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差序格局、碎片化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被引量:43
1
作者 曲延春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73,共4页
建国后,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从城市向农村不断扩散的城乡差序格局。在城乡差序格局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碎片化特征,表现在供给主体、供给决策、供给监督、供给内容等方面。整体性治理以整体性为取向、以向社... 建国后,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从城市向农村不断扩散的城乡差序格局。在城乡差序格局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碎片化特征,表现在供给主体、供给决策、供给监督、供给内容等方面。整体性治理以整体性为取向、以向社会公众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为目标,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在整体性治理框架下,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整合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整合决策机制,建立政府、农民与第三方协同监督机制,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从城乡差序格局向城乡同一平面格局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差序格局 碎片化 整体性治理
原文传递
论教育权利实现的差序性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善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4-107,共4页
权利应当平等,而现实中往往并不平等,这是一个老问题。考察国外受教育权利实现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一,受教育权总是先为一部分人设定,并保障其实现,然后再渐进地推而广之;其二,权利之间存在特定的位序安排,权利的实现必然存在差序性;其三... 权利应当平等,而现实中往往并不平等,这是一个老问题。考察国外受教育权利实现的历史,可以发现:其一,受教育权总是先为一部分人设定,并保障其实现,然后再渐进地推而广之;其二,权利之间存在特定的位序安排,权利的实现必然存在差序性;其三,在整个教育权利系统中,受教育权是一个根基,起母体之作用,它派生出许多子权利,无母权利的享有,子权利的享有则成空谈。所以说,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象是石子扔进水中形成的一圈圈外推的波纹的差序。并且,中国受教育权设定和实现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个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受教育权 权力 差序格局
下载PDF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和谐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4
3
作者 路红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消解“差序格局”的关键,在于用市场经济全面、彻底地取代小农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和谐社会 新农村 市场经济
下载PDF
论差序格局下的我国环境信用法律制度建设 被引量:1
4
作者 叶秀 董慧慧 李岚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1期76-79,83,共5页
历史传统塑造了中国当前社会依然为差序格局的社会,其特征是社会按照传统伦理划分为以血缘为中心远近亲疏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也传递到环境信用法律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使市场计价和信用可测度受到局限。文章对比中西方差异... 历史传统塑造了中国当前社会依然为差序格局的社会,其特征是社会按照传统伦理划分为以血缘为中心远近亲疏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也传递到环境信用法律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使市场计价和信用可测度受到局限。文章对比中西方差异性社会关系对环境信用法律规制的影响,认为在立法方面可通过法律主体具体化、法律主体多元化、利益评估程序法制化进行规制,在司法实践方面可通过环境信用数据规范化、疏通跨区域环境信用执行、环境信用执行的责任范围有效界定等方面改进,从而保证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环境信用法律 市场计价 信用可测度 制度建设
下载PDF
华人社会关系营销探究——兼论金融海啸对关系营销的影响
5
作者 陶晓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8-62,共5页
论文以华人社会中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差序格局"现象在华人社会关系营销中的存在,即亲人关系所带来的关系结果最高,熟人关系次之,生人关系最差;需求法则对应亲密,人情法则对应恩惠,公平法则对应信用;同时... 论文以华人社会中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差序格局"现象在华人社会关系营销中的存在,即亲人关系所带来的关系结果最高,熟人关系次之,生人关系最差;需求法则对应亲密,人情法则对应恩惠,公平法则对应信用;同时,论文发现了从关系法则到关系呈现方式,再从关系呈现方式到关系结果的线性路径,厘清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明确地揭示出华人社会商业运营中"亲人"、"熟人"、"生人"之间等级明确的运行体系,不同的关系类型对应各自的关系法则,然后形成不同的关系呈现方式,并最终带来关系结果,即市场绩效的差异。"个人关系"导致"企业绩效"的运行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窥探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社会 关系营销 差序格局 金融海啸
