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被引量:133
1
作者 赵忠新 王华 +3 位作者 郭齐军 甘华军 韩晋阳 田晓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27-532,536,共7页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的影响和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也进行了探讨。在宏观时间尺度内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是幕式变化的,在微观时间尺度内各种不同的输导体系则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异的特点。在同一个含油气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必须在时空上相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类型 输导性能 演化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油气幕式成藏及其驱动机制和识别标志 被引量:74
2
作者 郝芳 邹华耀 +1 位作者 杨旭升 王敏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连续稳态流动和周期性 (幕式 )瞬态流动是沉积盆地流体的 2种流动方式。幕式流体流动是压力和应力的作用引起地层周期性破裂或断裂、先存裂隙周期性开启的结果。幕式成藏是沉积盆地中油气与地层水组成的混相、不连续流体的多期次充注 /... 连续稳态流动和周期性 (幕式 )瞬态流动是沉积盆地流体的 2种流动方式。幕式流体流动是压力和应力的作用引起地层周期性破裂或断裂、先存裂隙周期性开启的结果。幕式成藏是沉积盆地中油气与地层水组成的混相、不连续流体的多期次充注 /聚集过程 ,超压顶界面附近、底辟和深断裂附近是幕式成藏的有利场所。与油气稳态连续聚集过程相比 ,幕式成藏更快 ,大 中型油气田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根据传统模式难以成藏的年轻圈闭可成为有效的勘探目标。幕式流体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体成份和流动过程的不连续性、流体流动过程中温度、压力的快速变化及流体流动的多期性和周期性。流体的时空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幕式成藏 驱动机制 识别标志 沉积盆地流体 幕式流体流动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确定与成藏组合划分 被引量:71
3
作者 张义杰 曹剑 胡文瑄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不仅需要确定成藏期次,而且还要结合垂向封隔层的分布,将不同成藏期的油气藏从垂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组合,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成藏过程和描述油气空间分布。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基于...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不仅需要确定成藏期次,而且还要结合垂向封隔层的分布,将不同成藏期的油气藏从垂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组合,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成藏过程和描述油气空间分布。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基于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包裹体光性特征与均一温度分析、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该油气系统共有4个主要的成藏期(P2—3、T3J、2—K1和N)。在此基础上,结合垂向封隔层(T3b、J1s1、K1tg泥岩)的分布,划分出C—T3、T3—J1J、2—K1和K—N等4个成藏组合,不同的成藏组合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勘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成藏组合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 叠合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60
4
作者 曹剑 胡文瑄 +4 位作者 张义杰 姚素平 王绪龙 张越迁 唐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9-406,共8页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上下发现了众多油气藏,表明不整合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通道。通过对不整合上下地层中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不整合的垂向结构是控制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主导要素。不整合从垂向上可划分为上(底砾岩)下(风化壳)两...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上下发现了众多油气藏,表明不整合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通道。通过对不整合上下地层中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不整合的垂向结构是控制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主导要素。不整合从垂向上可划分为上(底砾岩)下(风化壳)两层结构,有时下层风化壳顶部也会发育一层厚度不均的粘土层,使得不整合表现为三层结构。其中,风化壳又包括风化破碎型(火山岩)和风化淋滤型(碎屑岩)两类。基于底砾岩的沉积特征和风化壳的类型,从垂向结构入手,进一步将不整合划分为基岩披覆、砂砾岩和砂泥岩对接等三大类型:基岩披覆型不整合在本区对油气运移最为有利,砂砾岩型不整合次之,而砂泥岩对接型不整合一般不能成为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垂向结构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被引量:48
5
作者 顾忆 邵志兵 +5 位作者 陈强路 黄继文 丁勇 陈正辅 陈江汉 徐思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30,237,共8页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球化学 古流体场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断裂带的输导与封闭性及其控藏特征 被引量:46
6
作者 罗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4-479,共6页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封闭、输导性入手,分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的输导、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含油气盆地的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发育,纵向开启相对较好,是输导油气纵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上盘上倾方向...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封闭、输导性入手,分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的输导、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含油气盆地的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发育,纵向开启相对较好,是输导油气纵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上盘上倾方向各种圈闭聚集油气成藏;而断裂的下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不发育,横向封闭性相对较好,有利于遮挡油气而聚集成藏。这是反向断层下盘遮挡油气成藏普遍发育,而顺向断裂上盘圈闭泄露油气风险较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断裂带 油气输导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低熟油、烃源岩中含氮化合物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33
