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浒传》民俗类俗语析释 被引量:2
1
作者 翟建波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6-65,共10页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 大量使用宋元时期的方言俗语,并成功地用之于人物塑造,环境描述,是《水浒传》的一个艺术特色。其中有关出行的俗语,有关逃亡的俗语,有关婚丧的俗语,有关家庭、邻里、宗族的俗语,有关交际的俗语,有关酒的俗语,有关衣、食的俗语,有关财宝的俗语,有关岁时、天象的俗语,有关鬼神、禁忌的俗语,有关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多直接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民俗事象,揭示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着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分类解释之,可供汉语研究、文学创作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事象 方言俗语 宋元时期
下载PDF
宋元易代之际的南宋士大夫——以浙东地区的士大夫为主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忠礼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自西周以来,在分封制中就有大夫和士的等级,当时的士、大夫和士大夫,既习文,又不摒弃武事,所以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魏晋以后到唐代,随着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盛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而入仕的士人大增,士大夫逐渐成为文臣的专称。赵宋政权建... 自西周以来,在分封制中就有大夫和士的等级,当时的士、大夫和士大夫,既习文,又不摒弃武事,所以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魏晋以后到唐代,随着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盛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而入仕的士人大增,士大夫逐渐成为文臣的专称。赵宋政权建立后,通过改革科举制度,造就了大批以科举入仕的士大夫。进入南宋,浙东地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近京畿的有利条件,更多的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士大夫行列。宋元易代之际,士大夫中主要形成了三种政治态度:坚持抗元,直至殉国;隐居山林,拒绝征召;归降元朝,成为貮臣。其成因有三:一是"华夷之辨"的认识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二是力图通过文化优势,消极反抗元政权;三是南宋尚武精神的缺失,一些人在元朝的威逼利诱下,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屈辱投降的道路。其中,持第二种政治态度的士大夫占了绝大多数,以王应麟、黄震、胡三省为代表浙东士大夫,可以作为他们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易代 南宋士大夫 浙东地区 政治态度
下载PDF
宝祐四年贡举与宋元之际文章学的嬗变 被引量:1
3
作者 戴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9-105,共7页
宝祐四年贡举是宋元之际文章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首先,吉州、庆元府等地士人群体应试活动兴盛,创造了地域举业的佳绩,它推广了时文技艺,扩大了科举学的社会基础,促进了文章学的体系化和理论化。其次,士人阶层向上流动、寻求晋升的现实... 宝祐四年贡举是宋元之际文章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首先,吉州、庆元府等地士人群体应试活动兴盛,创造了地域举业的佳绩,它推广了时文技艺,扩大了科举学的社会基础,促进了文章学的体系化和理论化。其次,士人阶层向上流动、寻求晋升的现实需求促进词科学的成熟,宝祐四年的词科取士推动了词学体系的完备,为骈体公文树立了写作范式。第三,宋元易代促使进士群体反思科举体制,突出了文人的价值担当,丰富了文章学的精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祐四年 贡举 宋元之际 文章学
下载PDF
从《汉宫秋》的文学改造看宋元易代时期的文人精神
4
作者 江洁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43-46,88,共5页
《汉宫秋》在历史本事基础上对昭君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生发改造:作品通过改变故事背景、增设情节、细化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重构了昭君故事,展现了宋元易代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反映出宋元易代时期文人在元蒙统治的艰辛生活下... 《汉宫秋》在历史本事基础上对昭君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生发改造:作品通过改变故事背景、增设情节、细化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重构了昭君故事,展现了宋元易代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反映出宋元易代时期文人在元蒙统治的艰辛生活下敏锐的现实关照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以及在精神苦痛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高扬的主体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宫秋》 文学改造 宋元易代 文人精神 现实关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