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侯英勇 孙孟红 +5 位作者 魏永昆 谭云山 陆孝禹 王坚 朱雄增 郑爱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E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CD34为主的一组抗体对消化道外腹腔软组织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及平滑肌... 目的 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E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CD34为主的一组抗体对消化道外腹腔软组织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及平滑肌肉瘤等病例进行研究 ,获得 9例EGIST ,其中 5例检测了c kit基因 11号外显子序列。结果 患者中男性 5例 ,女性 4例 ,年龄 38~ 72岁 ,平均6 1 7岁 ,其中肠系膜 4例 ,网膜 2例 ,腹膜后 2例 ,1例位于脾门 ,肿瘤直径 5~ 2 3cm ,平均 12 9cm。梭形细胞为主型 7例 ,上皮型 1例 ,混合型 1例。此组抗体表达分别为CD117(8/ 9)、CD34(5 / 9)、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 ,3/ 9)、肌特异性肌动蛋白 (MSA ,4 / 9)、结蛋白 (0 / 9)、S 10 0蛋白 (1/ 9)、蛋白基因产物 9 5 (PGP9 5 ,1/ 9)。 2例有c kit基因 11号外显子杂合性突变。交界性 2例 ,分别存活 8年和11年 ,恶性 7例 ,1例无瘤生存 4年 ,1例 1年后死于肝转移 ,1例术后 3年及 4年两次复发 ,2例失访 ,2例随访中。结论 消化道外腹腔软组织及腹膜后亦可发生符合GIST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原发性间质瘤 ,生物学行为以交界性及恶性多见 ,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 5 / 5 0HPF及细胞明显异型性对判断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胃肠道外间质瘤 分子遗传学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腹膜后 交界性 外显子 异型 细胞
原文传递
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病理基础 被引量:35
2
作者 郑祥武 吴恩福 +3 位作者 殷微微 周为中 朱启建 郑晓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均为巨大孤立性肿块 ,瘤径平均大小为 13cm。其中 3例为囊实性 ,以多囊性为主 ;1... 目的 探讨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4例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的CT表现均为巨大孤立性肿块 ,瘤径平均大小为 13cm。其中 3例为囊实性 ,以多囊性为主 ;1例为实性 ,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扫描 ,4例肿瘤实质区均显著强化 ,密度增高最大者达 10 6HU ,平均 76HU。无远处转移及腹水。结论 恶性局限性腹膜间皮瘤CT表现具有多囊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病理学 恶性腹膜间皮瘤 CT 诊断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凯丽 郭瑞霞 +4 位作者 苑中甫 李爱军 李留霞 赵梦玲 褚丹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33-538,共6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L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L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病理诊断、术后复发情况及生育结局.结果 (1)临床特点:10例LPD患者的年龄为25~ 50岁,其中8例为育龄期、2例为围绝经期;2例患者表现为间断下腹痛,其他8例患者均以盆腹腔包块而就诊.10例LPD患者既往均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且术中均曾使用肌瘤旋切器的病史,本次LPD发病距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时间为1.3~8.1年,平均(4.0±2.2)年;2例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有口服激素治疗史.(2)治疗方法及术后病理诊断:术中探查,LPD结节最常分布于直肠子宫陷凹(10例),其次较常分布于肠系膜(7例)、腹壁腹膜(6例)、大网膜(4例)等部位.10例LPD患者中,8例育龄期患者中7例行腹腔镜下LPD结节剥除术,1例行腹腔镜联合开腹(小切口)LPD结节剥除术;2例围绝经期患者均开腹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LPD结节剥除+大网膜切除术.10例LPD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平滑肌瘤或梭形细胞肿瘤,其中1例为局灶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3)术后复发情况及生育结局:10例LPD患者随访时间为7个月至~4年,中位随访时间2.8年;随访期内均无复发,术后自然受孕2例并足月阴道分娩.结论 LPD主要与医源性种植播散有关,是1种以多发性平滑肌瘤结节弥散分布于盆腹腔为特点的良性疾病,好发于直肠子宫陷凹、肠系膜、大网膜等处.LPD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手术方式,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腹腔镜检查 腹膜肿瘤 平滑肌瘤病
原文传递
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祖云 浣孝强 +2 位作者 梁秀就 李志尚 谭爱周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研究19例网膜和肠系膜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许旺瘤...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研究19例网膜和肠系膜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许旺瘤的间叶性肿瘤.结果共诊断14例EGIST,其中网膜6例,肠系膜8例.肿瘤大小3.5~29.0 cm(平均12.4 cm).梭形细胞为主型9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2例,混合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CD117(14/14)、CD34(8/14)、α-平滑肌肌动蛋白(6/14).结蛋白、S-100蛋白均阴性.随访结果:6例网膜EGIST均无瘤生存;7例肠系膜EGIST 3例死于肿瘤,1例带瘤生存,3例无瘤生存.结论 EGIST与GIST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或肿瘤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EGIST有独特的行为谱,预后评价不能完全套用GIST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 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原文传递
