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痛风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34
1
作者 袁建丽 彭梦仙 +1 位作者 孙敏 王磊 《中国药事》 CAS 2014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探讨痛风的中西医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的研究概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分别归纳分析了痛风的中医发病机理与人体肝、脾、胃、肾的关系,痛风的西医发病机理与人体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生成过... 目的探讨痛风的中西医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的研究概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综述。结果分别归纳分析了痛风的中医发病机理与人体肝、脾、胃、肾的关系,痛风的西医发病机理与人体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生成过多的关系。同时,分别总结分析了中、西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结论在此基础上,认为结合痛风的中医发病机理,从调节肝、肾、脾、胃功能入手,从中医药和天然药中寻找并开发出疗效明确、毒副反应少的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尤其是治疗慢性痛风的中成药,对痛风药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发病机理 药物治疗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会敏 马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9期157-160,共4页
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致病机制主要包括其对气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产生氧化应激;释放CARDS毒素,导致气道损伤;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引起长期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肺炎支原体还可导致多脏器的损伤,然而其致病机... 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致病机制主要包括其对气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产生氧化应激;释放CARDS毒素,导致气道损伤;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引起长期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肺炎支原体还可导致多脏器的损伤,然而其致病机制尚未明确。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通过血液、淋巴液向远处传播,直接损伤器官;或者形成循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诱发机体免疫反应,伴或不伴有血液高凝状态。文章系统综述了目前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致病机制 病原体
下载PDF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分子致病机制 被引量:22
3
作者 蒋磊 周明旭 +1 位作者 夏芃芃 朱国强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51-1560,共10页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发展中国家人群腹泻的主要原因,一直是西方国家旅行者腹泻的最常见病因,也是引起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根据ETEC产生热敏和(或)热稳定肠毒素特性可以将其...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是发展中国家人群腹泻的主要原因,一直是西方国家旅行者腹泻的最常见病因,也是引起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根据ETEC产生热敏和(或)热稳定肠毒素特性可以将其分类成不同致病型。针对这类重要病原体的疫苗研发目前仍然面临着艰难的挑战。本文综述了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两方面介绍致病菌的多种毒力因子以及作为靶标研发疫苗的潜力,分析了病原与不同宿主易感性的差异,为针对ETEC新型疫苗的研发和有效预防ETEC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机制 肠毒素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疫苗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
原文传递
牛支原体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郭雨丝 陈颖钰 +1 位作者 赵刚 郭爱珍 《中国奶牛》 2015年第14期36-41,共6页
牛支原体病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以肺炎、结膜炎、关节炎、中耳炎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牛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和毒力相关因子还不是很清楚,但有研究发现可变表面脂蛋白、黏附因子等可能与致病性相关。目前国内外用... 牛支原体病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以肺炎、结膜炎、关节炎、中耳炎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牛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和毒力相关因子还不是很清楚,但有研究发现可变表面脂蛋白、黏附因子等可能与致病性相关。目前国内外用于确诊牛支原体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病原体的分离鉴定、核酸诊断和血清学检测等;牛支原体疫苗被认为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可检测的Ig M、Ig G1、Ig G2、和Ig A等抗体反应。预防该病可通过加强牛群引进及饲养管理,对已发病牛群进行疫病控制与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肺炎 致病机制 耐药 诊断 疫苗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迎青 杨媚 +2 位作者 兰波 周而勋 李湘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8期245-250,共6页
从水稻纹枯病菌侵染过程及其2个主要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3个方面简述了水稻纹枯病菌致病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与比较了两大致病因子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的不同致病机制,旨在为水稻纹枯病的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致病机理 毒素 细胞壁降解酶
下载PDF
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朱立国 唐彬 +3 位作者 陈忻 尹逊路 陈琳 银河 《现代中医临床》 2020年第1期66-70,共5页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造成脊髓功能损伤的疾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乃至青年人健康的常见颈椎疾患之一。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其中医治疗也各异,缺乏对脊髓型颈椎病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及相应的治疗原则。中药内服是中医药...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造成脊髓功能损伤的疾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乃至青年人健康的常见颈椎疾患之一。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其中医治疗也各异,缺乏对脊髓型颈椎病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及相应的治疗原则。中药内服是中医药治疗CSM的主要手段,可配合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对轻中度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且在改善术后的残留症状及并发症方面有显著的疗效。本文从中医治则出发,就近年来中药治疗CSM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发病机理 中药 治法
原文传递