下载PDF
贫困县农村治理“内卷化”与参与式扶贫关系研究——来自云南扶贫调查的实证 被引量:85
6
作者 周常春 刘剑锋 石振杰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91,156-157,共11页
贫困县农村治理呈现内卷化特征,农户获取扶贫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受到剥夺,农村精英俘获扶贫资源使自身获得发展,在强化农村治理内卷化的同时,影响参与式扶贫政策的实施。通过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突破农村治理内卷化定性研究的局限... 贫困县农村治理呈现内卷化特征,农户获取扶贫资源的权利和机会受到剥夺,农村精英俘获扶贫资源使自身获得发展,在强化农村治理内卷化的同时,影响参与式扶贫政策的实施。通过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突破农村治理内卷化定性研究的局限,从实证层面证实农村治理内卷化和参与式扶贫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农业税费的取消并没有消除农村治理内卷化的困局。由于基于云南省扶贫调查数据,加之云南省情复杂、少数民族众多、贫困深度广和强度大,并且对乡村治理内卷化定量标准存在部分主观性,研究结论推广到一般贫困县需持谨慎性态度。基于扶贫数据对参与式扶贫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对云南省贫困县更好地推行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有效指导,进而提高普通农户参与农村社会管理,缓解因内卷化产生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增进普通农户的分权普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卷化 参与式扶贫 农村治理 精准扶贫 差序格局
原文传递
差序格局、利益取向与农户土地流转契约选择 被引量:65
7
作者 钱龙 洪名勇 +1 位作者 龚丽娟 钱泽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5-104,共10页
契约是双方合意的表示,能够促进合作剩余的产生,而契约形式选择能够对合作剩余的分配、双方预期与权益保障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加强农户的土地流转契约选择研究十分必要。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社会规则和现代经... 契约是双方合意的表示,能够促进合作剩余的产生,而契约形式选择能够对合作剩余的分配、双方预期与权益保障产生深刻影响。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加强农户的土地流转契约选择研究十分必要。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社会规则和现代经济规则会长期并存,农户的契约选择行为可能会受到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因而,农户土地流转契约选择可能兼具经济性和社会性特征。为验证上述判断,本文从差序格局社会关系和利益取向的视角出发,基于贵州省湄潭县、金沙县和施秉县12个乡镇39个村543名土地流转农户的问卷调查,对农户土地流转契约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流转契约选择受到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显著影响,当合作方与己身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越远,农户选择书面契约的概率越高。利益取向对农户选择书面契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其能够从土地流转中获得货币租金越多时,农户越可能选择书面契约。这意味着农户行为逻辑确实兼具社会性和经济性,受到情义取向和利益取向的双重影响。土地流转契约也并非西方式的"制度信任替代品",而是糅杂着现代性和传统性的中间过渡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差序格局社会关系和利益取向对土地转出户和转入户的作用存在差异。土地转出户受到差序格局社会关系的显著影响,但利益取向对其影响不明显。土地转入户受到利益取向的显著影响,但差序格局关系中只有地缘关系依旧显著,而血缘关系没有显著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若干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利益取向 土地流转 契约选择
下载PDF
忠诚还是叛逆?中国组织情境下的员工越轨创新行为 被引量:53
8
作者 王弘钰 崔智淞 +2 位作者 邹纯龙 于佳利 赵迪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5-989,共15页
越轨创新行为是破除创新瓶颈,摆脱“创新者的窘境”的有效手段,是新时代创新的重要途径。目的的合理性和行为的偏离性,使越轨创新行为同时具有了“忠诚”和“叛逆”的色彩。以越轨创新究竟是“忠诚”还是“叛逆”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分... 越轨创新行为是破除创新瓶颈,摆脱“创新者的窘境”的有效手段,是新时代创新的重要途径。目的的合理性和行为的偏离性,使越轨创新行为同时具有了“忠诚”和“叛逆”的色彩。以越轨创新究竟是“忠诚”还是“叛逆”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分别从越轨创新行为的测量、形成机制和影响效能角度构建了一个围绕越轨创新行为的系统性研究。子研究1:基于创新过程视角,探讨中国组织情境下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维度,开发本土化量表。子研究2:分别从个体、领导和组织三个层次、动态探讨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子研究3:基于事件系统理论,从越轨创新成功/失败两方面,构建和验证越轨创新行为对组织效能的影响机制。三个子研究相互联系并逐步递进。理论贡献在于深化学术界对越轨创新行为的理解,推动越轨创新理论的构建,并且拓展越轨理论、创新理论、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及事件系统理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轨创新 特质激活 差序格局 社会认知 事件系统理论
下载PDF
