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下经岩骨嵴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宫剑 于春江 +2 位作者 关树森 王凤梅 陈菲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7-330,共4页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入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入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共10例20侧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脑膜瘤。该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骨 入路 标本 切除 应用解剖学 肿瘤 手术 致死率 拍照 解剖结构
原文传递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2 位作者 张秋航 李明初 魏宇魁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92例岩斜区肿瘤,比较手术入路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根据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将岩斜区肿瘤分为四型。Ⅰ型,采用颞下-经天幕入路;Ⅱ型,采用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另有3例巨大型蝶岩斜坡型脑膜瘤采用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Ⅲa,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b,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Ⅳ型,经鼻-蝶入路切除。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8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b型1例,Ⅳ型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功能障碍16例(17.4%),肢体偏瘫2例;另有2例KPS评分为50分,这2例随访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岩斜区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乙状窦后及其改良入路、颞下-经天幕及其改良入路是岩斜区重要的手术入路。而硬膜外岩斜区肿瘤适合于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肿瘤 显微外科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勉 高金华 +2 位作者 吴高远 黄文跃 高良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本...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32例,无死亡患者;术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22例,症状较术前减轻7例,颅神经损害症状同术前3例;术后新出现颅神经功能障5例,患者随访8月~3年,除2例患者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永久性损害外,余3例颅神经障碍者均在3~6个月内恢复。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以获得对岩骨背侧面及桥小脑区神经血管良好的暴露,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脑膜瘤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手术
原文传递
扩大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至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2 位作者 王春莉 袁国樑 楼美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 :研究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 ,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拟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 :①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 目的 :研究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手术方法 ,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 :用 1 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模拟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进行岩斜区及其邻近结构的显露和解剖。结果 :①岩大神经是磨除颞骨岩部十分重要的标志 ,通过它可以定位岩部颈内动脉、耳蜗和膝状神经节 ;②颅中窝硬脑膜外经颞骨岩部入路可以充分暴露从鞍背到桥延沟的岩斜区。结论 :①以岩大神经为标志磨除颞骨岩部为安全手术提供了保证 ;②此入路具有暴露好、神经血管损伤小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后窝的岩斜区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颞骨岩部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改良岩斜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宫剑 于春江 +3 位作者 关树森 江涛 王凤梅 陈菲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改进岩斜区手术入路,使其更简单、微创。方法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和10例漂白颅骨干标本模拟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和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行手术操作,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对湿标本进行CT... 目的改进岩斜区手术入路,使其更简单、微创。方法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和10例漂白颅骨干标本模拟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和颞下经岩骨嵴入路行手术操作,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对湿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涉及的重要结构有岩静脉、内听动脉、内听道上嵴等;重要参数包括岩尖骨质最大磨除范围前后径、横径。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通过颅后窝开颅,磨除岩尖骨质,可切除颅中窝部分的肿瘤,适用于主体在颅后窝的岩斜脑膜瘤。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了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各型岩斜区脑膜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神经解剖学 手术入路 内听道上嵴 岩骨嵴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 被引量:11
6
