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5
1
作者 欧阳强 肖湘生 +3 位作者 董伟华 张电波 董生 刘加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 110例 ,经导管动脉栓塞 (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 ,分 1~ 3次达到控制目的。脾栓塞采用 35 5~ 5 ...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 110例 ,经导管动脉栓塞 (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 ,分 1~ 3次达到控制目的。脾栓塞采用 35 5~ 5 0 0 μmPVA微粒 ,脾下极动脉超选部分性脾栓塞。采集每次脾栓塞术前、术后资料 ,包括症状、体征、外周血象、增强CT ,上消化道内镜所见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共行部分性脾栓塞 172例次。栓塞范围 30 %~ 6 0 %。栓塞后有 134例次出现发热 ,持续 3~ 30d ,12 6例次出现腹痛 ,其中 2 7例次需用强效止痛药物。少量胸腔积液 6例次 ,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 2 4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 (BPC)开始升高 (P <0 .0 5 ) ,末次栓塞后 3个月白细胞维持在正常值为 6 7例 ,BPC维持在正常值为 82例。术后食欲、体能以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均有所改善。结论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能有效改善血象 ,提高机体免疫力 ,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性脾栓塞 介入治疗 肝癌 脾功能亢进 疗效观察 经导管动脉栓塞
下载PDF
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 in cirrhotic patients 被引量:32
2
作者 Tyson A Hadduck Justin P McWilliams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4年第5期160-168,共9页
Splenomegaly is a common sequela of cirrhosis, and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hematologic indices including 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PSE) has been demonstrated ... Splenomegaly is a common sequela of cirrhosis, and i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hematologic indices including 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Parti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PSE)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hematologic indices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splenomegaly. This is particularly valuable amongst those cirrhotic patients who are not viable candidates for splenectomy. Although PSE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decades ago, it has recently received increased attention. Presently, PSE is being utilized to address a number of clinical concerns in the setting of cirrhosis, including: decreased hematologic indices, portal hypertension and its associated sequela, and 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 Following PSE patient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latelets and leukocytes. Though progressive decline of hematologic indices occur following PSE, they remain improved as compared to pre-procedural values over long-term follow-up. PSE, however, is not without risk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procedure may occur.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of PSE is post-embolization syndrome, which involves a constellation of symptoms including fever, pain, and nausea/vomiting.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has been shown to increase as the percent of total splenic volume embolized increas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literature in re-gards to PSE in cirrhotic patients and to highlight their techniques, and statistically summarize their results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CIRRHOSIS Liver disease THROMBOCYTOPENIA LEUKOPENIA
下载PDF
脾动脉栓塞与脾切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卢武胜 贺庆 +2 位作者 郑志勇 吴少平 徐大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399-401,共3页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46例和脾切除33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46例和脾切除33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继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01),但两组患者中脾切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改善明显优于脾动脉栓塞组,而白细胞计数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脾动脉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脾切除组(P<0.001)。结论对于腹水较多、门脉高压明显、脾脏巨大的患者不宜行脾动脉栓塞治疗,行脾切除术较好;对于肝脏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高龄和伴肝癌的脾功能亢进患者宜行脾动脉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栓塞 脾切除 脾功能亢进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家华 李茂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58,共4页
门静脉高压症常继发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脾肿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腹水,同时亦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众多临床研究证明,部分性脾栓塞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门脉高压症、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分析门脉高压与脾脏肿... 门静脉高压症常继发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脾肿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腹水,同时亦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众多临床研究证明,部分性脾栓塞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门脉高压症、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分析门脉高压与脾脏肿大的血流动力学关系,综述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现状,并评价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门静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Effect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hypersplenism 被引量:18
5
作者 Gui-Yun Jin Chuan-Zhu Lv +2 位作者 Tang Deng Shao-Wen Cheng Chao-Qian L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6年第7期688-692,共5页
Objective:To discover the effect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hypersplenism.Methods:Patients involved in the study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inclu... Objective:To discover the effect of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hypersplenism.Methods:Patients involved in the study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including control group,experimental group,and complication group.Numbers of CD3^+,CD4^+ and CD8^+ T cells and CD4^+CD25^+CDl27^(low/-) Treg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before surgery,1 month,6 months,1 year,and 2 years after surgery were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active cell sorting(FACS).Contents of immunoglobulins(IgA,IgG and IgM) were analyzed by auto immunoassay analyzer.Results: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from experimental group,numbers of CD3^+,CD4^+ and CD8^+ T cells initially declined,but afterwards increased to normal level;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from complication group,CD3^+ and CD8^+ T cells showed the same trend,but the number of CD4^+ T cells was below normal level at all detection times.Furthermore,CD3^+,CD4^+ and CD8^+ T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from complication group were initially less than those in experimental group,and afterwards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two groups.In patients from both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mplication group,the number of CD4^+CD25^+CDl27^(low/-)Treg cells increased 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and gradually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CD4^+CD25^+CDl27^(low/-)Treg cell counts in patients from complication group were initially more than those in patients from experimental group 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but then they were comparable.Furthermore,contents of immunoglobulins(IgA,IgG and IgM) were comparable in three groups at all detection times.Conclusion: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nfluenced the immune function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hypersplenism in the short term but the immune function could afterwards gradually restore to normal.Our results implicated that measures that prevent infection and improve immune function were necessary in early stage after undergoing PSE in order to reduce complic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RAL hepatitis type B CIRRHOSIS HYPERSPLENISM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Immune function
