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淑珍 刘志平 +2 位作者 朱宪明 王坚 李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治疗的资料.结果 28例中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2例保守治疗,其中1例死亡,另1例2周后复查CTA血肿较前加重...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治疗的资料.结果 28例中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2例保守治疗,其中1例死亡,另1例2周后复查CTA血肿较前加重行手术治疗;3例明确诊断后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余23例为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其中5例保守治疗,1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结论 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行孙氏手术治疗效果佳.单纯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可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期间发现血肿较前增大、血压控制不平稳、持续胸痛不缓解的患者应及时选择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伴有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是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腔内修复术 穿透性溃疡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影像学诊断新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玉清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2,I0001,共3页
文章论述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间血肿(出血)、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影像学诊断的进展,并讨论三者的关系,提出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原文传递
64排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刘钦裕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2028-2031,共4页
目的:研究64排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胸腹主动脉、肺动脉、冠脉、血管性病变急腹症等急症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 目的:研究64排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胸腹主动脉、肺动脉、冠脉、血管性病变急腹症等急症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多平面重组法(MPR)、曲面重组法(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T)进行血管成像。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并正确分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0例,其中合并壁间血肿18例。22例腹主动脉瘤,有14例伴瘤体内附壁血栓,其中2例瘤体破裂,转运途中死亡。25例肺动脉栓塞,冠脉畸形5例,血管源性急腹症10例。结论: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一站式MSCTA检查,可同时观察冠状动脉、肺动脉、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图像,病变继发表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多种后处理方法,如MPR、CPR、MIP和VRT等,可直观、多方位显示动脉管壁、管腔及其分支,以供临床诊断。同时显示心包、胸部、腹腔肠管、腹膜、腹膜后等处的伴随征象,综合一体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无创、快捷、详实、准确的影像检查可为临床抢救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为患者的生存及预后赢取了最宝贵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腹主动脉瘤 肺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畸形 血管性病变急腹症 64排双源螺旋CT 血管CTA 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重建
下载PDF
经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的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冀东 杨文钢 +2 位作者 顾剑民 薛松 刘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1期993-997,共5页
目的评估Stanford B型症状性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118例,并进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 目的评估Stanford B型症状性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118例,并进行了血管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其中,28例患者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为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合并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术后定期行CTA随访评估。所有28例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保存60个月。结果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合并壁间血肿(IMH)的患者在发病14 d后仍有可能继续进展。28例患者通过股动脉入路行TEVAR,成功率100%。1例患者置入了2个大血管支架。26例患者接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42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率达到92.8%,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4个月和第16个月失随访。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胸背疼痛。随访中2例左锁骨下动脉被支架覆盖的吸烟史患者在复吸时出现一过性眩晕。2例患者出现Ⅱ型内漏但不伴主动脉扩张,所有患者未再进行主动脉相关介入干预治疗。1例患者在术后42个月因车祸死亡。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接受过非心血管类手术。术后1年,2年和5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和96.1%。结论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间血肿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微创、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结果满意,可能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术后严格随访,血压控制是保证远期效果的关键措施。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修复术 Stanford B型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壁间血肿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可松 廖巧玲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6年第6期428-429,共2页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于1986年7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的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167例所采取的手术处理原则、手术术式的选择、治疗的结果。结果本组167病例均采取不同手术术式,166治...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的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于1986年7月至2006年1月间收治的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167例所采取的手术处理原则、手术术式的选择、治疗的结果。结果本组167病例均采取不同手术术式,166治愈。死亡1例,死于吻合口大出血。结论合理选择术式可提高治愈宰及减少并发症,Bancroft术式、Graham法及Nissen法为治疗该病例的主要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后壁穿透性溃疡 手术
下载PDF
十二指肠后壁穿透性溃疡合并大出血的术式改进
6