作者 施铭岗 佟小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当肿瘤主体位于幕上,特别是侵犯海绵窦并突人中颅窝时,采用经颧-额-颞入路切除;当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当肿瘤主体位于幕上,特别是侵犯海绵窦并突人中颅窝时,采用经颧-额-颞入路切除;当肿瘤主体位于后颅窝或仅侵犯Meckel囊,甚至少部分侵犯海绵窦时,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对于肿瘤巨大同时侵犯中、后颅窝者,联合2种入路分期经幕上、幕下切除肿瘤。结果经颧-额-颞入路切除肿瘤21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12例,联合2种入路分期切除肿瘤3例。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出院随访6—60个月,平均(32.0±19.6)个月,恢复良好33例,恢复不良3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33.3%),其中动眼神经瘫痪3例,2例恢复;滑车神经功能障碍5例,面部麻木2例,耳鸣1例,随访期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颞叶水肿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脑脊液漏和死亡病例。肿瘤复发4例。3例肿瘤残留和4例复发者行1一刀治疗。结论经不同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颅底肿瘤 岩斜区 手术入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玉海 王春莉 卢亦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548,553,共5页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 目的 :研究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岩斜区直接手术的方法 ,寻找出该入路的标志点和颞骨岩部的磨除方法 ,并观察手术的暴露范围和优缺点。方法 :用 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标本 ,显微镜下 (× 6~ 2 5 )解剖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是磨除颞骨岩部后面的重要标志 ,用内淋巴囊裂可以初步定位前庭小管、总脚和后半规管。此入路能够暴露从鞍背到延髓中上部的区域 ,以暴露中岩斜区最佳。离断内淋巴囊 ,可扩大骨磨除的面积 ,增加手术的暴露。结论 :以岩乙状窦交叉点、内淋巴囊裂为标志为安全磨除颞骨岩部后面提供了保证。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入路具有手术距离短、视野暴露充分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骑跨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颞骨岩部乙状窦前人路 岩斜区 岩乙状窦交叉点 颞骨岩部 内淋巴囊裂
下载PDF
岩斜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4 位作者 凌锋 Samii A Samii M 吴浩 张智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263-267,共5页
目的观测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方法分别从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对10例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Meckel腔容纳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池,其开口宽度为(8.3±1.2)mm,高度为(5.0±1.0)mm。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 目的观测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解剖关系。方法分别从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对10例头颅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Meckel腔容纳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池,其开口宽度为(8.3±1.2)mm,高度为(5.0±1.0)mm。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脑池段长度分别为(18.8±2.8)mm、(35.9±3.1)mm、(12.8±1.7)mm、(17.5±1.9)mm、(13.2±2.2)mm。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距动眼神经约5.4mm(4.2~6.8mm)。岩下窦位于Ⅸ、Ⅹ脑神经间14侧,Ⅹ与Ⅺ间2侧,在Ⅸ前方汇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4侧。结论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熟悉此区域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岩斜区手术对脑神经与血管的保护,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解剖 岩斜区
下载PDF
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玉海 卢亦成 王春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5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结果和暴露范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 目的提高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采用5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53例岩斜区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结果和暴露范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4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扩大中颅窝硬膜外入路3例,颞下外侧入路3例,枕下-颞下联合入路3例。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18例,部分切除6例。效果良好42例,中残9例,重残和死亡各1例。结论①不同手术入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入路;②充分的术前准备、扎实的解剖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颅底肿瘤 手术人路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其手术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立华 杨艺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4-319,共6页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颅底外科手术的发展过程[1].目前,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2].岩斜区脑膜瘤可表现出各种生长方式,例如单纯幕下型脑膜瘤仅占所有岩斜区脑膜瘤的5%,15%的岩斜区脑膜瘤会延伸到...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颅底外科手术的发展过程[1].目前,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2].岩斜区脑膜瘤可表现出各种生长方式,例如单纯幕下型脑膜瘤仅占所有岩斜区脑膜瘤的5%,15%的岩斜区脑膜瘤会延伸到小脑幕切迹水平,其余80%的则是向幕上扩展[3];48%的患者可见肿瘤进入海绵窦,例如岩斜型脑膜瘤常累及后海绵窦,而蝶-岩-斜型脑膜瘤可累及整个海绵窦;55%的岩斜区脑膜瘤会延伸到内听道水平以下,24%的肿瘤可抵达颈静脉孔,还有21%的向下生长至枕骨大孔水平[4].因此,临床上根据肿瘤不同的生长方式,设计出了各种颅底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岩斜区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颞下经岩骨至岩斜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胜东 夏志强 +1 位作者 李卫 田继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 界定硬膜下磨除岩骨的安全范围,探索岩骨切除方法.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岩骨手术入路,观察岩骨磨除前后的显露范围及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观察结果测量拍照.结果 颞下经岩骨入路可先根据面... 目的 界定硬膜下磨除岩骨的安全范围,探索岩骨切除方法.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岩骨手术入路,观察岩骨磨除前后的显露范围及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观察结果测量拍照.结果 颞下经岩骨入路可先根据面听神经的位置结合内听道和岩骨嵴所成的角度判断出内听道在岩骨前表面的投影.以内听道为标志,可以将岩骨分为内听道周围部分和内侧岩尖部分共两部分来磨除岩骨.结论 采用颞下经岩骨入路可根据术中实际需要合理地磨除岩骨,进一步增加对岩斜区结构的显露,具有显露充分、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解剖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
12
作者 秦时强 丁学华 +2 位作者 廖建春 王志潮 朱杭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9-431,434,共4页