下载PDF
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花迎雪 颜志平 +4 位作者 程永德 乔德林 周兵 陈石伟 李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665-668,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缓解,联合术式患者曲张静脉全部得到栓塞,A组术前、术后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奇静脉内径变小(P<0.01),血流量下降(P<0.01),血流速度降低(P<0.01);B组门脉管径变小,流速降低,流量下降(P<0.01),但奇静脉管径无明显改变,流速降低,流量下降。两组奇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随访13~16个月,B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例,继发性门脉血栓形成1例,而A组未再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出现门脉高压性胃肠病(PHG)2例(均有胃镜证实)。结论联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部分脾栓塞术 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下载PDF
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癌伴脾亢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马立辉 周健 +3 位作者 史丽民 胡大为 王助新 崔亮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9-675,共7页
目的:研究脾切除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癌伴脾亢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肝癌合并脾亢的患者69例,全部经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肝癌合并脾亢,随机分为两组,其中PSE组37例,脾切除组32例.PSE组实施肝癌介入治疗同时... 目的:研究脾切除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癌伴脾亢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肝癌合并脾亢的患者69例,全部经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肝癌合并脾亢,随机分为两组,其中PSE组37例,脾切除组32例.PSE组实施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行PSE(双介入)治疗,脾切除组实施肝癌介入治疗同时行外科切脾.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的外周血象、免疫系统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在PSE组,术后测WBC、PLT,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测RBC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脾切除组,术后测WBC、PLT,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测RBC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测PSE组与脾切除组的CD4+、CD4+/CD8+,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7d、术后28d测CD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t=16.063,9.409,P<0.05).术后7d、术后28d测CD4+/CD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t=2.060,2.228,P<0.05).在PSE组,术后测CD4+、CD4+/CD8+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脾切除组,术后测CD4+、CD4+/CD8+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热、腹痛、腹水、胸腔积液)发生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SE与传统脾切除术相比,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等优点,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栓塞术 脾切除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选择性脾部分栓塞术在治疗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柏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8期616-618,622,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脾部分栓塞术在治疗I-II级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油市九O三医院收治的100例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61例(脾切除术组)、B组39例(介入组),对比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输... 目的:探讨选择性脾部分栓塞术在治疗I-II级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油市九O三医院收治的100例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61例(脾切除术组)、B组39例(介入组),对比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前后患者免疫状况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的手术成功率(90.16%)与B组的(94.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及28 d,A组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的CD8+显著高于B组(P<0.05);术后14 d及28d,A组的Ig A、Ig G、Ig M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脾部分栓塞术对Ⅰ~Ⅱ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手术效果与脾切除术效果相当,但创伤较小、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 部分脾动脉栓塞 外伤性脾破裂
下载PDF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孟增 刘沧君 +1 位作者 路福志 鲁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脾功能亢进行脾部分栓塞时对门脉压力及外周血液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脾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计数直径>1mm的脾内动脉血管数。用明胶海绵碎屑(1mm×1mm×1mm)或PVA颗粒... 目的探讨脾功能亢进行脾部分栓塞时对门脉压力及外周血液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脾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计数直径>1mm的脾内动脉血管数。用明胶海绵碎屑(1mm×1mm×1mm)或PVA颗粒实行脾动脉栓塞,栓塞上述血管的60%~80%,并进行1~36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随访观察对比手术前后门脉压力、血液成分的变化。结果平均门脉压力由4.05kPa降至2.51kPa,外周血液红细胞由2.0×1012/L升至4.20×1012/L,白细胞从3.2×109/L升至5.0×109/L,血小板从40×109/L升至150×109/L。食管静脉曲张引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中,术后3例未再出血。结论栓塞程度以脾血管数为计数单位,控制在60%~80%时,可较好地改善脾功能亢进患者外周血象、门静脉压力,减轻食管静脉曲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脾动脉栓塞治疗 部分性 食管静脉曲张程度 选择性插管造影 门脉压力 上消化道出血 脾部分栓塞 PVA颗粒 血液红细胞 门静脉压力 血液变化 明胶海绵 手术前后 随访观察 血液成分 计数单位 栓塞程度 外周血象 血管数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素 胡继红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6-549,共4页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不同栓塞材料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 肝脏血流变化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秦建平 蒋明德 +5 位作者 徐辉 曾维政 何乾文 吴晓玲 汪庆华 顾明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26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PSE。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术前及...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26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PSE。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术前及术后3~6个月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测定脾脏长径及厚度。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除8例栓塞面积〈30%者外,术后3~6个月118例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逐步上升(P〈0.01),脾脏长径、厚度缩小(P〈0.05)。术后共有4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66例栓塞面积在30%~60%,出现4例并发症;42例栓塞面积60%~80%左右的患者27例出现并发症,栓塞面积〉80%的10例患者全部出现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胸水、腹水、顽固性呃逆、左下肺炎、膈下脓肿、门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栓塞面积密切相关(P〈0.01)。结论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充分准备及术后加强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可减少或减轻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部分脾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症:与外科手术比较 被引量:14
12
