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什么是辩证法 被引量:11
1
作者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王逢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共7页
回顾黑格尔传统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辩证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包括主观辩证法(如自反性之类)和客观辩证法(对抗和矛盾);并从叙事学方面对利科尔(Paul Ricoeur)和亚里士多德进行辩证的理解,论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情节或叙事范畴... 回顾黑格尔传统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辩证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包括主观辩证法(如自反性之类)和客观辩证法(对抗和矛盾);并从叙事学方面对利科尔(Paul Ricoeur)和亚里士多德进行辩证的理解,论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情节或叙事范畴,以及利科尔将其应用于历史领域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化 制造 辩证法 全球化理论 融通 法兰克福学派 经济角度 政治角度 文化理论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事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欣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0-89,共10页
"事件"从哲学进入文学空间,成为理解文学存在方式的核心概念。本文试着在现代思想中厘清这一概念:在话语事件的维度上,文学的意谓事件通过话语本身的结构和意向性而发生,言谈、话语、作品、文学被赋予触及存在本身的"意... "事件"从哲学进入文学空间,成为理解文学存在方式的核心概念。本文试着在现代思想中厘清这一概念:在话语事件的维度上,文学的意谓事件通过话语本身的结构和意向性而发生,言谈、话语、作品、文学被赋予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文学话语由此成为人创造新的意义、意谓世界本身的事件。在真理事件的维度上,尼采、海德格尔乃至法国当代思想宣称了"文学作为真理事件"的可能性,有意义的文学—事件成就有意义的生活—事件,这是文学、哲学能赋予我们希望的唯一原因,即思想事件与生活事件的相互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巴迪欧 事件 话语 真理
原文传递
“语言好客性”与“译‘不可译’”——保尔·利科翻译思想述评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晓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5,共5页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阐释学家保尔.利科在阐释学研究中特别关注翻译这一独特的阐释活动。他在学术生涯晚期出版《论翻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本文力图在解读与剖析该书内容的基础上,评述与总结利科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阐释学家保尔.利科在阐释学研究中特别关注翻译这一独特的阐释活动。他在学术生涯晚期出版《论翻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本文力图在解读与剖析该书内容的基础上,评述与总结利科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语言好客性"与"译‘不可译’"两个概念是利科翻译思想的核心,两者的结合是保证译者成功接受"异的考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论翻译》 语言好客性 译“不可译”
原文传递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 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者维度上确立其事件性,话语构成意义与事件的中介;文学话语在现实的意谓之外具有意谓维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说和诗歌以潜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现实之外打开了一个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话语 言语 文学 事件 意义
下载PDF
保罗·利科隐喻思想之弗雷格溯源
5
作者 于林龙 侯明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40-45,共6页
保罗·利科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当代最重要的诠释学家之一。他开创了隐喻诠释学,在其著作《活的隐喻》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隐喻观。弗雷格是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也是语言哲学的开创者... 保罗·利科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当代最重要的诠释学家之一。他开创了隐喻诠释学,在其著作《活的隐喻》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隐喻观。弗雷格是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也是语言哲学的开创者。弗雷格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许多哲学家,如达米特、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保罗·利科的哲学研究重点虽与弗雷格不同,但从其隐喻观乃至语言哲学研究中仍可寻到弗雷格语言哲学思想的影子。文章对弗雷格的“真”理论、语境论原则及意义理论和保罗·利科的隐喻思想进行简要梳理,从中揭示出保罗·利科隐喻思想的弗雷格语言哲学思想渊源,以期对二者的语言哲学理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保罗·利科隐喻思想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隐喻 弗雷格 语言哲学
下载PDF
