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迁移——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家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3-81,共9页
文章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个案,对建国前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机制做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建国前该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到东北务工经商为特色,对村落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村落人口的流动迁移既受外部政治... 文章以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为个案,对建国前华北乡村人口的流动与迁移机制做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建国前该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到东北务工经商为特色,对村落经济、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村落人口的流动迁移既受外部政治环境、乡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又受村落本身生态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以及移民文化等的影响。对该村的个案剖析可以看到近代华北乡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一般机制,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华北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乡村 人口流动迁移 侯家营
下载PDF
对西部大开发人口迁移素质效应的思考
2
作者 宋丹 薛伟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5-57,共3页
人口迁移是环境、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人类行为。[1] 人口迁移产生了政治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2 ] 在这些效应中包含人口素质的变化 ,即本文提出的“人口素质效应”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西部大开发... 人口迁移是环境、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人类行为。[1] 人口迁移产生了政治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2 ] 在这些效应中包含人口素质的变化 ,即本文提出的“人口素质效应”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人口迁移及其素质效应的必然性 ,总结了人口素质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提出应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人口素质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西部大开发 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效应 人才竞争机制
下载PDF
北京市老年人口迁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斯瑶 程杨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北京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迁移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分析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中老年人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择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中4个新建小区为案例区,收集有效调查问... 北京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迁移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分析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中老年人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择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中4个新建小区为案例区,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53份,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研究北京市老年人口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已迁移老年人中,71.4%的老年人愿意迁移。与子女居住距离的变化、孙辈的出生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自主迁移老年人迁移的主要原因。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变化对迁移行为有重要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经济条件、与子女居住距离和居住环境对其迁移意愿影响显著。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结合老年人迁移的影响因素与宜居社区建设政策,为构建老年宜居社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人口迁移 生命历程 宜居社区 北京市
原文传递
客家传统服饰的演变发展与艺术特色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建新 张海华 钟庆禄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客家传统服饰特色的形成,与客家族群的迁徙背景、定居环境和服饰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等密不可分。其服饰文化坚守中原汉制,但其特色的形成,却呈现出一种"雪球模式",即以中原汉服形制为核心基础,在北民南迁的历史中不断地融合客... 客家传统服饰特色的形成,与客家族群的迁徙背景、定居环境和服饰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等密不可分。其服饰文化坚守中原汉制,但其特色的形成,却呈现出一种"雪球模式",即以中原汉服形制为核心基础,在北民南迁的历史中不断地融合客地原住民服饰文化,从而形成特色。在融合客地原住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时,坚持以"生存"为核心,以"实用"为标准,以适应南方生活。从现存的客家传统服饰活态遗存实物看,它兼有中原汉服风韵和少数民族服饰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民南迁 客家服饰 演变发展 艺术特色
下载PDF
明代汉人入滇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兴林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2期88-92,共5页
明代,大量内地汉人进入云南,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对云南经济、政治、文化的跨越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靠内平坝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基本赶上了内地的水平。
关键词 明代 汉人入滇 经济社会发展 影响
下载PDF
人称代词及基本词的词源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安其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2,共20页
