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江盆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政林 刘希军 +7 位作者 许继峰 康志强 时毓 黄文龙 陈雪峰 吴伟男 梁琼丹 姚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735,共9页
右江盆地二叠—三叠纪高、低Ti基性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高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盆地中部、西南部,而低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富宁-那坡-靖西-凭祥地区,呈北西向且沿着印支期断裂构造分布。高Ti基性岩属于碱性辉绿岩... 右江盆地二叠—三叠纪高、低Ti基性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高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盆地中部、西南部,而低Ti基性岩(Ti/Y〈500)集中在富宁-那坡-靖西-凭祥地区,呈北西向且沿着印支期断裂构造分布。高Ti基性岩属于碱性辉绿岩或玄武岩,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La/Yb)_N=6.49~8.83,曲线整体与OIB一致;低Ti基性岩为亚碱性的辉绿岩或玄武岩,并具有向安山岩过渡的趋势,其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Yb)_N=1.1~4.3,Nb、Ta强烈亏损。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表明:右江盆地高Ti基性岩是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的板内玄武岩,而低Ti基性岩是E-MORB或NMORB部分熔融的产物。高、低Ti基性岩空间与时间的高度重合,以及桂西南与越南北部地区中、酸性岩体的俯冲造山及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暗示低Ti基性岩可能是由峨眉山地幔柱造成的上涌软流圈岩浆与地壳混染的产物,并与印支期的板块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二叠—三叠纪 地球化学特征 右江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