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卵巢癌三例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高雨农 蒋国庆 +2 位作者 刘静贤 汤望舒 陈乐真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9-341,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恶性E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例恶性E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腹、盆腔肿物,或伴腹水及肿瘤标记物轻度升高。术前均诊断为卵巢癌行... 目的 探讨恶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恶性E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例恶性E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腹、盆腔肿物,或伴腹水及肿瘤标记物轻度升高。术前均诊断为卵巢癌行开腹手术,术后经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染色CD117及CD34均呈阳性表达而确诊。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方法,术后辅以化疗可以改善其预后。结论 恶性EGIST与卵巢癌的临床表现有其相似性,需通过免疫组化染色CD117及CD34检测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外间质瘤 卵巢癌 恶性 误诊为 免疫组化染色 CD117 临床表现 临床病理资料 CD34 诊断和治疗 回顾性分析 肿瘤标记物 盆腔肿物 开腹手术 阳性表达 病理检查 治疗方法 相似性 患者 确诊 术后
原文传递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Rationale and technique 被引量:16
6
作者 Santiago González-Moreno Luis A González-Bayón Gloria Ortega-Pérez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0年第2期68-75,共8页
The combination of complete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peri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provides the only chance for long-term survival for selected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 variety of peritoneal neoplasms,e... The combination of complete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peri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provides the only chance for long-term survival for selected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 variety of peritoneal neoplasms,either primary or secondary to digestive or gynecologic malignancy.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 delivered in the operating room once the cytoreductive surgical procedure is fi nalized,constitute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administration of peri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This may be complemented in some instances with 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EPIC).HIPEC combines the pharmacokinetic advantage inherent to the intracavitary delivery of certain cytotoxic drugs,which results in regional dose intensification,with the direct cytotoxic effect of hyperthermia.Hyperthermia exhibits a selective cell-killing effect in malignant cells by itself,potentiates the cytotoxic effect of certain chemotherapy agents and enhances the tissue penetration of the administered drug.Th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employed in HIPEC need to have a cell cycle nonspecific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should ideally show a heat-synergistic cytotoxic effect.Delivery of HIPEC requires an apparatus that heats and circulates the chemotherapeutic solution so that a stable temperature is maintained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during the procedure.An open abdomen (Coliseum) or closed abdomen technique may be used,with no signif icant differences in eff icacy proven to date.Specif ic technical training and a solid knowledge of regional chemotherapy management are required.Concerns about safety of the procedure for operating room personnel are expected but are manageable if universal precautions and standard chemotherapy handling procedures are used.Different HIPEC drug regimens and dosages are currently in use.A tendency for concurrent intravenous chemotherapy administration (bidirectional chemotherapy,so-called "HIPEC plus") has been observed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im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y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HERMIA Intracavitary chemotherapy peritoneal neoplasms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Cytoreductive surgery
下载PDF