利科的叙事理论对圣经研究的启发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诏阳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17-134,共18页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学术研究涉及诠释学、叙事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他在普遍诠释学和《圣经》诠释学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对《圣经》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如此,在他的叙事理论中也有《圣经》诠释...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其学术研究涉及诠释学、叙事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他在普遍诠释学和《圣经》诠释学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对《圣经》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如此,在他的叙事理论中也有《圣经》诠释学可以借鉴的成果。本文将试图论述他有关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交织的观点对于当代《圣经》研究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ul ricoeur biblical narrative HISTORY FICTION historical criticism
原文传递
论利科对当代人类学的影响与贡献 被引量:2
7
作者 罗伯特.查尔斯.尤林 何国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82,共6页
文章指出,利科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把语言形式运用于文本的评论分析,把文本的隐喻伸展到社会行动,热衷探测文本的内在结构,为理解象征提供了新的模型。利科专注本土化的描述及阐释,在社会生活的非透明性和解释过程的不完善性的基础... 文章指出,利科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把语言形式运用于文本的评论分析,把文本的隐喻伸展到社会行动,热衷探测文本的内在结构,为理解象征提供了新的模型。利科专注本土化的描述及阐释,在社会生活的非透明性和解释过程的不完善性的基础上强调解释冲突。他给予包括格尔茨在内的大批人类学家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解释学 文本 隐喻 象征
下载PDF
“回忆/哀悼”的辩证法——论利科与翻译研究的两条诠释学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郝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0,共6页
保罗·利科为翻译研究指示出两条辩证统一的诠释学路径:一是"语言自身的运作"的路径,关涉"不可译性"、"可比性"与"逐字直译"的语言问题;一是"外来者的考验"的路径,关涉"语... 保罗·利科为翻译研究指示出两条辩证统一的诠释学路径:一是"语言自身的运作"的路径,关涉"不可译性"、"可比性"与"逐字直译"的语言问题;一是"外来者的考验"的路径,关涉"语言好客"、"自我理解"、"占有"与"普遍有效性"的伦理问题。利科的诠释学翻译理论化解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思辨僵局和"忠实/背叛"的实践困境,综合了"逐字直译"的语言策略和"语言好客"的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诠释学翻译理论 语言学范式 伦理学范式 不可译性 外来者的考验
原文传递
在文本前理解自己--保罗·利科的文本意义观念 被引量:2
9
作者 吴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6-183,共8页
利科批评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封闭的符号系统,他则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语言内在地拥有一种动态的意指结构。这种意指结构在语言层面意味着话语作为事件被实现并作为意义被理解。但意义不是纯主观的,它在意向外化的过程中被固定为语言文字... 利科批评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封闭的符号系统,他则从语义学的角度认为语言内在地拥有一种动态的意指结构。这种意指结构在语言层面意味着话语作为事件被实现并作为意义被理解。但意义不是纯主观的,它在意向外化的过程中被固定为语言文字,使人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客观可理解的。这种外化在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随着对真实语境的取消,文本得以指称关于生存的世界命题并扩大我们的存在视域。这样,意义最终被导向对主体自身的客观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话语事件 文本意义 指称 客观理解 主体
下载PDF
保罗·利科文本诠释学的二重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祖利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70-74,共5页
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在以往诠释学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他的文本诠释学以文本为中心,区别于以往的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对以往诠释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加以调和,从而到达三者的统一。他的... 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在以往诠释学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他的文本诠释学以文本为中心,区别于以往的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对以往诠释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加以调和,从而到达三者的统一。他的文本诠释学具有文本性也具有非文本性,一切以文本为中心但是又强调文本之外的特性。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的非文本性归根到底也是为文本性服务的,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诠释学 文本性 非文本性