作者 宫卫东 薛克 +6 位作者 褚延魁 王青 阳威 权辉 杨鹏 王执民 吴智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9/L和(3.63±1.05)×109/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9/L和(163±91)×109/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9/L和(41.0±12.5)×109/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9/L和(321±12.5)×109/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脾功能亢进 PGEV PSE 肝硬化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于长辉 黄纯炽 张振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8-1140,1143,共4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近期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及内镜下曲张静脉...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近期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及内镜下曲张静脉的变化等,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5d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增加(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4周后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量减小(P<0.05)。复查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不同程度缓解,11例(17.74%)在随访中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有明显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联合内镜下硬化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克勤 贾克东 +3 位作者 李娅娅 李涛 余海滨 刘金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先行脾动脉栓塞,然后常规胃镜下曲张静脉注射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EIS组36例单纯给予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所有患者在12个月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完成曲张静脉系统根除治疗后所需硬化治疗次数、硬化剂用量。结果患者完成曲张静脉根除治疗所需平均治疗次数联合治疗组为1.5次,EIS组为2.7次;完成治疗所需总的硬化剂量在联合治疗组平均为38 ml,EIS组为94 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和<0.05)。结论 PSE联合EIS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
下载PDF
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序贯脾栓塞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段旭华 韩新巍 +5 位作者 任建庄 徐苗 黄郭灏 张凯 张萌帆 陈鹏飞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2-375,共4页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常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患者体质差、活动性出血、失血性休克限制了急诊外科手术、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及胃镜下止血的实施[1].我科采用急诊经皮经肝食管-胃...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常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患者体质差、活动性出血、失血性休克限制了急诊外科手术、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及胃镜下止血的实施[1].我科采用急诊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PTVE)序贯部分脾栓塞术(PSE) (PTVE-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曲张静脉出血 静脉栓塞术 脾栓塞术 部分
原文传递
部分脾栓塞术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瑶军 刘长江 王要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7-440,共4页
部分脾栓塞术(PSE)作为一种非手术方法可规避脾切除术带来的风险。除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脾外伤、脾动脉瘤外,还能缓解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从而改善受肝血供;减少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改善外周... 部分脾栓塞术(PSE)作为一种非手术方法可规避脾切除术带来的风险。除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脾外伤、脾动脉瘤外,还能缓解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从而改善受肝血供;减少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改善外周血象以耐受大量化疗药物或干扰素治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现就PSE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治疗脾亢的现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刚刚 倪才方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99-102,共4页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一种发生于各种原因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可恢复的一组综合征。在我国主要以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造血系统疾病导致脾功能亢进为主。临床...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是一种发生于各种原因的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可恢复的一组综合征。在我国主要以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造血系统疾病导致脾功能亢进为主。临床上曾用脾切除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脾功能亢进,但是脾切除术往往伴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感染和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栓塞术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春海 杨文明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380-382,共3页
目的综述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方法通过广泛检索近几年的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脾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加强... 目的综述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进展。方法通过广泛检索近几年的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脾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加强围手术期驱铜和保肝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既保留了脾脏的功能,又解决了因脾功能亢进造成血细胞三系下降的状况。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是一个全新的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得到更多广泛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脾功能亢进 脾切除术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陶洪 马继民 +1 位作者 石哲 王胤中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9期1380-1381,共2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e Enbolization,PSE)在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Ⅲ级以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Seldinge法经脾动脉造影后行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性栓塞止血。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放置导管引流腹腔...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e Enbolization,PSE)在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Ⅲ级以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Seldinge法经脾动脉造影后行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性栓塞止血。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放置导管引流腹腔积液。结果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11例脾破裂患者一次性止血栓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30~40 min,患者术后24~48 h即可进食,引流通畅,技术成功率100%,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经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及腹腔引流术治疗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了脾脏,维护了机体的免疫机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破裂 部分脾动脉栓塞 介入性治疗 外伤性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脾栓方法后门脉压力变化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茂美 程永德 朱西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1-864,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部分脾栓塞方法(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统计学差异。方法62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作外周栓塞组和下极栓塞组,两组分别行PSE。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患者门静脉... 目的:探讨两种部分脾栓塞方法(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统计学差异。方法62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作外周栓塞组和下极栓塞组,两组分别行PSE。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脾脏长径、厚度。结果栓塞面积60%-80%者52例,〉80%者10例。术后患者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较术前降低;脾脏长径和厚度两组均较术前变小,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SE能有效地缓解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同时选择性外周动脉栓塞对门脉压力的减低比脾脏下极栓塞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脾功能亢进 部分性脾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