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腹膜癌术后胃肠瘘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彦斌 姬忠贺 +6 位作者 刘刚 于洋 李兵 李鑫宝 王岩 张展志 李雁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5-507,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制双套管冲洗法治疗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后胃肠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世纪...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制双套管冲洗法治疗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后胃肠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行CRS+HIPEC治疗后发生胃肠瘘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生胃肠瘘后即刻采用自制双套管冲洗方法治疗,同时联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其他保守治疗。结果本组13例胃肠瘘患者均进行了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加保守治疗,治愈8例,瘘愈合的中位时间为50 d(12~84 d);临床明显改善3例,漏出量明显减少、一般状况明显改善;死亡2例。结论持续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是治疗CRS+HIPEC后胃肠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消化系统瘘 双套管引流
原文传递
D-二聚体联合凝血酶时间检查对腹膜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排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刚 李鑫宝 +4 位作者 姬忠贺 刘勇 张敏 王勇 李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0-746,共7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酶时间(TT)检查对腹膜癌患者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41例腹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指标,用Wells风险模型对患者进行DVT可能性评分,...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酶时间(TT)检查对腹膜癌患者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41例腹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指标,用Wells风险模型对患者进行DVT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患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确诊是否存在DVT,并观察围手术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VTE)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41例患者中经下肢静脉超声确诊DVT共21例(8.7%),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症状性VTE事件。DVT患者与非DVT患者比较,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DD明显升高(均P<0.05)。ROC曲线确定腹膜癌患者中TT诊断DVT的最佳临界值为13.55 s,联合D-D诊断下肢DVT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漏诊率为0。无论Wells评分低度或高度可能,联合试验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腹膜癌患者就诊时有一定的DVT的发生率,D-D联合TT检测对腹膜癌患者排除DVT诊断有很强的阴性预测价值,且不依赖于Wells评分,联合试验阴性者(D-D<243 ng/m L DDU且TT>13.55 s)可不接受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而安全排除下肢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诊断 下肢 腹膜肿瘤
原文传递
气腹对裸鼠腹腔恶性肿瘤细胞种植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黄锐 刘彦 +2 位作者 金志军 陈旭 李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 :探讨CO2 及N2 气腹对裸鼠腹腔恶性肿瘤细胞种植和生长的影响。 方法 :30只裸鼠分为 3组 ,即开腹组、CO2气腹组、N2 气腹组 ,每组 10只动物。术前 30min每只裸鼠腹腔注入 5× 10 5SHZ88细胞 ,术后 1h、4 8h取 3组裸鼠的前腹膜... 目的 :探讨CO2 及N2 气腹对裸鼠腹腔恶性肿瘤细胞种植和生长的影响。 方法 :30只裸鼠分为 3组 ,即开腹组、CO2气腹组、N2 气腹组 ,每组 10只动物。术前 30min每只裸鼠腹腔注入 5× 10 5SHZ88细胞 ,术后 1h、4 8h取 3组裸鼠的前腹膜行透射电镜检查 ,术后 30d处死所有裸鼠 ,打开腹腔对比腹腔生长的肿瘤平均质量。 结果 :CO2 气腹组与N2 气腹组腹膜电镜下表现为间皮细胞变性、间皮细胞间连接断裂、基底膜裸露以及完整性破坏 ,开腹组腹膜的微观结构没有明显改变。术后30d开腹组腹腔生长的肿瘤平均质量为 (0 .736 8± 0 .1895 )g ,CO2 气腹组为 (1.786 1± 0 .0 399)g ,N2 气腹组为 (0 .82 6 0±0 .35 5 9) g ,其中CO2 气腹组腹腔生长的肿瘤平均质量与开腹组和N2 气腹组有显著性区别 (P <0 .0 1) ,开腹组与N2 气腹组腹腔生长的肿瘤的平均质量无显著性差别。 结论 :N2 气腹对裸鼠腹腔恶性肿瘤的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 ,CO2 气腹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CO2 气体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腹 N2气腹 腹膜肿瘤
下载PDF
超声诊断卵巢癌腹膜及大网膜转移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曲延峻 赵小阳 董丽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腹膜及大网膜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卵巢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观察其有无腹膜及大网膜转移。结果术中发现28例腹膜转移,术前超声检出23例(82.14%);术中发现19例大网膜种植转移,术前超声检出15例(78.94%... 目的探讨卵巢癌腹膜及大网膜转移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诊断卵巢癌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观察其有无腹膜及大网膜转移。结果术中发现28例腹膜转移,术前超声检出23例(82.14%);术中发现19例大网膜种植转移,术前超声检出15例(78.94%)。卵巢癌腹膜转移的声像图特征为腹膜不均匀增厚,可见结节样病灶。大网膜转移灶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实性回声、囊实混合性回声、腹腔内孤立或散在多发实性小结节。