作者 李一凡 黄志耿 《中国医学工程》 2010年第2期150-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合并大出血的手术治疗,应用改进术式,缝扎出血点、缝合闭合溃疡处十二指肠肠腔的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我院采用丝线缝扎出血灶止血,于十二指肠后壁穿透性溃疡远端、近溃疡处于粘膜层、粘膜下层...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合并大出血的手术治疗,应用改进术式,缝扎出血点、缝合闭合溃疡处十二指肠肠腔的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我院采用丝线缝扎出血灶止血,于十二指肠后壁穿透性溃疡远端、近溃疡处于粘膜层、粘膜下层作内荷包缝合,闭合十二指肠肠腔的改进术式,治疗32例十二指肠后壁穿透性溃疡并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疗效满意,无发生损伤胆总管及胰腺、十二指肠瘘、再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后果。结论应用改进的术式,处理十二指肠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并大出血,是简便、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穿透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术式改进
下载PDF
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和主动脉夹层: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朴飞 吕梁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2期148-151,共4页
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和主动脉夹层(AD)有相似的易患因素和临床表现,临床有时不易鉴别,但三者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不同。本文对AIH、PAU和AD的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壁间血肿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覆膜支架长段覆盖降主动脉实施腔内修复术对脊髓血供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郭曦 黄小勇 +7 位作者 李彭 薛玉国 刘光锐 韩晓峰 陈菲 任长伟 许尚栋 黄连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39-542,共4页
目的 探讨累及膈下(T8)乃至腰椎水平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行选择性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覆盖全降主动脉后的脊髓局部缺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病变累及膈水平以下(T8)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资料,... 目的 探讨累及膈下(T8)乃至腰椎水平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行选择性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覆盖全降主动脉后的脊髓局部缺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8例病变累及膈水平以下(T8)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2例,女6例;年龄36~ 82岁,平均(58.46 ±8.37)岁.主动脉夹层41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14例,主动脉瘤19例,主动脉二次支架置入4例。采用开放性游离一侧股动脉或选择性穿刺预埋Perclose ProGildTM两种方式,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依据病情选择长230 mm的支架或置入2枚覆膜支架(部分重叠),累计长度(244.74±18.67)mm.结果 术后脊髓损伤3例(3.8%),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性治疗后痊愈.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支架内漏和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长支架覆盖全降主动脉处理病变范围累及T8水平以下的病变,会引起脊髓缺血,应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疾病 覆膜支架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脊髓缺血 截瘫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超贤 龙腾河 +2 位作者 赵海波 邓燕云 廖明壮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5年第7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tislice 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急性胸痛或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的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主动脉的三维血管图像,分析其CT影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tislice 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例急性胸痛或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等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病变的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主动脉的三维血管图像,分析其CT影像征象。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确诊,其中主动脉夹层39例(Stanford A型14例,B型25例,同时合并升主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例),MSCT上均可见主动脉呈双腔样改变及低密度撕裂内膜片影;主动脉壁间血肿10例,MSCT重建图像见主动脉腔内新月形或环形无强化高密度影;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7例(4例合并壁间血肿),MSCT显示主动脉管壁内造影剂充盈的"龛影"。结论:MSCT作为快速、无创的影像学检查,客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直接和间接影像征象,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穿透性动脉硬化性溃疡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高风险MDCT特征评估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安 张皓 +1 位作者 张贵祥 解学乾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6年第1期23-26,30,共5页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包括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创伤性主动脉撕裂及不稳定的胸主动脉瘤,是一组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病死率的病变。采用多层螺旋CT可对AAS高风险影像特征进行动态定量评估。综述各类病变的病理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包括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创伤性主动脉撕裂及不稳定的胸主动脉瘤,是一组病情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病死率的病变。采用多层螺旋CT可对AAS高风险影像特征进行动态定量评估。综述各类病变的病理机制及典型CT表现,从病灶位置、大小、累及范围、有无并发症及随访中的变化等角度介绍AAS高风险影像特征,分析其中哪些征象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主动脉夹层 壁内血肿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
下载PDF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被引量:9
11
作者 金敬琳 黄连军 +2 位作者 俞飞成 吕建华 蒋世良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总结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14例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2岁(34~79岁)。临床除1例无症状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腹痛;3例伴有咯血;11例... 目的总结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14例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2岁(34~79岁)。临床除1例无症状外,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腹痛;3例伴有咯血;11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行CT增强或MRI扫描确诊。局麻下切开一侧股动脉,在DSA监测下行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共置入16枚支架,全部成功,2例患者分别用2枚支架。Talent支架11枚,Aegis支架5枚。支架直径32mm^38mm,较近端正常主动脉直径大10%~20%。即刻造影示12例封堵完全,2例少量造影剂外溢。平均随访17·2月(1~42月),复查CT示:溃疡及假性动脉瘤消失,2例壁内血肿基本吸收。1例术后1个月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可发展为壁内血肿、局部夹层、假性动脉瘤及破裂,临床需积极治疗。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外科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的患者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血管内支架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 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原文传递