下载PDF
虚构文本与可能现实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书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121,共7页
本文试图理解虚构文本的指涉问题,亦即其与现实的关系。利科认为诗性语言的指涉问题并未被取消,而只是被悬置,它通过语义创新而具有对现实进行变形的能力,能使我们的个人环境成为可居住的世界。通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世界"... 本文试图理解虚构文本的指涉问题,亦即其与现实的关系。利科认为诗性语言的指涉问题并未被取消,而只是被悬置,它通过语义创新而具有对现实进行变形的能力,能使我们的个人环境成为可居住的世界。通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世界"与"环境"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我们认为文本世界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也同样在本体论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存在样态,即是说,虚构能够表达可能现实。为此,我们重点从布鲁门贝格的研究出发,进一步探讨现实概念的历史转变对虚构的现实理念所产生的影响。新的现实理念允许人通过虚构扩展自己的可能性领域,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视角性立场,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文本 现实 可能 利科 布鲁门贝格
下载PDF
解释与可理解性——论保罗·利科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汉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康德哲学到现象学的转变,常被认为是从事物到事物之意义(可理解性)的主题化的转变。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意识的自主性说明了事物在意识中的可理解性是事物之意义的界限。利科认可胡塞尔将意义研究作为哲学反思的主题这一做法,并宣称后者所... 康德哲学到现象学的转变,常被认为是从事物到事物之意义(可理解性)的主题化的转变。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意识的自主性说明了事物在意识中的可理解性是事物之意义的界限。利科认可胡塞尔将意义研究作为哲学反思的主题这一做法,并宣称后者所回溯的前语言的生活世界恰恰确立了其诠释学的基础。但是,在他看来,可理解性却是以解释为前提的。更为重要的是,胡塞尔给予-所予的意识结构被解释成了文本的自主结构:意义的所予被转变成了文本的间距化,给予意义的自我主体被看作是意义的占有。就此而言,文本的建构被认为包含了自我建构与意义建构的双重过程。尽管如此,利科的诠释学,与其所批判的胡塞尔现象学以及胡塞尔试图超越的康德哲学一样,仍依赖于反思,处在自身反思的哲学进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 可理解性 保罗·利科 胡塞尔现象学
原文传递
“语言友好”的伦理关照下译“不可译”——读保罗·利科的《论翻译》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晓琼 《外国语文研究》 2015年第6期37-44,共8页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q...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主的译者,面对"异"的阻抗之挑战,必须放弃对完美翻译的追求,在"语言友好"的翻译伦理和翻译范式之中找到翻译所带来的幸福;同时通过建构意义甚至文字层面的可比之物,把因"异"而生、困扰译者的"不可译"转变为"可译",实现"非同一对等",从而成就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论翻译》 非同一对等 语言友好
下载PDF
想象诠释学: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到保罗·利科
14
作者 赵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1-26,共6页
“诠释学想象”或“想象诠释学”用来特指保罗·利科的诠释学,它是现代诠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实际上,从海德格尔到保罗·利科的现代诠释学发展过程也是“想象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想象”理论是... “诠释学想象”或“想象诠释学”用来特指保罗·利科的诠释学,它是现代诠释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实际上,从海德格尔到保罗·利科的现代诠释学发展过程也是“想象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想象”理论是通往其“存在”理论之径;伽达默尔晚年提出“诠释学想象”的概念,试图借此达到诠释学作为人文精神科学的新理论高度;保罗·利科则综合吸收并发展了以往的理论,在语言与行动中阐释想象,赋予“诠释学想象”认识和本体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诠释学 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保罗·利科
下载PDF
论《啊!美好的日子》的戏剧形式
15
作者 王丽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30-37,共8页
贝克特的荒诞剧《啊!美好的日子》的戏剧形式特征并非有的研究者所说的“反叙事性”。实际上,贝克特反对的不是叙事本身,而是传统戏剧以因果关联来组织诸故事元素的既成惯例。可以说,《啊!美好的日子》是贝克特面对新的时间经验进行情... 贝克特的荒诞剧《啊!美好的日子》的戏剧形式特征并非有的研究者所说的“反叙事性”。实际上,贝克特反对的不是叙事本身,而是传统戏剧以因果关联来组织诸故事元素的既成惯例。可以说,《啊!美好的日子》是贝克特面对新的时间经验进行情节惯例创新的一部剧作,它在观演时间中构造了一个新的心理时间。传统戏剧的心理时间是整一的,跨越了较长的宇宙论时间,而贝克特在《啊!美好的日子》一剧中构筑的心理时间仅仅涵盖“当下”,并且该剧构筑的一个个心理时间相互之间是不连贯的。传统戏剧的心理时间图式像抛物线,而《啊!美好的日子》一剧的心理时间图式则像没有端点的向两端无限延伸的虚线。这种心理时间经验被“日常”这一时间模式所容纳,“日常”以其现在性和重演为混乱赋予了新形式,这正是《啊!美好的日子》一剧对情节惯例的创新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啊!美好的日子》 贝克特 保罗·利科 叙事 心理时间图式 日常