结论术前超声可对卵巢癌有否腹膜及大网膜转移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卵巢肿瘤 腹膜肿瘤 肿瘤转移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超 崔恒 +6 位作者 赵彦 梁旭东 王朝华 李小平 沈丹华 王世军 魏丽惠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64-468,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5月—2004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24例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5例(中、高分化9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5月—2004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的24例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5例(中、高分化9例,低分化6例),腹膜混合型上皮性癌6例,腹膜恶性苗勒管混合瘤3例。全部患者均施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残留灶直径<2cm)3例,不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残留灶直径≥2cm)21例。术后给予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其中13例行紫杉醇+顺铂或卡铂(TP)方案化疗,9例行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PAC)方案化疗。初次化疗缓解率为80%,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5%,部分缓解率为25%。患者的中位数生存时间为42个月(22~62个月),其中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混合型上皮性癌患者的中位数生存时间分别为44、13和19个月,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者分别与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TP和PAC方案化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5、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治疗,应尽量首选恰当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基本术式为双侧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过分强调减瘤的彻底性可能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术后应给予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TP方案可能优于PAC方案。病理类型及化疗方案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 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预后分析 肿瘤细胞减灭术 苗勒管混合瘤 PAC方案 预后相关因素 临床病理资料 恶性肿瘤患者 生存时间 大网膜切除术 联合化疗 回顾性分析 2004年 1995年 化疗缓解率 完全缓解率
原文传递
腹膜假黏液瘤 被引量:12
12
作者 董颖 李挺 +2 位作者 邹万忠 梁英 卢威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2-525,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膜假黏液瘤 (PMP)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病理诊断、发生及预后。方法 复习 11例PM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 ,分别对每例腹膜及原发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1例PMP男女比为 3∶8;年龄 3 6~ 76岁 (平... 目的 探讨腹膜假黏液瘤 (PMP)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病理诊断、发生及预后。方法 复习 11例PM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 ,分别对每例腹膜及原发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1例PMP男女比为 3∶8;年龄 3 6~ 76岁 (平均 5 6岁 )。随访 1例术后 2年死亡 ,1例失访 ,余 8例 1~ 60个月健在。 11例均表现腹腔大量黏液和腹膜多发包裹黏液性肿瘤 ;伴有阑尾黏液性肿瘤者 8例 ,其中 5例女性同时有卵巢黏液性病变 ;结肠黏液性肿瘤 1例 ,伴有卵巢黏液性病变 ;单纯卵巢黏液性肿瘤 2例。CK7、CK2 0和CA12 5标记示同一病例其阑尾和 (或 )卵巢及腹膜肿瘤标记结果常一致。结论 对PMP作病理诊断时 ,应综合分析做出良性、低度恶性或恶性PMP的诊断。阑尾与PMP的发生可能有更加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腹膜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3
作者 董国礼 刘兴华 +5 位作者 翟昭华 杨林 黄小华 张小明 唐显映 罗开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63-76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转移瘤常见表现为腹水(34/42),多为中到大量腹水(22例);网膜改变,包括网膜饼形增厚(13/42例)、网膜结节灶(7/42例)、网...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膜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腹膜转移瘤常见表现为腹水(34/42),多为中到大量腹水(22例);网膜改变,包括网膜饼形增厚(13/42例)、网膜结节灶(7/42例)、网膜污垢样密度影(13/42例)、网膜囊样改变(4/42例);腹膜改变(31/42例);肠系膜污垢样改变(14/42例)及结节状改变(4/42例);小肠壁增厚和肠管移位。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是诊断腹膜转移灶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腹腔镜术后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晓晖 曾俐琴 金文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2期183-188,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DPL)的预防和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3例腹腔镜术后DP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结合文献检索获得的14篇国内外关于腹腔镜术后DPL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腹腔镜术后DPL的...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DPL)的预防和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3例腹腔镜术后DP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结合文献检索获得的14篇国内外关于腹腔镜术后DPL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腹腔镜术后DPL的临床特点、预防及诊治方法。