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血管生成和血管翳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香斌 连金饶 +1 位作者 林娜 孔祥英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期7-9,共3页
血管翳的形成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重要病理过程,是引起关节病变、软骨破坏的主要原因及病理基础,而滑膜血管增生是血管翳形成的主要病理特点。本文从滑膜血管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以滑膜血管或血管翳为靶标的RA治疗策略3个方面进... 血管翳的形成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重要病理过程,是引起关节病变、软骨破坏的主要原因及病理基础,而滑膜血管增生是血管翳形成的主要病理特点。本文从滑膜血管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以滑膜血管或血管翳为靶标的RA治疗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以期为RA临床的防治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血管翳 滑膜血管生成
下载PDF
益肾蠲痹丸对Ⅱ型胶原致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晶晶 刘静 +5 位作者 裴天仙 郭景玥 郭传敏 杨东 张宗鹏 申秀萍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064-3069,共6页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对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探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建立CIA大鼠模型,观察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足肿胀的...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对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探讨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建立CIA大鼠模型,观察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足肿胀的治疗作用,对踝关节局部组织病理形态损伤的治疗作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肝组织中的VEGF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益肾蠲痹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0.001)。益肾蠲痹丸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细胞增生减轻,滑膜组织充血水肿明显减轻,血管增生和浸润炎细胞数量减少,血管翳形成显著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减少,软骨与骨组织破坏程度减轻。益肾蠲痹丸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低剂量组滑膜组织中VEGF表达亦有下降趋势。益肾蠲痹丸高、中剂量组能显著下调肝组织中VEGF-B基因的表达(fold change>1.5)。结论益肾蠲痹丸对CIA大鼠有显著治疗作用,能明显减轻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显著抑制CIA大鼠组织病理改变,能显著下调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肝组织中VEGF-B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肝组织、滑膜组织中VEGF的量,抑制滑膜组织中血管翳的形成,减少对关节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蠲痹丸 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芯片 血管翳
原文传递
姜黄素衍生物FM0807抑制佐剂性关节炎血管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南文 檀青青 +5 位作者 林厦珍 谢永清 聂开美 陈晓乐 吴丽贤 许建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2615-2617,2641,共4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衍生物FM0807对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翳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取40只SD雄性大鼠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实验A组、实验B组和实验C组,每组8只;另取8只健康SD大鼠作为空白组。造模7 d后... 目的观察姜黄素衍生物FM0807对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翳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取40只SD雄性大鼠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实验A组、实验B组和实验C组,每组8只;另取8只健康SD大鼠作为空白组。造模7 d后,实验A组、实验B组和实验C组分别予以25,50,100 mg·kg^(-1)FM0807,qd,灌胃;对照组予以0.2 mg·kg^(-1)地塞米松,qd,腹腔注射;模型组和空白组均予以0.9%NaCl,qd,灌胃。6组大鼠均给药至21 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观察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用免疫印迹法测定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蛋白表达。结果实验A组、实验B组、实验C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空白组的TNF-α分别为(106.10±7.15),(88.12±12.75),(67.18±11.95),(40.96±9.40),(123.76±5.05)和(18.02±10.97)pg·mL^(-1),IL-6分别为(1.61±0.14),(1.48±0.15),(0.73±0.16),(0.41±0.12),(1.88±0.09)和(0.27±0.10)pg·mL^(-1),JNK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00±1.22),(3.40±0.54),(2.60±0.55),(1.40±0.55),(7.20±1.30)和(1.20±0.27),实验B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姜黄素衍生物FM0807可能是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减少炎症介质释放,降低炎性刺激,从而抑制血管翳生成,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衍生物 类风湿关节炎 血管翳 C-JUN氨基末端激酶
原文传递
自噬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铌雪 苏晓慧 +2 位作者 田雅格 林娜 孔祥英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175,共7页
类风湿关节炎(RA)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一定程度限制其广泛的应用。中药治疗RA历史悠久,且毒副作用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甚明确。自噬的过程是细胞自... 类风湿关节炎(RA)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一定程度限制其广泛的应用。中药治疗RA历史悠久,且毒副作用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甚明确。自噬的过程是细胞自身在受到外界的刺激,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触发的一系列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主动的生物学过程,其异常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研究表明自噬异常与RA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可以干预RA血管翳生成、滑膜炎症和骨破坏等关键病理环节,从而影响RA的进展和预后。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及其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自噬过程,发挥治疗RA的作用。本文对中药调控自噬进而干预RA的相关文献进行调研,以期为中药治疗RA重要作用机制、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自噬 滑膜关节炎症 骨破坏 血管翳 中药