一些重要作物拟茎点霉属病原生物学及致病机制研究概况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岳平 瞿华香 +3 位作者 罗绍春 易克贤 谢丙炎 陈光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3期327-332,共6页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是腔孢纲球壳孢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含有100多个不同的种,可寄生于70多种不同科的植物。该属病原菌地域分布广泛,引起植物的叶枯、枝枯、烂茎、溃疡及果腐等严重病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综述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拟...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是腔孢纲球壳孢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含有100多个不同的种,可寄生于70多种不同科的植物。该属病原菌地域分布广泛,引起植物的叶枯、枝枯、烂茎、溃疡及果腐等严重病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综述了一些主要作物的拟茎点霉属真菌病害在发生特点、致病症状及特性、生活周期循环、病害生化防控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今后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认为今后应加强从组织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明确其致病机制,鉴定该属的致病特异性,并构建抗病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等为病害安全、高效防控提供基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茎点霉 真菌病害 致病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琪 李英卓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452-455,共4页
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es cataract,DC)是一类重要的代谢型白内障,其公认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但是在白内障初期也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其发展。因此,系统地了解DC的发病机制对研究防治DC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DC的发病机制进行介... 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es cataract,DC)是一类重要的代谢型白内障,其公认的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但是在白内障初期也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其发展。因此,系统地了解DC的发病机制对研究防治DC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DC的发病机制进行介绍,并概述总结了近年来药物在DC防治过程的研究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白内障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危害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共3页
该文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Leptographiumyunnanense的危害机理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L .yunnanense在与小蠹虫伴随侵入后 ,产生致病毒素对寄主树木进行危害 ,从而辅助纵坑切梢小蠹成功定殖于寄主树木内。该毒素在低浓度条件下仍维持... 该文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Leptographiumyunnanense的危害机理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L .yunnanense在与小蠹虫伴随侵入后 ,产生致病毒素对寄主树木进行危害 ,从而辅助纵坑切梢小蠹成功定殖于寄主树木内。该毒素在低浓度条件下仍维持一定的致病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伴生菌 危害机理 毒素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少见病因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华 刘智舒 姚长江 《医学综述》 2012年第7期1054-1056,共3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短暂性发作,临床常见。它的一些常见病因已为临床医师所熟悉,但临床上一些特殊病因引发的TIA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了误诊的发生。TIA少见病因包括低血糖、慢性硬膜下血肿...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短暂性发作,临床常见。它的一些常见病因已为临床医师所熟悉,但临床上一些特殊病因引发的TIA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了误诊的发生。TIA少见病因包括低血糖、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肿瘤、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出血、偏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动脉夹层等。现就这些病因导致TIA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见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猪细小病毒的致病机制与防控策略 被引量:12
11
作者 仇铮 任晓峰 崔尚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0,共5页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引起初孕母猪的繁殖障碍、仔猪的皮肤炎症和肠炎性腹泻.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上各不相同.近年来,PP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发生较多,是导致很多疾病综合征的病原...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引起初孕母猪的繁殖障碍、仔猪的皮肤炎症和肠炎性腹泻.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上各不相同.近年来,PP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发生较多,是导致很多疾病综合征的病原之一.本文主要针对猪细小病毒的病原、致病机制和防控策略做一综述,以期对动物细小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致病机制
下载PDF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殷相平 任晓峰 柳纪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3,共5页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是引起仔猪严重腹泻的一种动物冠状病毒.本文就TGEV的基因组结构、主要结构蛋白及功能、病毒繁殖与复制、病毒受体、病毒变异以及病毒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是引起仔猪严重腹泻的一种动物冠状病毒.本文就TGEV的基因组结构、主要结构蛋白及功能、病毒繁殖与复制、病毒受体、病毒变异以及病毒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综述.这些资料有助于理解TGE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遗传与变异规律,对新型疫苗的研发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致病机制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利俊 王鑫 陈华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年第4期223-224,218,共3页
肺炎支原体(MP)常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它除了肺部症状外还可伴有广泛多系统、多器官的肺外并发症。对于MP的致病机制主要倾向于呼吸道上皮细胞黏附、直接侵入学说和免疫学发病机制。文章系统综述了目前MP致病机制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致病机制
下载PDF
慢性高原心脏病患者肾素系统活性的变化及在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英悦 罗登晨 +1 位作者 罗远沛 宁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74-276,共3页
