 王文兵 《高校图书馆工作》 CSSCI 2012年第2期34-36,共3页
主体间性馆读关系是一种共生性、平等的交互性的新型馆读关系,它是现代馆读关系的价值取向,理解和反思、对话和沟通是构建主体间性馆读关系的方法论基础和实践过程,通过倡导在理解、反思、对话、沟通交往的视界融合中,由传统的主客体二... 主体间性馆读关系是一种共生性、平等的交互性的新型馆读关系,它是现代馆读关系的价值取向,理解和反思、对话和沟通是构建主体间性馆读关系的方法论基础和实践过程,通过倡导在理解、反思、对话、沟通交往的视界融合中,由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馆读关系模式转向主体间性的主体实践模式,真正建构现代主体间性馆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馆员与读者关系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哲学名著阅读在大学哲学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炬航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14-15,共2页
哲学,首先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其次,认识哲学思维的精髓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再次,哲学就其实质是一种理解活动。就这三点而言,哲学名著阅读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关键词 哲学名著 阅读 理解 哲学解释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