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相关基本词可跨语系对应,这些对应可能是早期人类迁移和语言的接触留下的。相关的对应可说明史前的语言情况:如撒哈拉语族的语言可能来自华南或南亚,亚非语系的语言较晚才传播到非洲北部... 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非洲语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相关基本词可跨语系对应,这些对应可能是早期人类迁移和语言的接触留下的。相关的对应可说明史前的语言情况:如撒哈拉语族的语言可能来自华南或南亚,亚非语系的语言较晚才传播到非洲北部,澳大利亚本土语言与东亚太平洋语言关系较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称代词 词源关系 人群的迁徙
原文传递
当代农民流动视角下土地流转的演变
7
作者 郭书林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 "动人"是"动地"的基础,农民流动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增强。农民流动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再到"离土不回乡"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过程。农民流动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不回乡"的位移转变,为土地流转创设了发展空间,使土地流转由孕育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流动会愈来愈充分与合理,土地流转将越来越健康有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流动 乡镇企业 农民工 土地流转
下载PDF
“SUSPENDING VILLAGE”——A MODEL OF NEW DEVELOPED AREA IN NINGXIA OF CHINA
8
作者 Wang Yiming Niu Huien Ningxia Regional Management Office, Yinchuan, Ningxia,750001 P. R. China Dept.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Univ. of Newcastle uponTyne, Newcastle NE1 7RU, UK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Z1期441-444,共4页
Ningxi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flowsthrough from its middle--west to the north. It is a province in which the Chinese Muslim--Hui Nationality is concentrated, with about one thir... Ningxi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flowsthrough from its middle--west to the north. It is a province in which the Chinese Muslim--Hui Nationality is concentrated, with about one thir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hence the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From 1983 to 1992, more than 200000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ding Village” POPULATION OVERLOAD people migration Model
下载PDF
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东天山地区与欧亚草原的基因交流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尹辰 马鹏程 +4 位作者 张帆 宁超 高诗珠 马健 崔银秋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6-114,171,172,共11页
本文通过分析石人子沟遗址古人类全基因组序列信息,结合欧亚草原古代人群遗传学研究成果,揭示出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与萨彦-阿尔泰地区成为人群融合、文化互动的活跃区域,为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开拓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文化基础。
关键词 东天山地区 石人子沟遗址 古基因组 丝绸之路 文化互动 人群迁徙
原文传递
浅析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入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明辉 《保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9-53,共5页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多...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在此,拟就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入的原因、历史条件及迁入的主要形式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云南 人口迁人
下载PDF
“朱圉山”“崦嵫山”得名与秦人西迁考论
11
作者 董芬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 清华简《系年》谓周成王“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圉”为秦先人,此“邾圉”即“朱圉”,指甘肃天水甘谷西南的朱圉山。“邾”与“朱”相通,朱圉山之“朱”即“邾”,指邾娄。早期邾娄诸族居于东奄之地,战败后有部分西迁至朱圉山一带,“朱圉”意为邾娄聚居之地。神话传说中的崦嵫山应为朱圉山,“崦嵫”意为东奄人聚居之地。“朱圉山”“崦嵫山”两个名称都是东奄邾娄西迁的群体记忆。秦人与东奄诸族的凤鸟崇拜,是伏羲风姓、八卦的体现与变迁。伏羲文化源于秦陇,盛于关中、中原,炎黄之战后随炎帝部族向四方传播,无论部族如何分化、迁徙,伏羲的八卦标志始终可辨。西迁至朱圉山一带的东奄邾娄,在伏羲文化的发祥地苦心经营,最终发展壮大。秦人的迁徙、来源是反映早期华夏民族分化与融合的个案,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和演进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圉山 崦嵫山 “秦人东来说” 秦人西迁 凤鸟崇拜 伏羲八卦
下载PDF
广府人的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杰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4,共5页
论述了广府人从迁徙之始到发育阶段、形成阶段的文化认同,以及从乡土性到移动性的文化认同。认为广府人作为岭南汉族中一个重要的族群,在其长达两千多年的从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在变迁中文化蜕变,实现了新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 广府人 迁徙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祖辛爵、冉父爵和鲁山文物考
13
作者 黄震云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9-96,共8页
几次和中国屈原学会的同志们去河南鲁山县,对史书记载楚国的三大粮仓之一的鲁山进行考察,同时对其文物遗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根据考古人物遗留的祖辛爵解读,知道商代祖辛曾在这里建都,并且拥有我国第一所皇家温泉浴场。根据冉父爵,殷... 几次和中国屈原学会的同志们去河南鲁山县,对史书记载楚国的三大粮仓之一的鲁山进行考察,同时对其文物遗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根据考古人物遗留的祖辛爵解读,知道商代祖辛曾在这里建都,并且拥有我国第一所皇家温泉浴场。根据冉父爵,殷商前中期冉国地望在河南鲁山。根据各地出土的文物发现,冉人几乎都随着都市挪移,先北迁辉县、安阳,西周时期又到宝鸡,东周以后一部分西行入蜀,整体线路呈连弧形走势。冉人和巴人一直存在着联系,丰富了我国早期民族迁徙的路线舆图。鸡冢山是我国先秦祭祀尧山的祭祀台,至今还基本得以保留,十分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辛爵 冉父爵 皇家温泉 冉人西迁 尧山祭祀
下载PDF