对26例代偿期慢性高原心脏病(HACO)Ⅰ级心功能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PRA、ATⅡ含量明显增高(P<0.05),并与PaO_2呈显著负相关(r=... 对26例代偿期慢性高原心脏病(HACO)Ⅰ级心功能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醛固酮(ALD)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PRA、ATⅡ含量明显增高(P<0.05),并与PaO_2呈显著负相关(r=-0.5206,P<0.01),结果表明HACC患者肾素系统(RAS)活性明显增强,并可能在HA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性 心脏病 肾素系统 病理
下载PDF
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监控 被引量:11
15
作者 兰述 徐红华 +1 位作者 李铁晶 许岩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4-160,共7页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文章详细论述了几种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霍乱弧菌的治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并讨论了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文章详细论述了几种主要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霍乱弧菌的治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并讨论了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变化以及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致病机理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监控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及其治疗方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林苗 江剑平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4期144-148,共5页
幽门螺杆菌被世卫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超过50%。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消化及非消化系统疾病。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引发的疾病、致病机制及基本疗法,为幽门... 幽门螺杆菌被世卫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已超过50%。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消化及非消化系统疾病。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引发的疾病、致病机制及基本疗法,为幽门螺杆菌致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消化系统疾病 非消化系统疾病 致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素果 曾焱华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6年第4期42-47,共6页
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膜表面含有丰富的脂质相关膜蛋白(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LAMPs),LAMPs在支原体对宿主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支原体LAMPs致病机制可为开发针对性疫苗和有效... 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膜表面含有丰富的脂质相关膜蛋白(Lipid-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s,LAMPs),LAMPs在支原体对宿主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支原体LAMPs致病机制可为开发针对性疫苗和有效药物提供依据。根据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对支原体LAMPs的结构特点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脂质相关膜蛋白 致病机制
下载PDF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义 王庆林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8-52,共5页
肝纤维化是对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肝纤维化的特征改变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 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被认为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在纤维形成过程中,促纤维形成细... 肝纤维化是对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肝纤维化的特征改变是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 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被认为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在纤维形成过程中,促纤维形成细胞、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及其抑制因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肝星状细胞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早老症(HGPS)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7
19
作者 曾涛 刘新光 周中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87-694,共8页
早老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是一种早发而严重的过早老化性疾病.它是由于编码A/C型核纤层蛋白的LMNA基因发生点突变而引起.这个突变激活了基因11号外显子上一个隐蔽的剪接位点,产生了一种被截短了50个氨基酸的A... 早老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HGPS)是一种早发而严重的过早老化性疾病.它是由于编码A/C型核纤层蛋白的LMNA基因发生点突变而引起.这个突变激活了基因11号外显子上一个隐蔽的剪接位点,产生了一种被截短了50个氨基酸的A型核纤层蛋白.然而,一个广泛分布于核膜上结构蛋白的突变,如何引起HGPS患者的早老表现,目前还不太清楚.最近研究发现,HGPS患者的细胞核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各种异常,主要表现在:progerin蓄积与核变形、细胞核机械性质的改变、组蛋白修饰方式与外遗传控制的改变、基因表达调控异常、p53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和基因组不稳定等方面.目前存在机械应激假说和基因表达失控假说两种假说解释HGPS的发病机制.对于HGPS患者,尚无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但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治疗策略,如应用法尼基化的抑制剂、反义寡核苷酸和RNA干扰方法.HGPS被认为是研究正常衰老机制的一个模型.对HGPS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型核纤层蛋白和核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在生理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老症 发病机制 治疗策略 A型核纤层蛋白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制与防控措施 被引量:7
20
作者 廖飞 黄增荣 +5 位作者 赵孝木 莫心虎 吴通奎 姜艳 黄功明 杨先富 《贵州畜牧兽医》 2015年第1期20-23,共4页
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该病毒的传染源及长期贮存宿主,该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的神经症状、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仔猪死亡率较高;耐过猪则生长减缓甚至成僵... 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该病毒的传染源及长期贮存宿主,该病毒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的神经症状、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仔猪死亡率较高;耐过猪则生长减缓甚至成僵猪。近年来,PRV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发生较多,是导致很多疾病综合征的病原之一。文章主要针对猪伪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和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毒 致病机制 防控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