目的 :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 ,在 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 ,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 ,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 目的 :为颞下锁孔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部标本上进行入路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和测量 ,在 9例新鲜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颞下锁孔入路手术 ,记录入路的显露范围及可利用的操作空间 ,尝试增加显露和操作空间的方法。结果 :圆孔、卵圆孔、棘孔、三叉神经压迹、弓状隆起、岩大神经裂孔到颞下颌关节处颧弓上缘和中线的距离分别为 :(4 5 .2± 3 .3 )mm和 (2 0 .1± 2 .3 )mm、(3 2 .6± 2 .1)mm和 (2 3 .7± 1.2 )mm、(2 8.9± 1.1)mm和 (3 1.2± 3 .1)mm、(4 0 .1± 1.2 )mm和 (15 .6±2 .7)mm、(2 5 .0± 2 .7)mm和 (3 3 .8± 0 .9)mm、(2 6.7± 2 .3 )mm和 (2 9.6± 0 .8)mm ,Kawase三角各边长度 :耳蜗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8.6± 1.6)mm、耳蜗至三叉神经孔 (19.6± 1.5 )mm、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 (16.2± 0 .8)mm ;Day菱形区各边长度 :三叉神经孔至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16.2± 0 .8)mm、弓状隆起至三叉神经孔 (2 1.7± 2 .5 )mm、岩大神经与下颌神经交点至膝状神经结 (7.2± 1.3 )mm、膝状神经结至弓状隆起 (12 .5± 2 .1)mm ;颞下锁孔入路最大控制范围前至视交叉 ,后到脑干腹外侧乳头体至中下斜坡的区域。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是治疗鞍上区和岩斜区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颞下锁孔入路 鞍上区 岩斜区 解剖
下载PDF
内镜经口入路岩斜区、颈静脉孔区鼻咽癌切除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焕康 李静 +8 位作者 蒋晓文 李帅 薛凯 孙希才 刘全 顾晔 李万鹏 宋小乐 余洪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 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 男女比例1∶1, 年龄42~69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 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 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 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 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 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 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 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 翼突后 复发性鼻咽癌 岩斜区 颈静脉孔区
原文传递
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明火 罗杰 盛志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8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采取自动牵开器技术38例(自动牵开器组)... 目的探讨动态牵拉技术对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黄冈市中心医院80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采取自动牵开器技术38例(自动牵开器组),采取动态牵拉技术42例(动态牵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计数(WBC);术后6个月行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统计神经功能恢复(KPS评分≥80分)率和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肿瘤Simpson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牵拉组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4.76%(2/42)比21.05%(8/38)],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自动牵开器组[83.33%(35/42)比39.47%(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动态牵拉组术后血清CRP、IL-6和WBC明显低于自动牵开器组[(24.11±5.86)mg/L比(28.42±5.94)mg/L、(10.52±2.29)pg/L比(12.45±2.46)pg/L和(9.24±2.43)×10^(9)/L比(10.84±2.3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动态牵拉技术应用于岩斜区脑膜瘤显微切除术中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脑牵拉损伤并发症,减轻手术应激,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岩斜区 动态牵拉 自动牵开器
原文传递
幕上下联合锁孔入路显露岩斜区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亮 毛颖 +1 位作者 张荣 周良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49,86,共4页
目的研究颞下和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岩斜区显露的互补性。方法尸头上模拟该锁孔入路,颞部骨窗以颧弓根部为中心前后各1.5cm,高2.5cm.枕下乙状窦后骨窗直径3cm,观察显露范围并用导航标记,用带有造影剂的明胶海绵标记适于操作... 目的研究颞下和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岩斜区显露的互补性。方法尸头上模拟该锁孔入路,颞部骨窗以颧弓根部为中心前后各1.5cm,高2.5cm.枕下乙状窦后骨窗直径3cm,观察显露范围并用导航标记,用带有造影剂的明胶海绵标记适于操作的有效空间,再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结果颞下入路从前外侧到达岩斜区,对颅中窝、鞍旁、幕上桥前池、脚间池下部、环池前部显露佳,切开小脑幕后环池和桥前池下部视野得到扩展,桥小脑角池方向被岩尖遮挡,是显露的死角。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从后外侧到达岩斜区,对同侧桥小脑角、桥前池、环池后部显露佳,但Meckel's囊开口至海绵窦后部被内听道上结节遮挡,范围小于1cm^3。结论颞下和枕下锁孔入路的显露空间和角度有互补性,联合运用有利于切除同时累及幕上下,侵犯上斜坡和中下斜坡的岩斜脑膜瘤,尽管对海绵窦后部显露不佳,但范围小,处于放射外科的有效治疗范围之内,达到微创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微创手术入路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岩斜区脑膜瘤侵袭区域划分与手术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5
16