结果 (1)采集纳入本研究的3例腹腔镜术后DPL患者病历资料结果为:均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LM)史,并采用子宫旋切器取出肌瘤;均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常规体检发现盆腔包块;术前诊断均为子宫平滑肌瘤,术中发现DPL并予以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2)14篇国内外腹腔镜术后DPL相关文献及本研究DPL患者临床特点分析:14篇文献及本研究共计24例腹腔镜术后DPL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子宫平滑肌瘤,均有LM史或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术(LSH)史,并使用子宫旋切器取出肌瘤病史。所有患者均为育龄期妇女,20.8%(5/24)患者未孕、未育;8.3%(2/24)患者曾服用雌激素或孕激素治疗;58.3%(14/24)患者无特殊症状和体征,仅常规体检发现盆腔包块或子宫肿物;25.0%(6/24)患者因"腹痛"就诊,其余患者症状为腹胀、腹部不适和月经量增多;33.3%(8/24)患者此前有≥2次子宫部位手术史。结论对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应慎重选择其腹部手术方式和子宫旋切器的使用,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肌瘤碎片组织在盆、腹腔播散。针对DPL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病 腹腔镜检查 腹膜肿瘤 粉碎术 妇女
原文传递
腹膜后肿瘤11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石峰 昌红 陈奕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46-1350,共5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各肿瘤所占比例及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12例腹膜后肿瘤中脂肪组织源性肿瘤34例(30.36%),周围神经源性肿瘤18例(16.07%),副神经节瘤8例(7....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各肿瘤所占比例及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12例腹膜后肿瘤中脂肪组织源性肿瘤34例(30.36%),周围神经源性肿瘤18例(16.07%),副神经节瘤8例(7.14%),神经外胚层肿瘤6例(5.36%),纤维母细胞性及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2例(10.71%),平滑肌肉瘤11例(9.82%),纤维组织细胞源性肿瘤6例(5.36%),淋巴瘤4例(3.57%),胃肠间质瘤3例(2.68%),生殖细胞肿瘤3例(2.68%),淋巴管瘤4例(3.57%),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0.89%),良性尿生殖源性囊肿1例(0.89%),复合型肉瘤1例(0.89%)。其中4例良性肿瘤分别于术后8个月、35个月、25年和27年复发。恶性肿瘤中44例复发(45.45%在1年内复发,70.45%在2年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结论 112例腹膜后肿瘤中良性肿瘤20例(17.86%),恶性肿瘤92例(82.14%)。其中脂肪源性肿瘤最多见,神经源性肿瘤其次,第三为纤维母细胞性及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软组织肿瘤 临床病理
下载PDF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结核性和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建功 史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结核性和肿瘤性病变引起的腹膜弥漫性病变的影像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本研究探讨^(18)F-FDG双时相显像对两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疑似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18)F-FDG双时相显像。经病理和(或)临床证... 目的结核性和肿瘤性病变引起的腹膜弥漫性病变的影像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本研究探讨^(18)F-FDG双时相显像对两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疑似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18)F-FDG双时相显像。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59例肿瘤性、26例结核性腹膜病变。分别测定腹膜、腹腔积液早期、延迟相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计算2次显像SUVmax的变化;分析两组腹膜SUVmax值及腹腔积液SUVmax值的双时相变化。结果肿瘤组延迟时相腹膜SUVmax值(14.00±5.18)显著高于早期(11.47±4.34),结核组延迟时相腹膜SUVmax值(12.61±3.97)显著高于早期(10.46±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延迟时相腹腔积液SUVmax值(1.92±0.37)显著高于早期(1.8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组延迟时相SUVmax(1.64±0.36)高于早期(1.58±0.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肿瘤组与结核组间早期和延迟相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积液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相曲线下面积为0.673(95%CI 0.557~0.790,P=0.011);延迟相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 0.588~0.830,P=0.002)。结论腹腔积液SUVmax有助于鉴别结核性和肿瘤性腹膜病变,延迟相SUVmax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结核性 腹膜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血清CA125用于预测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及腹膜癌化疗反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肖波 陶洁 +1 位作者 孙静 汪希鹏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8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及腹膜癌对铂类+紫杉醇类化疗敏感性与CA125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手术及化疗的71例上皮性卵巢癌、6例输卵管癌和1例腹膜癌患者,以3次化疗后血清CA125能否降...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及腹膜癌对铂类+紫杉醇类化疗敏感性与CA125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手术及化疗的71例上皮性卵巢癌、6例输卵管癌和1例腹膜癌患者,以3次化疗后血清CA125能否降至正常(<35kU/L),术后前3次化疗后每次CA125同上次比较能否降低50%作为判断铂类敏感的指标,比较分析化疗敏感型患者CA125数值变化规律。结果:(1)术前CA125数值对于判断患者第2次及第3次化疗后血清CA125能否下降50%以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首次CA125数值对于判断患者第2次(P=0.028),第3次(P<0.01)化疗后血清CA125能否下降50%,以及3次化疗后血清CA125能否降至正常(P=0.046)具有统计学意义;(3)较早FIGO分期(FIGOⅠ~Ⅱ期),无腹水,满意的肿瘤灭减术也是决定患者化疗敏感性的临床指标。结论:术前和术后血清CA125水平、较早的FIGO分期、无腹水、满意的肿瘤减灭术是影响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有意义的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CA125抗原 血清 输卵管肿瘤 腹膜肿瘤 药物疗法 抗药性 肿瘤