7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1 位作者 黎茂稳 金之钧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对八面河地区原油、油砂以及不同成熟度和岩性有异的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八面河地区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中屏蔽化程度高的异构体比屏蔽化程度低的异构体富集... 对八面河地区原油、油砂以及不同成熟度和岩性有异的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八面河地区烃源岩中吡咯类化合物中屏蔽化程度高的异构体比屏蔽化程度低的异构体富集,咔唑及苯并咔唑系列中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比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富集,苯并犤a犦咔唑比苯并犤c犦咔唑富集。八面河地区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有较为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观察到高、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间的运移分馏效应比不同类型异构体间的分馏效应更为显著,而前者受成熟度的影响可能相对小于后者;发现吡咯类化合物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不仅体现于不同氮官能团屏蔽、半屏蔽和暴露三类异构体间,同样体现于同一类型的同分异构体之间,指示此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活性。吡咯类化合物与烃类化合物一样具有多方面潜在的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油 油气运移 烃源岩 成熟度 含氮化合物 分布规律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陆相盆地中不整合体系与油气的不均一性运移 被引量:29
8
作者 常波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23,共5页
不整合体系类型及其分层结构特征是不整合体系内油气不均一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陆相盆地内,可依据构造应力性质、强度及不整合时空表现形式来划分不整合体系,其中断褶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最有利于油气运移,不同类型不整合体系的空... 不整合体系类型及其分层结构特征是不整合体系内油气不均一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陆相盆地内,可依据构造应力性质、强度及不整合时空表现形式来划分不整合体系,其中断褶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最有利于油气运移,不同类型不整合体系的空间叠置导致油气在宏观上运移的不均一性。现今不整合体系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地层所受的风化、剥蚀和大气水淋滤作用及后期的水进沉积作用关系密切。不整合体系在纵向上的三段结构特征与古风化带的垂向分层规律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不整合体系中的薄层砂砾岩和风化淋滤带的中段是有利的油气运载层,中部风化粘土层中裂缝发育特征是油气窜层运移的关键,油气在不整合体系内始终沿着级差最大的方向以“线状”优势运移,在优势通道上的有利圈闭内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不整合体系 油气运移 古风化带 垂向结构 薄层砂砾岩 风化淋滤带
下载PDF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0
9
作者 张厚福 金之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3,20,共4页
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具有下列特点 :(1)瞄准世界科技前缘 ,加强油气运移基础理论研究 ;(2 )应用高科技新技术研究油气运移 ;(3)综合运用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研究油气运移 ,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理 ;(4 )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 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具有下列特点 :(1)瞄准世界科技前缘 ,加强油气运移基础理论研究 ;(2 )应用高科技新技术研究油气运移 ;(3)综合运用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研究油气运移 ,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理 ;(4 )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多学科信息研究流体势 ;(5 )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研究有了显著进展 ;(6 )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气二次运移研究有了可喜的开端 ;(7)我国油气运移研究队伍日益壮大。鉴于油气运移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 ,问题复杂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 ,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紧密联系实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研究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国 远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讨论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立平 王社教 瞿辉 《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 2000年第3期30-35,共6页
准噶尔盆地原油物性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玛北、夏盐、玛东等玛湖凹陷斜坡区的原油以二叠系风城组为主要油源,其地化特征可与西北缘原油对比;该类原油中特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较高的C_(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 准噶尔盆地原油物性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玛北、夏盐、玛东等玛湖凹陷斜坡区的原油以二叠系风城组为主要油源,其地化特征可与西北缘原油对比;该类原油中特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较高的C_(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异构化比值主要受长距离运移作用的影响。石西油田、石南油田及陆南地区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二叠系乌尔禾组为主要油源;马桥凸起和莫北凸起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乌尔禾组为主要油源,同时有侏罗系的贡献;盆地东部五彩湾油田为石炭系自生自储的原油,北三台油田的源岩为二叠系芦草沟组。从西北缘、玛北油田、陆南构造西段到东段源岩的沉积环境逐渐偏向氧化,呈现渐变过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油气运聚单元分析:油气勘探评价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25
11
