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开发 被引量:96
1
作者 张礼俊 郑君瑜 +2 位作者 尹沙沙 彭康 钟流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6-891,共6页
根据收集到的珠江三角洲非道路移动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适合各类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排放因子,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非道路移动源排放SO2为6.52×104t,... 根据收集到的珠江三角洲非道路移动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适合各类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和排放因子,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非道路移动源排放SO2为6.52×104t,NOx为1.24×105t,VOC为4.54×103t,CO为2.67×104t,PM10为4.51×103t.其中船舶为最大的SO2、NOx、CO和PM10排放贡献源,分别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96.4%、73.8%、39.4%和50.5%.在船舶排放源中,SO2、NOx、VOC、CO和PM10排放量的89.8%、81.8%、77.3%、79.5%和81.7%来自货轮和散装干货船.非道路移动源已成为该地区第三大SO2和NOx排放贡献源,分别占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源SO2和NOx排放总量的8.6%和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非道路移动源 珠江三角洲 排放因子
原文传递
2006~2019年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趋势 被引量:83
2
作者 赵伟 高博 +7 位作者 卢清 钟志强 梁小明 刘明 马社霞 孙家仁 陈来国 范绍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5,共9页
研究基于2006~2019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Sen斜率法等统计方法计算了珠三角不同区域臭氧年际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2006~2019年珠三角平均臭氧浓度上升趋势显著(P<0.0... 研究基于2006~2019年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Sen斜率法等统计方法计算了珠三角不同区域臭氧年际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2006~2019年珠三角平均臭氧浓度上升趋势显著(P<0.05),平均增长速率为0.80μg·(m^(3)·a)^(-1).2016年之后,臭氧平均增长速率为2.08μg·(m^(3)·a)^(-1),臭氧浓度增速加快.②珠三角臭氧浓度变化趋势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中部地区臭氧年均浓度增加趋势显著,外围区域臭氧增加趋势不显著;臭氧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他季节变化趋势不显著.③珠三角臭氧变化趋势是由前体物和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特别与NOx的浓度变化密切相关.2006~2019年珠三角中部区域NO2浓度明显下降,滴定效应减弱导致臭氧浓度增加;边缘地区NO2浓度变化较小,臭氧浓度未发生明显的改变.④随着前体物浓度的变化,珠三角臭氧生成敏感区的特征正在发生改变,VOCs控制区面积不断减少,协同控制区和NOx控制区面积逐渐增加,区域臭氧污染防治需要加强对前体物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珠三角 趋势变化 臭氧生成敏感性 气象条件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近期变化研究 被引量:80
3
作者 胡伟平 杨国清 +1 位作者 吴志峰 何建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80-788,共9页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从 1988年与 199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域的TM卫星影像提取各城镇的实际建筑覆盖区面积等专题信息 ,并利用Arc/Info8 0 2建立珠江三角洲乡镇级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近期变化的...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从 1988年与 1998年两个时期研究区域的TM卫星影像提取各城镇的实际建筑覆盖区面积等专题信息 ,并利用Arc/Info8 0 2建立珠江三角洲乡镇级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近期变化的空间扩展特性 ,并就企业、交通设施、人口、区域经济与行政体制等驱动因子进行了初步综合分析。研究表明 2 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城镇建筑覆盖总体圈层格局相对稳定 ,核心增长与交通指向扩展非常显著 ,城镇建筑覆盖区增长总量与增长速率空间分布不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城镇建筑覆盖变化 空间特征 驱动因子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光学厚度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45
4
作者 谭浩波 吴兑 +3 位作者 邓雪娇 毕雪岩 李菲 邓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46-1155,共10页
利用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的多波段太阳光度计数据反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仪器定标方法和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以反演结果为基准,比对检验MODIS的AOD产品.分析表明:在使用Langley法进行仪器定标时,用迭代方法进行... 利用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的多波段太阳光度计数据反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对仪器定标方法和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以反演结果为基准,比对检验MODIS的AOD产品.分析表明:在使用Langley法进行仪器定标时,用迭代方法进行数据筛选处理,定标结果更为合理.统计结果显示:珠三角区域春季AOD值较大,秋夏季次之,冬季较小;4个站点AOD的季节变化特征具有一致性;珠三角区域AOD的年平均值大于0.7,气溶胶造成的到达地表的直接可见光辐射透过率衰减至少有50%~60%,造成严重的霾天气;从频率分布看,AOD值主要集中在0.4~0.6区间.4个站点的α值在1.2~1.6区间内所占的比例很高,频率分布类似,表明此区域内气溶胶粒子平均有效半径较小且较一致,同属于城市-工业型气溶胶类型;α与AOD没有明显的可辨析关系,通过样本统计和典型个例分析,表明区域内清洁与污染过程气溶胶粒子模态稳定,平均半径变化不大,粒子数浓度上的差别是产生消光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以地面太阳光度计反演的AOD为基准,验证MODIS卫星遥感的AOD,结果表明,MODIS卫星遥感AOD在珠三角区域具有较好的量化精度,并初步建立珠三角区域卫星遥感AOD的订正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太阳光度计 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皓 王雪松 +2 位作者 沈劲 陆克定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0-630,共11页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2009年11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地及珠三角西南部臭氧贡献很大(15-30μL/m3),深圳宝安区排放对珠江口有明显的贡献(15-25μL/m3)。流动源和溶剂使用源是珠三角臭氧生成最主要的两类前体物排放源,主要影响范围覆盖珠三角的中部和西部,流动源对佛山和江门交界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贡献可达50μL/m3。较高的边界外传输使得珠三角在出现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臭氧污染,但珠三角的前体物排放是造成污染时段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控制珠三角内的污染源排放对控制臭氧污染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CAMX 臭氧 OSAT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PM_(10)的相互影响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胡晓宇 李云鹏 +2 位作者 李金凤 王雪松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9-524,共6页