原文传递
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Ⅱ型胶原诱发的关节炎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瀚旻 兰少波 常明向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Ⅱ型胶原诱发的关节炎(CIA)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制备CIA小鼠模型。造模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片剂对照组、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简称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Ⅱ型胶原诱发的关节炎(CIA)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制备CIA小鼠模型。造模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片剂对照组、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简称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200、100、50 mg/kg)组。免疫组化法计数滑膜血管翳数目;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尿素氮(BUN)水平;观察小鼠心、肝、肾、胃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和雷公藤片剂组滑膜增生血管翳数量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片剂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显著升高(P<0.01);透皮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ALT和BUN水平较雷公藤片剂组显著降低(P<0.01)。雷公藤片剂组小鼠显示明显的心、肝、肾、胃细胞及组织损伤;透皮制剂高剂量组小鼠心、肝、肾、胃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高剂量和雷公藤片剂均具有抗CIA的作用;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与口服给药的作用相当,且明显减少大剂量口服给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脂质体透皮制剂 Ⅱ型胶原 关节炎 血管翳
原文传递
血管翳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专利——膝骨关节炎血管翳病理形态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永 邱富娟 +3 位作者 朱兴旺 莫海月 吴自勍 肖长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7-750,共4页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关节炎(OA)滑膜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RA、24例OA患者经关节腔镜手术获得的滑膜标本病理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经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对滑膜细胞(FLS)增生程度、血管增生程度、纤维组织增...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关节炎(OA)滑膜组织病理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RA、24例OA患者经关节腔镜手术获得的滑膜标本病理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经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对滑膜细胞(FLS)增生程度、血管增生程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几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对有无浆细胞浸润采用计数统计。并结合临床分析RA、OA滑膜病理形态学的差异。结果OA滑膜也存在着血管翳形成,但OA-FLS增生程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和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及浆细胞浸润比例明显低于RA血管翳;血管增生程度低于RA血管翳,但无统计学差异。OA血管翳在显微镜下可表现的与RA难以区分。结论OA滑膜存在着血管翳病理变化,FLS增生程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和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及浆细胞浸润比例明显低于RA血管翳;OA与RA血管翳的差异给诊断和治疗提示了一定潜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翳 骨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活血化瘀序贯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苏励 田雨 +2 位作者 薛轶燕 茅建春 顾军花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98-901,共4页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序贯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RA患者瘀的状态的改善。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分别予西药常规治疗、西药常规治疗加活血化瘀序贯疗法,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序贯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RA患者瘀的状态的改善。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分别予西药常规治疗、西药常规治疗加活血化瘀序贯疗法,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关节疼痛、肿胀、局部皮色、皮下结节、舌、脉等症状、体征变化,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纤维蛋白原(F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相当;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晨僵的改善,降低ESR、CRP、RF、Fg、VEGF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序贯疗法能有效且较迅速地改善RA患者体内存在的瘀的状态,并可降低患者血浆VEGF水平,故临床运用活血化瘀序贯疗法可能对阻止RA病情进展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活血化瘀 序贯疗法 血管翳 纤维蛋白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VEGF通路探讨断藤益母汤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小鼠血管翳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钱凯 曾丽盈 +7 位作者 郑雪霞 许舒迪 刘丹凯 詹静怡 叶棠明 廖发杰 刘敏莹 林昌松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63-71,共9页