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溃疡30例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许尚栋 孙衍庆 +4 位作者 李志忠 王学勇 黄方炯 杜嘉会 张兆光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溃疡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3±119)岁。25例主动脉... 目的探讨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4年3月,行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主动脉穿透溃疡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3±119)岁。2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慢性TypeB23例,急性TypeB1例,TypeA1例。主动脉穿透溃疡5例。术后随诊1~32个月。结果30例支架型人工血管均成功植入。5例有近端内漏,1例术中发生升主动脉夹层,2例分别在术后1d、7d发生升主动脉夹层。术后30d内死亡2例。术后30d内死亡率为67%。1例术后20个月因近端内漏接受第2次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术后随诊1~32个月,无死亡,亦无支架移位、狭窄等并发症。结论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和主动脉穿透溃疡的有效方法,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型人工血管介入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穿透溃疡 手术治疗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9
13
作者 章希炜 杨宏宇 +3 位作者 孙蓬 邹君杰 董剑 陈国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2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病人,其中StanfordB型AD98例采用腔... 目的探讨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2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病人,其中StanfordB型AD98例采用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必要时辅以颈-颈动脉旁路术或颈-颈-锁骨下动脉旁路术,IMH19例,药物治疗,PAU8例,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治疗,必要时辅以股-股动脉旁路术,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腔内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随访率78%。结果 1例IMH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Stanford A型AD抢救无效死亡,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半年死于急性Stanford A型AD,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双下肢缺血性神经损伤未能完全恢复。其余病人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AD和PAU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辅以必要的动脉旁路手术可以扩大其适应证;药物治疗是控制IMH的有效方法,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 主动脉壁间血肿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
原文传递
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A诊断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绍东 张秀莉 +2 位作者 徐凯 胡春峰 程广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98-1101,共4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患者行MSCTA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按照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5例。所有病例...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患者行MSCTA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按照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5例。所有病例均未显示真假腔及撕裂内膜片,均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伴钙化内膜内移12例,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4例。穿透性溃疡20例共28个病灶,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样突起(ulcerlike pro-jection,ULP),其中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14例共22个(79%)病灶,6个(21%)ULP病灶均单发。结论 MSCTA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壁间血肿 穿透性溃疡
原文传递
256层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秦斌 刘绍伟 +1 位作者 武惠明 王中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1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MSCTA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91例AAS患者中68例主动脉夹层,其中StanfordA型28例,B型40例,CTA不仅能...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91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MSCTA图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91例AAS患者中68例主动脉夹层,其中StanfordA型28例,B型40例,CTA不仅能清晰显示真假腔结构、内膜破口和移位的内膜片,也可以对假腔内血栓、上纵隔或心包积血进行评价,与DSA诊断结果一致。主动脉壁间血肿12例,StanfordA型2例,B型10例,5例可见钙化内膜移位,2例内壁可见溃疡形成,3例表现为内膜渗漏。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穿透性溃疡8例,共有23处病灶,位于主动脉弓6处,降主动脉15处,髂总动脉2处。不稳定的胸主动脉瘤3例,2例患者瘤体内可见壁内血肿和附壁血栓形成,1例瘤体外见到少量对比剂渗出。结论 MSCTA能对AAS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和术后评估提供关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胸主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东 陈爽 +1 位作者 夏裕平 陈则君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3期457-459,共3页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4年5月间18例PAU的MSCTA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60~84岁,平均(72.3±11.7)岁。先常规平扫,扫描范围从...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4年5月间18例PAU的MSCTA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60~84岁,平均(72.3±11.7)岁。先常规平扫,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股动脉起始部。以层厚0.75 cm,层间距0.75 cm采集数据,重建后传输至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由2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影像医师评估PAU的形态、部位和范围及继发改变。