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LPI的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现状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丛俊 吴新 +1 位作者 鲁端峰 赵长遂 《江苏环境科技》 2006年第4期46-48,共3页
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对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和质量浓度进行连续在线测量,得到了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变化特征,表明其呈现双峰、双谷分布,夜间高,白天低,上午高,下午低;结合气象参数,研究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对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和质量浓度进行连续在线测量,得到了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变化特征,表明其呈现双峰、双谷分布,夜间高,白天低,上午高,下午低;结合气象参数,研究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此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也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南京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PM2.5),粒径在0.028~2.31μm的颗粒物占可吸入颗粒物的98%~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称低压冲击器 可吸入颗粒物 气象因子 粒径分布
下载PDF
X波段天气雷达地物回波的双偏振参量特征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史朝 何建新 +2 位作者 李学华 张福贵 王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78-1484,共7页
以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的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为平台,利用2010年夏季成都晴空与降水条件下雷达低仰角的回波数据,统计分析了能够与气象回波进行区分的地物回波双偏振参量特征。结果表明,多数地物回波相关系数〈0.85,而... 以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的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为平台,利用2010年夏季成都晴空与降水条件下雷达低仰角的回波数据,统计分析了能够与气象回波进行区分的地物回波双偏振参量特征。结果表明,多数地物回波相关系数〈0.85,而多数降水回波相关系数〉0.90;地物回波差分反射率呈随机极化特点,强度分布覆盖在-20~20dB之间,且均值集中于0dB;降水回波差分反射率集中分布于-3~6dE之间。地物回波的比相差分布覆盖了整个”区间,而气象回波则集中在-6~6°·km-1之间,KDP区分二者差异效果明显。在识别地物回波过程中,偏振参量的影响权重依次为KDP〉ZDR〉。同时,统计了特定阈值条件下地物回波与天气回波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模糊逻辑识别地物回波。利用地物回波ZDR统计均值和4h时间变化的均方根值,得到雷达系统偏差为-2.15dB,其短时变化的均方根为0.28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参量 天气雷达 地物回波
下载PDF
运用雷达组网拼图建立精细化人工增雨作业参数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汪毅 杨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利用安徽省合肥、阜阳、蚌埠、黄山4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江苏南京、徐州2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河南驻马店以及江西九江的S波段多普勒雷达,对这8部同型号的多普勒雷达进行组网和资料拼图插值,通过GIS数据和地理空间转换,建立了2~8 km高度... 利用安徽省合肥、阜阳、蚌埠、黄山4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江苏南京、徐州2部S波段多普勒雷达,河南驻马店以及江西九江的S波段多普勒雷达,对这8部同型号的多普勒雷达进行组网和资料拼图插值,通过GIS数据和地理空间转换,建立了2~8 km高度强度场雷达拼图,并根据火箭弹道轨迹方程,计算火箭人工增雨作业的仰角、方位角和用弹量,精细化地分析了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网雷达 GIS数据 雷达拼图 人工增雨作业参数
下载PDF
江苏省南京地区1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若冰 陈渭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6-750,共5页
强对流天气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其天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水汽条件、大气垂直运动等。2008年5月27日12:19在江苏省南京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是1次典型的强对流过程。笔者通过运用多途径分析方... 强对流天气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其天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水汽条件、大气垂直运动等。2008年5月27日12:19在江苏省南京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是1次典型的强对流过程。笔者通过运用多途径分析方式去分析此次过程,使用较为全面的探测资料力求更加准确地分析判断雷暴生命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之前南京地区持续高温使该地蓄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先决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大气垂直运动及大气中的不稳定层结为此次雷暴天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南下的冷空气触动了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雷暴 天气图 气象物理参数 卫星云图 多普勒天气雷达图 江苏省南京地区
下载PDF
2014年南京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杰尧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年第5期570-575,共6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 &#215;1˚再分析资料、闪电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南京市2014年9月28日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雷暴发生前南京数日持续高温累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先决条件,冷空气南下触...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 &#215;1˚再分析资料、闪电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南京市2014年9月28日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雷暴发生前南京数日持续高温累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先决条件,冷空气南下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触发机制。(2) 此次雷暴为湿雷,以负闪为主(占93%)。强对流天气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其中中西部为闪电密集区。(3) 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为动力学机制;较强的水汽输送和高的相对湿度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稳定性指数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强动力和强动热力不稳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4) 强雷电区雷达特征表现为回波强度维持在45 dBz以上,风廓线表现为低层为偏东风,中低层为偏西风,回波顶高度维持在14 km左右,零速度线呈明显的“S”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雷暴 闪电特征 多普勒雷达 气象物理量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