目的:探讨断藤益母汤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血管翳形成的机制。方法:SPF级DBA/1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空白组(NC组),模型组(CIA组),甲氨蝶呤组(MTX组),断藤益母汤组(DTYM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进行造模... 目的:探讨断藤益母汤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血管翳形成的机制。方法:SPF级DBA/1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空白组(NC组),模型组(CIA组),甲氨蝶呤组(MTX组),断藤益母汤组(DTYM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进行造模。二次免疫起,给予灌胃等体积溶媒,MTX(1 mg·kg^(-1))和DTYM(15.4 g·kg^(-1)),给药35 d。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关节炎指数;取材后进行膝、踝关节微型计算机断层摄影(micro CT)扫描,苏木素-伊红(HE)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酸化(p)-VEGFR2的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CIA组小鼠踝关节红肿明显,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上升(P<0.05,P<0.01),膝、踝关节关节面明显破损,软骨厚度降低,膝、踝关节micro CT骨破坏评分明显升高(P<0.01),滑膜中CD31,VEGF-α,VEGFR2,p-VEGFR2积分吸光度显著升高(P<0.01);与CIA组比较,DTYM组踝关节红肿程度明显减轻,给药3周后小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膝、踝关节关节面更完整,软骨厚度增加,膝、踝关节micro CT骨破坏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滑膜中CD31,VEGF-α,VEGFR2,p-VEGFR2积分吸光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断藤益母汤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通路抑制CIA小鼠血管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藤益母汤 胶原诱导型关节炎 血管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
原文传递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人工机械主动脉瓣血管翳清除术及再次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巧燕 杨泉林 +1 位作者 王春生 程蕾蕾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5期753-759,共7页
目的基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TTE),探讨人工机械主动脉瓣血管翳患者采用血管翳清除术与再次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手术中证实人工机械主动脉... 目的基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TTE),探讨人工机械主动脉瓣血管翳患者采用血管翳清除术与再次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手术中证实人工机械主动脉瓣梗阻原因为血管翳患者41例。其中17例采取血管翳清除术,而保留原有的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清除组,n=17),24例采取人工机械主动脉瓣再次置换术(再次置换组,n=24),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及术前、术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TTE)参数。结果2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周TTE检测指标中跨瓣峰值流速(transvalvular peak velocity,V_(max))、跨瓣峰值压差(transvalvular peak pressure gradient,PG_(max))、跨瓣平均压差(transvalvular mean pressure gradient,TMPG)、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S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TTE参数均符合手术指征,术后2组TMPG均低于20 mmHg。术中再次置换组较血管翳清除组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夹闭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外循环时间与术后第1天复查血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水平正相关(r=0.543,P<0.001)。再次置换组的术后第1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水平高于血管翳清除组(P<0.05)。术后住院期间,再次置换组发生并发症10例(41.6%),其中2例为严重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住院期间死亡4例(16.7%);而血管翳清除组发生并发症仅4例(23.5%),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及TTE指标显示,血管翳清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TTE是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血管翳常规筛查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机械主动脉瓣梗阻 血管翳 经胸超声心动图 血管翳清除术 再次瓣膜置换术
下载PDF
乌头汤通过下调HIF-1α/VEGFA/Ang信号通路抑制AIA风寒湿痹证大鼠血管翳形成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阳丹 李鑫 +4 位作者 湛港香 陈正 马远志 邹婕 曹建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8,共9页
目的:探讨乌头汤对佐剂型关节炎(AIA)风寒湿痹证大鼠血管翳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AIA风寒湿痹证组[完全弗氏佐剂(CFA),200μg]、乌头汤组(15 g·kg^(... 目的:探讨乌头汤对佐剂型关节炎(AIA)风寒湿痹证大鼠血管翳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AIA风寒湿痹证组[完全弗氏佐剂(CFA),200μg]、乌头汤组(15 g·kg^(-1)·d^(-1))、吲哚美辛组(10 m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注射CFA前给予风寒湿刺激。连续给药30 d,期间观察AIA风寒湿痹证大鼠的基本情况、发病时间、关节炎评分、足容积。最终取外周动脉血、踝关节和滑膜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蛋白含量和风湿3项,包括抗O(ASO)、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关节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踝关节通路关键蛋白HIF-1α和VEGF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HIF-1α、VEGFA、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IA风寒湿痹证大鼠足肿容积和关节炎评分显著升高(P<0.01);血清CRP、RF、ASO阳性表达显著(P<0.01);HE染色可见踝关节滑膜炎性增生,血管新生、血管翳形成,骨破坏程度加重,提示模型构建成功。乌头汤干预后,发病时间显著延迟(P<0.01);足容积和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RF、ASO含量显著下降(P<0.01);滑膜组织炎性增生明显缓解,血管新生及血管翳减少,骨破坏减轻;滑膜HIF-1α、VEGFA、Ang-1、Ang-2mRNA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与踝关节HIF-1α和VEGF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在吲哚美辛组中,大鼠发病时间显著延迟(P<0.01);足容积和关节炎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RF、和ASO含量显著下降(P<0.01);HIF-1α/VEGFA/Ang信号通路激活,病理组织损伤改善。