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金森病猴模型脑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玲 胡平 +5 位作者 吴克宁 黎锦如 刘焯霖 李春亿 李伟明 潘勇辉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3-186,F003,共5页
【目的】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吡贝地尔治疗对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正常恒河猴经右侧颈总动脉注射 (一次或多次 ) 1 甲基 4 苯基 1,2 ,3,6 四氢吡啶 (MPTP)制备成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 ,... 【目的】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吡贝地尔治疗对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正常恒河猴经右侧颈总动脉注射 (一次或多次 ) 1 甲基 4 苯基 1,2 ,3,6 四氢吡啶 (MPTP)制备成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 ,术后 5~ 6周给于吡贝地尔 (泰舒达 )治疗。定期行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 TRODAT 1SPECT显像 ,测量两侧纹状体及小脑的放射性摄取计数 ,计算两侧纹状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 (r)和不对称指数 (AI)。【结果】正常猴两侧纹状体的 r接近 ,AI- 5 2 8~ 6 11;右侧颈总动脉注射MPTP后的模型猴右侧纹状体的 r降低及 AI增大比非模型猴更明显。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双侧纹状体的r同向变化 ,右侧改变更明显 ;治疗组的AI大部分升高 ;非治疗组的AI均降低。【结论】脑多巴胺转运体99mTc TRODAT 1SPECT显像有助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转运体 帕金森病/诊断 帕金森病/治疗 TRODAT-1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吡贝地尔 猕猴属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与视野平均缺损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赵颖 戴惟葭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 观察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及其与视野平均缺损深度(MD)的关系。方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临床确诊为早期PD的15例患者15只眼和18名健康人18只眼进行检查。选择内注视方式,以视盘中... 目的 观察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及其与视野平均缺损深度(MD)的关系。方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临床确诊为早期PD的15例患者15只眼和18名健康人18只眼进行检查。选择内注视方式,以视盘中心为圆心、直径为3.46mm的环形扫描。扫描分为上方、下方、颞侧、鼻侧、颞上、颞下、鼻上、鼻下8个象限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8个象限的RNFI,厚度及平均RNFL厚度。采用Humphrey-750全自动视野计对早期PD患者进行中心30—2视野检测,记录MD值,并用直线相关和回归法分析早期PD患者平均RNFL厚度与MD的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颞上、颞下、鼻上、鼻下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32.7±17.4)、(141.5±15.3)、(83.7±22.3)、(83.2±17.5)、(120.8±21.2)、(117.9±24.5)、(109.6±20.6)、(110.2±27.7)、(109.9±8.5)μm,早期PD患者上方、下方、颞侧、鼻侧、颞上、颞下、鼻上、鼻下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28.1±25.3)、(128.6±13.2)、(68.7±13.5)、(76.5±17.8)、(102.6±23.7)、(103.3±14.1)、(101.2±20.9)、(96.6±15.0)、(102.3±11.9)μm。2组比较,下方、颞侧、颞上、颞下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700,2.330,2.153,2.131;P=0.014,0.011,0.026,0.040,0.041)。早期PD患者平均RNFL厚度与MD呈负相关(t=-0.933,P〈0.0001)。结论早期PD患者上方、下方、颞侧、鼻侧、颞上、颞下、鼻上、鼻下RNFL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早期PD患者的RNFL厚度与MD值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诊断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利用 视野检查法/利用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形态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江 张沁 +5 位作者 徐国旭 毛成洁 刘晶 张艳林 刘春风 罗蔚锋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形态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 方法 37例PD患者74只眼(PD组)及同期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32名健康体检者64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技术对两组...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视网膜黄斑区形态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 方法 37例PD患者74只眼(PD组)及同期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32名健康体检者64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技术对两组受检眼黄斑区行 5 线扫描和512×128黄斑体积扫描;采用视盘容积200×200扫描模式对视盘进行扫描。