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杨宜音 张曙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8-181,共24页
本文以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通过分析在读大学生的同乡交往,试图探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在进入"生人社会"后,如何通过同乡会这一特殊的、具有社团组织和关系网络双重特点的平台,适应学校生活,完成身份转换。研究发现,在这一过程... 本文以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通过分析在读大学生的同乡交往,试图探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在进入"生人社会"后,如何通过同乡会这一特殊的、具有社团组织和关系网络双重特点的平台,适应学校生活,完成身份转换。研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概念的两种形成机制———"关系化"与"类别化"之间实际发生了相互缠绕、竞争与协商,导致了"关系化"的"我们"概念以新的形式———"关系的类别化"与"类别的关系化"———出现,而看似作为一个组织的同乡会,在性质上却仍然没有脱离差序格局所包含的"关系网"的含义。借此研究,可以窥见社会转型期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过渡的身份协商过程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乡会 生人社会 熟人关系 关系的类别化 类别的关系化 差序格局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被引量:31
10
作者 柴玲 包智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49,共6页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熟人社会 人际关系 礼治秩序
下载PDF
差序格局理论视阈下的“一带一路”——从欧美思维到中国智慧 被引量:26
11
作者 柳思思 《南亚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一带一路"是中国领导人的重要倡议,需要运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智慧来深入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是典型的中国智慧结晶,提倡家庭与邻里等熟人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从自我出发建构关系网络,强调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以及情感性联系的重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领导人的重要倡议,需要运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智慧来深入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是典型的中国智慧结晶,提倡家庭与邻里等熟人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从自我出发建构关系网络,强调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以及情感性联系的重要性,这与"一带一路"外交话语中突出中国与兄弟邻国的关系、主张从中国出发建构亚洲大家庭、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既属于中国又造福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频繁使用各种积极修饰语进行描述的特点基本一致。差序格局理论是对现有基于欧美思维基础上的"一带一路"理论类成果的突破,也是为"一带一路"理论建构提供的一种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差序格局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外交话语 周边外交 睦邻外交 亚洲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江湖”: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视窗——兼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内涵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恭忠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37,共8页
"江湖"是熟人社会以外混沌、非透明、乏规则的互动空间。在这种互动空间里,形成了历时性的"江湖"传统。它在组织模式上体现为模拟血缘关系的异姓结拜和结盟拜会,在价值模式上体现为等差有序、内外有别的"义气&... "江湖"是熟人社会以外混沌、非透明、乏规则的互动空间。在这种互动空间里,形成了历时性的"江湖"传统。它在组织模式上体现为模拟血缘关系的异姓结拜和结盟拜会,在价值模式上体现为等差有序、内外有别的"义气"。"江湖"传统表面上看主要存在于下层群体当中,实际上深嵌于常态文化体系之内。"江湖"作为一个独特的视窗,在中西学者熟悉的"儒教中国"、"帝制中国"、"乡土中国"等局部意象之外,提供了一个关于传统中国的整合性框架,即"江湖中国"。由此,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立体特征能够得到完整呈现。基层的乡土社区层面,呈现为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特征,顶端的"庙堂"层面同样如此。而介于乡土社区与"庙堂"之间的混沌"江湖",仍旧要援引熟人世界的结构模型,同样讲究差序之别。这种一般社会层面的事实证据表明,"差序格局"概念确实具有立体社会结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 义气 熟人社会 差序格局
原文传递
“乡土社会”:以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为参照的解读 被引量:23
13
作者 贾永梅 胡其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101,共6页