结论:乌头汤可延缓AIA风寒湿痹证大鼠发病时间,降低足容积、关节炎评分、风湿活动度,改善关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乌头汤 血管翳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生成素(Ang)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HIF-1α/VEGF-α信号通路探讨南续益母颗粒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小鼠滑膜血管翳生成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雪霞 钱凯 +5 位作者 韩玉凤 刘小宝 许舒迪 钟晓琴 刘敏莹 林昌松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1-780,共10页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信号通路探讨南续益母颗粒(南蛇藤、续断、益母草、红景天等)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滑膜血管翳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DBA/1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目的基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信号通路探讨南续益母颗粒(南蛇藤、续断、益母草、红景天等)抑制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小鼠滑膜血管翳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DBA/1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1 mg·kg^(-1))和南续益母颗粒组(12.33 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采用二次免疫法复制CIA小鼠模型。二次免疫后,南续益母颗粒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30 d;甲氨蝶呤组每3 d灌胃1次,连续30 d。采用关节炎指数(AI)评分评估小鼠关节炎症程度;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踝关节滑膜病理变化;番红固绿染色法观察小鼠踝关节软骨及骨质结构变化;Micro-CT三维重建观察小鼠踝关节骨皮质表面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踝关节滑膜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HIF-1α、VEGF-α的表达。结果各组小鼠之间的血清AST、ALT、BUN、CR、RF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踝关节及足面明显肿胀,活动度明显受限,AI评分显著升高(P<0.001),血清中的炎症指标CRP水平显著升高(P<0.001);踝关节可见显著滑膜增生(P<0.001)和炎性浸润(P<0.001),血管数量显著增加(P<0.001),踝关节可见显著软骨侵袭和骨破坏(P<0.001);踝关节骨质出现明显局灶性侵蚀,骨表面失去光滑及完整性,部分关节融合呈强直状;踝关节滑膜CD31、HIF-1α、VEGF-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甲氨蝶呤组和南续益母颗粒组小鼠的踝关节及足面红肿均有改善,小鼠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AI评分显著下降(P<0.01);甲氨蝶呤组小鼠血清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南续益母颗粒组小鼠血清CRP水平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续益母颗粒 类风湿关节炎 胶原诱导型关节炎 血管翳 HIF-1α/VEGF-α信号通路 小鼠
原文传递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丽仪 马洪 肖丽达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年第3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伴有膝关节病变患者42例,运用超声检测膝关节滑膜厚度、血流变化及血管增殖、关节积液、软骨及骨质破坏等情况,并做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超声...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伴有膝关节病变患者42例,运用超声检测膝关节滑膜厚度、血流变化及血管增殖、关节积液、软骨及骨质破坏等情况,并做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超声能够显示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关节囊积液;滑膜增厚,腔面毛糙不平,部分可见绒毛状突起;滑膜血管增生,为低速血流信号,多数为点状、短杆状,少数为树枝状血流信号;软骨下骨侵蚀。治疗后膝关节自觉疼痛、压痛降低。治疗前髌上囊液体厚度为(5.37±3.52)mm,滑膜厚度为(4.68±1.94)mm,滑膜动脉阻力指数为(0.60±0.05)。治疗后髌上囊积液、滑膜厚度及R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能够敏感而准确地显示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滑膜炎症,血管翳形成,软骨下骨侵蚀等病理改变,并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客观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超声 滑膜 血管翳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8与类风湿关节炎关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振东 杨娟娟 +3 位作者 李浩林 金芳梅 程伟刚 王海东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6期184-188,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多关节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软骨破坏及骨侵蚀和血管生成,并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白细胞介素-8(IL-8)为炎症因子中重要一员,故本文从炎症、软骨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多关节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软骨破坏及骨侵蚀和血管生成,并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其中白细胞介素-8(IL-8)为炎症因子中重要一员,故本文从炎症、软骨破坏及骨侵蚀和血管生成三方面对IL-8在R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本文通过阐述IL-8与RA的相关性,明确IL-8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RA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8 趋化因子 炎症 骨破坏 血管翳
下载PDF
Mechanical valve obstruction:Review of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被引量:2
14
作者 Jason Salamon Jerson Munoz--Mendoza +1 位作者 Jared J Liebelt Cynthia C Taub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5年第12期875-881,共7页