结果 MSCTA清晰显示了溃疡的形态、部位和继发改变:MSCTA表现下呈现主动脉壁弥漫增厚,内壁不规则,可见溃疡样病变突出腔外,溃疡形态呈针尖样15枚,蘑菇样6枚,乳头状6枚,不规则形4枚。18例PAU中总计31枚溃疡性病变,位于降主动脉21枚,占67.7%,其余10枚溃疡位于升主动脉2枚,主动脉弓6枚,腹主动脉2枚;合并IMH患者表现为弧形或新月形无强化低密度影,1例B型AD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18例PAU中合并主动脉壁间血肿10例,B型夹层1例,合并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1例。结论 MSCTA能清晰显示PAU特征及并发病变,为临床最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 MSCT血管成像(MSCTA)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飚 贾宝辉 +4 位作者 陈军喜 潘毅 夏芝辉 闫智杰 刘由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了解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例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晕厥起病,其后出现低血压、胸闷、浆膜腔积液及胸痛,64排CT主动脉血管... 目的:了解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例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晕厥起病,其后出现低血压、胸闷、浆膜腔积液及胸痛,64排CT主动脉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示升主动脉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伴壁内血肿形成,手术放置血管内支架后症状消失。结论: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样,CT血管成像是有效的诊断手段,临床表现明显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 主动脉夹层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主动脉硬化
下载PDF
基于MSCTA的主动脉壁内血肿预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帅 史河水 +3 位作者 韩萍 王玉锦 吴爱兰 田志梁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6-1161,共6页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其预后,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IMH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3例初次行胸腹主动脉MSCTA诊断为IMH并进行保守治疗后再次MSCTA复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IMH的预后,并将患...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其预后,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IMH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3例初次行胸腹主动脉MSCTA诊断为IMH并进行保守治疗后再次MSCTA复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估IMH的预后,并将患者初次行MSCTA时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有粥样硬化、Stanford分型、受累主动脉直径、血肿最大厚度是否≥11mm、是否合并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血肿内是否有局限性强化影8项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MH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3例IMH患者中20例(60.6%)有进展,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Logit(P)=-10.489+1.915X1-2.277X3+3.251X5+3.436X6+2.018X7,年龄、受累主动脉直径、血肿最大厚度≥11mm及合并PAU是IMH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合并粥样硬化为保护因素。结论:根据危险因素和回归预测结果,可对IMH预后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并对IMH的治疗计划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延长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内血肿 主动脉 CT血管成像 粥样硬化 穿透性溃疡 logistic回归 随访复查
原文传递
同期行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曦 黄小勇 +5 位作者 李彭 韩晓峰 薛玉国 许尚栋 刘光锐 黄连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11-713,746,共4页
目的:讨论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主动脉疾患,同期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脊髓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本中心收住院的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 目的:讨论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主动脉疾患,同期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脊髓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本中心收住院的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50 ~ 78岁,平均(61.13±7.25)岁,其中胸主动脉瘤伴腹主动脉瘤10例,胸主动脉穿通溃疡伴腹主动脉瘤5例,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均为穿通溃疡2例,胸主动脉夹层伴腹主动脉瘤1例,全部采用双侧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胸主动脉根据病变范围置入1枚或2枚覆膜支架(部分重叠),腹主动脉置入分体式或一体式支架.结果:术后1例脊髓供血障碍(5.6%),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性治疗后痊愈,随访3~24个月,无支架移位或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覆膜支架同时覆盖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处理主动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个别可引起脊髓缺血,应进行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 腔内修复术 穿通性溃疡 动脉瘤 脊髓缺血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单中心治疗经验
20
作者 赵文鹏 吕凡振 +4 位作者 胡义良 陈晒 方华强 王世知 周为民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4,共7页
目的 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36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根据随访过程中血肿转归... 目的 评估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 IMH)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Stanford B型IMH患者36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根据随访过程中血肿转归情况分为吸收组(n=134)和进展组(n=2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收组与进展组在年龄[(60.59±11.14)岁vs.(61.86±12.05)岁]、血小板计数[206.00(88.07)×10^(9)/L vs. 187.00(86.00)×10^(9)/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8.60(19.37) U/L vs. 19.50(7.80) U/L]、降主动脉最大直径[35(6) mm vs. 34(5) mm]以及血肿远端累及6~11区[157(66.81%)vs. 66(49.25%)]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是Stanford B型IMH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3,95%CI:0.899~0.990,P=0.017)。出院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1±17.9)个月,失访率6.8%。药物治疗患者出院后5年生存率为77.4%,腔内治疗患者出院后5年生存率为87.6%。结论 单中心经验表明Stanford B型IMH选择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对于降主动脉扩张者,应警惕壁间血肿的进展,必要时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溃疡样突起 穿透性溃疡 壁内血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