利用Models-3/CMAQ模拟系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10月的大气PM10污染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各城市PM10浓度随不同污染源削减的变化情况,量化出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PM10区域性污染... 利用Models-3/CMAQ模拟系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6年10月的大气PM10污染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敏感性分析,获得各城市PM10浓度随不同污染源削减的变化情况,量化出城市间空气污染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PM10区域性污染的格局,广州、佛山、江门、东莞等地是珠三角地区PM10的重要源贡献区域。提出相对敏感系数作为表征外来源影响程度的指标,珠海、江门、中山、佛山等地的PM10浓度受到外来源的显著影响,城市间输送已成为造成珠三角地区PM10污染的重要因素。对重点城市源的合理削减和有效控制,以及城市群的统一规划、相互协作、联防联控是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PM10 区域性污染 相对敏感系数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印刷行业VOCs组分排放清单及关键活性组分 被引量:33
7
作者 杨杨 杨静 +3 位作者 尹沙沙 余宇帆 郑君瑜 莫梓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6-333,共8页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行业活动数据和不锈钢罐采样-气质联用技术,获取了印刷工艺VOCs成分谱,建立了该地区2010年印刷行业VOCs组分排放清单,研究了不同工艺排放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该地区2010年印刷行业VOCs排放总量达8 591.26 t...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行业活动数据和不锈钢罐采样-气质联用技术,获取了印刷工艺VOCs成分谱,建立了该地区2010年印刷行业VOCs组分排放清单,研究了不同工艺排放的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该地区2010年印刷行业VOCs排放总量达8 591.26 t,深圳、东莞、佛山排放量较大.凹印是印刷行业主要VOCs排放工艺,排放量达5 762.01 t;平印和凸印次之,分别为1 954.01和37.82 t.不同工艺排放的VOCs组分差异较大,平印工艺排放的VOCs成分中异丙醇含量最多(306.58 t),其次为正庚烷(115.87 t);苯和甲苯是凸印工艺排放的VOCs成分中含量最大的2种化合物,分别达5.58和4.83 t;乙酸乙酯是凹印工艺排放的VOCs成分中的首要化合物,达2 482.85 t.凸印工艺排放的VOCs单位浓度臭氧潜势最大,达1.30μgm3,平印和凹印较小,分别为0.89和0.72μgm3,各工艺排放的含氧有机物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均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印刷 VOCS 组分清单 臭氧生成潜势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象条件对O_3和PM10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浩月 王雪松 +1 位作者 陆克定 张远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5-576,共12页
利用化学传输模式(CMAQ)系统对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2008年秋季的气象场、O3和PM10的污染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珠三角受冷空气过程影响,污染特征具有周期性,冷空气过境期间空气质... 利用化学传输模式(CMAQ)系统对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2008年秋季的气象场、O3和PM10的污染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典型气象条件对O3和PM10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珠三角受冷空气过程影响,污染特征具有周期性,冷空气过境期间空气质量良好,冷空气过境前期和回暖期污染严重。1)过境前期如处于冷锋前部型天气控制下,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混合层高度较低,早晨累积前日夜间生成的PM10,造成珠三角北部和中部污染;O3日间和PM10夜间污染区域分布在偏北风的下风向,造成珠三角南部污染。2)过境前期如处于高压底部型天气控制下,将形成逆温层,垂直输送较差,O3和PM10沿着东北风向水平传输,造成珠三角西南部污染。3)回暖期通常处于变性高压脊型天气控制下,珠三角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受静小风影响,水平输送较差,导致O3和PM10的污染分布在珠三角西部、西北部和中部源排放区,造成持续性局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 O3 PM10 污染气象条件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与PM_(2.5)复合超标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 被引量:25
9
作者 颜丰华 陈伟华 +7 位作者 常鸣 王伟文 刘永林 钟部卿 毛敬英 杨土士 王雪梅 刘婵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0-1614,共15页
基于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12个监测子站的大气污染物数据,梳理2013~2017年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NO_(2)+O_(3))与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O_(x)+PM_(2.5)复合超标污染定义为NO_(2)和PM_(2.5)质量浓度日平均值以及O_(3... 基于粤港澳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测网络12个监测子站的大气污染物数据,梳理2013~2017年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NO_(2)+O_(3))与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O_(x)+PM_(2.5)复合超标污染定义为NO_(2)和PM_(2.5)质量浓度日平均值以及O_(3)浓度日最大8 h平均值(O_(3)MDA8)同时超过二级浓度限值,分析了不同类型站点复合超标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2013~2017年珠三角PM_(2.5)年均质量浓度由(44±7)μg·m^(-3)下降至(32±4)μg·m^(-3),实现PM_(2.5)连续3 a达标.O_(x)年均质量浓度由2013年(127±14)μg·m^(-3)下降至2016年(114±12)μg·m^(-3),2017年反弹至(129±13)μg·m^(-3),O_(3)浓度上升明显(10μg·m^(-3)).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过程占比由2013年33%增多至2017年78%,多个城市同时发生污染的区域特征明显.研究时段内O_(x)+PM_(2.5)复合超标污染事件共发生60次,主要在城区站点(78%)和郊区站点(22%).秋季发生复合超标污染天数最多(52%),是因为强太阳辐射有利于臭氧生成,大气氧化性增加,进而促进了PM_(2.5)二次生成.造成珠三角复合超标污染的天气形势主要为高压出海型(43%)、高压控制型(30%)和热带低压型(27%).就具体气象因素而言,气温在20~25℃且相对湿度在60%~75%的范围内时,复合超标污染事件发生占比最高(22%).在O_(3)重污染过程中,夜间高湿和低风速使得NO_(2)和PM_(2.5)浓度显著上升,日间高温加剧了复合超标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化学氧化剂(O_(x)) PM_(2.5) 复合污染 天气形势 珠江三角洲(prd)