费孝通先生是针对西洋社会而提出"乡土社会"概念的。它指的是中国境内与王权政治相对的社会空间,其中既包括乡村又包括城镇。这个建立在"面对面"基础上的社会空间,拥有两个与西方不同的根本特征,即内在的礼治规则... 费孝通先生是针对西洋社会而提出"乡土社会"概念的。它指的是中国境内与王权政治相对的社会空间,其中既包括乡村又包括城镇。这个建立在"面对面"基础上的社会空间,拥有两个与西方不同的根本特征,即内在的礼治规则和外在的差序格局。而礼治规则和差序格局之中,又蕴涵着等级与人情两种维系力量。等级是为了区分上下尊卑,人情是为了弥合身份差异。不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中国人的血缘范围日渐缩小,社会流动愈来愈频繁,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这一切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化,都将对"乡土社会"带来致命性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原文传递
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从疏离到结缘——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侯东栋 王晓慧 《西北人口》 CSSCI 2018年第1期51-56,64,共7页
本文将流动人口视为在差序格局环境下成长的能动性个体,研究如何推动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并培育社区精神。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农村居民有机互动的生活和价值共同体,这在流动人口身上留有深刻的社会印记。伴随人口流动带来... 本文将流动人口视为在差序格局环境下成长的能动性个体,研究如何推动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并培育社区精神。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是农村居民有机互动的生活和价值共同体,这在流动人口身上留有深刻的社会印记。伴随人口流动带来差序格局日渐式微,流动人口成为了孤立的原子化个人进入城市。要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培育现代意义的社区精神。故而,要吸收差序格局中的合理内核,从流动人口自身的能动性融入和所处城市社区的主动性关怀出发,推动流动人口和城市社区的有机互动,从疏离到结缘,助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城市社区 共同体 互动 流动人口 社区精神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潘光旦费孝通社会学思想比较研究”(15BSH003).
下载PDF
略论大学权力结构的差序格局——对大学治理语境下“权力制衡论”的反思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继明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3,70,共8页
治理理念及其机制的引入适应了大学"去行政化"的需要,符合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追求。在治理语境下,权力制衡被广泛视作优化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设计。但就应然的大学组织结构及其权力秩序而言,大学作为一个天然的学术机构,... 治理理念及其机制的引入适应了大学"去行政化"的需要,符合我国大学制度改革的追求。在治理语境下,权力制衡被广泛视作优化大学治理结构的重要制度设计。但就应然的大学组织结构及其权力秩序而言,大学作为一个天然的学术机构,必然在组织结构上以知识生产系统为重心,在权力结构上则以学术权力为重心,即大学权力结构是一个差序格局,而不应是各权力间的制衡甚至平衡状态。大学要建立基于学术本位的差序性治理结构,就必须重塑学术本位的大学观,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改革,强化学术管理组织的实质性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权力结构 权力制衡 差序格局 学术本位
下载PDF
差序格局视角下的农地流转契约选择 被引量:15
16
作者 钱龙 洪名勇 刘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共8页
基于贵州省湄潭县、金沙县和施秉县543名土地流转农户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差序格局"社会关系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差序格局"关系显著影响到契约形式选择,血缘和地缘越接近,农户越倾向选择... 基于贵州省湄潭县、金沙县和施秉县543名土地流转农户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差序格局"社会关系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差序格局"关系显著影响到契约形式选择,血缘和地缘越接近,农户越倾向选择口头契约。当农户拥有党员身份、土地流转年份越近、流转土地面积越大和租金为货币形式时,农民则越可能选择书面契约。进一步分析表明,转出户受到了血缘和地缘关系双重影响,而转入户只受到地缘关系影响,"差序格局"对两种农户的影响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农地流转 契约选择方式 贵州
下载PDF
身体符号与圈层关系:“微社群”中的情理与人伦——基于体育类短视频的创作、点赞与评论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智慧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2-33,69,共13页
随着虚拟场域的扩大,“微社群”以及短视频创作成为观察与揭示社会文化走向的重要生发地,体育类短视频也成为通过身体表征透视社会文化的重要视角。沿着身体的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主线,分析基于体育类视觉作品的创作与点赞行为背后的身... 随着虚拟场域的扩大,“微社群”以及短视频创作成为观察与揭示社会文化走向的重要生发地,体育类短视频也成为通过身体表征透视社会文化的重要视角。沿着身体的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主线,分析基于体育类视觉作品的创作与点赞行为背后的身体隐喻和社会结构新面向,探讨“微社群”中的情理与人伦。认为: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嵌入,以身体为载体的体育类作品在创作与展演中包含身体图像化、符码操持、身体—身份转换等隐喻,蕴含着情感消费、模拟亲缘关系,并在身体奇观化叙事中呈现出丰富的亚文化趋向。由身体视觉景观等构成的体育类作品的点赞与评论彰显了“情感资本”和“账面资本”的积累,表征了“伞状社会结构”“圈层社会结构”“他人导向型社会心态”的逐渐形成,在“人机互构”下“微社群”产生了身体规训和社会交往的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文化 身体迷思 身体叙事 视觉景观 点赞社交 差序格局 圈层关系 虚拟社群