Prosthetic valve obstruction(PVO) is a rare but feared complication of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Diagno-stic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differentiating prosthetic valve thrombosis(PVT) from pannus formation,as the... Prosthetic valve obstruction(PVO) is a rare but feared complication of mechanical valve replacement. Diagno-stic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differentiating prosthetic valve thrombosis(PVT) from pannus formation,as their treatment options differ. History of sub-optimal anti-coagulation and post-op time course to development of PVO are usefu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iating thrombus from pannus formation. Treatment of PVT is influenced by the patient's symptoms,valve location,degree of obstruction and thrombus size and may include thrombolysis 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Alternatively,pannus formation requires surgical interven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pathophysiology,epidemiology,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aortic and mitral valve P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THETIC VALVE thrombosis pannus OVERGROWTH THROMBOLYSIS PROSTHETIC VALVE OBSTRUCTION Echocardiography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功能实验探析蠲痹强骨方调控FGFR1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晓辉 钟声 +3 位作者 韩海慧 施杞 孙松涛 肖涟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864-4873,共10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功能实验研究国医大师经验方蠲痹强骨方(JBQGF)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等获取JBQGF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对核心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功能实验研究国医大师经验方蠲痹强骨方(JBQGF)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等获取JBQGF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以及信号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JBQGF的“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的可视化网络。通过筛选获得JBQGF潜在作用通路9条,主要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等。结合课题组前期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FGFR1信号通路在RA活动期滑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中高度活化,通过细胞及动物实验证实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信号通路可以明显减轻CIA大鼠关节炎症及关节破坏。随后聚焦于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对其进一步靶基因分析发现FGFR1可能是JBQGF治疗RA的潜在靶点。通过Western blot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以及血管翳骨片侵蚀实验初步验证了JBQGF抑制FGFR1的磷酸化而发挥生物学效应,进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NF-κB配体受体激活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从而抑制RA成纤维细胞的侵袭,抑制血管翳的骨片侵蚀效应,为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治疗RA潜在的靶点和中医药治疗药物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蠲痹强骨方 网络药理学 类风湿关节炎 血管翳 FGFR1
原文传递
基于DCE-MRI图像TIC分析法的类风湿关节滑膜炎定量评估
16
作者 毛瑾玲 朱中旗 +5 位作者 李英豪 何东仪 姜婷 夏天 石洁 汪红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426-432,共7页
目的:为了提高对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敏感性,对滑膜血管翳尤其是炎性血管翳的形状及数量进行量化评估和可视化呈现,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8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RA患者行手腕关节DCE-MRI检查,统一对第4个时相的... 目的:为了提高对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敏感性,对滑膜血管翳尤其是炎性血管翳的形状及数量进行量化评估和可视化呈现,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8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RA患者行手腕关节DCE-MRI检查,统一对第4个时相的增强图像进行感兴趣区域(ROI)勾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该病例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早期增强率(MSI)、强化幅值差(MSD)、达峰时间、拟合曲线尾部切线斜率]之间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特征。使用独立特征定义4型曲线(Ⅰ型,缓升型;Ⅱ型,速升速降型;Ⅲ型,速升平台型;Ⅳ型,速升缓升型),并计算出ROI内每个类型TIC所占容积,再与RAMRIS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确定相关性最强的TIC,基于该曲线特征进行滑膜炎的定量分级和二维多切片彩色编码显示。结果:MSI与MSD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Ⅱ型区域容积与RAMRIS评分具有极好的相关性(r=0.812),即动态增强MRI图像中,TIC为速升速降型区域符合滑膜炎性血管翳类型。结论:TIC分析法方便医生精准地进行炎性血管翳的定量分析,为RA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诊断及用药治疗前后对比提供重要临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炎 血管翳 腕关节 磁共振成像 TIC分析
下载PDF
超声诊断二尖瓣机械瓣不稳定性卡瓣1例
17
作者 郭妤绮 胡运 +3 位作者 白炜 刘丽文 郭富斌 董小超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92-594,共3页