作者 柳广弟 高先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7-314,共8页
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中被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主要根据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来划分 ,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是流体势高势面所确定的油气运移分割槽或在油气运移... 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中被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主要根据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来划分 ,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是流体势高势面所确定的油气运移分割槽或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起分割作用的其它地质体 ,如大断裂等。油气运聚单元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的规模及其演化历史、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分布、圈闭的类型及其有效性以及运移聚集特征 ,它们是决定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的主要因素。油气运聚单元分析可以比油气系统分析对勘探目标做出更直接的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运聚单元分析 油气系统 流体势 油气勘探 聚集特征 油气藏 评价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源对比与成藏史 被引量:28
12
作者 孙玉梅 席小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4-28,共5页
丽水凹陷储集层内流体包裹体显微镜下鉴定、均一温度测试及生物标志物成分分析表明,该凹陷大致发生过三期油气运移:第一期大致发生在古新世末期,该期烃流体成熟度偏低(Ro值小于0.7%),为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来源,与热水溶液不混溶运移,分布... 丽水凹陷储集层内流体包裹体显微镜下鉴定、均一温度测试及生物标志物成分分析表明,该凹陷大致发生过三期油气运移:第一期大致发生在古新世末期,该期烃流体成熟度偏低(Ro值小于0.7%),为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来源,与热水溶液不混溶运移,分布范围广;第二期运移在中晚始新世,烃流体成熟度较高(Ro值不小于1.0%),为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来源,该期烃流体主要在月桂峰组烃源岩附近成藏;第三期运移发生在渐新世以后,由于构造抬升,深部油气藏遭破坏,油气沿断层向浅部运移并与上古新统生成的油气一起进入浅部储集层(明月峰组),幔源CO2热流体可能略晚于该期烃流体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生物标志物 油气运移 丽水凹陷
下载PDF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飞宇 张水昌 梁狄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60-562,共3页
塔中4油田CⅢ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Ⅲ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Ⅰ和CⅡ储集层聚集,CⅢ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Ⅲ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 塔中4油田CⅢ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Ⅲ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Ⅰ和CⅡ储集层聚集,CⅢ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Ⅲ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西期成藏,后期调整破坏”,考虑到三叠纪以来构造变动和圈闭形态的变化,必然使得古油水界面呈现一定的倾斜或形态不规则变化。因而,利用油气水界面变迁厘定成藏期时,根据回剥法反演今油水界面在地质时期古埋深,将古埋深连线呈水平状的时间作为成藏期这一思路是错误的。烃类成藏后由于圈闭形态发生变化,不可能如此巧合,使得早期呈水平状的油水界面再度呈水平状。地质记录中古油水界面基本上呈倾斜状,甚至不规则状。正确的思路是识别出古油水界面,根据古油水界面在何时呈现水平状厘定出成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界面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成藏 塔里木盆地 储集层聚集
下载PDF
论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带 被引量:20
14
作者 林隆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9-501,528,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腹部、东部,现已出现3条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在胸部、南缘,可能还会出现2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这些油气富集带的出现与分布,是与盆地基底存在着具有网格状深大断裂带紧密相连的,特别是...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腹部、东部,现已出现3条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在胸部、南缘,可能还会出现2条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富集带。这些油气富集带的出现与分布,是与盆地基底存在着具有网格状深大断裂带紧密相连的,特别是近南北向的深大断裂具有拉张和走滑性质,是盆地下“地震活动带”,构成了油气和深部热物质由南向北运移的“高速公路”,盆地盖层在这些地带也正是断裂发育带。已知的原油和地层水分析资料,从不同侧面都支持这个观点。根据这种思路,提出了今后的勘探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断裂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带
下载PDF
东营凹陷新立村油田稠油成因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1 位作者 龚永杰 周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9-181,共3页
东营凹陷东部的新立村油田具有正常原油与稠油相伴生的分布特点,稠油多分布于距油源较远的构造高部位,与正常原油呈半环状分布。综合流体性质、原油族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认为该区稠油油藏的后期保存条件较好,微生物降解作用轻微... 东营凹陷东部的新立村油田具有正常原油与稠油相伴生的分布特点,稠油多分布于距油源较远的构造高部位,与正常原油呈半环状分布。综合流体性质、原油族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认为该区稠油油藏的后期保存条件较好,微生物降解作用轻微,具有半咸水-咸水湖相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特征;稠油多属于原生稠油,低成熟度及长距离运移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因素。稠变的原油降低了对断层侧向封堵性的要求,利于成藏;此外,稠油作为一种封堵类型,为该区后续油气的成藏起到了重要的封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稠油 低成熟油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毛管压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吗?