作者 陶钧 李婷 王运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52-1254,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合理设计手术计划,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其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及对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结...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合理设计手术计划,提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统计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部位的分布和特点,分析其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及对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结果59例中侵袭上岩斜区(A区)51例(86%),侵袭中岩斜区(B区)45例(76%),侵袭下岩斜区(C区)13例(22%),侵袭桥小脑角区(D区)19例(32%),侵袭鞍旁海绵窦区(E区)28例(47%)。59例中仅累及单个分布区的占12%,2个分布区的占36%,3个分布区的占31%,4个分布区的占14%,5个分布区的占8%。行眶颧入路2例,颞下入路7例,乙状寞后入路14例.乙状窦前入路33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3例。根治性切除23例,次全切除26例,大部分切除10例。结论根据岩斜区脑膜瘤颅底侵袭区域特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春阳 徐如祥 +4 位作者 戴宜武 沈春森 李运军 罗永春 何江弘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48-451,共4页
目的总结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41例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分为3组:Ⅰ组(肿瘤位于上斜坡,18例)、Ⅱ组(肿瘤位于中下斜坡,17例)、Ⅲ组(肿瘤累及全斜坡,6例)。Ⅰ组肿瘤采用颞枕下经小... 目的总结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41例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分为3组:Ⅰ组(肿瘤位于上斜坡,18例)、Ⅱ组(肿瘤位于中下斜坡,17例)、Ⅲ组(肿瘤累及全斜坡,6例)。Ⅰ组肿瘤采用颞枕下经小脑幕入路,Ⅱ组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组肿瘤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结果肿瘤切除SimpsonⅠ~Ⅱ级Ⅰ组7例,Ⅱ组7例;Ⅲ级切除Ⅰ组8例,Ⅱ组8例,Ⅲ组2例;Ⅳ级切除Ⅰ组3例,Ⅱ组2例,Ⅲ组2例。Ⅲ组病人死亡2例。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提高术后疗效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岩斜区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相关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贞伟 佟小光 +2 位作者 黄楹 杨玉山 姚鑫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0-694,共5页
目的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索2种入路的适用范围,为临床上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1完整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颢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目的通过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至岩斜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索2种入路的适用范围,为临床上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1完整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颢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观察岩斜区颅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明确2种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约(6.82±1.81)mm后进入海绵窦外侧壁。小脑幕剪开后显露的上界平后床突、后交通动脉水平,下界平岩骨嵴范围内的病变。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约(10.48±0.42)mm,Trautman三角区的面积平均为(243.5±26.1)mm2。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可显露上达海绵窦后部、Meckel’s腔、鞍背,内至对侧斜坡,下至桥延沟及延髓腹侧的上段。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主要适用于上、中斜坡及岩骨尖的病变,对下岩斜区暴露不良,手术中需要上抬颞叶,可能会损伤Labbe静脉。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适用于上、中、下斜坡和岩骨尖的病变,较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具有牵拉脑组织轻、显露广的优点,但是术中创伤重及操作时间长,可能会引起听力障碍及脑脊液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岩骨斜坡区 显微解剖研究
原文传递
幕上下联合经部分迷路-岩尖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岩松 邵君飞 +2 位作者 常义 惠国桢 刘宏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266-269,共4页
目的研究幕上下联合经部分迷路-岩尖入路(PLPATT)的操作方法、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结构,并与迷路后经岩骨入路(RLPA)相比较。方法在3×40倍手术显微镜下,按照RLPA和PLPATT两种方法逐层详细解剖16例32侧尸头标本,测量乙状窦前、颞叶... 目的研究幕上下联合经部分迷路-岩尖入路(PLPATT)的操作方法、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结构,并与迷路后经岩骨入路(RLPA)相比较。方法在3×40倍手术显微镜下,按照RLPA和PLPATT两种方法逐层详细解剖16例32侧尸头标本,测量乙状窦前、颞叶下方的暴露范围以及斜坡陷凹的暴露角度。结果采用PLPATT能够充分暴露岩斜区,且明显增加了术野水平方向暴露的范围:右侧(10.7±1.8)mm,左侧(11.4±2.1)mm;及垂直方向的暴露范围:右侧(10.2±0.9)mm,左侧(9.8±1.2)mm。同时扩大了斜坡陷凹的操作视角(右侧增加41.4°,左侧42.2°)。结论PLPATT将迷路后入路和颞下入路合并为一个宽大的手术空间,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中上斜坡,并且能够保留病人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 神经外科 解剖结构 显微外科 手术入路
下载PDF
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如军 苏贺先 李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742-74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手术治疗的100例岩斜区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的方法,治疗结果以及术后临床并发症进行对...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手术治疗的100例岩斜区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的方法,治疗结果以及术后临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全切除率、次全切除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显著好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前岩骨硬膜外入路以及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患者并发颅内感染(14.89%)和听神经麻痹(17.02%)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患者并发皮下积液(12.50%)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并发复视(15.38%)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手术入路方式(均为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位置的岩斜区肿瘤选用适合的手术入路可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程度。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临床手术入路中临床效果最为显著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岩斜区 手术入路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