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什么是辩证法 |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王逢振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2
|
西方文论关键词:事件 |
刘欣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3
|
“语言好客性”与“译‘不可译’”——保尔·利科翻译思想述评 |
张晓明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4
|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
刘欣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5
|
保罗·利科隐喻思想之弗雷格溯源 |
于林龙
侯明明
|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利科的叙事理论对圣经研究的启发 |
张诏阳
|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
2017 |
1
|
|
7
|
论利科对当代人类学的影响与贡献 |
罗伯特.查尔斯.尤林
何国强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8
|
“回忆/哀悼”的辩证法——论利科与翻译研究的两条诠释学路径 |
郝琳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9
|
在文本前理解自己--保罗·利科的文本意义观念 |
吴飞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0
|
保罗·利科文本诠释学的二重性 |
洪祖利
|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2
|
|
11
|
虚构文本与可能现实 |
张书圣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2
|
解释与可理解性——论保罗·利科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 |
钟汉川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3
|
“语言友好”的伦理关照下译“不可译”——读保罗·利科的《论翻译》 |
杨晓琼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5 |
1
|
|
14
|
想象诠释学: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到保罗·利科 |
赵娜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5
|
论《啊!美好的日子》的戏剧形式 |
王丽娜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6
|
文学是价值的创造——以菲茨杰拉德为例 |
王丽娜
|
《理论界》
|
2015 |
0 |
|
17
|
回到自身 回到意志——保罗·利科意志哲学视域中的自身诠释学探略 |
王丽娜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8
|
真实的虚拟与虚拟的真实——利科对宗教的解读 |
刘开会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9
|
社会想象之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马克思、曼海姆、保罗·利科的不同理解 |
赵娜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20
|
诠释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概念——利科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 |
牟春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CSSCI
|
200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