对比观察两组受检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黄斑体积及视盘旁、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D患眼SD-OCT测量指标与其年龄、病程、Hoehn-Yahr及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SD-OCT检查结果显示,PD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体积较对照组受检眼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6、?3.410,P=0.012、0.001);两组受检眼之间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3,P=0.644)。两组受检眼之间视盘旁(t=?1.645,P=0.102)、上方(t=?0.775,P=0.439)、下方(t=?1.844,P=0.067)、鼻侧(t=?0.344,P=0.732)、颞侧(t=?0.541,P=0.590)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CFT及视盘旁、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与其年龄、病程、Hoehn-Yahr及UPDRSⅢ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薄,黄斑体积变小;CFT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诊断 黄斑/病理学 神经纤维/病理学 视网膜/病理生理学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99)mTc-TRODAT-1脑多巴胺转运体显像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平 陈玲 +2 位作者 张海琴 黎锦如 梁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9-480,503,F004,共4页
【目的】研究99mTc-TRODAT-1脑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帕金森病病人组29例,正常对照组12例、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组18例,于静脉给药后3h行脑SPECT显像,计算双侧纹状体与小脑的放射性比值(ST/CB),分析帕金森病病人... 【目的】研究99mTc-TRODAT-1脑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帕金森病病人组29例,正常对照组12例、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组18例,于静脉给药后3h行脑SPECT显像,计算双侧纹状体与小脑的放射性比值(ST/CB),分析帕金森病病人及帕金森综合征病人脑DAT的密度及功能状态。【结果】正常对照组左、右侧ST/CB分别为1.61±0.14和1.57±0.17。帕金森病病人组ST/CB明显降低(左侧1.06±0.30,右侧1.04±0.2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组ST/CB值分别为左侧1.59±0.18,右侧1.56±0.17,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帕金森病病人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99mTc-TRODAT-1脑多巴胺转运体SPECT显像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99m^Tc-TRODAT-l 多巴胺转运体 SPECT显像
下载PDF
^(99m)Tc-TRODAT-1脑SPECT显像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5
作者 林志坚 张海鸥 +1 位作者 吴军 高宙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2437-2439,共3页
目的:评价脑99Tcm-2β[N,N′-双(2-巯乙基)乙撑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99mTc-TRODAT-1)SPECT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显像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早期PD患... 目的:评价脑99Tcm-2β[N,N′-双(2-巯乙基)乙撑二胺基]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99mTc-TRODAT-1)SPECT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显像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早期PD患者(Hoehn-Yahr 1级12例,2级9例)及15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99mTc-TRODAT-1SPECT脑显像,剂量为740 MBq。应用计算机感兴趣区技术及2个数学模型分别计算早期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双侧纹状体体积(V,cm3)、质量(W,g),代表相应部位的多巴胺转运蛋白功能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SPECT扫描示DAT核素密度集中于双侧纹状体呈红色,左右基本对称,双侧纹状体貌似“熊猫眼”。早期PD患者双侧纹状体DAT核素分布不均匀,形状各异,其体积和质量均低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PD患者症状对侧纹状体体积和质量均显著低于症状同侧(P<0.01);Hoehn-Yahr 2级PD患者双侧纹状体DAT体积和质量均低于Hoehn-Yahr 1级PD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AT数量减少是PD发病的重要环节之一,99mTc-TRODAT-1脑SPECT显像有助于PD的早期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诊断 膜转运蛋白质类/代谢 托烷类/诊断应用 有机锝化合物/诊断应用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青少年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玉虎 唐北沙 +2 位作者 严新翔 申亚巍 许波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P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8例青少年型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例中 5例有家族史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R JP) ;症状轻、病程长 ,症状常左右不对称 ,腱反射活跃和症状波动较常见 ;头... 