下载PDF
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彭燕蓁 沈铿 +4 位作者 吴鸣 黄惠芳 潘凌亚 杨佳欣 郎景和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腹膜浆乳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984年至2002年收治的14例腹膜浆乳癌和50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卵巢浆乳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腹膜浆乳癌患者的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腹膜浆乳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984年至2002年收治的14例腹膜浆乳癌和50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卵巢浆乳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腹膜浆乳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 7岁,卵巢浆乳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 6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腹膜浆乳癌患者有腹水12例(86%, 12 /14),有盆腹腔包块10例(71%, 10 /14);血清CA125平均水平为2289kU/L。卵巢浆乳癌患者有腹水40例(80%, 40 /50),有盆腹腔包块45例( 90%, 45 /50 );术前血清CA125平均水平为1741kU/L。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腹膜浆乳癌患者中12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均行化疗,对化疗耐药者10例(83%, 10 /12);另2例于手术前死亡。卵巢浆乳癌50例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均行化疗,对化疗耐药者19例(38%, 19 /50)。两者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腹膜浆乳癌患者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10%、0;卵巢浆乳癌患者分别为95%、79%、62%。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腹膜浆乳癌患者较卵巢浆乳癌患者的发病年龄高,化疗效果及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临床分析 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血清CA125 肿瘤细胞减灭术 盆腹腔包块 癌患者 平均年龄 平均水平 化疗耐药 2002年 1984年 手术前死亡 统计学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对比分析 治疗效果 发病年龄 化疗效果
原文传递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伟 李艳红 +2 位作者 朱少君 巩丽 李爱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问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分析其克隆性,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和克隆性分析技术研究12例... 目的研究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问质瘤(E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特点,分析其克隆性,并探讨其组织来源、预后评价及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关系。方法运用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等)和克隆性分析技术研究12例网膜和肠系膜胃肠道外间质瘤。结果共诊断12例EGIST,其中网膜5例,肠系膜6例。肿瘤大小3.5~29.0cm(平均12.4cm),另有1例为多发性(共34个肿瘤)。梭形细胞为主型7例,上皮样细胞为丰型2例,混合型3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结果:CDll7(12/12)、CD34(8/12)、平滑肌肌动蛋自(6/12)、S一100蛋白(7/12)、结蛋白均为阴性。克隆性分析结果提示EGIST为单克隆起源。结果5例网膜EGIST均无瘤生存;6例肠系膜EGIST中3例死于肿瘤,1例术后2年复发;1例多发性EGIST术后1年复发。结论EGIST与GIST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或肿瘤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EGIST有独特的行为谱,预后评价不能完全套用GIST的评价指标。EGIST为单克隆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间质瘤 间质瘤 腹膜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克隆性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亚刚 郭学刚 +1 位作者 周兰 孙安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777-778,共2页
目的 总结 2 3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 2 3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2 3例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是顽固性腹痛伴腹胀 ,顽固性血性腹水 ,多个腹块。B超、CT提示腹膜... 目的 总结 2 3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 2 3例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2 3例均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是顽固性腹痛伴腹胀 ,顽固性血性腹水 ,多个腹块。B超、CT提示腹膜及肠系膜不规则明显增厚、多发结节或盆腔肿块。结论 有上述临床表现时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 ,诊断主要依靠腹膜穿刺活检 ,腹腔镜活检以及剖腹探查 ,强调腹腔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活检是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间皮瘤 活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