原文传递
基于TOPSIS法的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4
10
作者 郭海湘 陈丽 +1 位作者 刘龙辉 龙维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1期69-74,共6页
文章基于TOPSIS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九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建立了新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其次根据模型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指标使用频率,建立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TOPSIS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各城市的贴近度,... 文章基于TOPSIS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九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建立了新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其次根据模型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指标使用频率,建立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TOPSIS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各城市的贴近度,并对各城市进行总体排名;接着对排名结果进行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以根据2005-2009年各城市的排名情况,将城市群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五年均排名在前三的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第二层为五年排名始终在中等(第四至第六)的城市:佛山、珠海、中山,第三层为五年始终排名倒数三名的城市:肇庆、惠州、江门;最后,文章提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城市竞争力 TOPSIS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PM_(10)污染模拟与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宁 王雪松 +4 位作者 胡泳涛 郑君瑜 钟流举 胡敏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7-1545,共9页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污染期间近地面PM10浓度升高的大气过程主要是源排放(例如麓湖、开平)和大气传输(万顷沙、金果湾),重要的PM10去除途径包括大气传输(麓湖、开平)、干沉降(万顷沙)和气溶胶过程(金果湾).空间分布上,PM10源排放强度较高的珠三角中部地区,同时也是向外输出PM10的主要区域和干沉降去除的高值地区.在近地面,气溶胶过程在珠三角中部主要起消耗PM10的作用,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多发生在珠三角西部和南部;气溶胶过程对高空PM10主要表现为生成作用,尤其珠三角中部地区的生成速率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PM10 CMAQ模式 过程分析 积分过程速率
下载PDF
不同传输通道下珠江三角洲臭氧与前体物非线性响应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伍永康 陈伟华 +4 位作者 颜丰华 毛敬英 袁斌 王伟文 王雪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 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频发,臭氧污染的非线性、区域性以及气象过程影响使臭氧精确防控面临巨大挑战.本研究利用臭氧源解析技术OSAT,分析不同传输通道下珠三角臭氧敏感区分布差异,量化城市间的臭氧传输贡献,并通过敏感性试验,探讨珠三角及典型城市的臭氧污染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静风条件下,VOCs敏感区集中在珠三角中部城市群区域,NO_(x)敏感区分布在外围郊区地带;东北风盛行时,珠三角下风向转变为VOCs敏感区,上风向为NO_(x)敏感区;东南风盛行时,VOCs敏感区沿东南至西北方向呈带状分布,两边呈NO_(x)敏感.城际传输方面,在东南和东北方向的传输通道影响下,下风向城市臭氧污染受上风向传输贡献明显(41%~87%),静风时各城市以本地贡献为主(60%~87%).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对应臭氧敏感区分别削减30%的VOCs和NO_(x)时能使珠三角臭氧下降面积最大(20%~36%),而单独削减30%VOCs时能使臭氧浓度降幅最大(9%~18%),但下降范围局限于VOCs敏感区.对典型城市江门而言,静风和东南风条件下对应敏感区削减VOCs和NO_(x)时达标面积增加最大(11%和8%).而东北风条件下,单独削减VOCs更能有效控制污染,达标面积增加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prd) 臭氧污染 传输通道 臭氧生成敏感性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Impacts of Weather Conditions Modified by Urban Expansion on Surface Ozon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s 被引量:17
13
作者 王雪梅 陈飞 +4 位作者 吴志勇 张美根 Mukul TEWARI Alex GUENTHER Christine WIEDINMYE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962-972,共11页
In this paper, the onli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nd chemistry (WRF-Chem)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regional weather condi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surface ozone concent... In this paper, the onli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nd chemistry (WRF-Chem)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regional weather condi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and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s. Two scenarios of urban maps are used in the WRF-Chem to represent the early 1990s (pre-urbanization) and the current urban distribution in the PRD and the YRD. Month-long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the above land-use scenarios for March 2001 show that urbanization increases both the day- and night-time 2-m temperatures by about 0.6℃and 1.4℃, respectively. Daytime reduction in the wind speed by about 3.0 m s-1 is larger than that for the nighttime (0.5 to 2 m s-1). The daytime increase in the PBL height (〉 200 m) is also larger than the nighttime (50-100 m).