目的 探讨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P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8例青少年型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例中 5例有家族史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R JP) ;症状轻、病程长 ,症状常左右不对称 ,腱反射活跃和症状波动较常见 ;头部CT或MRI检查一般正常 ;对多巴制剂反应良好 ,但其所诱发的症状波动出现早。与散发性PD患者相比 ,AR JP患者发病年龄更早 ,为 (2 0 6± 5 6 8)岁 ,病程更长 ,为 (9 5±5 77)年 ,而病情较轻、症状波动和腱反射活跃更多见 ,多巴制剂不良反应更常见。结论 青少年型PD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 ,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AR JP与散发性青少年型PD临床特征不同 ,提示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型 帕金森病 临床特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发病机制 运动障碍疾病
下载PDF
多模态特征分析的帕金森病辅助诊断方法
7
作者 强薇 杜宇 +5 位作者 李信金 范向民 苏闻 陈海波 孙伟 田丰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92-2207,共16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逐步破坏患者运动功能和部分认知功能,且发病隐匿、不可治愈,为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负担.然而,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通常依赖主观评估量表,会同时受到评估者主观性、被评估者回忆偏差的影响.目前,有...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逐步破坏患者运动功能和部分认知功能,且发病隐匿、不可治愈,为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负担.然而,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通常依赖主观评估量表,会同时受到评估者主观性、被评估者回忆偏差的影响.目前,有大量研究从各个模态探索了帕金森病的生理特征,并借此提供了客观量化辅助诊断方法.但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种类繁多、影响类似,从帕金森病表征出发的单模态方法特异性问题仍有待解决.为此,搭建一套包含帕金森病异常诱发范式的多模态辅助诊断系统.首先,根据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进行特征的参数检验,构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集(p<0.05);其次,在临床环境中收集38例带有MDS-UPDRS评分量表的多模态数据;最后,基于步态和眼动模态,分析不同特征组合方式评估帕金森病的显著性;验证虚拟现实场景下高沉浸诱发型任务范式和多模态帕金森病辅助诊断系统的有效性;其中步态与眼动模态综合使用,只需要进行2–4个任务,平均AUC和平均准确率就分别能达到0.97和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特征分析 帕金森病辅助诊断 步态 眼动
下载PDF
基于樽海鞘算法优化的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模型研究与并行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马超 谭旭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26-2731,共6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慢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确,导致早期诊断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优化核极限学习机方法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研究利用混沌理论和高斯变异方法改进樽海鞘算法(salp swarm algorithm,SSA),提出一种...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慢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尚不明确,导致早期诊断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优化核极限学习机方法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研究利用混沌理论和高斯变异方法改进樽海鞘算法(salp swarm algorithm,SSA),提出一种基于进化机制的智能诊断模型ISSA-KELM。改进的SSA算法同步实现特征选择和KELM核函数的参数优化,有效地解决了模型的参数设定和最优特征选择问题,并基于OpenMP平台多线程调度处理模型,在保证模型分类精度最大化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模型在分类精度上高于已有方法,计算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验证了本模型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有助于辅助临床医生在诊断中作出更准确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选择 樽海鞘算法 帕金森病早期诊断 核极限学习机 并行优化
