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P5程序应用于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熊万玉 宫厚军 +2 位作者 郗昭 卓文彬 黄彦平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应用实验数据对RELAP5/MOD3.3程序应用于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系统投入初期,由于RELAP5程序的一维流动假设,针对事故冷却水池早期的内部三维对流传热模拟存在不足;系统投入后期,冷却水池内部传热为泡核沸... 应用实验数据对RELAP5/MOD3.3程序应用于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系统投入初期,由于RELAP5程序的一维流动假设,针对事故冷却水池早期的内部三维对流传热模拟存在不足;系统投入后期,冷却水池内部传热为泡核沸腾,池式沸腾换热占主导地位,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吻合,RELAP5/MOD3.3程序基本适用于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稳态运行特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 余热排出系统 热工水力 RELAP5
原文传递
AC-600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 被引量:6
2
作者 柏平 谭祚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9-23,共5页
本文介绍了 AC-600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特点,在各种事故情况下这些安全系统的运行,以及与现有压水堆核电厂专设安全设施在安全,可靠性方面的比较.
关键词 非能动 核电厂 安全注射 安全系统
下载PDF
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郗昭 熊万玉 +3 位作者 谢峰 宫厚军 卓文彬 李朋洲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共3页
利用三代核电非能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ESPRIT),开展了华龙1号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S)自然循环特性实验。对PRS系统稳态特性实验研究和72 h长期自然循环特性的实验装置、实验工况和实验结果进行了介绍。实验结果表明,PRS系统和冷却器0.5... 利用三代核电非能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ESPRIT),开展了华龙1号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S)自然循环特性实验。对PRS系统稳态特性实验研究和72 h长期自然循环特性的实验装置、实验工况和实验结果进行了介绍。实验结果表明,PRS系统和冷却器0.5%FP的设计能力是可以达到的,且系统还具有稳定带出0.8%FP堆芯热量的能力,PRS系统能够在无人员干预的条件下安全带出全厂断电事故发生后72 h堆芯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 余热排出系统 三代核电非能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 华龙1号
原文传递
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自然循环数值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宋阳 李卫华 李胜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767-770,共4页
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C型管束结构,采用Fluent软件以管内管外耦合的方法进行了流动及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水箱内中心管束内及水箱内自然循环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为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设计和余热排出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非能动余热排出 热交换器 计算流体力学 自然对流 FLUENT
下载PDF
采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实验数据对RELAP5程序的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于雷 谢海燕 +1 位作者 桂学文 蔡章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78-684,共7页
利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1∶10原理性实验台架的稳态实验与启动实验数据,对RELAP5/MOD3.2程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对于本原理性实验系统,RELAP5/MOD3.2程序过低估算了蒸汽流速对蒸汽凝结换热系数的影响,因而,程序中垂直管内的蒸汽凝结换... 利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1∶10原理性实验台架的稳态实验与启动实验数据,对RELAP5/MOD3.2程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对于本原理性实验系统,RELAP5/MOD3.2程序过低估算了蒸汽流速对蒸汽凝结换热系数的影响,因而,程序中垂直管内的蒸汽凝结换热系数偏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大。对RELAP5/MOD3.2程序垂直管内蒸汽凝结换热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评价结果表明:采用RELAP5/MOD3.2程序对该类型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计算,需对程序中垂直管内的蒸汽凝结换热模型进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余热排出 RELAP5程序 凝结换热 原理性实验
下载PDF
AC600核电站断电事故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阎义洲 臧希年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20-23,共4页
我国先进压水堆核电站设计中采用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它由蒸汽发生器及空气冷却器构成的汽水回路和空气回路组成。本文在RELAP5程序中补充了空气壁面换热结构关系式,分析先进的压水堆核电站(AC600)全厂断电事故后的瞬态行为。结果表明... 我国先进压水堆核电站设计中采用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它由蒸汽发生器及空气冷却器构成的汽水回路和空气回路组成。本文在RELAP5程序中补充了空气壁面换热结构关系式,分析先进的压水堆核电站(AC600)全厂断电事故后的瞬态行为。结果表明:烟囱高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核电站 断电 事故分析
下载PDF
螺旋半圆管夹套式余热排出装置传热分析及设计程序开发
7