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odified by urbanization lead to detectable ozone-concentration changes in the PRD and the YRD. Urbanization increases the nighttime surface-ozone concentrations by about 4.7%-8.5% and by about 2.9%-4.2% for the daytime. In addition to modifying individual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urbanization also enhances the convergence zones, especially in the PRD. More importantly, urbanization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surface ozone for the PRD and the YRD, presumably due to their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Even though the PRD has a smaller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than the YRD, it has (a) weaker surface wind speed, (b) smaller increase in PBL heights, and (c) stronger convergence zones. The latter three factors outweighe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resulted in a larger ozone enhancement in the PRD than the Y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pearl river delta prd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s WRF-Chem
下载PDF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曹小曙 刘望保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12期43-46,共4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建立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导的新型区域旅客运输体系,对于促进该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整合提供了机遇。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建立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导的新型区域旅客运输体系,对于促进该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整合提供了机遇。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将从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空间地域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促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整合。同时,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将引导区域空间重构, 并且表现出正反两方面的重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轨道交通 珠江三角洲 区域空间 影响趋势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旅游创新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视角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江金波 唐金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51-1761,共11页
以珠江三角洲九城市为研究对象,借用区域创新二象对偶评价模型,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区域旅游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对区域旅游创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发现珠三角九市旅游创新发展呈现U... 以珠江三角洲九城市为研究对象,借用区域创新二象对偶评价模型,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区域旅游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对区域旅游创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发现珠三角九市旅游创新发展呈现U型的不协调发展态势。其中广州、中山的旅游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协调度不高;深圳的旅游创新能力较强,协调度较高;其他6城市的旅游创新综合水平较低,协调度较高。据此,应采取加大旅游业创新投入、强化旅游产业创新支撑、加速旅游创新扩散,加强广州、深圳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等相关措施,大力推动珠江三角洲九市旅游创新的协调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创新的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创新 协调发展 二象对偶理论 珠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珠三角城市群战略实施以来的效率评价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章喜 徐通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22-1826,1936,共6页
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随着国家城市群战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面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运行效率,本文依据相关面板数... 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随着国家城市群战略及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运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面评价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运行效率,本文依据相关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珠三角城市群战略实施的整体效率与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结构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珠三角城市群战略的不间断实施,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运行效率与结构运行效率持续有效,且结构运行效率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有效区域不断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效率评价 城市群 数据包络分析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大气中甲基叔丁基醚的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伯光 邵敏 +2 位作者 张远航 吕万明 周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14-1620,共7页