下载PDF
文学是价值的创造——以菲茨杰拉德为例
16
作者 王丽娜 《理论界》 2015年第3期112-117 48,48,共7页
本文通过对菲茨杰拉德长篇小说中"美国梦"的产生、幻灭、更生的粗略梳理,阐述作家以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某种生活的意义、反省并且致力于修正这种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 文学 价值的创造 保罗·利科 菲茨杰拉德
原文传递
回到自身 回到意志——保罗·利科意志哲学视域中的自身诠释学探略
17
作者 王丽娜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8-42,共5页
利科在晚年构筑的"自身诠释学"继续了其早年的意志哲学的思考,"自身"这个概念的创制是利科完成意志哲学大厦的拱顶石。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首先,自身之存在通过在经由分析迂回之路的反省中的体证而表现出来;接着,自... 利科在晚年构筑的"自身诠释学"继续了其早年的意志哲学的思考,"自身"这个概念的创制是利科完成意志哲学大厦的拱顶石。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首先,自身之存在通过在经由分析迂回之路的反省中的体证而表现出来;接着,自身之存在通过在时间中自身与自身是否相同的考验表现为实现/潜能意义上的存在、表现为具有既有实效又强有力的基底的存在;最后,自身之存在通过与己身、别于自身之他者、良知这三者的相异性而表现为被动接受的存在,这存在与"体证"重合。最终,自身和相异性的相互性呼应着利科早年意愿的和非意愿的相互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自身诠释学 意志哲学
下载PDF
真实的虚拟与虚拟的真实——利科对宗教的解读
18
作者 刘开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却愈益边缘化。利科对宗教的解读给人们提供了理解宗教的有益启示。利科认为宗教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语言,它的目的同样是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在古代,宗教以它的特有形式...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位置却愈益边缘化。利科对宗教的解读给人们提供了理解宗教的有益启示。利科认为宗教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语言,它的目的同样是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在古代,宗教以它的特有形式映现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文明的领域,并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利科还比较了宗教等非科学的真和科学的真,认为二者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宗教 象征 神话 真理
下载PDF
社会想象之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马克思、曼海姆、保罗·利科的不同理解
19
作者 赵娜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12,共5页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体现了文化的社会想象,对二者的研究经历了从批判到中立到辩证综合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基础上看待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对二者进行了批判;曼海姆的观点基于"价值中立",他试图建立一种一般性的...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体现了文化的社会想象,对二者的研究经历了从批判到中立到辩证综合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基础上看待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对二者进行了批判;曼海姆的观点基于"价值中立",他试图建立一种一般性的研究方法,使对二者的研究成为"知识社会学";保罗·利科从诠释学出发,在总结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在社会发展中的消极与积极作用。作为社会想象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个趋向于整合、重复,一个趋向于漂泊,一个向心,一个离心,这种张力是不可逾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想象 意识形态 乌托邦 马克思 曼海姆 保罗·利科
下载PDF
诠释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利科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
20
作者 牟春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2009年第1期108-119,362,共14页
保罗·利科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和一般观念不同,他认为意识形态首先不是对现实的歪曲和倒置,而是构造我们的观念系统。他的这种思考主要是跟随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向。正是因为利科对伽达默尔所强调的"前理解"的本体论地位... 保罗·利科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和一般观念不同,他认为意识形态首先不是对现实的歪曲和倒置,而是构造我们的观念系统。他的这种思考主要是跟随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向。正是因为利科对伽达默尔所强调的"前理解"的本体论地位有深刻领会,他才能够指出各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症结在于它们或明或暗地预设了某种整体反思,而任何种类的整体反思在原则上都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批判 整体反思 利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