作者 门启明 袁舒梦 +3 位作者 李经怀 巢孟科 杨星 王健 《中国重型装备》 2024年第4期145-149,154,共6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小型反应堆的螺旋半圆管夹套式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利用螺旋半圆管夹套具有的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与反应堆主容器形成一体化的紧凑设计。基于此,对螺旋半圆管夹套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传热计算模型并基于此... 提出一种适用于小型反应堆的螺旋半圆管夹套式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利用螺旋半圆管夹套具有的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与反应堆主容器形成一体化的紧凑设计。基于此,对螺旋半圆管夹套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传热计算模型并基于此开发了热工设计程序,通过与公开文献中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可以用于半圆管夹套式余热排出装置的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余热排出 螺旋半圆管夹套 传热分析 计算模型 设计程序
下载PDF
核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俞冀阳 俞尔俊 贾宝山 《核安全》 2004年第4期35-39,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船用核动力装置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方案设计。该系统利用三个回路的自然循环,把余热排到最终热阱。利用RETRAN02程序,结合陆奥堆的参数,对该系统余热排出能力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影响余热排出能力的几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核反应堆 自然循环 关键因素 能力 适用 影响 程序 方案设计 计算
下载PDF
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及验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薇 张亚男 +2 位作者 曹夏昕 阎昌琪 张往锁 《中国核电》 2012年第2期118-125,共8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设计方案,该方案以高位水箱为最终热阱,采用在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建立自然循环的方式间接地带走堆芯余热。以大亚湾核电站主冷却剂系统为载体,用RELAP5/MOD3.2程序分析了全厂断电事故下,PRHRS的... 提出了一种新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设计方案,该方案以高位水箱为最终热阱,采用在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建立自然循环的方式间接地带走堆芯余热。以大亚湾核电站主冷却剂系统为载体,用RELAP5/MOD3.2程序分析了全厂断电事故下,PRHRS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后,余热排出系统内可较快地建立起循环流动,带走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热量,在一段时间内保证反应堆安全,证明系统设计合理、有效。并分析了换热器布置高度、系统投入时间及换热面积对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 余热排出系统 全厂断电
下载PDF
含绕丝棒束低流速时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志伟 李虹锐 +4 位作者 薛秀丽 曾泽华 刘瑞 刘健 罗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0-967,共8页
钠冷快堆含绕丝棒束组件低流速时的摩擦阻力特性,是设计钠冷快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重要参数。使用水作为测量介质,采用改进的液柱测压方法,准确测量了一个有机玻璃材质37棒绕丝棒束组件雷诺数Re=200~1 100时的摩擦阻力特性。结... 钠冷快堆含绕丝棒束组件低流速时的摩擦阻力特性,是设计钠冷快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重要参数。使用水作为测量介质,采用改进的液柱测压方法,准确测量了一个有机玻璃材质37棒绕丝棒束组件雷诺数Re=200~1 100时的摩擦阻力特性。结果表明,被测量组件从层流向湍流转捩的临界Re为370。组件的入口段长度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流动开始向湍流转变而减小。现有的绕丝棒束摩擦阻力系数经验公式中,UCTD公式与实验值最接近:在层流区,UCTD公式高估了约7%,在层流向湍流转换区,UCTD公式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一致。同时,UCTD和CTS公式还高估了组件从层流向湍流转捩的临界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丝棒束 摩擦阻力 非能动余热排出 层流
下载PDF
模块化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书淳 鲁剑超 +1 位作者 彭诗念 张显均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155,共4页
针对初步设计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方案并结合模块化反应堆的结构和运行特点,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体和节点划分并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采用数值迭代方法和通用热工水力分析程序,分析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瞬态热工水力特性... 针对初步设计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方案并结合模块化反应堆的结构和运行特点,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体和节点划分并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采用数值迭代方法和通用热工水力分析程序,分析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瞬态热工水力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堆发生断电事故后,系统自然循环可以很快建立;在非能动余热排出过程中,换热器中二次侧始终为液相,没有发生流动不稳定;应急冷却器换热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系统余热排出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压水堆 非能动余热排出 瞬态热工水力特性
原文传递