应用先进的大气采样罐、大气样品预浓缩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采取长期观测和加强观测方法详细地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中MTBE的污染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目前该地区的工业区、交通区以及居住、商业和交... 应用先进的大气采样罐、大气样品预浓缩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采取长期观测和加强观测方法详细地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中MTBE的污染浓度水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目前该地区的工业区、交通区以及居住、商业和交通混合区等大气环境中普遍能够检测出MTBE污染物,长期观测的小时浓度均值变化范围从0~1.250μg·m^-3,夏季污染较冬季更为严重,高浓度的MTBE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城区,郊区显著受到上风向城市和周边城市污染源排放的影响.②夏季加强观测期间,广州市区的日均浓度为(1.520±0.370)μg·m^-3,约为其下风向郊区花都测点的7倍和清洁区从化监测点的100倍.城区呈现早晚2个污染物浓度峰值,夜间为平均浓度最低值时段,而郊区夜间反而出现高浓度峰值.③冬季加强观测期间,广州市城区的日均浓度为(0.950±0.240)μg·m^-3,为其下风向郊区新垦测点的3.6倍,出现多个峰谷,城区在18:00-22:00点均具有较高的污染物浓度,郊区则在次日的04:00-10:00点具有相对较高的污染物浓度.④在光照比较弱的时段市区交通干线附近的大气MTBE浓度随着距地面高度增加而降低,而在光照比较强的时段则随着距地面高度增加反而有所上升,反映出市区近地面大气MTBE污染物除了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之外,还有明显的大气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大气 甲基叔丁基醚(MTBE)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货代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爱虎 何瑶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47,共5页
作为流通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代业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服务产业,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针对珠三角地区目前"重制造,轻流通"的现象,以珠三角代表性城市东莞市货代业的调查及数据... 作为流通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代业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服务产业,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针对珠三角地区目前"重制造,轻流通"的现象,以珠三角代表性城市东莞市货代业的调查及数据分析,对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客观评价进而提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运代理行业 珠三角 国际物流业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灰霾天气污染水平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冯加武 彭晓武 +3 位作者 许振成 胡国成 郭庶 刘芸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5-78,共4页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和灰霾观测站气象资料,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2005-2009年灰霾污染程度,分析大气污染颗粒物与灰霾天气的关系,反映该地区居民灰霾污染暴露水平。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灰霾天气总体趋势为广州市稳中有降,东莞、...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和灰霾观测站气象资料,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2005-2009年灰霾污染程度,分析大气污染颗粒物与灰霾天气的关系,反映该地区居民灰霾污染暴露水平。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灰霾天气总体趋势为广州市稳中有降,东莞、深圳和肇庆三城市先升后降,每年灰霾天气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四城市灰霾天气污染水平均以等级指数2轻微灰霾天气为主,PM10、SO2和NO2,3种大气污染物与灰霾等级指数回归分析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效应。珠三角地区属于灰霾高发区,灰霾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珠三角地区 污染水平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树种叶片多环芳烃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田晓雪 周国逸 彭平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9-854,共6页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6种主要树种叶片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对相应的叶脂含量、叶面积、比叶面积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叶片PAHs含量特征和种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松针PAHs含量显著高于阔叶,马尾松松针...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6种主要树种叶片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并对相应的叶脂含量、叶面积、比叶面积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叶片PAHs含量特征和种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松针PAHs含量显著高于阔叶,马尾松松针含量最高(1 034.7 ng.g-1),荷木含量最低(199.7 ng.g-1).在所有样品中,芴、菲、荧蒽、芘、为主要的PAHs组分,3、4环PAHs含量占∑PAHs的80%以上,各环化合物与∑PAHs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按脂含量计算PAHs含量能大大缩小种间含量的差异,高、低值相差约2倍(分别为6.8 ng.mg-1和2.7 ng.mg-1);按单位叶面积计算的PAHs含量进一步扩大了种间差异,最高值(15.3 ng.cm-2)约最低值(1.9 ng.cm-2)的8倍.进一步分析表明,∑PAHs、3环PAHs、4环PAHs与脂含量呈良好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比叶面积表现出一定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显示两者是影响叶片PAHs含量种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植物 多环芳烃 脂含量 比叶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