下载PDF
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周大鸣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4,共8页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本文从"差序格局"的概念出发,进而拓展至中国人的关系研究。关系研究在中国经历了历时性的转变,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纵向...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本文从"差序格局"的概念出发,进而拓展至中国人的关系研究。关系研究在中国经历了历时性的转变,从定性到定量,从平面到纵向,这些研究为我们对移民社会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方向,但也促使我们在社会转型期拓展新的研究路径。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关系研究对社会交换理论的贡献,以及本土研究经验与普世性理论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关系研究 个人 群体
原文传递
基于“差序格局”的理论扩展: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分类及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解欣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7-450,共4页
基于差序格局的理论扩展视角,对我国现阶段"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类型进行划分,对两者关系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可依据身份类型及方式特征划分为血缘身份型、传统师徒... 基于差序格局的理论扩展视角,对我国现阶段"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类型进行划分,对两者关系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现阶段"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可依据身份类型及方式特征划分为血缘身份型、传统师徒身份型、夫妻身份型、拟血缘身份型及契约方式型。"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在社会经济制度、运动员管理体制、世界范围内"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特点等综合背景下,将经历以传统社会为代表的传统型关系结构、现代社会为代表的复合型关系结构及未来社会为代表的契约型关系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结构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契约方式建立的,具有"情"与"理"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教练员 运动员 关系类型 关系结构
下载PDF
社会融入与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基于深圳市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池上新 吕师佳 《深圳社会科学》 2021年第5期95-108,共1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迁老人群体日益壮大,相继出现一系列的社会融入和身心健康等问题,但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基于2019年深圳市随迁老人的调查数据,我们对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融入进行系统考察,并分析社会融入对身心健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迁老人群体日益壮大,相继出现一系列的社会融入和身心健康等问题,但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基于2019年深圳市随迁老人的调查数据,我们对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融入进行系统考察,并分析社会融入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状况。结果显示:第一,随迁老人的生理健康较好,但心理健康有待提升。具体而言,自评身体健康、基本健康的比例分别为21.1%和63.4%,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43.9%,一年内曾住院的比例为19.9%;躯体化、抑郁情绪和积极情绪三个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分别是44.3、19.4、61.3(总分100)。第二,区别以往的横向划分,将社会融入由内往外划分为心理融入、家庭融入、社区融入、区域融入和制度融入5个维度进行探究,发现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水平整体比较一般,其中家庭融入、经济适应、身份认同状况较好,心理距离、社区交往、文化适应、制度融入水平一般,而社区参与水平极低。第三,社会融入对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除制度融入外,家庭融入、社区融入、区域经济适应以及心理融入4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效应,其中家庭融入的作用最为突出。据此,若要进一步提升随迁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需要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多方施力,关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迁老人 社会融入 老龄人口生理健康 老龄人口心理健康 差序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