船用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贺军 蔡报炜 武玉增 《应用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为解决船用核动力装置发生全船断电后的热量导出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船用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以缓冲水箱为中间导热载体,以海水为最终热阱,采用在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建立自然循环的方式间接地带走堆芯余热。以... 为解决船用核动力装置发生全船断电后的热量导出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船用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以缓冲水箱为中间导热载体,以海水为最终热阱,采用在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建立自然循环的方式间接地带走堆芯余热。以国外典型核动力舰船的数据作为参考,以全船断电事故为案例,用RELAP5程序分析了该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后,余热排出系统内可较快地建立起自然循环,并依靠自然循环带走反应堆的剩余发热,在事故后可保证反应堆安全,证明系统设计合理、有效。本文也进一步分析了设计容量、换热器布置位置、船用环境等对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类似船用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 余热排出 缓冲水箱 摇摆 二次侧 核动力装置 全船断电 RELAP5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o the Analysis of HTTR Reactor Cavity Natural Convection
13
作者 臧希年 黄冰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1999年第1期81-84,共4页
An attempt i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the revised K FIX code to the solution to natural convection. The new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benchmark problem of the IAEA coordinated research program (CRP 3) on hea... An attempt i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ability of the revised K FIX code to the solution to natural convection. The new experimental data of the benchmark problem of the IAEA coordinated research program (CRP 3) on heat transport and afterheat removal for GCRs under accident conditions provided by JAERI are used to calculate nitrogen natural convection in the pressurized vessel and air natural convection in the reactor cavity by using this revised code. Based on analysis, a refined mesh is used to solve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o as to get more detailed and more accurate result. The obtained velocity profil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TRIO EF code and the result of Bechtel laboratory. It can be drawn that the revised K FIX code can be used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convection high temperature test reactor 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原文传递
低温堆余热排出系统启动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涛 杨瑞昌 贾斗南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075-1078,共4页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是200MW低温供热堆重要的安全保障系统,其启动方式对整个系统运行过程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合适数学物理模型,编制计算机程序仿真模拟零流量和微流量两种启动,选择高精度Gear算法,研究启动方式对整个系统运...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是200MW低温供热堆重要的安全保障系统,其启动方式对整个系统运行过程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立合适数学物理模型,编制计算机程序仿真模拟零流量和微流量两种启动,选择高精度Gear算法,研究启动方式对整个系统运行过程影响,掌握其稳态和瞬态工况下的热工水力特性,就瞬态变化过程做出比较分析。微流量启动使余热排出系统参数波动变大,达到稳定过程的时间变长。冬季选择微流量,保持管内流动,可以防冻;夏天选择零流量,可以提高系统敏感性和响应速度。根据不同环境,选择适当启动方式。仿真对系统实际的设计和操作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安全 非能动自然循环 余热排出系统 零流量 微流量 启动
原文传递
全厂断电工况下ACME台架PRHR HX模化失真分析
15
作者 刘宇生 许超 +3 位作者 谭思超 靖剑平 庄少欣 王楠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89-1695,共7页
在大型先进非能动核电厂安全审评过程中,我国核安全监管机构利用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整体试验(ad⁃vanced core-cooling mechanism experiment,ACME)开展了全厂断电(station blackout,SBO)整体效应试验,为评估缩比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pa... 在大型先进非能动核电厂安全审评过程中,我国核安全监管机构利用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整体试验(ad⁃vanced core-cooling mechanism experiment,ACME)开展了全厂断电(station blackout,SBO)整体效应试验,为评估缩比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heat exchanger,PRHR HX)对原型性能的再现能力,本文分析了缩比PRHR HX的流动换热特性,利用多级双向模化分析方法开展了PRHR HX支路自然循环现象的模化分析,研究了SBO试验PRHR HX的失真特性。结果表明:以热阱数为主要模化准则的缩比PRHR HX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事故期间可有效载出堆芯衰变热,实现与堆芯衰变功率的匹配;ACME缩比PRHR换热器以可接受的失真再现了原型的换热能力、通流能力和流动阻力特性;事故瞬态过程中,PRHR自然循环过程的特征时间和模化准则数均呈现动态变化,导致缩比PRHR HX的模化失真也具有显著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厂断电 试验模拟 比例分析 自然循环 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整体试验 比例失真 动态特性 非能动余热排出
下载PDF