本例患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6年出现间歇性心悸,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二尖瓣机械瓣卡瓣,拟行瓣膜再次置换手术。术前麻醉后TTE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提示存在不稳定性卡瓣,原因为瓣环周围血管翳形成过长,故更换手... 本例患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6年出现间歇性心悸,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二尖瓣机械瓣卡瓣,拟行瓣膜再次置换手术。术前麻醉后TTE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提示存在不稳定性卡瓣,原因为瓣环周围血管翳形成过长,故更换手术方式,未对二尖瓣机械瓣进行再次置换,仅清除机械瓣周围血管翳。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心功能状态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翳 卡瓣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滑膜血管新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津含 万浩强 +2 位作者 邹小停 倪志鹏 李洁媚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7期2249-2251,共3页
目的:血管新生是形成和维持血管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了滑膜血管新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构建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模型,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发展过程中滑膜血管新生及血管翳的变化。通过压力型小动脉测... 目的:血管新生是形成和维持血管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了滑膜血管新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构建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模型,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发展过程中滑膜血管新生及血管翳的变化。通过压力型小动脉测量仪观察血管管径-压力变化关系、血管管径-血管收缩剂浓度变化关系,以了解血管肌源性紧张度以及动脉收缩反应性间的关系。结果:在胶原诱导的大鼠膝关节中滑膜血管增生明显,关节结构被破坏。结论:滑膜血管新生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病理指征,并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RA) 血管翳 血管新生 CIA大鼠模型
下载PDF
三百棒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胶原诱导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血管翳
19
作者 向珊 张宗星 +6 位作者 江露 刘道忠 李玮怡 包卓玛 田瑞 陈丹 袁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82-1588,共7页
目的探讨三百棒醇提物(TAAE)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胶原诱导性(CIA)大鼠血管翳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TGT)、三百棒醇提物低剂量组(TAAE-L)、三百棒醇提物中剂量组(TAAE-M... 目的探讨三百棒醇提物(TAAE)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胶原诱导性(CIA)大鼠血管翳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TGT)、三百棒醇提物低剂量组(TAAE-L)、三百棒醇提物中剂量组(TAAE-M)、三百棒醇提物高剂量组(TAAE-H),10只/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大鼠采用二次免疫法建立CIA大鼠模型。二次免疫结束后,三百棒醇提物组和雷公藤多苷组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35 d。采用关节炎指数(AI)评分评估大鼠关节炎症程度;HE染色法观察膝关节滑膜病理变化;ELISA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PI3K、Akt、p-PI3K、p-Ak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S)、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蛋白含量的变化;RT-PCR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TNF-α、IL-6、IL-1β、VEGF、HIF-1α、PI3K、Akt mRN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TAAE和TGT组大鼠的足肿胀度和AI评分降低(P<0.05),膝关节病理变化明显改善,新生血管生成减少,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TAAE的干预上调ES蛋白水平,下调p-PI3K、p-Akt、MMP1、MMP3、MMP9、VEGF、HIF-1α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AAE还降低了TNF-α、IL-6、IL-1β、PI3K、Akt、VEGF、HIF-1αmR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AAE-H组与TGT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AE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HIF-1α、VEGF、ES、MMP1、MMP3、MMP9等蛋白的表达,改善CIA大鼠关节症状,抑制RA血管翳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百棒 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管翳 炎症 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人工主动脉瓣血管翳 被引量:3
20
作者 左浩 蒋沅洁 +6 位作者 苏建 管雪 邓曦 龚思铭 黄月 高云华 徐亚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30-834,共5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3DTEE)诊断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3DTEE)诊断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梗阻患者89例,所有患者均行二次换瓣手术,分析其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人工瓣膜血管翳51例。血管翳标本厚度为(6.5±1.1)mm,RT-3DTEE、经胸超及二维经食管超声测量血管翳厚度分别为:(6.2±1.2)mm、(5.1±1.2)mm、(5.5±1.3)mm,RT-3DTEE测量厚度与手术标本厚度相关性良好(P<0.01),明显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P<0.05),RT-3DTEE测量的血管翳厚度与经胸及二维食管超声心动图测值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RT-3DTEE诊断血管翳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3%、92.1%、93.5%、81.4%,经胸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41.1%、89.5%、84.0%、53.1%,经食管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64.1%、89.5%、89.2%、64.4%。RT-3DTEE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经胸超声和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P<0.05);Rt-3DTEE显示血管翳最常见部位在右前象限,圆周范围(18.4±5.2)mm,面积(0.79±0.28)cm^2,人工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38±12)mmHg,RT-3DTEE测量血管翳面积与人工瓣平均跨瓣压差具有相关性(P<0.05),可根据血管翳面积和人工瓣膜平均压差两项指标判断瓣膜阻塞程度。结论 RT-3DTEE可提高超声诊断人工主动脉瓣血管翳敏感性及特异性,准确评价血管翳所致瓣膜梗阻程度,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实时三维超声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血管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