——与李明诚教授商榷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3期17-20,共4页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毛管压力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后认为,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动力,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基本上不起作用,而仅仅在初次运移向二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阻力,也...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毛管压力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后认为,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动力,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基本上不起作用,而仅仅在初次运移向二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毛管压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阻力,也不是二次运移的阻力,而是在二次运移向三次运移转换时起到一定的阻力(封堵)作用,该封堵作用对油气成藏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油气运移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毛管压力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水离子组合及参数的平面分布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6
17
作者 钱一雄 蔡立国 顾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2-507,共6页
通过对塔河油田水离子组合及其参数的平面分布图的编制来推断油田水系统的形态、分布,并根据其参数变化梯度分析了油气运移方向。研究表明:塔河油区油田水参数的平面分布总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特征;其中,塔河1、2区三叠系油田水... 通过对塔河油田水离子组合及其参数的平面分布图的编制来推断油田水系统的形态、分布,并根据其参数变化梯度分析了油气运移方向。研究表明:塔河油区油田水参数的平面分布总体具有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特征;其中,塔河1、2区三叠系油田水主要呈东西向分布,而塔河3、4、6区具有南北条状带向分布,但东西分异、南部平台区则为近东南-北东-南西向分布;7区西北部和8区可能呈南北向分布。同时,油田水分布局部呈洞穴状、桶状和其它不规则孤立或封闭流体系统;出现水动力相对强或弱的交替带或滞后区带;其离子及组合参数均指示油气运移的主导方向是自南、西南向北、北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水 平面分布 离子组合 油气运移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识别——以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1 位作者 陈涛 龚永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35,241,共5页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从油气地化特征、流体性质、油气显示、原油物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的判识方法,明确了有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断陷盆地有效输导体系主要受断层"时空有效性&...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为例,从油气地化特征、流体性质、油气显示、原油物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的判识方法,明确了有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断陷盆地有效输导体系主要受断层"时空有效性"控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输导断层匹配较好的砂体与其共同组成有效输导体系;油气从生油洼陷沿运移通道呈发散状运移,随着运移层位及距离的改变,逐渐向输导断层较强的优势输导部位聚集成藏;靠近生油洼陷切穿烃源岩的二、三级断层的活动时间较长,活动期与成藏时间匹配较好,多为有效输导断层,控制了该区油气的运聚过程和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输导体系 断层 油气运移 断陷盆地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多期次多来源油气聚集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国成 王廷栋 +2 位作者 徐志明 王招明 赵孟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239-248,共10页
高成熟度演化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易受到油气演化的影响 ,油气的聚集在储层中都留下了踪迹 ,既有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有利的一面 ,也有对储层形成伤害的一面。对和田河气田的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观察、凝析油气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储层沥... 高成熟度演化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易受到油气演化的影响 ,油气的聚集在储层中都留下了踪迹 ,既有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有利的一面 ,也有对储层形成伤害的一面。对和田河气田的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观察、凝析油气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储层沥青分析表明 ,主要有 3期油气运移 ,分别为 :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前两期都是寒武系来源的油气 ,均被生物降解或散失 ,喜山期是天然气的关键聚集时期。第一期以油相运聚的油气被降解 ,形成的沥青对储层造成了伤害 ,第二期以气相运移的油气多散失 ,仅在储层中留下凝析油 ,第三期油相运移的石炭系来源的油受到后期转移上来的寒武系干气的气侵 ,产生沥青质沉淀 ,使得寒武系凝析油被封堵 ,储层产出的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更接近石炭系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混源油气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 被引量:14
20
作者 侯读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7-90,共4页
对松辽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混源油气的运移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未熟油和成熟油的混源现象较为常见 ,应用不同的成熟度指标可以识别这种情况。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CⅢ 油组的油气为三期油气... 对松辽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混源油气的运移方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未熟油和成熟油的混源现象较为常见 ,应用不同的成熟度指标可以识别这种情况。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CⅢ 油组的油气为三期油气的混源 ,油气运移的主体方向是自西向东。后期较高成熟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气、轻质油 ,自东向西进入塔中 1油田、塔中 4油田 ,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混源油气 运移方向 地球化学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