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黄权生 杨光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118,共8页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著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著遗存较多,...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著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著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移民地名 湖广填四川
下载PDF
乡城流动老年人能动适应的运作机制与发展型城乡结构的形塑
15
作者 班涛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02,共13页
运用“结构—行动”二重性的分析框架,从主位角度分析了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结果显示:乡城流动老年人对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应对会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的机会获取、关系结构中的规则调适与意义结构中的空间进退来予以能动调适,其能... 运用“结构—行动”二重性的分析框架,从主位角度分析了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结果显示:乡城流动老年人对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应对会通过对经济结构中的机会获取、关系结构中的规则调适与意义结构中的空间进退来予以能动调适,其能动适应的实现离不开多重结构的支撑;发展型城乡结构与城乡融合的实现也离不开个体家庭的能动实践,后者主要包含家庭经济的合作主义、家庭结构的弹性与家庭伦理的韧性调适几个层面。在结构与行动的能动互塑下,乡城流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与发展型城乡结构之间实现了有机的嵌合,因而为保障城乡融合发展的渐进式韧性实现,应在政策上尊重乡城流动老年人的自主意愿与为他们在城乡间有主体性的两栖穿梭提供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老年人口 社会融入 社会适应 发展型城乡结构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下载PDF
“湖广填四川”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的地名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权生 蓝勇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3-113,共11页
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它可以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因此以地名为手段来研究"湖广填四川"不仅很有意义并且切实可行。四川地名中反映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动因、移民迁移定居、移民后农业垦殖以及手工业... 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它可以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因此以地名为手段来研究"湖广填四川"不仅很有意义并且切实可行。四川地名中反映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动因、移民迁移定居、移民后农业垦殖以及手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样也反映了生产活动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这些沉积下来的地名信息,成为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效应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广填四川 四川地名 生态地名 生态效应
下载PDF
陕北人:民族融合酿就“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冰庐 《榆林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0-46,共7页
陕北是原始人类栖居生息和繁衍地之一,是创造原始文化的密集区。有史以来,各民族人民蜂拥迁徙陕北,在相互友好或相互排斥的复杂过程中达到民族融合,形成了陕北人。在流迁方向上,有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有内地汉族的外移。在融合方式... 陕北是原始人类栖居生息和繁衍地之一,是创造原始文化的密集区。有史以来,各民族人民蜂拥迁徙陕北,在相互友好或相互排斥的复杂过程中达到民族融合,形成了陕北人。在流迁方向上,有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内迁;也有内地汉族的外移。在融合方式上,有通过战争、和亲、移民、流放、戍边军人和筑墙劳工滞留等急剧的强迫性、半强迫性的政治、军事原因,也有和平时期作为谋生方式的下层人民的被迫自觉迁徙。"徙民实边"、"走西口"的人口机械流动,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军事征服涵化,造反暴动的强制变化,稽胡、龟兹等少数民族获得内迁保护的诉求涵化,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特殊的生存方式衍化种种,是形成现代陕北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统融合 徙民实边 征服涵化 融入涵化 生存衍化
下载PDF
河洛文化、汉人南迁及其有关史迹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金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8,共4页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成为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在洛阳和河洛地区,至今保留了许多有关的遗迹、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文化 汉人南迁 客家文化 遗迹遗物
下载PDF
“湖广填四川”移民线路上的“湖广会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逵 詹洁 《华中建筑》 2012年第7期165-168,共4页
该文以"湖广填四川"移民事件为线索,分析移民的产生过程、迁徙路线和分布情况,进而对移民运动的产物——湖广会馆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以此探寻本土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融合过程,揭示传统建筑发展与演进的内在动因,突显湖广会... 该文以"湖广填四川"移民事件为线索,分析移民的产生过程、迁徙路线和分布情况,进而对移民运动的产物——湖广会馆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以此探寻本土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融合过程,揭示传统建筑发展与演进的内在动因,突显湖广会馆在技术传承与文化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广填四川 移民 湖广会馆
下载PDF
徐人南迁与六朝时期的江南园林 被引量:1
20
作者 邱本军 刘晓露 《园林》 2021年第3期15-20,共6页
采用文献学方法,对六朝时期建于江南之地的园林"业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六朝中的东晋、宋、齐、梁四朝皇家园林的"业主"或祖籍为古徐州,或与古徐州有着深厚渊源,南渡之后在首都建宫置苑,形成数量可观的... 采用文献学方法,对六朝时期建于江南之地的园林"业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六朝中的东晋、宋、齐、梁四朝皇家园林的"业主"或祖籍为古徐州,或与古徐州有着深厚渊源,南渡之后在首都建宫置苑,形成数量可观的六朝皇家园林。(2)文献记录的六朝江南民间园林共有80处。其中南渡徐人所建33处,占总数的41.25%;其他南迁者所建20处,占总数的25%;江南本地人所建26处,占总数的33.75%。(3)由古徐州地域文化耳濡目染下滋养成长起来的南渡皇(王)室、士族,不仅促进了六朝江南山水园林的兴盛,并且继承和发展了徐文化"崇精""尚丽"的精神,增加了六朝园林的文人情趣,使之走向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人南迁 江南园林 六朝时期 业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