“华龙一号”二回路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改进
16
作者 朱达睿 《中国核电》 2018年第4期443-445,共3页
介绍了非能动设计在压水堆核电机组二回路余热导出方面的工程应用。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在建堆型"华龙一号"中的二回路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S)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系统的设备组成、机组在不同运行条件下PRS系统的运行模式。对PRS... 介绍了非能动设计在压水堆核电机组二回路余热导出方面的工程应用。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在建堆型"华龙一号"中的二回路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S)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系统的设备组成、机组在不同运行条件下PRS系统的运行模式。对PRS系统投运后从热源和热阱两方面对系统运行特性进行定性分析。分析了系统自动控制逻辑中主要因素的不同触发现象对P R S系统投运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系统控制逻辑提出了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龙一号” 非能动 二回路 余热排出 控制逻辑
下载PDF
熔盐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空气冷却与水冷却方案比较分析
17
作者 孙露 孙立成 +2 位作者 阎昌琪 法丹 王纳秀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1,共4页
以美国10 MW熔盐实验堆(MSRE)为研究对象,设计空气冷却和水冷却2种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C++语言编程,分别对系统的主要特性进行研究,并对2种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空气冷却和水冷却均... 以美国10 MW熔盐实验堆(MSRE)为研究对象,设计空气冷却和水冷却2种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C++语言编程,分别对系统的主要特性进行研究,并对2种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空气冷却和水冷却均能满足系统的排热要求,并能形成稳定的自然循环,但从长期冷却性能方面看,空气冷却方案的综合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堆 空气冷却 水冷却 非能动 余热排出系统
原文传递
反应堆内局部自然循环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的影响
18
作者 于雷 鄢炳火 刘守相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9期216-219,共4页
为研究反应堆堆内局部自然循环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的影响,利用改进的RELAP5/MOD3.2程序对核动力装置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与理论研究,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了校核。研究表明:在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运行条件下,由于反应堆上封头... 为研究反应堆堆内局部自然循环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的影响,利用改进的RELAP5/MOD3.2程序对核动力装置及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与理论研究,并利用试验数据进行了校核。研究表明:在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运行条件下,由于反应堆上封头旁流及反应堆入口漏流通道的存在,在反应堆活性区、上封头、环腔及下腔室之间构成了局部自然循环流动现象;在主回路自然循环能力较弱时,堆内产生的局部自然循环流动占优,反应堆衰变热无法顺利带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非能动余热排出 局部循环
下载PDF
补水箱水装量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喻娜 李峰 +3 位作者 周科 冉旭 初晓 张晓华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6-750,756,共6页
为了补充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过程中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流体的损失量,设置了补水箱。采用RELAP5程序进行建模分析,评估不同补水箱初始水装量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补水箱有利于建立蒸汽发生器内部长期的... 为了补充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过程中蒸汽发生器二次侧流体的损失量,设置了补水箱。采用RELAP5程序进行建模分析,评估不同补水箱初始水装量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补水箱有利于建立蒸汽发生器内部长期的稳定运行状态;补水箱初始水装量越高,在补水阶段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换热能力抑制效应越明显,但补水结束后的长期阶段,由前期补水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所造成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能动余热排出 补水箱 RELAP5程序
下载PDF
基于密度锁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特性分析
20
作者 陈薇 阎昌琪 +1 位作者 谷海峰 张楠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88,共5页
以基于密度锁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为背景,通过实验对该系统正常运行时密度锁的封闭特性及事故工况下密度锁的开启特性进行了分析验证。用RELAP5/MOD3.2程序对发生事故时非能动余热排出回路瞬态运行特性进行了仿真,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以基于密度锁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为背景,通过实验对该系统正常运行时密度锁的封闭特性及事故工况下密度锁的开启特性进行了分析验证。用RELAP5/MOD3.2程序对发生事故时非能动余热排出回路瞬态运行特性进行了仿真,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二者均符合较好。结果表明,正常工况下,密度锁能有效隔离主回路和余热排出回路,余热排出回路处于非工作状态;事故发生时,在较大的重力蓄能作用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能够瞬间投入工作,并逐渐建立稳定的自然循环以载出余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锁 非能动余热排出 RELAP5/MOD3.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