下载PDF
11C-CFT PET/CT显像采集时间对图像质量和帕金森病诊断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谢彬 李毓斌 +1 位作者 党哲 秦永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452-1455,共4页
目的探讨碳-11标记的苯基托烷(11C-CFT)放射性核素行正电子发射断层代谢显像(PET/CT)的采集时间对帕金森病(PD)图像质量和疾病诊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D患者110例,按照11C-CFT注射药物... 目的探讨碳-11标记的苯基托烷(11C-CFT)放射性核素行正电子发射断层代谢显像(PET/CT)的采集时间对帕金森病(PD)图像质量和疾病诊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9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PD患者110例,按照11C-CFT注射药物后PET/CT采集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A组(20~40min)、B组(40~60min)、C组(60~80min),对3组患者11C-CFT PET/CT静态显像结果和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分布的半定量值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者11 C-CFT PET/CT静态显像:双侧基底节显影均比较清晰,放射性摄取部位主要为壳核、双侧尾状核头部且分布均匀、对称,呈现八字形;在双侧小脑、顶枕皮质、额叶处的摄取量较低。A组的显像本底比较高,B、C组的显像本底较低;A组左、右侧尾状核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大于B、C组(P<0.05),B组与C组左、右侧尾状核DAT分布半定量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右侧壳核前部DAT分布半定量值分别大于B、C组(P<0.05),C组左、右侧壳核前部DAT分布半定量值最小;A组左、右侧壳核后部DAT分布半定量值大于B、C组(P<0.05),C组左、右侧壳核后部DAT分布半定量值最小。结论注射11C-CFT后脑部大约60min趋于稳定,11C-CFT PET/CT显像检测DAT分布较好的时间为注射11 C-CFT后60~8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PD) 图像质量 疾病诊断 多巴胺转运蛋白(DAT)
下载PDF
^(99m)Tc-TRODAT-1脑SPECT显像对帕金森病诊断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永飞 蒋雨平 +2 位作者 陈正平 王博诚 叶万忠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年第3期273-276,278,共5页
目的 :探讨99mTc TRODAT 1SPECT多巴胺转运体 (dopaminetransporter,DAT)显像对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7例早期PD患者、3例中晚期PD患者和 2例正常对照者行99mTc TRODAT 1SPECT脑断层显像 ,利用... 目的 :探讨99mTc TRODAT 1SPECT多巴胺转运体 (dopaminetransporter,DAT)显像对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7例早期PD患者、3例中晚期PD患者和 2例正常对照者行99mTc TRODAT 1SPECT脑断层显像 ,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纹状体 /额叶 (striuatum/frontalcortex ,ST/FC)和纹状体 /枕叶 (striuatum/occipitalcortex ,ST/OC)的比值 ,表示纹状体的DAT活性。结果 :早期PD患者起病肢体对侧的ST/FC(1 10 6± 0 0 41)和ST/OC(1 12 3± 0 0 45 )比起病肢体同侧的ST/FC(1 2 47± 0 0 63 )和ST/OC(1 2 46± 0 0 3 4)明显降低 (两者P值均 <0 0 1)。早期PD患者起病肢体同侧的ST/FC和ST/OC比正常对照者显著降低 ,比中晚期PD患者起病肢体同侧的ST/FC和ST/OC显著增高。结论 :99mTc TROD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巴胺转运体 诊断 DAT PD
原文传递
帕金森氏病患者智能障碍与P_(300)测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龙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探讨帕金森氏病 (PD)与P30 0 (P3)之间的关系 ,研究和分析P3 在PD痴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0名PD患者进行临床智能评估 ,并分成PD痴呆组 (A组 )、PD非痴呆组 (B组 ) ,以 40名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 (C... 目的 探讨帕金森氏病 (PD)与P30 0 (P3)之间的关系 ,研究和分析P3 在PD痴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 0名PD患者进行临床智能评估 ,并分成PD痴呆组 (A组 )、PD非痴呆组 (B组 ) ,以 40名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 (C组 )。对所有受试者以常规方法进行P3 测试。然后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成两个年龄组 (≥ 6 0岁组与 <6 0岁组 ) ,再对各年龄组水平的P3 的有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A组较B组与C组的潜伏期 (PL)、反应时 (RT)显著延长 (P <0 0 0 1) ,B组仅有RT明显长于C组 (P <0 0 0 1) ;≥ 6 0岁的PD患者的痴呆发生率及PL异常率明显高于 6 0岁以下者 (P <0 0 0 5 )。不同年龄组的所有受试者P3 的PL、RT亦有不同 (P <0 0 5 )。结论 P3 的PL能准确、客观的反映PD患者的智能状况 ,可作为诊断PD患者痴呆的一个重要指标 ;RT除与PD患者智能障碍有关 ,还可能主要与PD患者的运动障碍有关 ;老龄化也是影响PD患者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氏病 痴呆 P300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